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读后感5篇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本的回应,也是我们个人成长和思考的一部分,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对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了解他们的不同创作风格, ,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文人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1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不约而同地流连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之中。而当钟灵毓秀、风情万种的山水与才华横溢、吟风咏月的文人相结合,文人置身于山水,纵情于山水,寄意于山水,于是便有了一篇篇的山水美文流传于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用心阅读这些佳作后不难发现,这里面隐藏着的,除了中国文人的爱恨情仇,还有中国文人的品格和精神。可能是中华文化深受老庄思想的浸润,超脱出世,文人骨子里都有一种隐士情怀,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将自己的诸多情感用诗文来倾诉,而寄身于山水的文人则常常用细腻而丰富的笔触记录身边的美景,这样一来这些山水反而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从而愈加鲜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之所以威名远扬,除了自身风景秀丽之外,更多是因为这里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而这文化历史底蕴便来自于中国文人的笔。很多人心心念念向往庐山,其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风景美过庐山的,数不胜数。然而,庐山虽不在五岳之中,却名气更胜。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陆游的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王维的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将庐山深刻的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慕名前来庐山的墨客文人络绎不绝。
文人委身自然山水间,从中寻找精神寄托,而山水间的情结往往都会标榜着一种孤傲。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把胸中的一腔热血全部向自然宣泄,这样一来,情感丰富了山水,山水也造就了诗文,先是景观被写入了文章,后来文章也变成了景观。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就这么延续了下来。
可为什么不用鸟兽虫鱼来寄托情怀而选择山水呢?这也有自然景观本身的原因,山水美景对人有一种天然的怡情移性作用。山水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南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认为观山水就是观道,同时肯定了山水畅神的审美功能。置身山水之中能给人一种闲适、愉悦的感受。
说到底,山水是一种中华文化的底蕴,甚至是一种中华文明的符号,中国文人用山水描绘出了自己或倔强或曲折的心路征程,用山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文人的魅力!在品读诗文时,我们不但要从中吸收那些翰林子墨从山水中悟出的道理,更是要学习他们在山水中领会人生与生命的真谛,将自己心灵诗意地栖居于山水田园,寻找自己内心的一份宁静。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2
朱棣起兵前,谋士姚广孝对他说:“朝中有个叫方孝孺的,学问很高,而且很有德操,将来殿下夺取天下,他一定不肯归附,不过殿下千万不要杀他,杀了他,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灭绝了。”朱棣颔首答应。朱棣占领南京后,方孝孺果然不肯归附,朱棣于是将其投入狱中。几天后,朱棣准备正式登基,让方孝孺为他拟写登基的文告,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派方孝孺的学生廖镛、廖铭二人前去劝说,反遭一顿痛斥。
无奈之下,朱棣只好派人强行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当时穿着一身斩衰(古代的一种丧服,按生者和死者关系,丧服分为五等,斩衰最重),在大殿上嚎啕不已。朱棣命卫士强行撕去方孝孺的丧服,换上朝服,之后强压怒火,亲自劝解方孝孺说:“先生不要难过了!朕本来是要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孝孺立即反问道:“成王在哪里?”朱棣说:“他自焚死了。”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即位?”朱棣说:“国家要依赖年长的君主来治理。”方孝孺再问:“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为帝?”朱棣语塞,只好说:“这是朕的家事,先生不必过多操劳。”
朱棣让左右将纸笔递给方孝孺,说:“诏天下草,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接过纸笔,挥毫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大字,然后把笔一扔,大声道:“死即死,诏不可草。”朱棣见方孝孺不合作,便以诛九族相威胁,方孝孺愤然道:“便十族又如何!”朱棣大怒,命人将方孝孺的嘴豁开,从嘴角一直割到耳朵。方孝孺满脸是血,仍旧痛骂不绝。朱棣厉声道:“岂能让你如此痛快地死,当灭你十族!”方孝孺十族共被杀八百七十三人,都是当着方孝孺的面杀的,每杀一人,监斩官都要问他是否回心转意,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肯屈服。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3
史铁生,这个或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熟悉,是因为很多年前,就学过了他的文章《我的地坛》;不熟悉,是真正的不熟悉,不熟悉这个人,不熟悉他的一切,当然他的一切包括他的人生与文学。然而,却以他的名为题,来写他,有点“亵玩”的味道。不过无它,由着别个去说吧,今天,就由着自己的感觉来写一写。
铁生,一个有着猛夫脾性的名字,本该是人如其名。而对于他,铁性是骨子里流露出来的,与他的身体无关。因为他至20岁伊始,便与轮椅成了“莫逆之交”,一个铁性的男儿,要坐在轮子上度过一生,接着又是一次比一次更沉重的打击,他却活到了60岁。怎样度过这漫长的40年呢?怎样的活着?
知他,是一个文人,一个用笔写青春,写理想,写坚强,写生命的文人。仅仅如此,知道的就已足够了,足够去崇拜,足够去学习,足够去敬仰他的了。一个身体堕入地狱煎熬的人,一个心灵灿烂在天堂的人,他是一个平凡的人额,他叫史铁生,而他又是多么的不平凡呢?是啊,有多么的不平凡呢。他开始《回忆和随想:我在史铁生》,史铁生不是一个牢笼,他是他的精神,他的生命,他追求一生的真理。轮椅,局限了史铁生,却局限不了他的灵魂,也许正因为这样,他更自由了。
我在史铁生,一句多么宽慰人心的话。要的是自由,要的是坚强不息的生命。生命不是身体,牢笼套得住身体,却禁锢不了生命的奔放,禁锢不住他涓涓红血绽放地热烈的生命的颜色。
写到这里,对于他,一个文人的解释,对于任何一个别个人是远远没有清楚的。然而于我自己,是足够了。《我的地坛》,多年前读过,已经遗忘。对于他其他的作品我是无知的。读高中时候,为了应付高考作文,曾多次拿他的名,他的经历来作例,来说明人世种种精神与好处,说,只要勇敢,一切苦难都会化为动力,成为成就人生的助力,帮助你,达到人生的高度,扩展人生的宽度。那时候,只是应付之词,如今,是另一番感触了。
不是特别的喜好他的文笔。太过于沉重,生命的沉重,那么透彻无助,又充满方向,又总能在最关键处照进光明。是我这样的普通小女子无法解读的深沉。可是仅仅这个人,这份写作的精神,已经让我心生敬畏。写他,是对他的“亵渎”,然不写他,又如何对得起他一生追逐的对生命坚贞的信仰,相信爱才是意义。写他也刚好可以慰藉我们干渴的灵魂。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4
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很想向旁人推荐,可又困于描不准对象.先生的书,国学之道,血性之笔,人性深处的哲思.
我爱男作家的书,只因我爱上有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
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
众看当代人的审美观,舞台上的吼吼叫叫,是他们无比顶级的追随.百年之后,他们只不过是台上唱小曲的戏子,终究改变不了被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
历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 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
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5
自秦汉以来,中国文坛开始日益强盛,人类走出了蛮荒,开始走向文雅,也开始用优美的文字记录身边的事,中华的文明走向巅峰,然而性格各异,百家争鸣,若以只言片语草草论述似乎太过于不尊重历史,只得将其大体之一二,冰山一隅,进行论述。
坦率,乃千百万文人的基本条件,文人的资本。心直口快,坦,坦然,率,率性,其中夹杂着一种真实,毫不掩饰,直言劝诫,不惧祸否。遥想当年的虞翻,替孙策南征北战,更是有“日行千里之术”,孙策死后,也依旧尽忠职守,并没有因为孙权的昏庸而改变自己的性格,依旧是直言不讳,志节分明,折而不屈,始终秉承着忠臣的信念,为国家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被放逐,但他的心依旧是不变的,尽忠职守,继续为吴国出谋划策,最后死在了被放逐的荒凉之地,至少到最后孙权也后悔了。正式这种刚上直率的信念,支持着一个又一个的文人为国出力,奉献己身,忠贞不屈!
就算没有能上战场为国出力,率性也依旧没有改变,要悲伤,就是怮动大悲。当年蔡文姬,一曲《胡笳十八拍》变是典型的率性的诗歌,将悲伤写得如此肝肠寸断,毫不掩饰,思乡又不舍骨肉之复杂情感表现。从乱离到归汉,中间的失贞,还有孤寂,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深深弥漫在诗中。志意乖兮节义亏,人格与躯体上的双重侮辱。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更是用了一句话,连接了前后的故事,更具体地表现出了此时内心的挣扎,能将心中的愁绪写到如此妙绝,古今也唯有蔡文姬一人而已,如此真情地吐露,多少次令我泪流满面,在她的《胡笳十八拍》里,我们似乎能深深地感受到她那颗多娇的心。
再来将目光转向放荡不羁的曹子建,天下一石,子建八斗。子键的才高,其率真坦诚更在诗中可见一斑。为了追求自己心爱的女人,径直写下了千古绝句“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血”就这么两句,充分地体现出了对她的仰慕情怀,仅仅是两个比喻句,就把对洛神的爱意描写到了极致。在这之后,更是“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似乎又有一种才子的可爱,傻乎乎的率真。使人沉浸在了黄初三年的那一天之中,对一个女子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如此清新。多么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啊!无拘束的自在闲适。
自然是文人的归宿,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副多么美丽的田园画,陶醉于山水之间,次啊能有这种淳朴,青山郭外斜,花落知多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自在!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自在!
说到底,文人的性情也正就是顺应自然,而且不会拘于细节,不在乎外界的评价。这个性情也正是老子口中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正是这个“道”成了中国文坛经久不息的“永恒之火”,它让我们变得率性,变得可爱,变得真实。
而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也必将在我辈的身上,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