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读后感5篇

时间:2024-05-27 09:32:22 分类:心得体会

阅读后,写读后感让我更加珍惜和欣赏书中的细节,大家对这本书的读后感都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思考,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师说》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师说》读后感5篇

《师说》读后感篇1

触摸退之的脉动

——读《师说》

读《师说》,领略退之先生的真知灼见与文采风华之余,更多地是被先生“不顾流俗”的勇气、执着于理想的精神所感动。

作《师说》时,韩愈任国子四门博士,35岁。大家知道,韩愈从幼年时期便饱尝寄人篱下之苦和长期颠沛流离的艰辛,19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中”,直到25岁才考中进士,后在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中又连遭失败,仕途坎坷。这对于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韩愈来说是十分痛苦的。四门博士虽然品阶不高,但毕竟是京官,如果“经营”得法,与朝中的权贵、士大夫们搞好关系,很快就会飞达,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可以解决困扰他多年的'经济困窘问题。

韩愈可不这么想。在“现实”与“理想”的权衡中,他把砝码加在了理想这一边。唐代帝王大都崇奉佛教,有的甚至到了“佞佛”的地步,佛教的“清净寂灭”思想是对封建君臣关系以及父子、夫妇等封建伦常关系的大破坏。韩愈认为,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廓清甚嚣尘上的混浊空气,创造一个他理想中的太平世界。于是“反佛兴儒”成了韩愈“道济天下之溺”的主要使命,“收召后学”“传道受业解惑”则是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的一环。加上他对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风气的深恶痛绝,便“不顾流俗,犯笑侮”“抗颜而为师”,传扬他所崇奉的“古道”。韩愈的斗争是艰苦的,他的这一做法很明显犯了当时官场与贵族阶层的大忌。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韩愈因此而得狂人之名。令士大夫们尤为恼火的是,韩愈居然主张从师学道可以不分年龄高低与身份的贵贱,这对于十分重视门第观念、只认功名富贵、不懂尊师重道的官僚士大夫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自然会招致他们的诽谤和聚骂。

两年后,已升迁为监察御史的韩愈因为为民请命不得不“挈挈而东”,离开京城,被贬为(广东)阳山令。以后多次“辗转”于京城与“外省”,但他的执着、他的特立独行的卓然气质并没有因为仕途的坎坷与挫折而有丝毫的改变。《新唐书》说他“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52岁的时候仍然“不识时务”地上书,反对迎拜“佛骨”的《论佛骨表》得罪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他甚至做了老死“瘴江边”的打算。其中有悲凉,但更多的是悲壮。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他在仕途上虽然几次遭遇重大打击,但是从未灰心颓废过,他在贬官任上时刻铭记着父母官的职责。在阳山,“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至潮州,问民疾苦”,逐鳄鱼为民除害,出俸银兴办学校,革除弊政;“量移潮州”,

《师说》读后感篇2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中小学教学名师论坛这门课从不同层次、角度促使我们对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几堂课下来,通过辨析教育矛盾的焦点,诠释经典的教育名言,各位教师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等方式,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糊涂问题明白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浅显化,及时有效地探讨教书育人新方法。

课程接近尾声,让我颇有感触:

“太崇高的理想教育使大多数学生既当不成伟人,也当不好普通人”—— 在小学,你随便问一个学生的人数理想是什么?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科学家、艺术家、总理。而一个学生如果说自己的理想是做工人、农民、厨师等普通劳动者,他一定会被说成胸无大志,难成大器。这就是目前我们的“以成伟人为荣,以当常人为耻”的精英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树立了只有成为名人,才是成功人生的观念,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产生瞧不起普通人的不健康心理。然而,现实世界绝对是平凡人的世界。当远大的理想变得遥遥无期,绚丽的美景还是那样的虚无缥缈,从一个壮志凌云的学生到最后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心灵上定会备受挫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成为大人物,但将来必是国家的公民,为人父母,去过平凡人的普通生活。我们的理想教育应为大多数学生服务,应教育学生树立正

确的公民观、平民观,带着一颗平常心去做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一步步向上攀登,每前进一步,心中都会感受成就、成功,收获幸福和快乐。

有些事往往很奇怪,你越想把孩子培养成伟人,但是最可能的结果却是平庸,甚至连普通人也做不好。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做普通人,干平凡事,尽最大力,发最亮光,经过不断历练,孩子最后真能成为灿烂星空中一颗夺目的明星。

“学生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爱生之心,师皆有之,差别在于爱什么样的学生。可爱的学生人见人爱,不足称道,爱“不可爱”的学生才是真正的爱。不可爱的学生之所以不可爱,是因为他们时常为了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故意惹事,犯一些美丽的错误。他们这样做事因为缺少爱而叛逆的表现。面对这些不可爱的学生,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可能会对你更加反感,甚至对你的教育形成逆反心理,师生关系越来越僵。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他们迫切想得到的就是宽容、理解和帮助。这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或许一个批评的眼神,一个无声的抚摸,一句理解的话语,就可以使他们感受到被爱的温暖。教师的表扬或鼓励,对可爱的学生而言或许只是锦上添花,而对这些不可爱的学生而言却是雪中送炭。

教育的艺术魅力就在于用爱帮助这些不可爱的学生改正身上的缺点,把他们变成可爱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没有理由挑选学生,孩子们无论是可爱的.或者是不可爱的,只要他坐在我的教室里,就是我的学生,我就要对他的成长负责。爱所有的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信和自强。 “教师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时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能把我们的心与孩子的心融汇在一起。用“孩子的眼光”去看问题,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我们会发现一个光彩夺目的世界,我们就会感叹孩子“荒唐”中隐含的创造力,就会欣赏孩子”恶作剧“中包含的纯真,就会载遇到问题时,放弃成见,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产生思想共鸣,取得孩子的信任,真诚地与他们做朋友。

日后,作为一名教师,或为人父母,都应该意识到,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缓慢的、需要等待的艺术。望子成龙不能“揠苗助长“,要遵循孩子的天性,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纠正孩子的错误不能期望”立竿见影“,要平和地看待学生成长中的错误,留给学生宝贵的反思时间。教育不可”目中无人“。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是单独的个体。我们要努力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师说》读后感篇3

“少时不懂读书,懂时已是中年”,近年翻书时常有这样的遗憾。这里,绝无倚老卖老的意思,且所谓“懂”也只凭个人的感受,或许依然是懵懂呢。每看到身边一些好学的年轻学子积极投入书海,那种求知的获得感以满溢在脸上的微笑展现出来,总能勾起自身曾经的求学岁月。

?师说》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写给弟子李蟠的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近日得幸再读《师说》一文,思及个人成长历程,感慨颇多。

少时读唐代大文豪韩文公《师说》一文,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其开篇之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近日辅导儿子作业,老师刚刚教会他“一”字,看他作业组词写着“一天”,其中“一”注音为“yì”(第四声),印象中“一”的读音只有“yī”(第一声),于是赶紧叫儿子拿来字典,翻到“一”字,最后落实老师此处有误,怎么办,跟儿子说老师教错了吗?

其实我最开始内心是认为儿子没有认真听讲的,找来字典确认儿子做错了,而后儿子确实说是老师教的,我立马打了电话给老师确认,询问他是怎么教的以确认儿子是否有错,当得知老师给到的答案为“yìtiān”,而后再将自己查字典的结果告知,并将字典的内容拍照发给她,老师对此表示了感谢给予她的纠错。第二天听儿子说老师已纠正,对于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由衷敬佩。

今天记录这一细节,以此告诫吾儿,学习上就得较真,方能有所作为,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

《师说》读后感篇4

读完了《师说》,我对老师的了解更深了,老师费尽心血教我们知识、帮我们解决疑惑,我们应当尊重老师。老子说过“不耻下问,可以为师焉”,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我们自己没有学到知识并不是老师的损失,而是我们自己的损失,《师说》里说到过,拜一个比自己早知道一些道理的人为老师是为了知道那些道理,每次看见老师生气大部分都是因为某些同学不但没弄懂知识而且还不敢提问,这是老师看见同学们没学到知识而为他们着急,从没有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过,而那些同学不但不理解老师的苦心,还以为这是恶意。

于是,对老师产生了意见,不喜欢老师,而她却还耐心地教导着他们。圣人都要向老师学习,他们的学问还远远不如圣人,可他们也不肯向老师学习。这样的话,他们又会有什么进步呢?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老师经常自谦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我想,老师是春蚕,是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的工作辛辛苦苦,不求名利,他们俯首甘为孺子牛。所以我尊敬老师、赞美老师。比如:殷雪梅老师在一辆狂奔而至的车辆面前,奋不顾身地用身躯护住路过的.学生,从“虎口”下夺回了六七位小朋友的生命,而她却被车辆撞飞25米远,最后光荣牺牲。她是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有近30年教龄的先进教育工作者。追悼会那天,相识的,不相识的,都为她感天动地的爱心而热泪滚滚。谁能说这不是一位好老师!老师是伟大的!

《师说》读后感篇5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之师与今之师有太多的差别。古人尊师那种真挚、心无杂念的纯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早课前对孔子的顶礼膜拜也是极其虔诚的,那种九十度的鞠躬礼叫你不真诚都不行。古之师是既严肃又严厉的,绝不像我的教师那么和蔼可亲。我们早已没有了体罚和训斥,而我从国学经典的墨香中似乎听到了戒尺打手板的啪啪声,也听到了再罚抄一百遍的斥责声??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于老师的表扬和再奖你一朵小红花的呵护。

古之师与今之师的工作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传道、授业、解惑,只不过是方法与教学形式不同而已,那么今天的师者又应拥有怎样的胸怀呢?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有阳光”。教师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靠的是爱的暖意和人格的力量,就是现在提倡的师德。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更信服和尊重师德高尚的老师,那么何为师德高尚呢?即师者对名利的淡,拥有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怀,从而叹情感人,以德育人,以此照亮求知者前行的道路,启迪了一颗颗求知的心。师者的心更是对事业的浓,潜心教改,勇于实践,大

胆开拓,不仅备好课,更给我们上好课,并善于总结反思,及时对我们进行辅导,用勤奋的心播种教育教学的.春天。像孔子那样善于譬喻、循循善诱;像鲁迅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像魏书生那样充满睿智,用特别的方式实施特别的教育;像陈寅恪那样追求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

让师者的内心闪烁出更美的光辉,照亮了我们,照亮了世界。让我们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无私奉献的普通教师。正因为有了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和谐、美丽。

《《师说》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