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观后感7篇

时间:2023-04-17 11:05:24 分类:心得体会

当小伙伴们欣赏完一部影片后,肯定有很多启示,可以完成一篇观后感,小伙伴们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以下是合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世间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人世间观后感7篇

人世间观后感篇1

电视剧开篇,带着史诗感的俯瞰镜头切入了1969年东北。吉春市光字片周家,一家五口人在拍完全家福后就要天各一方了。父亲去西南“大三线”,长子周秉义和女儿周蓉都要“上山下乡”,只留母亲和小儿子周秉昆守家。故事就随周秉昆的视角,随他走进木材厂、酱油厂、出版社,去看眼前人、身边事。

主创花了大力气营造准确的时代风貌。画面扫过林海雪原、国企车床、集体林场、国营饭店……大工业时代东北的冷冽粗粝扑面而来。镜头一推入“平民窝子”光字片,则是另一种气息。屋檐叠着屋檐,街道变窄成了巷。外人会迷路的光字片里,从院角的鸡笼、檐下的冰溜,到周家的炕头、门帘、锅碗瓢盆,都透着浓浓烟火气。但对《人世间》而言,物理层面的讲究只是打造沉浸感的第一步,真正让长辈忆往昔、年轻人知过去的,不止于严丝合缝的视觉符号,而是绵密的服务于人的细节。正是信息量充盈的视听细节,对上了观众心里对年代和人的认知,让“我们”代入了他们的情感和命运。

描画亲情,细节时而诙谐。周秉昆比起哥哥姐姐憨直了些,但胜在本分孝顺。母亲不识字,他理所当然担下读信、写信的任务。母亲大晚上兴起要给父亲写信,他嚷嚷不情愿但也还是钻出被窝拿起纸笔,顺带还跟母亲撒个娇,求她给自己织条新毛裤。小儿子身上紧绷绷的,正是姐姐穿过的毛裤。父亲寄来长长家书,整整十页,周秉昆慢条斯理地读,一边揣摩父亲潜台词,夹叙夹议的节奏急坏了等下文的母亲。母子温情、家人的牵挂,悉数嵌入了嘻嘻哈哈的读与听。后来,周秉昆同父亲怄气,郑娟接过纸笔,牵起父子间东北与西南的往来。一样是写信,多了分传统中国式父子关系的欲语还休。

人世间观后感篇2

看了开年大剧《人世间》,我才感受到前言中所介绍的,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的含义。该书还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而这也是我发现此本宝书的缘由。

同多数茅奖作品一样,梁晓声的《人世间》是一部关注时代关注普通民众生活与生存,向平民的理想,尊严和荣光致敬的长篇小说。作品围绕北方a市(其实就是哈尔滨市)周家三代人的命运为主线展开,翔实地叙述了解放后至今近70年间一户北方普通人家的生活历程,人们在各类政治狂潮下艰难挣扎,又在生活的希望和失望反复交织中慢慢老去,而不变的是周家人朴素的道德情感和执着的平民精神。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这是一部好人史。在政治转换的不同时期,周家人一直恪守着世代相传的不做坏事、尽自己力量帮助国家和他人的德行,一直践行着中国人传统的知遇之恩,这种恩情,包括对亲人、朋友、老师以及所有生命中相识之人的情感。无疑,这是作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这段历史时期形形色色事物和人物的诠释,是对自己一生文学之路的答卷。虽有力道不足之感,却仍旧令人手不释卷。

周家的第一代人周志刚及其妻子,第二代人大哥周秉义及其妻子郝冬梅、二姐周蓉及其丈夫蔡晓光、三弟周秉昆及其妻子郑娟,第三代人秉昆的养子周楠、亲子周聪、周蓉之女周玥,上述人物身上皆被赋予周家人最朴素真挚的道德情感。共和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做官的秉义、做演艺的晓光、靠体力挣钱的秉昆,都坚持原则又不失人情,在十年洗劫中不落井下石,不出卖朋友,不趁火打劫;在改革年代不任人唯亲,不贪赃枉法,不见利忘义。

这种朴素情感,在普通百姓间最难能可贵的。它体现在即使艰难和遭罪,决不欺软怕硬,决不丧失人性,决不使用欺骗和欺压的手段;它体现在哪怕自己吃亏,也积极帮助身边的朋友;它体现在即使不能帮助别人,也要心怀怜悯,保持着梁晓声先生所说的“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一文化特质。秉昆、晓光等人,几十年都是那样,为朋友着想,为家人尽心尽力。秉义身居高职,不敢妄为,但是其实于内心和行动中也在想为光字片的老百姓办点实事儿,最后放弃北京的官职,回到故乡,主持包括光字片在内的a市棚户区的拆迁工作。

愿我不会沦为人间恶魔,于浊世保一丝清明。

人世间观后感篇3

电视剧《人世间》这部作品,贵在真实,在这部作品中的人物,都有历史原型,作者梁晓声根据身边发生的故事,进行了描述和改进,所以我们在观看的时候,感受不到丝毫的距离感,因为这就是上一辈人的生活状态,虽然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是对于当时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我们也可以从父辈的描述中,大概有所了解。

相信大家对于这部电视剧的'结局,也非常好奇,周家三兄妹的结局,也牵动着观众们的心,当然是周秉昆的那些好兄弟们的结局,也让大家充满了期待,毕竟以外人的眼光来看,周秉昆的资源很好,但是因为周秉昆为人正直善良,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麻烦别人,所以他很少利用自己身边的这些资源,经常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

在最后的结局中,周秉义确实成为了一个正直善良的官员,周秉义把最无私的一面,给了人民群众,但是将最无情的一面,展示给了自己的亲兄弟,他没有帮助过周秉昆什么,反而是周秉昆,这些年一直在父母面前尽孝道,周秉义时不时回家看望父母,对父母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周秉义就像是一个家庭中的面子工程,外人看起来很伟大,只有自己人才知道有多不容易。

周蓉最后又结婚了,这一次是和自己的青梅竹马结婚,虽然没有特别期待,但是也算是顺理成章,但是周蓉的结局,并不是很幸福,因为她有一个不省心的女儿,冯玥让周蓉操碎了心,在父母去世之后,周秉义和周蓉,对自己的小弟也很一般,当初他们出门在外,也从未想过给家里任何支援,现在父母离开了,他们更不可能给周秉昆任何帮助,周蓉最后也体会一下,做母亲的不容易。

周秉昆和郑娟辛苦了一辈子,但是最后失去了周楠,虽然还有儿子周聪,但是周聪这个孩子,没有周楠靠得住,做什么事情,都有点自私,周聪的媳妇对周秉昆两口子,也不是很待见,这两人虽然很善良,但是最后的结局,其实并不是很幸福,他们的幸福,也只是伪装出来的,只是不想给自己的孩子找麻烦,所以假装一切都很好,其实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这一点和周志刚两口子也很相似。

最后周秉昆的那些好友们,也都照顾自己的小家庭了,因为利益纠葛,关系也都恶化了,只有国庆夫妻对周秉昆还不错,毕竟周秉昆把一套房子都给国庆了,看起来这部剧的结局很圆满,但是看懂之后,才明白结局是一个悲剧,因为这个结局告诉我们,父母一旦离去,任何人都无法依靠,兄弟姐妹也不例外,所谓的兄弟情,也撑不过岁月的摧残,到最后能陪伴我们的,只有自己的伴侣。

人世间观后感篇4

?人间世》是最近好评度极高的一部作品,讲述了医患之间发生的故事。本片以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示了一个个与以往认知不同的医患故事。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人间世》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

片中拍摄和记录下了病患在患病期的心理变化,病患家属的担心焦虑,医护人员的细致入微。让观众通过自己的视角来感受片中人物所发生和经历过的事,带入自身的理解,从而得到与以往不同的对生命的认知。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态。生是一个生命的起点,死则是终点。没有人想轻易走入终点,更何况是断送他人的终点。在《人间世》第三集中,一个孩子的父母决定签下自愿放弃治疗通知书。脑死亡,基本上已经宣告了这个人走到了终点。但他的心脏仍在跳动,人们就不愿承认这个已经在悬崖边的事实。孩子的父母在这个时候该是最绝望和无助的,他们面对病床上年轻的骨肉,无法割舍,悲痛得无法自己。但总会走到终点,谁都无力回天。父母在万般不忍之下签下放弃治疗书,并将孩子的有用器官捐献。这是让常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一点。为什么要签下通知书?为什么不让孩子在终点完整的归去?这个孩子已经脑死亡,再让他多活在世上一天不过是多让心脏跳动一天。既已至此,何不让这鲜活跳动的心脏帮助他人重获新生。这对父母的决定救治到了四条人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这个捐献者和他的父母无疑是伟大的,让人心生敬佩。

人世间无可奈何的事太多,人在面临病痛和死亡的时候才是最无助的。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关注的都是金钱利益,而只有在健康出现问题时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人生在世,生而为人。人纵有七情六欲,但终避不过一死。所以我说,人活在世,生大于天。

人世间观后感篇5

最近在追《人世间》,这部电视剧拍摄的很细腻,从剧情、台词、选角到拍摄,都很细节控,昨晚演到第17集,我觉得颇为精彩。

周家大哥周秉义和妻子郝冬梅大年三十要回周家拍全家福,回家前,郝冬梅母亲郝母向女儿单独透露当晚要去周家探望。郝冬梅在回婆家路上告诉了周秉义这个消息,俩人一到周家也立刻告诉了周父,周父便决定不去拍全家福了,动员全家十几口清扫家里,就连门外的公共厕所也不放过,重视程度可见一般。毕竟嘛,亲家公是省长,不是一般的亲家,并且头一次见面,隆重一些没毛病。

剧里边有个细节,郝冬梅头一天晚上因为自己父母一直没有正式拜访过公婆一家,与郝母发生争吵,郝冬梅质问母亲,如果自己嫁的是高管的儿子,父母也会不认吗?言外之意觉得父母看人下菜碟,郝母很生气,教育冬梅说话做事要有分寸感,即使是对父母、夫妻、朋友,都是如此。

这个分寸感的伏笔,在剧里有了第一次回应。郝母跟郝冬梅说打算去拜访周家时,是避开了周秉义的,我猜想一定也是给突发事件留出了空间,此外,作为省长夫人,一定也能想到,作为普通家庭的亲家可能会为接待省长亲家大费心思,没有当着周秉义的面说,应该也有这个原因。如果万一去不成也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果去了,也是一个惊喜。但郝冬梅心急的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丈夫,周秉义兴奋之余,也没有过多考虑这里的细节,一回家就告诉了父母,这点从周父为了迎接亲家做出放弃拍全家福这个决定那一刻他的表情可以猜到。这件事,郝冬梅虽然做的没错,但是却缺失了一点分寸感。

没有正式的跟女婿提及要去拜访,但是又因为前一天吵架内容担心女儿误会和受伤,所以选择告诉了女儿没跟女婿说,这是作为郝母作为母亲和岳母的分寸感。我个人觉得郝母的分寸感掌握的刚刚好,但是很遗憾冬梅没有理解母亲的用意。当然郝母一定也猜到了女儿的直肠子,这一点从后续事情发展可以看出来。

果不其然,傍晚时郝父因处理事务繁忙再回家途中突发哮喘病被送入医院,郝母也赶往医院,情急之中还是给省长秘书打电话交代了一下去亲家的事,于是就有了精彩的一幕,省长秘书拉了一车的礼物到周家拜访,人走之后,周家全家人看着堆满一屋子的礼物没人说话,这些礼物,正是周秉义前一天送给岳父岳母的礼物,其中还包括周父从老家特意带来自己都不舍得喝的特级茶叶。

看到这里,剧情就有意思了,导演特意把周家一家人看着一屋子礼物的镜头多角度停留了很久,有点就让疑惑和矛盾在这停留,让子弹飞一会的意思,我还是头一次看一部年代国产剧看的这么上瘾。我第一反应,觉得郝家把礼物原封不动送回来,有两个可能:一是礼物是早就装好的,就是表明了不想认亲;二是情急之下顾不上交代秘书,秘书不知道情况,从家里储物间又把最近放进去的礼物拿了回来。仔细一想就可以排除第一种可能,不想认亲完全可以选择不回礼,不见面,这样更省事,不会再这样大费周折,不符合人物人设。那么第二种可能性就很大了。

突然郝冬梅打破了沉默,开口解释说,秘书可能拿错了礼物,但是周秉义打断了冬梅的解释,跟家人告辞后拉着郝冬梅离开了,看到这我又迷惑了,为什么不让冬梅解释呢?如果换做很多人,应该第一反应也是想解释清楚误会的吧。

好的电视剧就是这样,会给人很多思考和疑惑的空间。

紧接着,在回家的路上,两个人的一段对话,成了全剧我认为最高潮也是最精彩的一段。

郝冬梅继续跟周秉义询问,为什么不让把误会解释清楚?周秉义说,没有误会,然后就把今晚可能发生的事实又陈述了一遍,最后加了一句,这有什么误会呢?郝冬梅没听懂,继续问,这怎么不是误会呢?

说实话看到这我也没看明白,这明明就是误会啊。

接下来,周秉义说“不是我自卑,是他们傲慢,但这傲慢不是他们的错,是双方地位和差距的必然结果,解释这些只能再次强调这种差距。”

郝冬梅恍然大悟,不再说话。我看到这也恍然大悟,周秉义果然是人间清醒,对人性的把握可见一斑。

分寸感的伏笔,在剧里应该又一次得到回应。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把自己的委屈和不满放在一边,出离出自己的角色和社会关系,没有把矛盾继续升级到自己的小家庭,并且耐心的和枕边人分析并且疏导,这是周秉义作为丈夫的分寸感。

接下来剧里矛盾又一次升级了,“明白了”的郝冬梅回到家,把内衣的委屈和不满又一次撒到母亲身上,甚至说出让母亲气氛到打她耳光的话。

作为女儿,冬梅对母亲的分寸感,就没有把握好。不管父母做的好与不好,都不能用言语去讽刺和批判他们。毕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认知的局限,并且作为父辈,也有自己个人经历的影响,子女无法理解父母的内心,如果以自己的认知偏差去揣测父母并且批判,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伤害,本来可以好好沟通的事情,却变成了互相伤害甚至惧怕沟通。

作为妻子,冬梅对丈夫的分寸感,也没有把握好,试想一下,如果冬梅每天提前将父母要去丈夫家的事情提前告诉秉义,并且跟母亲沟通好,万一有什么事情耽搁了,也不用有负担,这样完全可以避免当天的事情,并且也会让母亲觉得女儿理解父母的苦衷。这样一来,三全其美。

剧情里还有一个关于分寸感的事件,就是周秉义让冬梅求郝省长一件事,帮周秉义妹妹的同学蔡晓光解决上大学的事情,郝母也委婉的提醒过冬梅,说这样做不合适,女婿的妹妹的同学,还是由冬梅亲自去找郝父说这件事,我们试着从那个年代的底色去理解,也是一件没把握好分寸感的事。

蔡晓光对周家有恩,也帮过周秉义的弟弟周秉坤解决工作,虽然蔡晓光与周家非亲非故,只是周蓉的一个执着的追求者,但是在周家眼里,一直是周秉坤的御用姐夫。所以当蔡晓光为自己的事情求到周秉坤时,周秉坤意识到自己去找嫂子说这个事不合适,提醒蔡晓光联系姐姐周蓉,这里周秉坤就做的很好。后来周蓉跟大哥周秉义提及此时,周秉义又去跟冬梅说,冬梅为了丈夫的事当然义不容辞。

这件事很有意思,在这一连串的亲属和利益链条里,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局限性,也有遇到危机事情的不顾一切,放在每个人身上都可以理解。但是对于郝省长和郝母来说,事情就是:自己的女儿为了自己丈夫的妹妹的同学,来求自己办事。作为女儿和女婿,想办成这件事,所用的方法,就缺乏分寸感。

如果冬梅先把这件事跟自己母亲聊一聊,听听她的看法,我想结果会有所不同吧。

归根结底,这部剧里有很多关于分寸感的剧情,给我的感触还是蛮深的。有时候,就是这个分寸感,把握不好,可能就酿成大错,错失机遇,给人不好的感觉。

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分寸感都很重要,这是一个没有时代感的微妙的词汇。我觉得分寸感,分解开来有两个逻辑源头,一个是换位思考,一个是认知提升。

换位思考,不是简单的站在对方的角度,还要去理解对方所处的环境和了解对方经历过什么,对方在特定事件和时点对一件事的态度和立场,以及面临危机情况可能采取的处理方式。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法做到深入的换位思考,至少在很多时候可以选择闭嘴或者去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了解对方,与对方沟通,避免在不了解全貌的情况下擅自做出判断、评价甚至是批判。

认知提升,就是要了解时代给人带来的局限,理解了这个局限,就不会强求人的神性,就不会对别人的认知局限和错误感到不适,就像大哥周秉义,没有因为委屈而迁怒自己的妻子,而是认真沟通,让对方也提升认知,并且共同把困难当成一项任务去面对。能做到出离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客观的对待人和事,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磨练的。

关于分寸感的探讨,有这么两点浅显的认识,饭后茶余,偶有感触,随笔记下,以便在有更多和更新的认识时回望于此。

人世间观后感篇6

今天早上,我和同学们一起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人世间》。

纪录片讲的是一位名叫蔡弦安的骨肿瘤患者,他患了骨癌,左手臂上长出了一个乒乓球大小的肿瘤,于是被迫截了肢,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求和对生活的希望,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开始积极的面对化疗,面对厄运。这笔纪录片还讲了其他许多许多骨肿瘤患者的故事,有不满十岁的儿童,有十几岁的青少年,还有成年人。

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也跟着不定。当蔡弦安进行手术时,我紧张,当蔡弦安带病参加活动时,我感动,当蔡弦安平静的度过他生命的最后几天时,我难过……

这部纪录片告给我很多感触:我们要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要珍惜当下和拥有的,要感恩父母及那些给予过你帮助的人们,要关爱那些被疾病所折磨的人,当你在困境中,要坚韧地面对,这样,才能渡过难关。在生活中,乐观、珍惜、感恩、关爱以及坚韧是你最大的财富。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的一帆风顺,当我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人世间》里那些像蔡弦安那样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始终用微笑迎接病痛,面对生活、迎接挑战。

病房里的笑容,你们是人世间最绚丽的风景!

人世间观后感篇7

勾勒时代,细节多是举重若轻的。周秉义和周蓉是学霸型文艺青年,剧里用“书”四两拨千斤。周秉义去兵团报到前关照弟弟保管好61本书,强调这些书放在工人家庭才安全,寥寥几笔点出特殊的年代背景。周蓉追加叮嘱,“里边还有我三本”,《叶尔绍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唐诗三百首》,精巧暗示了一个诗意浪漫爱情至上女子的未来。

多数时候,细节是伏埋千里的。父亲周志刚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前期老工人的戏份不算多,但前后呼应的戏剧“扣子”丰满了父亲的形象。他极重道义,终于跋山涉水探望女儿,见女婿第一面便明确,周家祖训做人要懂报恩。一个“恩”字后来成了他接受“寡妇”郑娟成为周家一分子的驱动,因他瞧见了与美丽容颜不相符的布满茧子的手,瞧见了干干净净、脸色红润全然不似昏迷两年的老伴。一家之主的他明事理,既没在郝冬梅家“落难”时劝长子分手,也能在时移世易后常常体谅儿媳的难;可他偶尔又不那么通情,带儿女三对夫妻串门拜年,跟邻里乡亲念叨周家走出两名北大学子的荣光,却忽视了为周全哥哥姐姐岁月静好、替全家扛过艰难光景的小儿子夫妻。

绵密细节渗透在《人世间》里,人们得以看见一个有斗嘴但不撕裂、有个性但又相濡以沫的原生家庭。这样平凡的周家,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是中国社会最普遍常见的原子。观剧的家庭对上了剧中一家人的信道,观众自然会认可,时代进程里周家众人的浮沉,就是当代中国百姓五十年生活变迁的真实注脚。

《人世间观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