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教学反思推荐7篇

时间:2024-05-04 18:30:37 分类: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让自己的教学更有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详细地教学反思是需要结合我们的教学过程的,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加法教学反思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加法教学反思推荐7篇

加法教学反思篇1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习本节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课后的反思:

一、通过回顾验算的方法来完成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验算就是交换;通过摘苹果来暗示学生凑整可以使运算简便,为学习结合律以及简便运算打下基础。结合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导入新课,寓教于乐,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加法交换律,并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让学生由特定的两个加数延伸到任意两个加数,从而引出加法的交换律。

二、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节课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教学中,运算定律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加法教学反思篇2

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的起始课,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从中掌握:认识“+”号,会读加法算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本节课的开始,我通过摘苹果的过程,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学着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发现的数学信息。创设了“先摘一个苹果,再摘两个苹果”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一个苹果与两个苹果合在一起,让学生试着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 “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就要用加法计算的算理,使学生对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巩固加法的含义。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利用课件演示出示了橘子图、兔子图、小鸟图和小花图,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图意,说出算式,进一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通过小兔拔萝卜图,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与思考,既培养的学生的观察兴趣,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又增进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三、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本节课我利用教具多,而没有让学生准备学具,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要面向全体,虽然也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但大部分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只是动动嘴而已,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2、设计练习题要趣味性,游戏性,毕竟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控制好教学节奏,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在这节课中,整个课堂节奏有点慢。

加法教学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第一轮中国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中国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生: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就是看53.40比49.80多多少,应该用减法计算。列式:53.40-49.80=

师板书: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中国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中国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生1:我算的是“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用减法计算,列式:58.20-49.20=9.00

58.20

-49.20

9.00

生2: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53.40+58.20=111.60

53.40

+58.20

111.60

生3: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49.80+49.20=99.00

49.80

+49.20

99.00

生4:我算的是“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要用两队的成绩相减……

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

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

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

生2:……

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生2: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

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八”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3、作业:练习八第3题。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通过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加法教学反思篇4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竞赛。

目的:检查同学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同学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时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同学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同学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同学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同学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同学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习。教师根据同学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总价。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习,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同学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当同学学完新知,让同学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同学运用结构的学习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拓展练习。包括两个小题。(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同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同学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同学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2)、开放题。为同学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同学都得到发展。

加法教学反思篇5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以下方面需要做进一步改进。

1. 对于第一个例题,在讲解新授内容时,当有的学生说+时,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于740分,这个时候,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而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引导和提示学生,740分可以看作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单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数位相加算法的雏形,直接过渡到小数加法计算是,应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2. 学生在班演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取来,及时讲解和评定。

3. 因为本节课应该是在学生掌握小数性质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教师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学情调查,所执教的班级还没有学过小数的性质的教学,导致在教学小数化简是,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班级学情的调查和分析,做好课前的预设。

4.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话语琐碎,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不是很精准,这个方便需要改进。

5. 教师教学的板书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本人在执教《小数加法和减法》后一些个人的想法,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加法教学反思篇6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加法教学反思篇7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对每个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本节课通过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的情景,初步感知加法的实际意a义。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学习从具体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加法就是把两个数(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原型,如合并、移入、增加等。认识加法这部分内容,教科书是分三个层次呈现的:一是创设了多个丰富的现实情境,作为学生学习加法的起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意义,即把两部分合起来;二是借助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三是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生活中加法的原型,沟通加法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现场演示,独立观察后引导孩子说一说;图中的小女孩在做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由于是初学加法,孩子对图意的表达不够完整,尤其是提出数学问题,孩子不理解,一边引导他们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的问题,一边举例子做示范,慢慢孩子就能自己提出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几支铅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验证自己数的结果。如有的学生会按1, 2, 3, 4, 5的顺序来数,有的学生会在3的后面接着数4, 5,还有的学生会直接把2和3合起来,要及时捕捉不同的数数方法,对这些不同的方法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在数数与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谁能解释一下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问题的声音真洪亮,说得真清楚”等表达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鼓励学生大声表达、认真倾听的良好行为,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以及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

孩子们说了很多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大数记心里接着往后数,摆小棒,集合圈,跳数轴,计数器等方法。

列出算式3+2=5。这是孩子第一次学习算式,上课时,我们要把算式中的每一部分与情境图对应起来,说一说它们表达的意思,再介绍加号,等号,算式的读法等。再结合情境说一说算式表达的意义。

直接呈现算式,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4+3=7来表示?让孩子结合不同的情境解释算式的意义,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算式,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1、理解加法的意义:把两部分合起来。

2、认识了+、=和加法算式。

3、会用集合圈,小棒,跳数轴的方式表示加法算式。

《加法教学反思推荐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