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土中国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1-21 11:32:14 分类:心得体会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持续不断地阅读,写读后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湘土中国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湘土中国读后感6篇

湘土中国读后感篇1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了,我看的是徐先生的删减版的,虽然内容不是那么充足,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湘土中国读后感篇2

近日,我阅读了由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伴随着斯诺的脚步,我回到了中国革命时代。

此书介绍了中国红军与共产党的真实情况,揭开了举世谜题——中国革命的真相,给我们陈列出一个个共产党员的英雄模样。

说起中国革命,相信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万里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如毛爷爷所言,红军是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他们当中无一不是中国的时代英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11岁就参加了长征的“红小鬼”。那可是长征啊!长征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风雪、饥饿、疲惫等那可都是随时能让人失去性命的。一个11岁的小孩,为了无产阶级而斗争。从他瘦小的身躯却可以看出其蕴含的大无畏与坚强——所谓的“长征精神”。

不仅是红军中的队员们,领袖们更是展现出他们的红军风范。不得不提的就是毛泽东,作为共产党的领头羊,他自身蕴藏的朴实无华是国民党中任何一个都无法比拟的。他毫不高高在上。长征途中,他与普通战士一样坚持步行,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们穿。他的身上迸发着伟大的长征精神。他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红军远赴长征,不畏艰险,共度难关。现如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全国正在打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一场“特殊的长征”中,我们应该拾起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奏响这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将病毒赶出我们家园。只要万众一心,我们终会胜利!

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我见证了革命英雄用汗水、泪水乃至血水筑成如今坚不可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青少年要不负众望,担起保家卫国的重大责任,成为祖国的中流砥柱!

湘土中国读后感篇3

我从小就喜欢看《西游记》动画片,因为我很喜欢里面的有趣、曲折的情节。

在寒假的一天,我和妈妈去书城买了一本《西游记大全》。回到家,我和妈妈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拿起我喜欢的《西游记大全》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我看到了我最崇拜的孙悟空,他的善良、调皮、机灵和无边无际的法力,虽然经常被师傅念紧箍咒惩罚,最后他们的师徒四人情谊还是那么的深厚,最好笑的是又懒又好吃的猪八戒,经常摘了又大又甜的水果,却在半路上都被吃光了,被机灵的孙悟空整得哭笑不得,还总爱吹自己打妖怪很厉害,还吹自己有好多美女喜欢他,三个徒弟中沙和尚是最老实的一个,他对师傅忠心耿耿,对两位师兄也是毕恭毕敬,但打起妖怪来绝不会手软的……

虽然《西游记》已经是很老的故事了,可它的精彩情节还有动人的师徒情意,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久久都不能忘怀,我觉得这真是一本好书啊!

湘土中国读后感篇4

当我拿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张的“无为”。一开始认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读过书的相关部分后大致了解到,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以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还想说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王守仁。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时还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有人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达的是,关于哲学,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别人所想的观念,真正的悟道还是得通过自己的悟性。

湘土中国读后感篇5

我喜欢课外书,最喜欢看的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里的《南辕北辙》这个小故事。

他讲了从前,魏国有一个人,要去楚国闹出的笑话。楚国在魏国的南边,可是他却让马车一直往北走,走在路上有人问他去哪里,他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楚国应该往南走,说他的方向走反了,他听了却说我:“我有很多钱和好马,不要紧。”他不听路人的`劝说一直往北走。路人也没有办法,虽然他的条件好,可是他却离想去的地方越来越远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目标所在的方向。不要在还没有弄清楚方向的时候,就着急出发,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就是这个道理。努力错了方向,甚至会起到向反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强于别人就得意洋洋,根本听不进去他人的劝告。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谦虚听取他人的意见。好的意见就听从,不好的意见就忽略。

湘土中国读后感篇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驳论文,他驳斥了由信“地”信“物”信“国联”的“自信力”和“求神拜佛”的“自欺力”而推出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谬误,并在引经据典后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观点,即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信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力”,就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个民族如果失掉了“自信力”,就必

然会灭亡;一个国家没有“自信力”,就一定会没有尊严与骨气。

什么是“自信力”呢?单从字面上理解,“自信力”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我看见过一种增加自信的方法,就是早晨起来窥镜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通过这样的心理暗示,可以增加人的自信力。我还看过另外一种标榜为更加“有效”的方法——用自己的优点对比别人的缺点。比如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比我成绩好的人,歌没有我唱得好;歌比我唱得好的人,舞没我跳得好;舞比我跳得好的人,成绩不如我也!”孰不知,这两种方法都有自欺欺人的味道。自己的本质没有变,却通过自欺式的心理暗示或者与某方面比自己弱的人对比来增加自信心。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自欺力”了。

我认为,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有多少本事,不掂量自己有几多斤两,何来真正的“自信力”?那也只能是“打肿脸充胖子”式的“自欺力”了。所以,“自信力”就是认清楚自己的本质,正视自己,随时认识并改掉自己的缺点。一个真正自信的人,其优点应该大过缺点。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拥有“自信力”。

一个自信的人,面对困难能够做到百折不挠;一个自信的人,会得到机遇的青睐;一个自信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自信力”不愧是智慧女神赠予人类的最佳礼物,有了它,你就可以披荆斩棘地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是,“自信”过头,就会变成“自满”;不“自信”则会导致自卑。那么,如何正确使用好智慧女神给予人的这一“礼物”呢?还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中国加入wto,如果企业盲目地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必然会被“优胜劣汰”的常规所淘汰。这样的企业也算自信,毕竟他敢于参与全球化竞争。但是,这种“不认清自我”的盲目自信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产品的质量,制定出符合市场运作的合理价位,这样就能更自信地参与竞争了。否则,别说国际市场,连国内市场也无立锥之地。

前几年,有些人崇洋媚外,甚至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却反映了某些人已经失掉自信力了。而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谁不会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呢?“汉语热”的蓬勃兴起,使世人对中国了解更多,谁又不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真是一篇有时代意义的驳论文章!如今,中国人的自信力不但没有失掉,反而越来越强盛。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当外国人问漂泊异乡的中国人“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时,中国人就挺直腰杆自豪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的发射成功……祖国及中国人正扬起理想的风帆,乘风破浪走向世界的彼岸!

《湘土中国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