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优秀事迹和优秀作文7篇

时间:2023-05-06 15:04:37 分类:心得体会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有感人的事迹,我们一定要及时记录写来,咱们在准备事迹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态度端正,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名人优秀事迹和优秀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名人优秀事迹和优秀作文7篇

名人优秀事迹和优秀作文篇1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刚从农村考入大学时是班里最差的学生。那时的他操着一口谁也听不懂的普通话,英语发音如同日文,学习成绩也极差,在一群北大才子当中显得尤为突兀。因此几乎没有优等生愿意跟俞敏洪讲话,他只能待在差生的圈子里自怨自艾。

有一天,俞敏洪因为课业成绩不理想而萌发了退学回老家的想法,便躺在宿舍的床上唉声叹气。这时同宿舍一位叫周华的同学刚好回来,看见俞敏洪颓废的样子便给了他一个苹果。那个苹果触发了俞敏洪的谈兴,他鼓起勇气问周华:“你的理想是什么?我的理想就是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我的理想是将来有一辆保时捷汽车。”周华回答说。这个答案让俞敏洪大吃一惊,他突然意识到;如果继续待在自己的圈子里,被所谓的自卑情绪所纠缠,不去接触那些优等生,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最终再也无法跨越。于是,俞敏洪决定放下自尊心去融入优秀者的圈子,从根本上改变自己。

此后的俞敏洪就像变了一个人,他主动承担起了打水与扫地的责任,开始学着和优等生们交朋友。他常常留意大家在读什么书,做什么事,讨论什么话题。看见有同学在背英语教材,他也开始背《新概念英语》,并尝试着写起了诗。在这个过程中,俞敏洪发现自己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开阔。

读大学时,俞敏洪染上了肺结核。患病期间,他想起自己最崇拜的班长王强曾说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非常经典,便想借来背诵。于是他熬夜给王强写了一封信,请他帮忙借书。没想到王强收到信后并没有帮忙,而是回了一封长达十几页的信来教育俞敏洪,说他还没达到读《十四行诗集》的境界,要他先去读一些简单的书。

收到信后,俞敏洪不但没生气,反而很感激。因为他从王强的信里学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新知识,所以他不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反而满心都是喜悦。

除了王强,俞敏洪读书时还很仰慕团委的徐小平老师,于是经常去找他谈话。徐小平口才极好,讲起话来总是旁征博引,口若悬河,经常把俞敏洪说得目瞪口呆。在徐小平面前,俞敏洪只能做个旁听者,带着自卑仰视对方,但他还是坚持隔三差五去团委听教,并在交流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虽然不断进步,但毕业时俞敏洪还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全班50个同学,其中49人都出了国,只有他不管怎样都拿不到签证。后来他只好独辟蹊径创办了新东方英语培训机构,并且凭借自己的努力将事业做大,很快就拥有了千万身家。

初步取得创业成就之后,俞敏洪决定找几个伙伴和自己一起干,这时他想到了大学里两位秀的朋友:王强和徐小平。于是他又带着甘当凤尾的想法飞往国外,成功说服两位朋友回国创业。后来三人齐心协力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了名震新东方的三驾马车,而俞敏洪也由凤尾变成了凤头,成为了大家心目中领袖气质的人物。而由他们的故事改编成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也于不久前在国内上映。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俞敏洪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甘当凤尾的精神密不可分。因为,如果志在做鸡头,那就永远走不出狭隘的小圈子,就难以突破自我;相反,如果勇于做凤尾,就能在与精英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最终实现生命中的华美蜕变,找机会实现做凤头的梦想。

名人优秀事迹和优秀作文篇2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詹天佑》这篇课文,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詹天佑的爱国精神。

这篇课文讲了詹天佑顶着外国人的嘲笑,依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然后又开凿隧道,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开凿居庸关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来开凿八达岭隧道。他又设计了“人”字形线路,当时那可是独一无二的,解决了火车上山的难题。最后,花了四年的时间就全线竣工了,终于修完京张铁路。

读了这篇课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詹天佑那热爱祖国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坚定决心。每次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其实,在以前的战争时期,也有许多人都热爱祖国,为国争光,比如:黄继光、毛岸英、赵一曼......还有小英雄雨来、王二小、海娃和小兵张嘎......他们都是为了祖国,而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为了祖国,而为国捐躯,牺牲生命。为国捐躯,是因为他们热爱祖国,牺牲生命,是因为他们想为国争光!

在现在的和平年代里,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与发展,就要靠我们来努力地完成,我们要向詹天佑学习,热爱祖国,为国争光!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认真刻苦的学习,长大了要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要做个有才能的人,来为国争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我真佩服詹天佑,因为他有爱国精神,他又为国争光的决心!希望大家都能热爱祖国、为国争光!

名人优秀事迹和优秀作文篇3

在一个乍暖还寒的初春,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李清照走进了我,在一个孤寂凄凉的深秋,我走进了憔悴不堪,寂寞凄苦的李清照。

初识李清照是那句广为传颂的相思之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传神至极,令人分外伤怀。从此,我便对李清照有了好奇,更进一步的走向了她,与她相识。

在那重文轻武,以词闻名的宋朝时期,李清照是女词人中的一个奇迹,她自幼受到家庭教养,早有诗名,不同于待在深闺中的其他女子,被喻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的婉约派代表,好一个天资聪慧,不同于凡人的李清照!你虽为一介女辈,词的成就却巾帼不让须眉。尚还年少,只因碰见美男子,情窦初开,就说出"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划船出游时亦道“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实为一个奇迹。

你有着满腹才华,亦有着不输男儿的胆识与壮志,虽为婉约派,也曾高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语道尽自己的豪情壮志。与爱人离别,你亦低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对爱人忠贞不腻。只可惜后来的你却国破家亡,丈夫早逝,被迫逃乡,只好道"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也有人会说李清照,只会吟些哀婉之词并不能救国,有什么值得人们崇敬?可纵观整个宋代,像李清照一般富有才气,吟道"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女子能有几个?因担心国家,而无心赏梅,说道"看取晚来风势,故因难看梅花。"的女子能有几个?历史告诉我们,很少,少得屈指可数。

每每春末夏初,秋去冬来,我都会想起李清照上面的那些诗词佳句,走进李清照的世界,她,是旷世奇才,是"男儿丛里盛开一枝女儿花!"

名人优秀事迹和优秀作文篇4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周了。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不是我勇敢地站起来,可能我的生活不会这样美好。

那天下午,阳光明媚,我正仰着脸享受着难得的午后的阳光。只见音乐老师蹬蹬蹬地跨上了讲台,讲起了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咱们学校要举行红歌比赛,每个班要准备两首歌,还有有两个领唱。你们有没有人想要试试的?”老师这么一说,我们全班顿时鸦雀无声,都互相瞅着对方,谁也不敢说话,仿佛在想着什么。

这事儿,和我没多大关系,班级里唱歌好听的多着呢,想到这儿,我将脸转向了窗外,眯着眼睛,细细地寻找着阳光的足迹。

“罗晓晴老师,罗晓晴可以!”“李美琪老师,李美琪也行!”突然之间,班级里热闹了起来,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原来他们都在讨论谁当领唱。我心想:同学怎么都不选我呢?唉,我也想当这次的领唱,可是他们唱的都比我好听,我能拿下这次的领唱吗?我想着想着就着急了。

这会儿我以为老师会让李美琪和罗晓晴先试试,谁唱的好谁就当领唱。不料罗老师走进了教室,走到音乐老师旁边,开始小声地说着,应该是在讨论谁当领唱的问题。没过多久罗老师说:“你们谁觉得自己唱的还可以唱一下我听听。”班级里一片寂静,我左顾右盼的看着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正当老师要绝望的时候,我自告奋勇的站起来,哆哆嗦嗦的说:“老师,我……我来试试吧”同学们都拍手叫好。

老师微笑地跟我说:“来试试!”随着优美的旋律我唱了起来,我唱到一半儿,音乐突然停了,一看,原来是老师把音乐关了。唉,看来没戏了……我心不甘情不愿地要正要坐下,出乎意料的是老师笑着对我说:“不错,可以啊,有两把刷子。!”我当时开心极了!

正是因为自信,这次红歌我们第一;正是因为自信,我有一次全新的人生体验;正是因为自信,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名人优秀事迹和优秀作文篇5

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抗金兵》讲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爱。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璃都挤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1941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

这一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儿子见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

“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一天上午,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戏,您还认识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后来,梅兰芳又回到上海,靠画画卖钱养活家人和与他一起演出过的朋友。上海日伪政权多次请他出演,都被他拒绝了。他说:“一个人活到一百岁也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次,日军庆祝“大东亚圣战”一周年,派人让梅兰芳出演,还说如果不演,就要军法从事。梅兰芳事先得到消息,一连打了三次伤寒预防针。平时,他只要一打预防针就发烧,这次果然又高烧不止。日军军医来检查,一看梅兰芳烧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1945年8月15日,传来了日寇投降的消息。梅兰芳高兴地流下了眼泪,笑着对夫人说:“天亮了,这群日本强盗可真完蛋了!”

这天,几位朋友兴高采烈地来到梅家道喜。只见梅兰芳身穿新衣,精神焕发,手里的一把纸扇遮住了半个脸。

“梅先生,您一定剃了胡子,对吧?”

梅兰芳笑着把扇子一撤,露出了刮了胡子的面孔,说:“抗战胜利了,我就要重返舞台了!”

不久,梅兰芳就在上海演出了,观众场场爆满。他们说:“我们就是要看看八年不给日本鬼子唱戏,如今刮了胡子的梅兰芳!”

心里装着观众梅兰芳是表演大师,但他从不对观众摆架子,对同行也谦虚礼让,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戏德。

过去,演员唱一场戏给一份钱,有病可以请假,遇到天气不好还可以“回戏”(即临时宣布停演)。可梅兰芳尽量克服困难,处处替观众着想。他说:“观众事先不知道回戏,顶风冒雪从老远赶来听戏,让人家白跑一趟,太不应该了。”

有一次,他嗓子哑了,可第二天要演一出唱工极重的戏。这可怎么办呢?那天,他很早就来到舞台,每隔半小时就喷一次药,嗓子却一点不见好转。大家很着急,有人提出回戏,可梅兰芳知道剧场里已坐满了观众,怎能让他们扫兴而归呢?他没有同意,强打着精神化妆,大家都很替他担心。

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梅兰芳上场了,他和刚才判若两人,精神焕发,唱念精彩。不过,内行人却听出他的嗓子变窄了。戏演完后,有人赶往后台,关心地问:“梅先生,您今天的嗓音怎么变窄了?”

“您还不知道吧?前两个钟头,我的嗓子还是哑的呢!”

“那您怎么还上台?这是怎么唱出来的呢?”

“不上,怎么对得起观众?我这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临时用的一个急救方法,这戏是用半个嗓子唱的!”

“半个嗓子,这怎么唱?”

“这是全凭一股虚劲把嗓子提起来唱的,劲头如稍用过一点儿,马上又会哑不成声。这是假嗓,怕低不怕高,怕宽不怕窄。过去我也从来没用过,今天完全是临时逼出来的。”

在场的人都感叹不已,不仅为他丰富的舞台经验所倾倒,更为他一心为观众着想的精神所感动。

名人优秀事迹和优秀作文篇6

当魏忠贤的阉党把明朝朝政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正不断在辽东进攻明军。萨尔浒大战以后,明王朝派了一位老将熊廷弼出关指挥辽东军事。熊廷弼是个很有才能的将领,可是担任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的王化弼却认为熊廷弼出关,影响了他的地位,千方百计阻挠熊廷贞的指挥。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王化贞带头逃进关内。熊廷弼无法抵御,只好保护一些百姓退到山海关内。

广宁失守,明王朝不分青红皂白,把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打进大牢。魏忠贤趁机向熊廷弼敲榨勒索,要熊廷弼拿出四万两银子,才免他死罪。熊廷弼是个正派人,哪来这些钱,当然拒绝。阉党就诬陷熊廷弼贪污军饷,把他处死。

明王朝杀了熊廷弼,派谁去抵抗后金军呢?掌管军事的兵部衙门正在着急。恰恰在这个时候,主事(官名)袁崇焕忽然失踪。衙门里的人找到他家里,家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去向。过了几天,袁崇焕才回来,原来他看到国事危急,单独一个人骑着马到山海关外视察去了。

袁崇焕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回来向兵部尚书孙承宗报告,并且说:“只要给我人马军饷,我能负责守住辽东。”

一些朝廷大臣正被后金的攻势吓破了胆,听袁崇焕自告奋勇,也都赞成让袁崇焕去试一试。明熹宗批准给他二十万饷银,要他负责督率关外的明军。

关外经过几年战争,一片荒凉,遍地都是死亡兵士的尸骨,加上冰天雪地,野兽横行,环境十分艰苦。袁崇焕出关后,带着几个随从兵士,连夜在荒野上骑马奔驰,天没亮就到了宁远(今辽宁兴城)的前屯。他在那里收容难民,修筑工事。那里的将士对袁崇焕的勇气和毅力,没有一个不钦佩的。

袁崇焕在关外,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决心派兵进驻宁远,在那里修筑防守工事,他把他的主张报告朝廷后,立刻得到孙承宗的支持。

袁崇焕在宁远筑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孙承宗还派了几支人马分驻在宁远附近的锦州、松山等地方,声援宁远。

袁崇焕号令严明,受到军民的爱戴。关外各地的商人听说宁远防守巩固,从四面八方拥到宁远来。辽东的危急局面很快扭转过来。

正当孙承宗、袁崇焕守卫辽东有了进展的时候,却遭到魏忠贤的猜忌。魏忠贤唆使阉党说了孙承宗不少坏话,孙承宗被迫离职。

魏忠贤排挤了孙承宗,派了他们的同党高第指挥辽东军事。高第是个庸碌无能的家伙,他一到山海关,就召集将领开会,说后金军太厉害,关外没法防守,要各路明军全部撤进山海关内。

袁崇焕坚决反对撤兵,他说:“我们好容易在关外站稳脚跟,哪能轻易放弃!”

高第硬要袁崇焕放弃宁远。袁崇焕气愤地说:“我的职守是防守宁远,要死也死在那里,决不后撤。”

高第说不服袁崇焕,只好答应袁崇焕带领一部分明军留在宁远,却下命令要关外其他地区的明军,限期撤退到关内。这道命令下得十分突然,各地守军毫无准备,匆匆忙忙地退兵,把储存在关外的十几万担军粮丢得精光。

努尔哈赤看到明军撤退的狼狈相,认为明朝容易对付,公元1626年,他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进攻宁远。

那时候,守在宁远周围几个据点的明军都已经撤走,宁远城只剩下一万多兵士,处境十分孤立。但是袁崇焕并不气馁。他咬破指头,写了一份誓死抗金的血书,给将士们看,并且说了一番激励大家的话。将士们听了,都感动得热血沸腾,纷纷表示一定跟着袁将军一起死守宁远。

接着,袁崇焕就命令城外百姓全部带了粮食、用具撤进城里,把城外的民房烧掉,叫后金军队来了没有粮食和掩体。他向城里的官员分派了任务,有的管军粮供应,有的清查内奸。他还发信给山海关的明军守将,如果发现宁远逃回关内的官兵,要他们就地处斩。这几道命令一下,宁远的人心都安定下来,大家除了一心一意守城杀敌之外,没有别的念头。

过了二十来天,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气势汹汹地到了宁远城下。大批后金兵士头顶盾牌,冒着明军的箭石、炮火,猛烈攻城。明军虽然英勇抵抗,但是后金兵倒下一批,又来一批。在这紧急的关头,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向后金军发射。炮声响处,只见一团火焰,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留下的也被迫后撤。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大股兵力攻城。袁崇焕登上城楼了望台,沉着地监视后金军的行动。直等到后金军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他才命令炮手瞄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这一炮使后金军受到更大伤亡。正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撤退。

袁崇焕听到敌人退兵,就乘胜杀出城去,一直追赶了三十里,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跟他的部下说:“我从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小小的宁远城攻不下来。”他又气又伤心,加上伤势越来越重,拖了几天,就咽了气。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他做了后金大汗。

名人优秀事迹和优秀作文篇7

蔡锷,字松坡,出生于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湖南保庆(今湖南邵阳市)人。他十五岁考入湖南时务学堂,后人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在江西、湖南主办军事学堂,不久任广西兵备道。1910年调云南任督署参议,时年二十八岁;1911年为云南都督,1915年发动护国起义,以讨袁护国著称于世。1916年,因病赴日就医,不久病逝,时年三十四岁。

蔡锷小的时候,有不少机警聪慧的故事流传着,故在当地被称为“神童”。

蔡锷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地方官吏敲诈勒索,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蔡锷的家庭也是如此,虽然父母拼命干活,家中仍然入不敷出,生活十分艰难,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孩子去上学的事了。但是,小蔡锷却酷爱读书,可没有书又怎么办呢?他便让上学的孩子教他认字。为了使上学的孩子能痛快地教他识字,他便想了个法子,每当上学的孩子下学后玩的时候,他便凑上去和他们玩,由于他善于动脑,玩的花样多而有趣,所以大家都喜欢和他一块玩。时间一久,这些孩子不但主动教他识字,还乐意把书借给他,让他拿回家去自己读。由于借来的书受时间限制,他不得不抓紧时间读,有时头天下午把书借来,第二天一早须还给人家,他便彻夜不眠。就是靠这种方法,用了两年的时间,小蔡锷到八岁的时候,便读完了《千字文》、《诗经》、《论语》和大量名家诗词,还学会了作诗、联对、写文章。

这年春季的一天下午,小蔡锷等几个上学的孩子下学后,一起去邵阳城外放风筝。正当他们玩得开心的时候,突然有一只风筝的线断了,大家便飞快地朝着风筝落下的方向追去。

不料,那风筝飘来飘去,竟然飘落在邵阳知府的后院中。当时,大家都感到害怕,不敢去讨,但小蔡锷却对大家说:“那是我们的风筝,落到了他的院中,我们只不过是去讨回来,有什么可怕的呢?”

于是,在蔡锷的带领下,他们一块来到了知府门前。

蔡锷跨前一步,对门卫说:“请你进去通报,就说邵阳有个叫蔡锷的向你们老爷反映个情况!”

知府正在房内喝茶,听说有个叫蔡锷的孩子找他反映情况,觉得新奇,便走出来问道:“你有什么情况要反映呀?”

蔡锷道:“我们的风筝落到了你的后院,请大人还给我们!”

知府一听,不由得生了气,心想,因为要找一个风筝,竟也敢惊动知府,这孩子也太放肆了!可又一想,这孩子确也有些胆识,我倒要乘机考他一考。于是,知府对蔡锷提出,要出个对联,蔡锷如对得上,就把风筝还给他,如对不上,就赶他走。

知府出的上联是: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意思是说:在你们六七个儿童中,谁都赶不上你狡猾。

蔡锷一听,这是有意取笑于他,便也不甘示弱,眼珠一转,顺口对道:“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下面的一个字,蔡锷故意停下不说。

知府急忙问道:“公后面是什么?快说呀!”

蔡锷这才不慌不忙地道:“你还风筝,我就说个‘廉’字,你不还风筝,我就说个‘贪’字!”

知府见还有些差人在场,能叫他说成“贪”字吗?所以,赶紧命人找来风筝,还给了他。

蔡锷“智讨风筝”的故事传出后,乡里的人们都大为惊异:一个穷得连饭也难顾上的人家的孩子,怎么学会作诗联对了?难道真是无师自通吗?

在他们了解到蔡锷自学读书的过程后,又不禁大加赞叹说:真是一个有心计的孩子。

当地有位学者,名叫樊雉,听到蔡锷的读书事迹后,主动上门,表示愿无偿地收他为徒。

从此,蔡锷才真正地读起书来。蔡锷在樊雉的悉心教导下,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几年后,学识水平便有了飞速的提高,到十四岁那年,便考中了秀才。

《名人优秀事迹和优秀作文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