猫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4-05-24 16:31:19 分类:工作计划

教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发现和理解知识,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有计划地安排学习任务的类型和形式,以下是合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猫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猫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优秀8篇

猫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灵魂。

2、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灵魂。

?教学难点】

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内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中的'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教案设计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出示课件]居里夫人的照片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朋友吗?她是谁?(生:居里夫人)

谁来说说居里夫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用一个词来形容。(生答:美丽、端庄、沉稳、年轻漂亮)。

师:有人说她美丽,有人说她端庄,每个人的印象都不尽相同。让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居里夫人的美丽容貌的。

[出示课件]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生齐读。(板书:容貌美)

二、品读课文,解读“美丽”。

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跨越百年的美丽》,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仅仅靠美丽的容貌能跨越百年吗?(生:不能)那么,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在哪里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好的,同学们读完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在哪里?(生:不屈的信念、孜孜追求、献身科学)(板书:献身科学)

师:请同学们站在欣赏的角度,认真诵读第3自然段,看看哪件事情上体现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灵魂?

师:读完了吗?都读完了吗?谁来说说吧。(生答,适机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师:你们都找到了吧!魏老师也把这段文字出示在大屏幕上。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这段文字,一字一句地去品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实验仪器很少,屋顶漏雨,墙壁透风,条件实在太糟了。但是居里夫人毫不在乎,专心做她的实验。??

为了得到镭,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镭来。他们怎样才能得到足够的沥青铀矿呢?这种矿很稀少,矿中铀的含量极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根本买不起。后来,他们得到了奥地利政府赠送的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的残渣,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

在一间简陋的窝棚里,居里夫人要把上千公斤的沥青矿残渣,一锅锅地煮沸,还要用棍子在锅里不停地搅拌;要搬动很大的蒸馏瓶,把滚烫的溶液倒进倒出。就这样,经过3年零9个月锲而不舍的工作,1902年,居里夫妇终于从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师: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这几段文字。同学们,你看看居里夫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炼出了镭,环境恶劣吗?工作艰辛吗?那就请各位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这一片段吧!或用生情并茂的朗读声或带动作演一演或背一背都可以。

(学生展示表达。)

我想不仅仅是环境恶劣,实验复杂,而且生活在女性受歧视的社会里,外界的人可能会怎么说她,会怎么看待她?同学们想象一下。(指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有想象力,即便是这样居里夫人也没有放弃提炼镭。

过渡:同学们,他们从发现到最后提炼镭用了多长的时间?(生:三年又九个月)

[课件出示]

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你听出了什么?(生答:时间长、失败多次、来之不易、很艰辛、镭少、执著、)。

师:是呀!成吨的矿渣是多少?0、1克镭又是多少?你们看看笔尖上的那一小点,那一小点就是0、1克。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对比)那大家就把这些感受读出来吧。(生齐读)

过渡:请同学们再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灵魂还表现在哪里?(指生答、齐读)对呀!难怪作家梁衡先生这样评价居里夫人。

[出示课件]

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师:齐读!读完之后我们一起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居里夫人的眼中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接下来再请同学们听一段居里夫人在镭发现25周年纪念日上的一段讲话,请认真倾听。[播放录像]

生:无私奉献、献身、为科学而努力、为人类奉献

师:是啊,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居里夫人不仅仅发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同时也实现了人生的一次又一次转变,你看!

[出示课件]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师:齐读。读了之后你发现它是一个什么句子?(指生回答:排比)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合作读这句话,请大家注意听:

[出示课件]居里夫人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因为她开创了放射学这门新的学科,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因为她提炼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后来以她的名字做为放射性强度的单位,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因为她不断地在科学道路上探索,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因为她终身献身科学,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师:同学们,居里夫人取得的成就大吗?你崇拜她吗?是呀,这就是为什么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那就把你对她的崇拜读出来吧。(齐读)

师:这么好的句子想不想把它背下来呀?(生:想)开始吧!

师:指名试背。

过渡:课题中的美丽除了献身科学的灵魂之外,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大家默读5、6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生答:淡泊名利)(板书:淡泊名利)

师:你从文段中哪些地方体会到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

生: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的: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师:还从哪儿能看出她淡泊名利?

生:我从课文最后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中也可以知道她淡泊名利,“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师:请再看这一资料:

[师补充资料]:镭放射出的射线能破坏人体内的恶性组织,因此常用来治疗癌症,所以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三、回归整体,升华“美丽”。

师:你们看,这就是居里夫人,她不仅仅有着美丽的容貌,而且还有着奉献科学的美丽,有着淡泊名利的美丽。同学们,这样的美丽仅仅是跨越百年的吗?应该是跨越——千年,跨越——万年,甚至应该是一份怎样的美丽?(永恒的美丽))的确,这确实是一份永恒的美丽,难怪爱因斯坦会这样评价居里夫人,他说:(齐读)(板题:永恒)

[出示课件]在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时,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还要大。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师:是啊,居里夫人不仅人美,她的人格更美。(板题:人格美)

师:魏老师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和我一样,一定会铭记这份永恒的美丽。请看课题,读一读。不!这应该是——跨越永恒的美丽。请大家用心大声的读出来。

四、拓展延伸,书写“美丽”。

师:亲爱的同学们:

此时此刻,你想对“美丽”的居里夫人或自己说点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写下你真挚而美丽的话语。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让我们来分享你的体会。(指名说)

师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找到人生的意义,用你们的青春,用你们的生命,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吧!今天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美丽的居里夫人,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居里夫人,魏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居里夫人自传》,相信你会收获更多的美丽。下课!

?板书设计】

猫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81—83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的3-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知识自主探索笔算时试商的一般方法,并会正确书写商的位置。

2.使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计算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确定商的位置及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确定商的位置。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新课教学

今天是“阅读日”,四(1)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我们来到了图书馆。

出示主题图。

你从图中得到了那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师有选择的板书应用题

1、出示例1

那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谁来说说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

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估计一下这些书可以分给几个班?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通过估算,知道了这些书可以分给3个班,除了估算,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引出笔算)

对了,这道题我们还可以用竖式来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算除法(出示课题:笔算除法)

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来计算这道题(要求: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

教师巡视,找个学生板演。再找个错的。说清各个数字表示什么?

提问:你把商写在了哪一位的上面?

为什么应该写在个位上?(配合学生的回答,用直观图来加深理解)

商3写在个位上,因为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现在除到个位所以就把商写在个位上。

(多叫几个学生来说理)

问把商写在十位上的同学:你为什么把3写在十位上?3写在十位上就表示3个几?而刚才我们通过估算知道了可以分给3个班,你现在觉的应该把商写在什么位置上?那我们现在就把他改正过来好吗?

刚才把商写在十位的同学,你现在认为商应该写在哪一位上?那么,我们把商的位置改过来好吗?

再解决单位,应该在横式上写清楚单位。

同学们,那象这类题目你会做了吗?那我们就来做2个练习。(指名2生板演)

做一做:

____ _____

10)3 0 40 )8 5

大家看这三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板书:除数是两位数,( )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2、出示例2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题目,那我们再来看第二道题

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解决第一题的方法,也就是先写横式再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一生板演)

那么大家认为这个4应该写在哪位上?(多提问几个学生)

引导学生说出: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为什么不能把商写在十位上?

(板书)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我们来做这样一组题目。

做一做2 (3名学生板演)

____ ______ _____

20)140 50 )280 80 )856

二、巩固练习

刚才同学们共同努力我们总结出了做笔算除法的方法,下面我们用这个方法再来做几道题目

1、 计算下面各题

420÷60 78÷20 380÷70

反馈后,同桌看看他算的对吗

2、

____ _____ ______

40)80 60 )300 30 )270

_________ ______

40)83 60 )312 30 )273

先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通过计算得到什么启发,使学生体会到要算83÷40,就应该先把83估成80

师:学好除法不仅可以提高计算能力,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3、王老师带83元钱,可以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钱?(计算器20元/个)

要求看清图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检查反馈时强调格式及书写完整。

83÷20=4(个)……3(元)

答:可以买4个计算器,还剩3元。

4、四年级230名同学去秋游,要租几辆车呢?(50人/辆)

要求读出旁白的话及图中标出的数据,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

学生可能有两种做法:

①230÷50=4(辆)……30(人) ②230÷50=4(辆)……30(人)

答:一共要租4辆车,还剩30人。 4+1=5(辆)

答:一共要租5辆车。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四、作业

p82 做一做 第2题 的后面4题

猫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 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 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 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 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 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 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 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 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 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⑸ 学习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 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 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 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 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学生交流讨论。

⑷ 理解爸爸的心:

① 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 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③ 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 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猫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猫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执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15个生字,掌握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4、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特点观察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去看看这里美丽的四季景色吧!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体会四季美

1、你认为小兴安岭的哪个季节最美?(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学习相应的段落。)

2、指导学习“春天美”。

(1)自读本段。

(2)边读边画出:“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3)找出你认为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体会。

(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这句话,“抽出’’比“长出”好,从中体会出枝条快速地长出来,很生动形象。)

(4)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小结本段学习方法:通过读、画、找、析的方法来理解、体会。

3、指导学习“夏天美”。

这一段描写了夏天小兴安岭什么景物?

(树木、浓雾、阳光、野花。)

(1)夏天的树木是怎样的,读读有关的句子。

①让学生找出最能突出夏天小兴安岭树木特点的词,理解“葱葱茏茏”。

②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你从哪儿可以具体看出来?(“挡”、“遮”)

③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

刚才我们学习了描写树木的句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描写浓雾、阳光、野花的句子。

(2)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在文中你是怎样理解“浸”、“穿”这两个字的?

②第四句话好在哪里?(生动形象。)

(3)朗读比赛

请学生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过渡:我们知道小兴安岭的春天、夏天都很美,那秋天、冬天又怎样呢?你们想知道吗?现在,老师让你们自己去走一走,看一看。

(学生继续用上述方法,默读课文,自学四、五自然段。)

(4)检查自学

①秋天、冬天各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②在描写“秋天”、“冬天”的段落中,你较喜欢哪个句子?(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5)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只短短的几分钟,我们大家在小兴安岭里一同度过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那里的景色确实诱人,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地方?(大花园、宝库)

齐读最后一段。

三、师生配合朗读全文

猫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创设喜羊羊与灰太狼比较草皮的大小而争吵的故事。

2.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草皮各是什么形状?

喜羊羊:平行四边形

灰太狼:长方形

3、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么算?

4、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

1.数方格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提出要求: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并填写书上87页表格。

(3)反馈汇报数的结果,得出: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了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4)提出问题:如果平行四边形很大,用数方格的方法麻烦,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6)引导学生交流发现并全班反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7)提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操作验证。

(1)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利用三角尺、剪刀,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想办法转变成我们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完成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

(2)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4)利用课件演示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过程。

(5)观察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A.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b.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6)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得出:

a.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b.拼成的长方形,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7)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8)活动小结: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了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得出了平行四边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验证了前面的猜想。

3.教学例1。

(1)(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的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答案。

三、巩固运用

1.明辨是非

2.你会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3.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4.练习十五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回答。)

五、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猫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560()54604560()4460

4560()64504560()4520

2、把下面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240214012042104

二、练习:

1、老师出示四个数字,请同学先组成大小不同的数,然后两个两个进行比较。

8、6、0、5

2、学生先独立进行组数练习,然后同桌两人分别拿出一个数进行比较。

3、你能把这些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4、做书上“想想做做”的第7题。

你能根据下面的统计回答问题吗?先说给同桌听,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5、做书上“想想做做”的'第8题。

请同学们按照五岳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西岳华山1997米北岳恒山2017米

中岳嵩山1440米东岳泰山1524米

南岳衡山1290米

6、根据这些天所学的内容,你能也来出几道题目考考你的同学吗?

(同学之间相互出题、做题)

三、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的第7、8两题。

五、教学后记:

猫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8

?课 题】:蟋蟀的住宅

?教 学 目 标 】:

1、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 难 点关 键】: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教 具 准 备 】:教学挂图、 投影片、【教 学 内 容 】: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蟋蟀的住宅》。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是,你想说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2、交流读书所得。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处你喜欢的,或者你认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句子,或者你不懂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2、同桌或前后邻居交流自己画的句子

3、集体讨论汇报。

4、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结合课文内容说图的内容

5、指名说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以及蟋蟀住宅的特点

6、指名读有关蟋蟀建造住宅过程和蟋蟀住宅特点的'句子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内没什么布置――――――很卫生

蟋蟀盖房子―――――倾斜地铺??

工作做得很快――――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抛出泥土来。

7、你觉得蟋蟀有一种什么精神?

(吃苦耐劳、不随遇而安)

四、指导朗读

1、指名读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很卫生

2、范读

3、再指名读,师生评议。

五、创设情境、体会重点

这么伟大的工程是非常值得骄傲的。如果你就是蟋蟀,你怎么想大家介绍自己的建造过程呢?

1、指名说。

2、评议。

六、回顾整体通读全文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隐蔽

有门

清蟋蟀的住宅 朝阳 伟大的工程

清洁

干燥

卫生

《猫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优秀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