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事迹材料5篇
伟大的事迹是人类奉献和牺牲的象征,通过了解他人的事迹,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下是合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孝敬父母事迹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孝敬父母事迹材料篇1
提起田家镇小洼村村民伞秀玲,她的公公婆婆及村里的人们总是赞不绝口,都称她是孝敬公婆的好儿媳。伞秀玲,1982年5月30日出生,20xx年4月与丈夫邢立刚结成夫妇,组成了幸福的家庭,不久生育了一子,取名叫邢嘉男,加上公公婆婆一个五口之家,和和美美,膝下承欢,其乐融融,他们共同度过了结婚后一年当中最轻松,最快乐的时光。可是好景不长,噩运就像他们袭来,愉悦的日子在邢立刚被查出患有白雪病中嘎然而止。20xx年的4月7日,无情的病魔读取了丈夫的生命,把完美的一家人推向了痛苦的边缘。由于爱子去世,公公婆婆受到严重打击,卧病在床,家里还有20来亩水田,再加上年幼的孩子,生活真的像是雪上加霜。也就是在这时,儿媳伞秀玲勇敢的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老幼四口人相依为命。
日子过得也算平静,好景不长,她的公公因出车祸被送进了抢救室,经过医生全力抢救,命算是保住了,但是右腿粉碎性骨折要卧床休息半年以上,老人的心情可想而知,脾气变的暴躁了,婆婆体弱多病,勉强自理,照顾公公的重担就落在伞秀玲的身上,由于刚结婚没几年,平日里和公公婆婆说话很少,如今她能把老人伺候的好吗咋能让老人安心养病呢起初她也不知道怎么办好,当她回娘家把事情讲给父母听时,母亲对她说孩子吧公公婆婆当成自己的爹妈就不别扭了。母亲的一席话,点亮了她心头的灯,心里豁亮,委屈也没有了。人们长说,床前没又百日孝,在公公卧床的多少个日日夜夜里,床铺总是干干净净,屋内没有任何异味,身上也从来没有生过褥疮,湿疹,经过伞秀玲的精心照顾,公公的身体逐渐康复了。伞秀玲做到了为人儿媳所能做到的一切。就是这样一位瘦小的女性承担着赡养公公婆婆、培养幼子的重担,但是她从来没有怨言,有时看她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和她谈起改嫁的事,都被她婉言拒绝了。有些不知情的人总会这样对她婆婆说养闺女就是比养儿子强,想吃啥做啥,您真有福气。婆婆听了笑眯眯的说可不是吗,我这上辈子步知修什么福了,修来这么个好儿媳妇,比亲闺女还亲呢!她的故事在村里传为佳话,她心里永远只有公婆,唯独没有自己,真是一位让人敬佩的坚强女性。融进伞秀玲为家庭增加了收入,在村里的修配厂做保洁工作,她以后的人生旅途还很长很长......
知亲恩,善待儿女;求子顺,孝奉双亲。温馨的家庭是动力的源泉,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衷心的祝愿伞秀玲一家永远平安幸福。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先进事迹材料有句古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在我们禅林寺村就有这样一个爱老、敬老的好榜样,她名叫杨秀红,多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孝敬长辈,无微不至照料患有半身不遂的母亲,尽心竭力赡养年长的父亲,她用真情无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杨秀红今年39岁,土生土长在村里,打小就孝敬父母,结婚后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现在一家人和父母住一起,前几年奶奶还没有去世的时候,每当轮班到杨秀红父亲家,杨秀红总是把奶奶照顾的特别好,从来没有让父亲在赡养老奶奶的事情上操过心。奶奶由于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杨秀红每次在操劳农活之后还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让给老人和孩子,有时候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不舍得给自己改善,总把好菜好饭给老人留着。后来,奶奶又患上了小脑萎缩,常年瘫痪在床,杨秀红坚持给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体、嘘寒问暖,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本来照顾一个瘫痪的'奶奶,再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就已经够她受的了,可杨秀红母亲又患上脑血栓,虽然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还是落得半身不遂,瘫痪在床,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母亲在住院期间,杨秀红每天都陪在母亲身边,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顾母亲丝毫不敢懈怠。等回到家里,她坚持每天都给母亲擦拭、按摩身体,忙完农活回来陪母亲聊聊天解解闷,一有时间就搀扶母亲锻炼恢复,老人想吃啥,她总是尽量满足,从来不嫌麻烦,把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用在杨秀红身上并不合适,到现在母亲已经能独立行走了,原来满是皱纹和苦恼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是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杨秀红家是看不到的,尽管有时候杨秀红也会遇到难心事,但她从不在奶奶和母亲面前表现出来;有时候患有小脑萎缩的奶奶会无缘无故地耍脾气,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有时候性情暴躁,对杨秀红谩骂,而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把老人们哄开心。就这样,来来往往,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顾奶奶,孝敬母亲,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岁,患小脑萎缩第四年。照料瘫痪的奶奶好几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属人间常情,但确实是难能可贵。杨秀红在孝敬长辈方面得到了父老乡亲的绝口称赞,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杨秀红父亲由于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听不见,平时老爷子每顿饭都要喝点小酒,杨秀红总是尽量满足,家里总是给父亲备着酒,父亲高兴的时候,她也总是陪父亲喝上两口,为的是让父亲开开心心。杨秀红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却蕴含着大道理。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杨秀红,用她的善良和孝心为长辈和父母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也为禅林寺村街坊四邻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孝敬父母事迹材料篇2
小莉,女,汉族,1981年出生,家住巴林右旗查干诺尔镇二八地村双井组。她生活在14名家庭成员组成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王晓莉完美诠释自己的众多角色。身为人妻、人母和人媳,小莉一直坚持着中国传统妇女的朴素、孝顺和勤劳,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照顾好老人和孩子,关心体贴丈夫,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予家人最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自己的家庭变得更加温暖。
小莉家领办的'众利农牧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在当地很有影响力。春秋是丈夫最繁忙的时候,为了抢农时,春季丈夫带领合作社其他成员春翻地、清残膜,秋季抢收粮食、打捆饲草,工作非常忙碌。现如今丈夫又在村里担任村干部、公公婆婆在城里照顾腿脚不便的祖婆母及两个孙子上学,根本帮不上忙。为了让丈夫能安心工作,家里凡事只有小莉一个人扛,她对自己的娘家尽心尽力,对婆家也是无可挑剔,肩负起家里的里外家务。合作社里还饲养着近600只肉羊、经营着300余亩耕地,她事无巨细,经营的井井有条。虽然是女性,她十八般武艺样样有,草料加工、饲料配比、羔羊接生她样样在行,四轮拖拉机、小型农用车她驾驶娴熟,没有她不精通的农事劳作,群众都说:“小莉这孩子,能吃苦,不怕累,比有些男人还男人”。
小莉朴实善良,她自家致富不忘乡亲,先富不忘带动后富。她优先雇佣家庭贫困的老百姓到自家领办的合作社务工,帮助他们就近就业;将自己繁育的高纯度种羊低价出售给家庭困难的老百姓,帮助他们解决肉羊养殖缺少种羊的难题;合作社免费为全村有生活困难的家庭春翻地360亩,免除春翻地费用近万元。双井组蔡晓华是一个典型跟随学习小莉改变生活的人,20xx年,蔡晓华家享受产业扶贫政策分得7只基础母羊,苦于没有种公羊,小莉把自家的种公羊无偿提供给她使用,20xx年春天,蔡晓华家产下优质羔羊10只,家庭增加收入近7000余元,这让蔡晓华致富信心倍增。
小莉经常说:我们是世间最平凡的儿女,最简单的父母,我们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颗平凡的爱心,我们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携手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用各自的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因为有爱,所以我们幸福。
孝敬父母事迹材料篇3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及长辈是我中华各民族的光荣传统美德,是为人之道最起码的品质和风格。尖扎县坎布拉真直岗拉卡村的村民英吉,属80后的青年,她就是我村有名的孝女,其祖母拉卓,今年已是80岁的高龄,在她的照顾和护理下,老奶奶现在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红光满面,衣着干净,发行整洁一丝不乱。步伐犹如中年人,外人相见误认为是60岁的人,说已经是八十岁的人,谁也不敢相信。
说到这就会联想到孙女英吉致孝的功劳,英吉是祖母抚养长大的,当奶奶进入老龄以后,长期以来英吉就以惊人的孝心,伺候奶奶,奶奶的被褥衣服都定时拆洗,始终保持洁净,每天起床后就帮奶奶倒洗脸水,梳头,整衣服。老人去寺院活动回来,英吉就给奶奶准备爱吃的早餐,晚上睡奶奶的身旁,老人起夜英吉就搀扶奶奶,害怕奶奶摔倒,如果奶奶有病,按时倒上开水,让奶奶定时服药,老人想吃什么就做什么饭,英吉为了不让奶奶寂寞,经常跟奶奶拉家常,讲笑话,讲故事,让奶奶开心,英吉对祖母精心照料无微不至,因此,奶奶80岁却像中年人一样。
英吉不但尽心尽意孝敬祖母,而且也孝敬自己的父亲母亲,父亲已退休数年了,也是花甲之人了,为此英吉处处时
时为父亲着想,给父亲做喜欢吃的饭菜,时常嬉笑于父亲的膝下,为父亲解忧愁,父亲外出,总是送父亲到大门外,亲叮咛万嘱咐,叫爸爸注意安全,规劝父亲少饮酒,戒烟,从此身体也好多了,英吉为了敬孝祖母及父母出嫁后也不离开家,常住于娘家,因此,英吉这种孝顺的精神,在村内很有影响力,村民们普遍认为像英吉这样孝顺的女孩,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少了,所以,他的孝顺事迹是村内年轻人的榜样,更是80后青年的楷模,虽说英吉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是就孝顺这点确实一般人长年累月为老人尽孝很难做到,为此,我们村认为她当孝敬老人先进者是无愧的,是应该的,是实事求是的。因此,我们很简短地写此材料,因文化水平问题,写的很不详细,只是她的楷模事迹的点滴而已。
孝敬父母事迹材料篇4
一、全家人爱国守法、热心公益事业。
本人从教10余年,对祖国的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积极影响着每一个家人,全家人爱国守法,慎诺守信是本家庭的传统美德。近年来,积极参加为困难团体和个人捐款捐物活动,并主动和学生帮困结对。
二、全家人学习进取、爱岗敬业。
本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于钻研,为人师表。我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勇于吃苦,乐于奉献,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既教书又育人,桃李满天下。
我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在教学中能认真钻研学习新课标、领会新教材,面对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目标教学加强学生的素质和动脑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关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利用游戏、音乐、电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我在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观念新、方法适当、效果好。
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带班级成绩显著,所带的班曾获县级优秀班集体。我还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并注意采取分层次教学,效果显著。20xx年参加“淮北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大奖赛”荣获一等奖;20xx年被评为“濉溪县第三届教坛新星”,多篇论文获市、县级奖励。
女儿张雨涵在南坪中心小学就读,各方面表现优秀,被评为南坪小学“校园文明之星”。
三、家庭和睦,尊老爱幼。
相濡以沫人生路,我们结婚11年来相敬如宾,孝敬公婆,善待父母,在家中能抢挑重担,任劳任怨。兄弟姐妹之间团结和睦,有困难互相帮助,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经常受到邻里的称赞。
我们十分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非常注重榜样的力量,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我们家中同样表现得更细致入微。女儿在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自理能力强,是好孩子;在外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爱清洁,是个好公民;在学校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兴趣广泛,是老师的好帮手,是同学们的`好伙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标兵”。
四、移风易俗,少生优育。
我们全家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从不参加打麻将等赌博活动。积极参加健身锻炼,养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贯彻国家的计划生育方针,独生女在我们的教育下积极上进、聪明可爱。
五、勤俭持家,注重搞好邻里关系。
生活中,我们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全家人能够省吃俭用,勤俭持家。但对外,我们全家非常善良热心,极具同情心,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经常帮助邻居解决家庭中困难。节假日主动走访邻里,街坊邻居关系融洽。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在我们这个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有一个能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生活氛围;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一个热爱生活、珍惜所有的心态……愿我们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出更多的温馨、和谐、向上的五好家庭。
孝敬父母事迹材料篇5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更是一个好人的第一条件。在我们长征路社区就有这样一个爱老、敬老的好榜样,她叫小木。她25年如一日,不辞辛劳、无微不至的照料瘫痪的婆婆,期间还赡养了婆婆的表妹。多年来,她用真情无私的付出在居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居民们的一致好评。小木今年69岁,是喀什地区阿图什市人。多年前,远嫁到乌苏的她和丈夫与公公生活在一起,家庭幸福美满。几年后,公公再婚,更加完整的家庭让小木幸福无比。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一场疾病让小木原本勤劳、健康的婆婆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突如其来的不幸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像失去主心骨一样乱作一团。这时候坚强、勇敢的小木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一边操持家务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一边照顾婆婆的吃喝拉撒。因为要给婆婆看病,家里的经济条件一下紧张了起来。即便如此,她也从来没有亏待过自己的婆婆。有好饭好菜,她总是第一个端给婆婆。有时候,即使自己生病了,也不舍得先吃。她怕婆婆长期躺着生疮和肌肉萎缩,就坚持每天给婆婆擦拭身体和按摩。她怕婆婆躺着闷心情不好,就坚持每天给婆婆唠叨家常里短。有时候她自己忙,就让自己的两个孩子常陪婆婆玩,逗婆婆开心。老人想吃啥、想干啥,她总是尽量满足。为此,婆婆常常流下感动的泪水,一遇到来家里做客的人,她就说:我是小木的继婆婆,可是她对我比亲女儿还好。就这样,在小木的操持下,一家人的生活渐渐步入了正轨,家里的欢声笑语又多了起来。
然而有一段时间,小木发现婆婆常常背着她流眼泪,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在小木再三追问下,婆婆道出了原因。原来婆婆的`表妹因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无人照顾,让婆婆很担心。可是婆婆看到每天忙着照顾自己、两个上学的孩子和家人有时候吃饭都顾不上的小木,她实在张不了口。小木听后,二话没说,就把婆婆的表妹接到家里一起照顾。这以后,小木更忙了,可她每天还是笑呵呵的,没有一句怨言的把两个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的。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是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小木家是看不到的,尽管有时候小木也会遇到难心事,但她从不在老人面前表现出来;有时候瘫痪的婆婆会无缘无故地耍脾气,有时候性情暴躁,对小木谩骂,而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把老人们哄开心。小木宽容的说:老人家身体不好,心情难免会受影响。换成任何人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我没把老人照顾好!就这样,多年如一日,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顾婆婆,孝敬阿姨,直到两位老人在她家中去世。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小木。小木用她无限的包容和理解,照顾自己瘫痪在床的婆婆25年,照顾行动不便的婆婆表妹15年。期间,小木没有回过一次阿图什看望自己的父母,她说:要是我回去了,她们怎么办她们也是我的妈妈,我照顾她们就是照顾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也支持我这么做!小木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却蕴含着大道理。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各民族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各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小木,用她的善良和孝心为长辈和父母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也为身边的邻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