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心得体会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3-23 11:02:56 分类:心得体会

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强你们对名著思想的分析,对阅读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读后感的写作了,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一本书心得体会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一本书心得体会读后感7篇

一本书心得体会读后感篇1

?项链》这篇文章是由法国著名作家莫迫桑于1884年写的。莫迫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项链》的主要内容是: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这篇文章以项链本身为线索,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线索自然地带领我们走进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深刻领略19世纪的法国小人物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悲剧现实。

路瓦栽夫妇真可怜,上帝真的太会捉弄人了!这是我在时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可当我再一次的欣赏这篇文章时,我觉得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应该是玛蒂尔德夫人的虚荣心。追求美好事物虽然是人之常情,但是玛蒂尔德夫人却总把美好的生活寄托在青春和婚姻上,总想着不劳而获的过上贵夫人的生活。人生就是这么的奇怪、这么的幻变无常,一件极其小的事情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不过,从这篇文章我也看到了路瓦栽夫妇好的一面就是恪守着做人的原则。在项链丢失后,他们可以选择赖账或者逃跑。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做,他们选择了用十年的时间来偿还这条钻石项链。我想这是体现他们的高贵品质以及维护他们自尊的最好方法吧。

玛蒂尔德虽然选择一条满布荆棘的人生之路,但是这条困难重重的人生之路使她变了,贫穷生活的磨炼,不仅仅改变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她的精神。艰辛的劳动、生活,把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云端拉回切切实实的地面,就这样一个新生的玛蒂尔德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虽然玛蒂尔德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白白的增加烦恼,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因为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

看完这篇小说更让我觉得:生活不是云里雾里的幻想,更多的应该是脚踏实地的一步步走过。

一本书心得体会读后感篇2

怎样用钱是人生大学问。钱能生钱,用好了能增值,否则,赔了夫人又折兵,反而落了一个不好的名声。我们也往往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富人和穷人。很赞同星云大师的观点:最富的穷人与最穷的富人。

联系自己:

出生在普通家庭的我,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我从父母那儿继承了爱心、勇气、奉献。我把金钱看得很轻,这样的人生却收获很多。金钱原本是用于消费的,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也不要眼红,不嫉妒,更不能强取豪夺,要坦然面对;有了金钱,不挥霍,不吝啬,更不忘本变性,须泰然处之。我希望拥有更多的金钱,可以做更多的利人利已之事。我更懂得:人,不能做金钱的奴隶,而要做金钱的主人。

反思重构:

如果让我选择:最富的穷人或是最穷的富人。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我可以用有限的金钱为家人买合意的小礼物,为此我收获的是浓浓的亲情;我把有限的金钱送给朋友解决他一时之需,为此我收获的是珍贵的友情;我把有限的金钱救助给受灾的同胞,为此收获的是高尚的心灵。如今,我把我的金钱观传递给我的学生,。希望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收获满满。我所教的科目和经济有决然的关系,注重金钱观的教育很重要,培养良好的理财意识,最终实现快乐人生。我告诉他们:我们是学生,还没有经济能力,但是知识是不能用金钱买到的,如果同学们之间相互帮助,分享学习心得,我们就有双倍的知识和思想。我们是最富有的人,实现了100%的利润。

现在由书中得到觉醒:热忱是一种意识状态,能够鼓舞和激励一个人对手中的工作恋恋不舍。把热忱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工作就不会那么辛苦和单调了。热忱能使我的整个身心充满活力,使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工作兴趣,使我精力充沛、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而且不知疲倦。你的分享让我们受益,谢谢!相信每天看到的你都是阳光灿烂的。

?快乐的人生》是戴尔·卡耐基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在本书中,卡耐基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消除错误思想和行为,在心灵中注入快乐,比割除身上的肿瘤和脓疮还重要。该书的前三部分,阐述了要想得到快乐就必须“培养快乐的心理”、“不为别人的批评而不快乐”、“支配你的工作和金钱”;第四部分则由几十位名人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如何得到快乐的经历。

总之,这是一本引导人们踏上快乐的人生的书。

一本书心得体会读后感篇3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

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一本书心得体会读后感篇4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毛姆所写的一部小说,讲了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家庭,放弃一切去画画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阅读了《月亮与六便士》之后的感想吧。

书的内容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家庭,放弃一切去画画。果然有很多人读完这本书就告诉我们应该勇敢追寻自己的崇高理想,不要在乎他人的眼光,然后全盘否定安定体面的生活方式及现今社会状况,一本正经地给自己灌鸡汤。

考虑问题的逻辑从来不应该是简单的是或否

首先,作为一个普通的新时代社会青年,大家的普遍状态是的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但客观条件不允许,或者又是自己能力有所欠缺,甚至自己也犹犹豫豫不太确定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我这时候看了这本书,脑子一热,就觉得我不管我要追求自由,你们不懂我,这个社会太世俗太虚伪了。非要等现实给自己来一巴掌才能幡然醒悟。

思特里克兰德会有这样的所作所为,是因为他既可以无视社会舆论,也可以完全不在乎物质享受,本质上就是对这个社会无所求!他是这样说的:“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纯粹的喜爱,拼搏奋斗是为了好工作,好生活,或者说是选择的权利,努力也都是想要一个结果的。我们的兴趣爱好也只是被称为兴趣爱好,如果真的达到他那种程度,我们根本不会自责和懊悔过去的不作为,然后发誓要好好努力;而是会像网瘾少年沉迷于吃鸡游戏一样无法自拔。生活中对于我们来说有意思,有价值的事情太多了,父母,朋友,甚至逛街吃饭,玩玩游戏,追追剧都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普通人更重要的分清主次,追求利益最大化。想要更好的生活,可是觉得努力奋斗太辛苦,目标其实没那么重要,安于现状也没什么不可以;如果不甘心就这样下去,对世界还是充满好奇,那多去尝试也值得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没有对错高低之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本心。

想要诗和远方,不妨先安顿好眼前的“苟且”生活。做好本职工作,不给家人增添负担;然后付出比别人多数倍的财力精力,慢慢的打磨自己;最后无论结果好坏,都能自己承担。

一本书心得体会读后感篇5

最近,我读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感触颇多!月亮是梦想与信仰,六便士是安逸与舒坦,纵然脚下铺满了便士,而他的眼里却只有月亮。我为斯特里克兰欢呼!对于故事中主人公抛弃妻子的行为,我没有太多想法,甚至能宽容,但对他能有勇气活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却表示无限敬佩。梦想与信仰,从我们呱呱落地起,就与我们相随,本是灵魂一部分,但在俗世不断浸染中被磨灭。斯特里克兰,在他活到四十岁,浑身已沾染了俗气时,能毫不回头,抛弃一切,内心的坚毅已彻底的震撼了我。

拉近点,我想起中国第一位女舰长韦晓慧,35岁前她是华为企业的一名高管,有非常优秀业绩,拿着可观的年薪,有着令大家都羡慕的社会地位;35岁后,她却弃笔从戎,成为一名军人,39岁时,更成为中国海军第一位女副舰长。我时常在想,当她抛弃原来优越生活,决定追寻梦想,成为一名军人时,她的内心要经历多少次博弈,有多少个久久不能入眠夜晚,多少次幻想自己人生道路选择的后果。她所受到的挑战与压力并不比斯特里克兰少。但是她做到了,前半生和后半生,她过了两种截然不同生活,以勇气和智慧,活出人生中的高度和宽度。

不知道,大家有感觉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业余爱好,孜孜不倦,从不懈怠,比工作更有趣!写作,做木工,剪纸,唱歌,或是游戏业余玩家,或是电影发烧友。

曾几何时,这些业余爱好在我们还是孩童或者青少年时,是我们梦想和信仰。就如我,也曾想过成为一名舞蹈演员,但在生活道路上,我却离梦想越来越远。当我们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活口的工作,有了安逸与舒坦,我们便有了更多借口告诉自己,要甘于现状,要把过去幼稚想法好好的藏起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铁口,同一趟列车,同一个表情,同一种匆忙,我们生命就这样,被偷偷的撷取,静静的,甚至都忘记时间存在。皱纹悄悄爬到脸庞,我们从别人口中的孩子,变成孩子口中的阿姨甚至奶奶!我们的生命,真实的来过人间,但却从来没有感到过灿烂。我们还没有告诉世界,我来了!世界却让我离开了!

读了《月亮与六便士》,我的心底产生了一丝勇气和希望,纵然,我们缺乏足够勇气,做翻转。但至少在弯腰捡便士时,努力抬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

一本书心得体会读后感篇6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喜欢思考人生。但总觉得思考的很不彻底,同时感到特别肤浅。但自从我阅读《人生》后,对人生终于有了一番别样的理解。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马云曾这样评价道:“18岁时,我是蹬三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是啊,正如作家柳青而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所以路遥的《人生》犹如一位经事的老人,耐心的给我们解剖人生的真谛。此部书对那个转折时期中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进行了放映和阐述,并以人物的心理的活动和命运展现出来,尤其挖掘人物的精神境界。在路遥的笔下,主人公就不只是道具了,而在演绎着一段段曲折的人生。但在实质上,这些主人公却早已经复活,重生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此书中,作者不仅塑造了像高加林,刘巧珍,德顺老汉一系列的正面人物,同样也把刘立本,高明楼等反面型的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但作者并未一味的赞扬一些人,也未尖刻的批判某些人。他只是陈述生活的现象,帮助读者更好的解读人生。

?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作者用的笔墨最多。他是一个生活在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充满青春活力的,但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无法挣脱的年轻人。他,一个二十多岁的人,便多次碾转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经历了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的曲折与无奈,同时穿插了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情感纠葛与矛盾。因此,他可称为一个线索性的人物。他的身上既有农村与生俱来的朴实、善良和一种对本分的坚守,然而又带有新一代知识青年的朝气、潇洒和才华,或者说是一种挣脱现状的坚毅。从书的开头我们就知道他原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庄稼人,是农民的儿子,所以他深深的明白在贫瘠的山村当一辈子农民意味着什么。虽然他从不鄙视农民,但他自己却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不愿意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做土地的主人或者是奴隶,他希望自己未来生活在美丽的城市。因此,高家村八月迷人的田野纵然美得让城里人都羡慕,但对于他来说,那已经太渺小了。

当高明楼为了自己的儿子当民办教师,将原本是他的职业的教师撤销后,高加林就在心里进行了一场可谓是生与死的挣扎。他悲观,他失望,他痛苦,所以他疯狂的参加劳动,想要让劳动占据整个思想,从而使自己不幻想。但他内心对城市的那种激烈的期盼始终像毒虫一样啃噬他的心灵,他活在矛盾中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女孩刘巧珍出现了,她得爱质朴而纯真,真切的关怀让他屈服。然而我认为刘巧珍的出现只是加林在失意时精神的一种慰藉罢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又一次会到他朝思暮想的城市中,他的心又一次踊跃起来。通讯干事这个职位让他的自尊得到充分的满足,才华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他开始小有名气了。也遇到了一生中的第二个女孩黄亚萍。因为黄亚萍是一个现代的城市女性,有那种城市女孩特有的任性和勇敢,高加林被她得才华和家势深深的吸引。于是他设法断绝了与刘巧珍的恋爱关系,反而不顾父亲和德顺爷爷的劝告,和亚萍开始了梦一样的恋爱生活。他感到自己和亚萍的结合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但好梦往往难圆,他那走后门当记者的事情被人揭发了,没有人会为了他的才华而重用他,他唯一的路就是再回到农村中去。他的梦又一次破裂了。带着失望回到农村时发现亲爱的巧珍在一阵失恋的痛苦后已经嫁作他人妇。他一下子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现在又要到哪里去了。于是铁了心要好好的做个农民。以后的高加林作者未叙,但我想他以后纵然再经历些风雨,也会多一分慎重实际,少一分浮华。

高加林的坎坷与曲折我深表同情,我不愿将他称赞为英雄或者是模范,也不愿赤裸裸的指责他是懦夫或者负心汉。因为我个人觉得生活往往表现出复杂的形态,对于一个刚刚走上征途的年轻人,要他完全的拨开生活中的表面的东西,钻探到生活的深层次中去,是很不现实的,也不可能实现的。

其实,高明楼,刘立本,巧珍,亚萍,德顺,加林以及他爸妈…无论是善人还是反面的人,他们都在品读自己甚至是他人的人生。所以我个人认为路遥先生不对他们做人格上得评价是非常正确的。

从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生活是复杂的,现实是真实的,我们无论在何时都不能丢弃自己的原则和自己的根。倘若我们不立足于现实,不把握自己的原则,那在人生的岔口上很容易迷失方向的,进而走错了人生路。柳青的话很及时,紧要处只有几步,一旦走错着几步,损失的也许就是美好的爱情或者是人生的关键,以至于影响自己的一生。所以我们在走每一步时,都要多一分慎重与原则,少一些虚幻与浮华。当我们真正以一种洗净铅华的心去解读人生的时候,人生就会绽放出花朵,让我们观赏她得多姿,领悟她的内涵。我深信,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绝不是句空话。人生就像一座高山,我们爬它的时候,也许前面有一片片阻碍的洼地,但当我们真正通过了它们,我们就有机会去爬另外一座更高的山峰了。

更多的感受需要每一个人去体悟,我想,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书永远是一种享不尽的精神食粮。

一本书心得体会读后感篇7

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带领我们走过了几千年来的哲学的发展史。从最初的自然派哲学家,到理性主义,到古典派哲学家,到繁荣蓬勃的希腊文化,印欧文化、闪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纪时期文化,再到豁然开朗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以及现代的笛卡尔,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唯物主义,存在主义。。。。。。丰富的内容带我们走过沧桑,让我们得到一种哲学的洗礼与升华。毕竟,从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着如此多的理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对于世界、生命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着。而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看着哲学的发展历程,看着古代哲学家们一些关于世界的荒谬的解释,或者看着一些哲学家们的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看着这些突如其来、迎面涌来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观念的确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己也对这个世界开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而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做对于哲学的思考。比如在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也反映了哲学家们的任务,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关于生命、世界等本质的问题的答案。从古至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还没有出现能够说服全人类的一种理论,因此也需要无数的后继者给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于观念里的高深莫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学。也许我们并不能人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哲学的思考者,去寻找自己的生存的意义。

其实每一位、每一种在各个时代叱诧风云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家都是由“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上是否有上帝和灵魂?”等等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展开的。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书中提供了一些线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识”“要站在兔毛的顶端”“用儿童的眼光来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细地观察周边的世界,有勇气发表自己的思想。那我们如何不能结合自己在书中所学与生活中所见所闻来创造“自己的哲学呢”?

虽然人们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流派褒贬不一,但那些哲学家确实应当受人尊敬,他们是如此勇敢而执着地探寻着真理与实践的奥秘。哲学的世界亦梦亦幻,它像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神话却又源于我们身边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风霜雨雪的成因,我们还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火箭为什么能飞上月球。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没有丢弃好奇心、或再次点燃好奇心的人。这些人仿佛不认识这个世界,不相信这个世界,不承认这个世界。他们怀疑,他们思考,他们改造。于是有了孔孟的仁义,老庄的逍遥;于是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哥白尼的日心说;于是有了浪漫主义的反讽,于是有了经验主义的体验;于是有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于是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古以来多少先人尝试了无数方法想爬到兔毛顶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着不懈努力。而我们,这些习惯了安逸,习惯了一位接受事实的人们,难道不该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吗?难道不该幡然醒悟,奋起直追吗?

知识可以积累,技艺可以传承,但人生的经历,理性的感悟却只能从零开始慢慢体会。上地对待古今的哲学家是公平的,都给了他们一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也许就是哲学发展了几千年却依然连最初的问题也没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们不必怀着对哲学敬而远之的态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离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学家们知道的并不比我们多,但他们好奇的东西比我们多,他们思考的东西比我们多,所以他们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内在联系。这好奇的能力,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给了我们啊。

“也许我们也是星尘”结尾时的比喻一位没有带着隐隐的神秘感,我们在这宇宙间只是昙花一现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运转着,轮回着。它会如何呢?这我们我从知晓,世界如此之大,还有无数个秘团我不曾揭开,还有无数个空间我不曾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停地探索着。放飞哲思,倾听它们振翅翱翔的声音……

《一本书心得体会读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