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的作文8篇
堆砌华丽的辞藻不一定能写出优秀的作文的,作文是大家日常善于观察才能展开写作的,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规矩的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规矩的作文篇1
又到了在快乐作文的快乐时光了,我们和燕子老师一起玩了个游戏——画方圆。
画方圆?这不是很简单嘛?我沾沾自喜,可燕子老师后面补上“双手同时”这四个字可是真扎心啊!我的妈呀,同时画,那人人不都画出来的“稀饭”吗?我的同桌先画,看着他紧张的神情,我也不由地紧张起来。他的手慢慢地抖着,一不小心,这半个圆突然长出一条小尾巴,旁边的方形都快散架了。时间到了,哎,他画得不好被淘汰了。
轮到我了。我双手握笔,头上渗出点点冷汗。我提起笔,试着画了一下。天哪!这也太难了吧!为了不让我开局就失败,我想出了个坏主意:趁老师不注意,左手不动,等右手画完再画左手的。这时,燕子老师望了我一下,完了,事情败露了。我也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画下去。只见这圆歪歪扭扭,像是条蛇一样在那舞动。这个也许就是我创的记录——吉尼斯世界最丑圆吧。再看看那方形,四条边就像是蜿蜒的山路般扭曲。哎,我肯定也要出局了。果然不出我所料,我以“0”票的好成绩成功落选。
我再看了看我画的作品,如果是一个一个画的话,我也不会有这么差的成绩啊。的确,我们做事不能一心二用,要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些事。就像边扫地边看书一样,不仅地没扫好,书页看得含糊不清。所以,“专注”才是我们学习的“制胜法宝”!
规矩的作文篇2
规则,是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整体,有序发展的根本。不管什么事都需要规则,如果在人行横道上,你是遵守规则过马路,还是不顾一切后果,就为了抢先那两三秒而去破坏原有的稳定和谐,甚至搭上自己的生命?
拿破仑·波拿巴曾经在军队连连吃败仗的情况下,依然把规则看的最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遵守规则,他的军队就会遭到更大的重创,而他作为领导者就应带头遵守规则。正因为这样,他才能成为欧洲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有一次,我随意翻到了一个小故事。
西汉名将周亚夫治军严明,闻名天下。汉文帝派他驻守细柳,与旁二军共击匈奴。
一次,汉文帝亲自赴前线劳军。天子的车骑到达旁二军军营都无须通报。而到达细柳营时,却被挡在门外,守城将领义正言辞的说:“军中只听军令。”汉文帝无奈之下派人拿着诏书去通报周亚夫,获准后才入营,车骑刚要飞驰,士兵又制止说:“营门口不得驰驱。”车马只得缓行。
这就是规则,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领导是上司也不能破坏规则。规则框架下保证人人平等才能使规则得以长久。
德谟克里特曾说过:“凡事都有规则。”确实如此,规则有时候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为我们人身安全保驾护航,为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保障,但有些人并不理解规则的重要,常常在规则的边缘试探,而一旦迈出那一步,就把自己置于险地。
规则就如同保护罩,如果你不听规劝擅自走出保护罩,那么将会面临许多危险。只有在规则的保护罩下你才能生活的安稳,无忧。
规则,是我们平稳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规则,时刻影响着我们得生活。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大家都要学会遵守它。
规矩的作文篇3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代,文字中“规”这个字的意思是圆规,画圆形的工具;而“矩”这个字的意思是矩尺,画方形的工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圆规和矩尺,是画不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的。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规”和“矩”已经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兄弟,组成了“规矩”这个词,意思是:标准、法则与和标准、守法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规矩,大街上的车会没有章法,如果没有规矩,书柜里的书会没有规律,如果没有规矩,人们的生活会没有正常;只有有了规矩,大街上的车才会井井有条,只有有了规矩,书柜上的书才会整整齐齐,只有有了规矩,人们的生活才会正常有序,中华民族才会繁荣昌盛,团结和谐,美不胜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又一次我在姥姥、姥爷家吃饭,老人们有个规矩:吃饭要把饭碗抓紧,捧着吃,如果不这样,长大后会没有工作。像我们这样的孩子,谁会捧着碗吃饭?我正吃着,姥爷对我收:“手拨牢(上海方言,手抓紧的意思)”我们吱声,“快点,要不长大没饭碗(工作)”,我说:“真迷信!”姥爷没有再说,但是,我用右手拿餐巾纸的时候,碰翻了碗,掉到地上,姥姥、姥爷狠狠地骂了我一顿,我后悔极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守规矩,守法则,世界才会变的和谐美好。
规矩的作文篇4
我家楼下的李爷爷家门前有间小院。夏天时,他会种上西瓜。经过一番辛勤栽培,到了盛夏,小瓜渐渐圆润,泛着墨绿色。李爷爷立了个规矩:自第一个西瓜成熟以后,每天都去摘瓜,但每天只摘一个。
大家都觉得这规矩奇怪,但李爷爷依旧倔强地恪守着。
炎热的艳阳天,李爷爷去摘瓜,灼烈的阳光晒得他眯起眼,大汗淋湿他弯弯的脊背。他女儿劝说:“酷暑天,何苦去摘瓜呢?”李爷爷笑着说:“老天怎么能时时造福于人呢?难道天气热,人就非休息不可?天不遂愿,人也要甘于受命吗?”遇到天空的黑云摇一摇肥硕的身子,倾泻下瓢泼大雨,李爷爷便换上凉拖,撑一把掉漆的老伞,依旧悠闲地哼唱着小曲走到院中去摘瓜。听着雨声歌声和鸣,李爷爷和西瓜藤上的硕果都快活极了。
李爷爷每天都摘一个瓜,不多不少。隔壁的张大爷来做客那天,瓜藤上的瓜正巧都还青涩,李爷爷也执意要摘一个。张大爷就劝他:“瓜还没熟,别性急了,要不再等上几天吧。”李爷爷轻靠在藤椅上,扇着蒲扇,抿一口茶:“可别小看这瓜,摘下来,搁上一时,就熟了。若是晚些摘,别看表皮标致,内中果肉却已腐烂了———重要的是看未来的眼光。”
我想,李爷爷摘瓜的规矩,平淡而不乏智慧。每天摘瓜,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执着;风雨无阻,是一种波澜不惊的从容。每天都只摘一个瓜,是一种中庸的胸襟:一个瓜,这个分寸刚刚好,是心灵与自然的微妙平衡。人生处事,要紧的便是把握住恰好的分寸。李爷爷的分寸实在难得。那些为生计而繁忙奔走者,倒不妨去菜园瓜田里去寻些启示。
可有一天,李爷爷的规矩被打破了。他晌午已摘过瓜,傍晚时来了个唇焦口燥的问路人,李爷爷便又为他摘了一个。大家知道后都笑道:“今天摘了两个瓜,这规矩怎么被打破了呢?”李爷爷也呵呵乐起来:“所谓规矩,不能服务于人便不是好规矩。我做人的规矩是人有急事当相助,这一次两个规矩相撞,应当用善良来指引,当然要遵循做人的规矩了。”
两个规矩融合在一起。李爷爷种瓜摘瓜,不仅得瓜,也收获了人生的智慧,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规矩的作文篇5
每件事物都有它原本的规则,如果我们不遵守规则,就会酿成大祸。
上了初中后,由于家离学校比较远,所以要骑车去学校。通往学校的路上有一个红绿灯口,也是唯一的一个。
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不能闯红灯,要遵守交通规则。我便从小养成了这个意识。这天早上我走得比较晚,马路上的行人与车辆明显多了几分。
车多了,我开始放慢车速,为了安全,迟到也没事儿。这时一辆电动车飞快从我身边飞驰而过,他可能也是忙着去学校吧。到红绿灯口时,是红灯,他停了下来,我便也停了下来。一脸急忙的样子,环顾四周,见没有车辆行人,便想闯红灯,我本想叫住他,但当我的手伸过去拍他肩膀时,他已经到了马路中间。
当时天太黑,左面来了一辆大货车,没看见他,直向那个人的方向驶去,货车到距离他五米的地方时才看见他。那个人见到了货车,可能由于心中恐惧猛然停了下来,货车也停了下来。这时绿灯亮了,他才急忙地奔往学校,我的身上也是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货车司机没有看到那个人,这可能又是一场不可避免的灾难。
这时我才体会到父母从小让我培养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不由让我想起今年过年年初游客因为不遵守动物园的规则而酿成大祸,落入虎口的事件,实则令人心惊胆战。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守规矩的警钟。
规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的作文篇6
星期六,我在金笔作文班上课时,赵老师笑眯眯地对咱们说:“同学们,请准备好一张纸和两支笔。”赵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顿时沸腾起来了,我想:“赵老师的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呢?”
想着想着,正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赵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方圆画”几个字,这时,同学们茅塞顿开。方圆画这个游戏的规则是:左手和右手分别拿着一支笔,然后用左手画方,用右手画圆。在知道了比赛规则以后,赵老师首先让自告奋勇地唐梓荞上讲台来给大家做示范,而唐梓荞却画出了一个英文字母“d”。这时,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第一轮的比赛正式开始了,李治镱和李康馨开始比赛了,只见他们拿着两根粉笔,两只手同时画了起来,他们画完以后,只见李康馨画了一个正方形和梯形,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了起来。
经过了第一轮的比赛,同学们个个都跃跃欲试,争着想参加第二轮的比赛,而最后,赵老师选了王雨露和刘奕宸上讲台比赛,他们吸取了第一轮同学的经验,两只手分别拿着粉笔,将方圆画一气呵成,可还是画得不像方也不像圆。
最后,赵老师让咱们在先前准备好的纸上画方圆画,这时,我心想:“不就是画方圆画吗,这简直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于量,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画了。可当我真正拿起笔画的时候,只要左手画方,右手也会画成方,顾着右手画圆,左手也会画成圆,真有一种顾此失彼的感觉。这时,赵老师问咱们:“同学们,这个游戏难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难呀!”现在,同学们都再也不说方圆画简单了。
生活中,处处需要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好像我匀在画方圆画时,如果同时画的时候,就画得不是很好,因此,咱们要遵守规则,这样咱们的'生活才会有秩序。
规矩的作文篇7
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不许管闲事”“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等,这些从小事就要被要求遵守的准则。不久前,网友把老规矩重新整理贴到网上,引来热议。我认为这些老规矩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他,但同时,老规矩也有不好的,因此我们要发展它。
老规矩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他也是区分国家,生活习惯的标志之一。但老规矩,也有不好的。如“不许管闲事”,这条规矩在现今社会是行不通的,这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是没是社会的行为。正如杨烔所说,“言非法度不出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在某些时候,某些立场时,我们要“管闲事”,当我们发现有人摔倒了,我们要扶起他;当有人做损害公共设施时,我们要“管闲事”,只有这样才会逐渐改变社会的歪风邪气。又比如,小悦悦事件,经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不“管闲事”,于是导致一条无知的生命,还未体验这个世界便溘然长逝。这件事足以让我们蒙羞。不“管闲事”会让这个世界变冷血,没有人情味。这种并非我们所想要的,因此,我们要做到“管公道的闲事”。
再比如,“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这条规矩是值得认同的。“不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这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行为。这也是足以看出一个人的家教如何?试想,自己作为主人邀请他人来家里做客。但是客人却到处动自家的东西,你会觉得这个客人很没有礼貌。其实,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会有不好的影响。假如,客人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恰好主人丢失了一个贵重物品。客人没有拿,但主人还是存在着怀疑的态度,逐渐地主人和客人之间产生了隔阂,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关系也就逐渐疏远,所以这条规矩是需要的。
这些老规矩无形的在向我们传播礼仪等思想,同时,它也在教导着我们为人处事的方法。但老规矩虽然老,他在我们现今社会上也有运用到,如:“忠厚传世勤俭家”,这条规矩在我们现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也有体现。所以对于老规矩,我们不能够文化虚无,我们要继承老规矩也要发展老规矩。保留着属于我们的特色。
老规矩要老中去旧。“老”指老规矩之中好的,对社会有用的规距,以及包括封建落后的规距。“旧”指的就是包含着封建思想,落后思想的规矩,在恰当的恰入时代精神。
总得来说,便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只有老规矩中老中去旧,才会使老规矩得以流传。
规矩的作文篇8
老规矩,不能被遗忘高考满分作文
午后阳光,暖暖的,沏一壶清茶,听奶奶说老北京的那些老礼儿。絮絮叨叨间,我只听清了“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种种规矩,一板一眼,使我不禁想起了老舍笔下的。祁老太爷——老北京规矩的典范。
老太爷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做过生意,当过苦工,身上有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勤俭节约,洁身自好,祁家的院子每块砖都是用他的血汗钱买下来的。虽没读过书,他却信奉那些儒家的信条,比读过书的人们还坚定,规矩做人,规矩行事,行端坐正,并以此教育儿孙,严慈并施。过去的北京城里,一个个祁老太爷,对老规矩身体力行,出门问好,见面作揖,街坊邻居间宽厚友爱,又各自有礼。他们是老北京礼数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
然而,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恰如《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 .1mi.net 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而随之逐渐远去的,还有那些人,那些老规矩,似一首挽歌,哀伤,令人留恋。
没有规矩,我们看到了大街上倚老卖老、假装摔倒讹诈行人的老人,于是感慨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不知规矩,没有人性,我们痛心地看到新闻里丰台某小区的年轻男子“摔女童”事件,灿烂如花的小生命瞬间被毁灭;缺少规矩,我们叹息于公共场合那些身着校服的少男少女们过于开放的亲密行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
原来,老规矩既是规范人的一把戒尺,又是涤人心灵的一捧清泉,让人保有纯粹的心,坚守自己的净土。蕴含其中的,不只是待人接物的方式,更是驱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文化主体。它用传统元素启蒙人,用现实价值警醒人,用未来意义鞭策人,规范行为,净化风气,使人们不至于道德出轨,使社会不至于道德滑坡。
老规矩,不能被遗忘。
老规矩新内涵高考满分作文
每每听上年纪的长辈说起童年,总免不了老规矩的内容。见了面打招呼、上茶上酒的习惯、行为举止的礼节这些老规矩像一条条戒律,穿行于他们生命中,久而久之,也便成了老北京有规矩的范儿。
然而这一切于我,就像那夹菜过于匆忙时,被长辈的筷子制止而发出的哒声一样,并不真切地存在于童年里,它们大多停留在爷爷浑浊的烟酒嗓中,随晚风飘逝。无数的电子产品裹挟着洋风洋俗闯入了我们的`童年,老规矩刻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的印迹,大约也就注定了要淡于父辈,更要淡于祖宗了。
因此,当长辈不满于晚辈对于规矩的疏忽时,往往会责备一句丢了规矩。丢了规矩,丢了的是一言一行间的礼仪风范,看似也就丢了曾经流淌在这片土地上德某些文化血脉。
难怪老规矩被重提,即刻引来一片哗然。那么,我们就真的在丢失老规矩吗?
君不见,现在社会虽然少了对北京规矩的三令五申,但年轻人在成长教育中似乎也养成了另一番规矩习惯。我们讲求与人相处要谦和大度、对长者怀有尊敬、吃饭喝茶时的礼仪风度、为人处世时讲求合作、敢于表现自我、乐于追求自由细细想来,这些无不来源于老规矩,然而又是老规矩的延伸,恰如古树绽放的新芽,朝气蓬勃,生生不息。
有道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当今社会物资丰富、文化多元,人们的生活空间在悄然改变,继而延伸到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等,大数据云计算触及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将浪花洒向了老规矩的神经。渐渐地,有着京味儿文化底蕴的老规矩,在人们生活秩序中也在发生着某些微妙的转变但若细细品咂,它的内涵风度不减当年,变身为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生活并非一成不变的风向标,规矩亦不必拘泥于某些形式,只要那延续千年礼仁真善美的内核不变,老规矩亦将在21世纪文化交融的浪潮中,成为绘就公民生命意识的点睛之笔。
怀一份对老规矩的尊敬思考之心,审视慎思,不离不弃;
走一条对老规矩的继承创新之路,求真求实,且行且思!
从古至今,人们赞扬书,热爱书,把书奉为学习知识的最高境界。前有古人“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韩愈之“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朱熹曰“读书有三到,可谓心到、眼到、口到。”也有后人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列宁评“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可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书的重要性。所谓的书,是集世界智慧之结晶,天下名人之思想,可为财富。
被书征服,征服的不止是人,更是人的精神,人的内心,就如同是和一个高尚的朋友在做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一本书后,你便会豁然开朗,精神饱满。
从小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一直就这样被书征服着,同时,我也在征服着书,这种感觉,真好。
最早被书所迷惑,还是在妈妈的肚子里,听妈妈说,那时候,每个晚上睡觉前她都会看着一本故事书,声情并茂的给我朗读,我就特别安静的倾听,妈妈说那种感觉真幸福。但到后来以至于到我出生后,听不到那故事就不会睡觉,哇哇大哭,哦,那时的我,一个baby能听懂什么呢,或许只是一种感应罢了。但这最早的书缘,让我继续走上了寻宝之路,故事书,我的第一位朋友。
上小学四五年级,故事书就早已看遍了,因为语文最重要的是写作文,所以自己就专研起了作文书,上有学校发的《小学生全国优秀作文选》,下有爸爸给我买的《小学生经典作文1000篇》、还有我自己订的《齐鲁报》。一有空就看,看起来就有无限感概:和我同龄的朋友怎么都写得这么好呢!又不禁会学习他们的优点,遇到好句子品读一番。集思广益,才有创新嘛。然而我的作文也有很大的进步,经常会被老师当做范文来读,那种感觉,美滋滋的。
上了初中,我就不会只局限于上两类书了,只要是书,都会有兴趣拿来读。四大名着、《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早就不在话下了,只是那些书感动得我时时落泪,仿佛他们的忧愁是我的忧愁,他们的喜悦牵动着我的喜悦。
感谢书,让我开拓了视野,感谢书,让我增长了智慧。宋代诗人孙洙说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了这么多书,即使不会写书,但也会用了吧。读书,是人生一笔获利丰厚的储蓄。这储蓄,是发现未来的钥匙,是追求真理的阶梯,是超越前贤的基础,是参与竞争的实力!
就这样被你征服——书。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
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简评】
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材料的作文在这次阅卷中数见不鲜,这篇高分作文能在瞬间攥取阅卷老师的眼光,其特点在于它新颖的电影蒙太奇手法和紧凑的对比结构。
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语言优雅凝练而富有跳跃感,欧亚两大战场汇于一处,前后六十年历史相聚瞬间,围绕“纪念”这一主题铺陈开去,给读者带来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考生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亦展露无遗。考场急就能有如是佳作,实属难能可贵。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5篇《老规矩,不能被遗忘高考满分作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