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师红色故事心得体会6篇
其实我们在写心得体会之前都是需要梳理好自己的思路的,写好一篇心得体会之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一个具体详细的检查回顾,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桂师红色故事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桂师红色故事心得体会篇1
大洋险峻偏僻,交通闭塞,山高林茂,易守难攻。自1930年以来,为抵抗外敌、维护统一,在根本上摆脱“火笼当棉袄、竹篾当灯照,苦叶菜吃到老”的苦难生活,大洋镇百姓纷纷走上革命的道路,进而让大洋成为了共产党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在那段红色时光,涌现了不可枚举的英雄人物和革命事迹,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牢记使命、奋勇前行。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大洋镇从未停止过步伐。
一、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就要学习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是在那段革命时光里,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甚至于生命都朝不保夕。但是条件未成,革命现行,即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军队,百姓自发上阵;没有食物,就以树皮充饥;没有枪支,就以守为攻。长期以来,这种首创精神融入进大洋人的骨血里,也为后来的大洋水库建设打下了根基。
几乎全缙云人都识得大洋有座水库,以防洪为主,兼具发电、灌溉、供水等功能,水质清澈,游鱼可见,水波粼粼,是难得的避暑胜地。但是对于大洋水库的建设史,却鲜少人知道。在如此挺拔的高山,去修一座水库,去建一座防洪堤,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几乎是一项难如登天的工程。但是,大洋人做到了。忠于人民的领导、苦干廉洁的干部、淳朴能干的百姓,组建成一支建设队伍,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政下,早出晚归,无人叫苦。没有物资供给,就集思广益、就地取材,捡铁钉、挖石块,掘泥土,再远的村落,积少成多;没有运输工具,就用人力填补,运泥土、挑重担、拉满车,干部带头,民工争先,蜿蜒成一条火龙;没有防冻设备,就用人心共暖,家家户户献棉被,严严实实盖大坝,坚决不影响工程进度。黑白的纪录片上,每个人的笑脸却是那么明亮,这种敢于想、敢于拼、敢于做的首创精神也凝聚成了大洋水库建设中的另一份财富。
二、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就要发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在革命中,考验无时无刻不存在。面对生命的压迫,有人选择了奋起;面对叛国的诱惑,有人选择了忠诚;面对无尽的战火,有人选择了坚定。1935年正遇全国革命低潮时期,红军挺进师来到浙西南,在粟裕、刘英率领下,他们坚定信念,以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建立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在短短三年里由小变大,将星星之火燎原到整个丽水。时代更替,在高速发展的现下,这一份奋斗精神仍然是“丽水之干”最有力的保障。
自缙云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拉开帷幕,大洋镇的全镇干部及百姓,牢记“大洋水库”精神,用心用情用力去实现这个寄托着库区和全县人民的“世纪之梦”。大洋镇作为“主战场”,一方面苦心谋划、不懈争取、坚守信念,不断推进前期的项目审批环节;另一方面振奋精神、众志成城、分秒必争,全体打好征地移民安置攻坚战。“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改变了大洋交通条件,促进了旅游发展,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就要坚持持续发展、绿色先行的“两山”精神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主席在总结抗战初期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浙西南”革命作为红色革命的缩影,“咬定青山不放松”,在风雨如磐的岁月,打出了一条浴血奋战之路。革命尚且如此,发展决不能草率。打仗之时,我们见证过红军长征,经历了农村包围城市,坚持“留得青山在”的原则。发展当下,丽水也同样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以可持续发展观,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
大洋镇作为典型的高山乡镇代表,经济发展曾一度受到极大的局限,单一的农作环境、古板的销售渠道、落后的生产设备,都使“乡村振兴”变得遥不可及。但是守卫这一方绿土并不意味着只吃老本,贯彻“两山”理论更不是指不发展。近两年,大洋镇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主抓手,以“六边三化三美”“五清”“三改一拆”作为突破口,以“美丽乡村”作为落脚点,关注群众身边的“脏乱差”,了解群众的需求,倾听群众的心声,实行“厕所革命”“庭院整治”“六乱整治”“镇貌变脸”等行动,推进全域整治,成功提升了大洋“硬环境”。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在一番洗礼后,大洋镇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开始了项目建设的热潮,并在“高山清凉小镇,云中石韵家园”的理念下,引起在外游子的浓厚乡愁,纷纷返回故土进行创业投资。于是,人闹了,村富了,山美了。
桂师红色故事心得体会篇2
实施“红色先锋”工程撑起作用发挥“一面旗”。分门别类制定党和国家机关、乡镇和村、事业单位、企业、社区、经济和社会组织6个领域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基本规范,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全功能推进“红色先锋”工程实施。针对不同地域和党员岗位实际,设立6个红色教育党员责任区,设置1200个传承红色基因党员先锋岗,组建531个党员红色志愿服务先锋队,传承红色基因,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组织6名老红军、党史干部讲“红色故事”126场次,激励党员、干部和群众斗志。邀请12名离退休老党员上“初心党课”86场次,分享入党故事,激发党员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组织6名党员劳模、一线岗位优秀党员巡回讲“先锋党课”66场次,弘扬工匠精神。北城铺镇将“初心讲堂”搬到明尧水库堤坝,邀请2名当年参加修建的老党员讲述当年人工修建库坝的故事,党员、干部现场感受当年战天斗地的感人事迹,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桂师红色故事心得体会篇3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激昂的旋律响彻卢沟桥畔,再次将人们的记忆带回那段烽火岁月。
铭记抗战历史,勇担时代使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75年前,为抵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成千上万的英雄们,在屠刀下就义、在炮火中奋进,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越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最终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要清楚认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自信。我们牢记这段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缅怀英烈,以史为鉴,开创和平未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亘古不变,我们要坚定相信历史昭示的伟大真理,深刻汲取历史警示,涵养精忠报国的鲜明品质,勇担起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携手并进、奋勇向前。我们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必将抵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桂师红色故事心得体会篇4
旧中国,一头巨狮,一头沉睡的巨狮,为唤醒她,无数中华英雄豪杰为之付出宝贵生命,
泼洒鲜红烈血。
岁月在她身上无情划过一道道疤痕,可因为中华儿女,她苏醒了。点困难又何惧这点伤疤又何畏她的吼声震天地,中国,站起来了!
嘎子,一位中国少年,在被日本人抓住之后,誓死不低头,不向敌人透漏关于半点机密。应对威逼利诱,毫不动容,最终机智逃脱。他用生命作抵押,谱写倔强青春。
老钟叔,团结村民,齐心抗日,发明地道战,名动一时。一次,鬼子夜袭,被老钟叔发现,他毫不犹豫地走到村头,敲响警钟,却暴露自我,不幸牺牲。他用性命,谱写绚丽人生,充实人生。
最令我感动的是那倔强的刘胡兰。刘胡兰是一名共产党员,因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日本人急切想明白其他共产党员的下落,便想从她嘴里套出些消息。刘胡兰始终我行我素,大义凛然。应对鬼子一次次的询问,刘胡兰始终说不明白。鬼子急了,老虎凳,辣椒水,点击,鞭子抽,可始终撬不开刘胡兰的嘴,撬不开刘胡兰那颗坚定地心。他们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金钱,权利……可她始终冰清如水,不为所动。
无奈,鬼子只好当众把她杀害,试图引诱出其他共产党。当将她要被害时的时候,刘胡兰面无惧色,从容劝慰父老乡亲们。
刘胡兰是多么伟大啊!为了亲人,为了战友,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我,换来他们的安定。
刘胡兰是多么坚强啊!为了心中永恒的诺言,她始终守口如瓶,严于律己,不屈于淫威,不屈于富贵。
刘胡兰是多么镇定啊!应对自我的死亡,她非但不害怕,还若无其事地劝慰别人,使他们的心安定下来。
新中国来了,可刘胡兰却永远的去了。旧中国正是由于这些革命烈士才会步进富强,才会迈入辉煌,踏入期望。
桂师红色故事心得体会篇5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广为流传的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心系苍生,直言纳谏,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眼看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当中国传统节日遇上屈原的家国情怀,其中蕴含的“红色”底色,也在时间的淘洗下更加历久弥新,熠熠发光。
祖国,是心中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心底永恒的烙印,亦是不可替代的诗与远方。战争时期的爱国,是在国家危难之时的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救民于水火之中;和平年代的爱国,是在国家利益面前,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是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更是一种溢于言表的自豪之情。端午节,吃着粽子,纪念屈原,更当擦亮这一抹红色底色。
擦亮“红色”底色需涵养“红色气质”。红色气质起源于内心,根植于内心,不管是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还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都来源于矢志不渝的忠贞与信仰。党员干部须在红色教育中陶冶爱国情操,学习革命先辈先人后己、舍身忘我的革命精神,在红色阵地中弘扬红色文化,通过党性体检检视初心,叩问初心;在红色家书中浸润道德品格,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重任在肩;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用养分浇灌自身,涤荡身心;在红色实践中锤炼党性,追忆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擦亮“红色”底色需厚植“红色情怀”。《我的中国心》里唱道:“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党员干部需饱含这样热忱的中国心,不为取悦,不为跟从,不为作秀,将这种红色底色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靶向施策,更好地问效于民,不断查漏补缺、改进工作、提升水平,向人民交出优异答卷。须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定政治立场,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同心同力,做党和国家的好儿女、好公仆,以实际行动爱国爱家,休戚与共。
擦亮“红色”底色需砥砺“红色担当”。在疫情防控这场人民的战役中,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奔赴一线,挺身而出,用平凡人的举动书写时代英雄的篇章,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14亿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包围在一起,用担当诠释初心使命,用责任筑起铜墙铁壁。这片“赤子之心”让人动容,党员干部须砥砺这样的担当,在国家危难之时,在国家利益之前把国家形象放在首位,以一言一行来彰显大国风范,自觉主动摒弃不文明行径,注重道德言行,开出永生之花。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党员干部须找好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的契合点,擦亮红色火花,让这个底色亮出来、燃起来。
桂师红色故事心得体会篇6
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过去,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幸福欢乐的时光中。然而,我们却要铭记那些为了祖国未来而牺牲的烈士们,当我翻开《红色少年的故事》时,我感受到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气概,更是深深地被他们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所打动。
书中记录着许多年纪不一样的少年,经历不一样的爱国英雄。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刘胡兰。刘胡兰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就因为对万恶的旧社会不满,而对革命事业充满了热情与向往。当因判徒的背判而被抓时,她虽是被捕人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但她却用弱小的身体,强大的精神力量从容不迫地去承受敌人残酷的刑罚,宁愿牺牲自我也不愿意出卖革命。最终,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为了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需要多么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在享受如今的幸福生活时,不能忘记这是无数位像刘胡兰一样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应当珍惜生活,用更好的精神风貌去应对未来。
现代社会的建设需要大家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精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那么一群为了革命事业同甘共苦,浴血奋战的英雄。在土地革命时期,黄土高原上有一支神出鬼没的少年武装——红色少年先锋队。他们都是由穷人家的孩子姐成,能吃苦、胆子大也十分地团结,他们平时每一天进行操练,当敌人进攻时,他们总是团结一心、奋勇抵抗,真是人小志气大。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需要应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但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学习知识,团结在一齐共同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
书中还有少年英烈—欧阳立安,抗日小英雄—杨来西,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王华等英雄。在他们那一段段已经逝去的光辉岁月中,是中国少年对历史的呐喊与对未来的期望,我们应当在这最美丽的时代中,继承少年英雄们的遗志,做一个进取向上,不断开拓的好少年,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