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味的作文6篇
写作文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帮助我们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作文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方式,以下是合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年味的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年味的作文篇1
春节期间,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香港迪士尼乐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特别的农历新年。
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也来到了这里,感受一个充满年味的迪士尼乐园。乐园大门口挂满福字,路两旁摆满了象征吉祥的金桔。高飞穿着财神的红袍子,我们全家和财神高飞合影,预祝着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大吉大利!财神高飞做出恭喜发财的手势,真的是太有意思了!小镇大街的橱窗里,陈列着穿着漂亮唐装的米奇和米妮,非常可爱!穿过小镇大街,我们来到了幻想世界,去观看了米奇幻想曲的3d电影。戴上3d眼镜后,我真的身临其境的来到了米奇的魔幻世界。米老鼠、唐老鸭、阿拉丁、巴斯光年这些卡通人物都真实的出现在我面前,我仿佛可以摸到他们的手。当他们享受香喷喷的年夜饭时,我也真的闻到了食物的香味儿。当他们举杯畅饮时,我感受到了美酒洒到了我的脸上。电影结束了,我真是意犹未尽,沉浸在这种快乐的气氛里。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花车表演开始了。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一辆辆霓虹闪烁的花车从我面前驶过,美人鱼、白雪公主向大家招手说“新年快乐”!每个人都开心的欢笑,夜空变得色彩斑斓,点亮了新的一年!
这个寒假我感受了一个充满年味儿的迪士尼。祝愿大家福气旺全年!
关于年味的作文篇2
新年就要到了,一顿香喷喷的饺子总是少不小的。
一大清早,我便跟着妈妈去买包饺子用的馅料,肉店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们买完了猪肉,韭菜,便回家包饺子,妈妈将肉洗干净,将韭菜摘好,便开始剁饺子馅,砰砰砰砰,多肉的声音在厨房里回响,我也不闲着,我将面和好,放在案板上,用妈妈教会我的方法,一下一下将面团揉的劲道,不一会,妈妈做的肉馅变成了泥状,我把面团搓成条状,揪成小面团,再撒上包谷粉,抖抖案板,不让他们粘连,接着,妈妈拿过面团,一下下把他们擀成饺子皮,我也学着妈妈的方法,但是我不是擀成方的,就是擀成一个长条,妈妈告诉我,要转着圈慢慢的擀,最终我擀成了一个近似圆形的饺子皮。妈妈在里面包上肉馅,整齐地放在案板上。
准备工作终于完成了,妈妈在锅里装上水,把饺子轻轻地倒进锅中,盖上锅盖,便和我和爸爸一起看电视,妈妈告诉我,饺子要煮三开,即水开了之后倒进一些凉水,重复三次。
随着第三开水的沸腾声,香气也随之弥漫了整个屋子,妈妈用漏勺捞起饺子,盛进盘子,调好醋水,一家人其乐融融,坐在电视机前一起吃饺子。
关于年味的作文篇3
除夕前后,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杀鸡宰羊,准备年货,等待着在外的亲人回家团圆。工作在外的游子们也赶着车急急忙忙回家。商场里打出各种过年的折扣活动……年味,无处不在。
除夕前,我们这儿的鞭炮店是人满为患,店主当然满是欢喜,笑迎各种顾客,满怀欣喜的老人;雀跃的孩子;出手阔绰的年轻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脸上洋溢的喜庆的笑容。为了过年的热闹气氛,鞭炮成了必备品,孩子们在鞭炮的啪啪声中,得到无尽的快乐,老人的笑脸也也似礼花般灿烂无比。咦,哪儿传来清脆的鞭炮声夹带猪的.叫声?原来是奶奶隔壁家在杀年猪,主人家看着门板上养了一年的白白胖胖的年猪,想着一家人围着桌子大块吃肉的场景,眼里全是满足。还有两天就过年了,奶奶家门前的池塘围满了人,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子使劲扯着手里的渔网,生怕漏掉一条鱼,池塘里鱼儿欢快地跳着,岸边拿着桶子、篮子准备分鱼的村民们,调皮的孩子拿着棍子追逐着,一会戳戳这条鱼的眼睛,一会拉拉那条鱼的尾巴,好一副丰收和谐的画面啊!
终于等到除夕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彤彤的春联,挂上了大红灯笼。也许是为了驱兽,也许是为了热闹,除夕晚上,我们这里的人们都似约定好了一样,家家户户都彻夜开着门庭的大灯。八点前,孩子也好,大人也罢,都是各户串门,谈谈一年的收成,谈谈外面的工作,谈谈各自的孩子,或者谈谈对来年工作生活的畅想,这一天成了全村人晒“成绩单”的日子。八点以后,各自回家与家人团聚,看着春晚,磕着瓜子,述述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家家都是欢天喜地,热闹非凡。今年我家的除夕比往年更热闹了,因为家里多了一个五个多月的弟弟,哭哭闹闹,笑笑叫叫,给大家带来很多欢乐,这个年也因为有了他而更加热闹。春晚是中国春节必不可少的节目,今年的春晚也与以往有着很大不同,虽然依旧是大牌云集,但是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无不显示着我国的科技进步,我国的国力发展,而国际友人的参与,更加体现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春节这一传统节日逐步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化的节日。
除夕过后便是大年初一,年味更浓,除了出门拜年。我们韶山还有一特色活动,那就是上毛主席铜像广场给毛主席拜年,一来表达人们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二来祈祷毛主席保佑家人平安健康。拜过毛主席后就是回家拜祖宗了。只有拜过祖宗后才正式开始拜年活动,亲戚家,朋友家,邻居家,从初一到十五,到处都是“拜年”声。听,远处又传来了锣鼓声,呐喊声,原来是龙灯来闹春了,从前坪到堂屋,从厨房到客厅,“龙”都留下了它的足迹,人们远远地就开始燃放鞭炮接“龙”回家,都期盼着“龙”带给大家好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鞭炮声中,锣鼓声中,欢笑声中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如今的年味除了传统的风俗,更多了现代的味道,微信红包,智能手机,家家地坪里停着的小汽车,无不体现着现代气息,相信明年过年的年味比今年又会有着不一样的体现。
关于年味的作文篇4
春节到了!大年三十儿的晚上,吃过年夜饭,我瞧见姥姥正在包饺子,便兴冲冲地跑去“帮忙”了。
只见身经百战的姥姥用灵巧的双手轻轻拨弄了几下,一个又白又胖饺子便“出世”了。我跃跃欲试,带些试探地问:“姥姥,我拿块饺皮哦。”“嗯嗯嗯嗯”姥姥含糊不清地答应了。耶!
最后,我包的饺子还是歪歪扭扭地站在了它的大家族里。虽然不够美观,但是我一眼就能认出它!当我用沾满面粉的十个手指头去抓下一块饺皮时,姥姥却挥挥手制止了:“别搞了,够多了,去玩吧,去玩吧。”我有些心灰意冷,可一想到明天一早就可以尝到自己包的饺子了,我又重新变高兴了。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让我们把年味儿包进饺子里,吃饺子,过大年喽!
关于年味的作文篇5
现在年,已经没有了当年浓郁味儿。
“从今天起,我国正式进入了春运高峰,今年乘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广播中、电视上,都在传播这样消息。年味开始酝酿起来了。
会有亲朋好友来我家拜年,热闹增添了一点儿“年味”,但奇怪是,来人不少,送礼不少,待时间很短,说话很少,好像礼到任务就完成了,给人感觉就像还个礼走个过场罢了。
我们也会去亲朋好友家串门,好多次我们刚坐下甚至还没坐下,主人像是有很多事情要办一样,我们茶杯还没捧上就离去了。
刘少棠在《本命年回想》中写过年情景是人们从腊八开始就酝酿年味,炒瓜子磕花生串门聊天,热闹得不亦乐乎,尽管当时人们物质生活还很贫乏。而现在,送礼几乎成了串门唯一目。
唯一比过去更有“年味”就是大量购置年货。人们刷着贵宾卡、会员卡,把一推车一推车年货搬回家。超市中人们洋溢着物质满足后笑容,却因失去了精神依傍而显得僵硬没有感染力。
大年夜一直到年初五,酒店座位早就被定完了,大家去饭店吃所谓年夜饭,看似“年味”很浓,但在情感还没来得及充分沟通就该散了,各回各家,依然冷冷清清,第二天又得跑几家亲戚,送礼呢。
“年味”发展至此基本算是到高潮了,但它像一只未熟透苹果,吃起来酸涩涩。
还是以前小时候过年过瘾呢。虽没有那么多好吃零食也没有饭店中美味佳肴,但兄弟姐妹们一块儿放两元钱一包小烟花能玩得痛痛快快,拿上个小电筒就可以去幽暗处探险,一副残缺扑克牌可以打到凌晨,一瓶可乐就让我们心满意足,一个小红包就让我们对新一年憧憬无限……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像有讲不完话……那种心心相通毫无防备其乐融融氛围中才有真正“年味”。
现如今,很多过年时仪式都开始简化甚至省去了,贴春联、迎灶神、祭祖宗、喝腊八粥习俗都少见了,人们认为这些太形式化了,那么请问,实实在在东西究竟在哪中呢?
当外国为中国春运规模之大而感慨,连纽约帝国大厦都为中国年而亮起喜庆红灯时,他们是否知道,中国年“年味“已经一年不如一年了呢?
关于年味的作文篇6
年末是一年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的开始。春节最初大全家团聚的习俗也渐渐淡化了。有如此便捷的网络,我们也可以随时联系上远处的朋友与亲人,团聚也并不像以往那么困难。
我想,这大概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吧!
这十几个我经历的春节似乎都大同小异,我早已忘记自己亲手接到第一份红包的喜悦,也已经不记得感受到的第一份年味。
萎了记住,留下这些珍贵的瞬间,他们选择了拍照。大家坐在一起,却只顾着用手机不停地拍,反而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大家子人聚集在一起,等着最终的年夜饭。吃的也都是家的味道。
与其说是过节,倒不如说是一个家庭聚会。除了红包以外,好想再也没有其他的年味了。
但,我发现我好像忽略了什么。
到了年夜饭,全家人,不论多忙,都围在桌子的周围。大家有说有笑,或调侃,或感慨,回顾着逝去的一年,展望着新的一年。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着幸福与喜悦。
这就是过年。
在我看来,过年,因人而异,并不在于延续了多少传统,关键是团圆的喜悦与真诚。因为有对家的思念与牵挂,不论多忙,大家都会聚在一起。也许传统已被大多数人淡忘,但这份情却一直传递了下来,感染者每一个人。
这就是年味。
过年时,往日繁华的街上已经没有几个人。大街上的景象远不如圣诞节之类的其他节日热闹,但,大家都已回到各自家中,体会着家的温暖,享受这属于自己的独特年味。
贴服字,写春联,送红包,团聚……这样的传统习俗往往生活中还是十分值得人们珍惜的。虽然在时间的推移之下,人们逐渐忘记了那一份最初的传统习俗,但这些传统仍然值得我们的传承。
若干年后的春节,不知道还会不会见到门口大大的福字,不知道还会不会听见清脆的爆竹声。
但,团团圆圆的喜悦一定会一直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