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7的教案精选8篇
认真写好教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大家都知道,教案需要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17的教案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17的教案篇1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4.可以用来自制钟面的有关材料(如长短针、1~12的数字、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只钟时针拨到1上,分针拨到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到12和l的中间,分针拨到6上。
2.提问:
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
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半点时,分针指在哪里?
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1点半时,时针指在哪里?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在6上。
4.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
①按老师的要求拨整点、半点;
②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教师总结时钟的.有关知识内容
六、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的用途)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七、出示时钟演变过程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知识的兴趣
师:古时候没有钟,人们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随着科学的发展,聪明的叔叔阿姨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延伸活动: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模型。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游戏作引导,以掌握概念为目标,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使操作精,在动手和观察过程中认识时钟的结构,运行规律和整点,同时又渗透了时间观念教育,将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为趣味盎然的活动。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看时钟及关注时间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有小部分幼儿在学习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这个环节时刚开始时有点不理时针和分针的关系,还有的幼儿是理解之后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我相信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小细节,让整个课程活动更加活跃,效果更好。
认识17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 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 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还学习了周长的概念。 幻灯展示: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p1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p2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读一读: 学习目标 p3。
(1)进一步让同学们掌握周长的计算。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用平移的方法巧算周长。
(3)开拓思维,计算周长。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 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 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①你是怎么想的?
②准备怎么算?
提示: 这两个图形不是规则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进行如下转化。
转化后,周长变了吗? (ppt动画演示:这两个图形转化为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2)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完成计算过程。
3、画一画。
一个不规则的跑道,如下图(ppt展示)
你能算出它的周长吗?你是怎样想的?告诉大家。
三、练习小结。
1、完成ppt中的两个趣味题
2、通过刚才的四个活动,你对周长又有哪些认识?
认识17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教学重点:
理解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寻找生活中的线段,数线段。
教学准备:
一段线、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请同学拿出一根线,把它随意摆在桌上,看它是什么样子?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和原来的`那根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请小朋友再捏住线的两端拉紧现在我们手上拿的 是一条。。。(线段)
手捏住的两端就叫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
两端之间的这段线是。。。(直的)
小结:所以线段必须要有两个端点,并且两端之间的线是直的。
3、线段可以这样 表示(老师板书 : )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有几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点
二、实际应用
1、其实平常学习、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线段:?
你能说出生活中其他地方有线段?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完成 想想做做(1)
2、完成 想想做做(2)
(1)黑板有4条边,它们都是什么?黑板是什么图形?
(2)拿出长方形纸,摸一摸互相说一说有几条线段围城?然后交流。
(3)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略)
学生相互数一数,指出端点在哪?
三、画线段(想想做做 3、4、5)
1、刚才认识了线段,你能画出一条线段吗?学生自由画。然后交流,
2、归纳几种画法。
3、给你两点能画出一条什么?(两个点能连成一条线段)
4、三个点连成几条线段,画出什么图形?
5、4个点呢?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他有什么特点?
还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 : 直的
2个端点
认识17的教案篇4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培养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活动准备】
1、课件ppt(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空白的钟面每位幼儿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出课题
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
这是什么呀?请小朋友们一起猜一猜。
二、观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钟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课件操作)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这是几点你们知道吗
1、教师课件演示,让幼儿观察三只钟
2、提问: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
五、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通过明明愉快的一天来理解钟的用途)
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延伸活动
1、认识半点
2、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
认识17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 会用较小面额的钱币去购物。
3、教育学生懂得爱护人民币,珍惜人民币。
4、增加学生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及他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知道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初步的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10元以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小朋友们,你们到过商店买东西吗?你买过什么?都用什么去买?(用钱去买)世界上的钱有很多种,每个国家的钱都有自己的名称。美国的钱叫美元。日本的钱叫日元。那么,有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呢?(人民币)。
对,在我们购物的时候,都会用到人民币。(板书:购物)
二、认识、感受:
(一) 认识人民币。
1、问:小朋友,你都了解人民币的哪些知识?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2、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人民币,请看大屏幕,你认识它们吗?
3、下面,老师说人民币的面值,你们拿学具演示。
小结:在人民币大家族里,有的钱币上有元,有的钱币上有角,还有的钱币上有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元、角、分)我们的人民币上有国徽,它是我们国家的法定货币,不要随意损坏它。
(二) 人民币的进率。
1、换钱游戏:小朋友,我这儿有1元的纸币,想换你手中的角币,可以怎么换?请把想换的角币放在桌面上。(10张1角、2张5角、5张2角、1张5角5张1角、1张5角1张2角1张1角、1张5角2张2角1张1角)小朋友真能干,换的方法可真多,不管怎么拿,角币一共有10角。
所以: 1元=10角
2、我用1张1角的纸币来换你的1分硬币可以换几个?
得到: 1角=10分
3、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我们到银行去换换钱吧:
5元能换( )张1元。
2角能换( )张1角。
5角能换( )张2角和( )张1角。
(三)人民币的组合:
小朋友们,你知道屏幕上有多少钱吗?
⑴4张1元
⑵2张2角
⑶1张5元、1张1元、1张5角、1元2角
⑷2张1元、2张2角、1张1角
(四)购物游戏。
1、 开学已经有5周了,学校门外文具店又购进一批文具。我们一块儿去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商店画面)谁来说说都有哪些文具?这么多漂亮的文具,你想买什么,就把钱拿出来给同桌小伙伴看。
笑笑有1元钱,她可以买多少块橡皮。你是怎么想的?
2、如果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3、买1个卷笔刀,还差多少元?
4、想买1块橡皮,2支铅笔,1本练习本,1元钱够吗?你能拿出买这三种文具的钱吗?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买东西付钱时,可以把钱进行合理的组合。
三、货币欣赏:
小朋友,每种货币都有各自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货币吧。(介绍:韩国、泰国、美国、欧元、港币的货币)
四、 总结。
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还尝试了有计划的购买商品。谁来评价一下自己这堂课的表现?
认识17的教案篇6
教学内容:国标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表示的实际意义,能正确读、写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个,学生准备2张长方形纸和3张圆纸片和一只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秋高气爽,为了感受田野中的丰收景象,双休日丁丁和冬冬结伴去郊游,瞧,他们带了哪些食品?(学生看屏幕口述)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才公平?
结合学生的交流,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相机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把每种东西都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分得多少呢?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3)用哪个数可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顺势引出新知:谁知道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吗?不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要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从分食品中,引发学生从已有的旧知"整数"的经验出发,自然体验由"整数"到"分数"的飞跃,引出对""的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初步感知"整数和分数"的区别,从而降低学生对分数概念理解的难度]
二、动手实践,建构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的意义。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揭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②左边半个是这个蛋糕的,那右边半个呢?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学生集体回答:)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①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它的涂上颜色。
②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③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理解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3、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①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②小结: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
(二)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
1、引发学生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2、操作: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那么多的分数,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折纸比赛,用你准备的长方形纸或圆纸片折出你想得到的一些分数。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
3、交流:你是怎样得到几分之一的?
4、深究:(选择折法不同,但用分数表示是相同的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问: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或表示?
学生交流后,引导概括: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师小结:像…这些都是分数。
(三)深入探究,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引导:从学生作品中随机选出同样大小圆的、。
2、拓展:比一比,想一想,一个圆的和它的,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样看的?
学生交流想法后,再利用学生自己的作品,对照着比比,加以验证。
谁还用这个圆折出了与、不同的几分之一吗?
出示一个圆的、
师:你们能和、比一比吗?小组交流比的方法和结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组比较的情况,请学生上台介绍比的方法和结果。)
同学们,你们能把这些分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把这些分数排一排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和我们平时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不同?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师小结:我们在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时候,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分数越多,那么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四)读写几分之??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想写一写这些分数吗?
1、指导书写:教师示范写,学生书空,再独立写几个几分之一,读一读。
2、看图写数: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看图写分数)。
(五)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分数各部分有着不同的名称,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到教科书p98上找一找,说一说。
1、学生自学教材,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交流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具体含义,并自选几个分数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所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实现了教材的重组,在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分数的读写法,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六)估计、比较、沟通。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再交流判断的情况。
师:为什么第1幅、第3幅、第4幅中的涂色部分不能用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才能用来表示。
2、"想想做做"第3题的整张纸条全部涂色,
师:这一张纸条可以用数几来表示呢?那下面两张纸条上的涂色部分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
①学生交流估计结果及估计策略,教师利用媒体验证学生的猜测,并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②整体观察,初步渗透"几分之一"和"1"的联系。
师:看着上面的纸条,你们发现了什么?1里面有几个?你是怎么看的?
③想像拓展:如果继续往下平均分,还可能出现几分之一?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将会怎样?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分数的意义"非常抽象,说不清,道不明,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几分之一"的意义,使"数形"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6题。媒体出示教科书上的情景图。
提问:请大家估一估,《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各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同桌学生交流估计方法和结果,在全班交流,借助媒体验证猜测。
2、媒体出示:法国国旗、五角星、太极图
这几幅图,让你想到了哪些分数?你是怎么看的?
3、组织学生观看电视上剪切的"多美滋奶粉"的广告。
提问:你从图上看到了哪些分数?最后一个小朋友分到了整个蛋糕的多少?
学生争论后,教师利用媒体演示,让学生自主发现一个蛋糕的实际是一个蛋糕的。
[设计意图:发现分数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四、感受收获,体验成功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分数,谁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小朋友们表现真棒,你还能用分数来说说生活中的事情吗?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把归纳学习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谈收获,使全体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认识17的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生自己进行多位数乘法计算创造了条件,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四、教学难点:
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五、编排特点: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六、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
七,课时安排:9课时
口算……………………2课时
笔算…………………….7课时
第1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p45-4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4、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事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你们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3、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乘法计算):
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怎样列式?为什么?如何计算?
揭示示课题: (板书: 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数)
二、迁移探究
1、16×3=?
同桌讨论口算方法,汇报。
方法一:想10×3=60,3×6=18 ,30+18=48,所以:16×3=48
方法二:
16
× 3
--------
48
2、自行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16×30先用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0得480
10×30+6×30=480
16
× 3
--------
48
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3、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数的方法
1)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怎么列式?为什么?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同桌内讨论。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60×3= 想100×3=300,60×3=180 ,300+180=408,所以160×3=480
因为16×3=48,所以160×3=480
2)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3)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4,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三、练习提升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学生独立口算,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独立完成,反馈结果
四、课后小结及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何收获?
2,自编6道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数的口算题考考同桌
认识17的教案篇8
活动设计背景
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使得幼儿很感兴趣。通过动手操,将3根一样长或不一样长的小棍,拼做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认识到了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就是三角形
活动目标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一致点数到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三角形,并知道三角形有许多形状
2、区分三角形与正方形
活动准备
教具:三角形的彩纸或吹塑纸,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1张。够每个幼儿做1-2个三角形的小棍(长短不同),正方形彩纸一张
活动过程
1、 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出示一个等腰三角形,告诉幼儿这是一个三角形,。请幼儿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凡是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我们都把它叫做三角形。
2、 复习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请幼儿想一想这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3、 和正方形比一比,看有什么不同。教师一个正文形请幼儿说出名称,并找出正方形和三角形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
正方形有四条边,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一样长;正方形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的'四个角一样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教师边说边演示)
4、 它们都是三角形吗?教师出示各种三角形,请幼儿说说它们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幼儿只要答出“是三角形,因为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
①、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②、三角形有许多兄弟,它们虽然长得不一样,可是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
③、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④、只要一个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它们就是三角形
5、让幼儿寻找常见实物中有什么东西像三角形
6、幼儿操作。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幼儿数3根小棍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做得快的可以做第二个,第三个)。
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数学课,就是让孩子们认识三角形,难点就是让幼儿如何区分三角形和正方形。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孩子们数3 根小棍拼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了1、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2、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小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与反思》摘要:
1、形,我们都把它叫做三角形。
2、 复习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请幼儿想一想这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3、 和正方形比一比,看有什么不同。教师一个正文形请幼儿说出名称,并找出正方形和三角形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