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03-09 10:06:18 分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可以把学习或者生活中的反思内容用文字书写下来的重要文体,优秀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进步,有效提升自己的能力,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艺术的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艺术的心得体会5篇

艺术的心得体会篇1

开学两周,如饥似渴的,抓紧点滴时间将蔡楠荣主编的《课堂掌控艺术》读完,很觉受益匪浅。开始看书名子真的没怎么引起兴趣,尤其业务书籍有点反感,但为了带头完成任务起见读了起来。真读进去才知道,书中所说的课堂掌控艺术,不正是我经常发愁的老师们缺少课堂机制吗?平时听课经常觉得老师们的可有些缺欠,有时不解渴,有时课堂火花教师抓不住很着急,真的不知怎么才能快速提高教师课堂机制,看这本书让我找到了答案很及时很解渴。这两周有时间就看,就圈画,就摘录。觉得找到了法宝一样。

通过看这本书,我首先了解了,原来我说的课堂机制,就是课堂的掌控,课堂掌控能力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所作所为构成了教育的一种能力,成功的课堂掌控,使课堂焕发光彩,不得力的课堂掌控使课堂失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它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如果只具备一般的课堂掌控能力,仅仅掌握课堂预设的东西,面对生成问题就显得掌控能力欠缺,调控无力。因此课堂掌控能力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课堂掌控能力觉有个人性、情境性、时段性。因为课堂掌控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是个人独有的无法遗传、不能转让、也无法剽窃的。情境性就是教师掌控课堂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特定的环境,换一个环境一切将随之变化。时段性是指教师课堂上每一分钟都在都在采取行动,这种行动每分钟都在变化,所以教师的掌控有未加思索的色彩。纵观我们每个教师的教学过程,确实存在以上几个特点的,我们如果能记住规律,在教学中运用那课堂会好很多很多。

课堂掌控能力中的组织管理能力,因该说是最基本的能力,它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协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协调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的教学环境,促使课堂教学中的消极因素想积极因素转化。从而保证教学有机统一,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可就是这最基本的能力我们教师也有不具备的,比如有的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较差,有时甚至只给部分人讲课,一部分学生我行我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组织课堂只管自己讲。可见这种课堂是无效课堂,至少对那一部分学生,是无效的。

我们有的教师课堂察言观色能力很强,但也有较差的,有的教师能在学生出现火花后及时抓住,让他成为美丽的火焰,可有的教师也因为与预设相差较远,温柔的封杀了本来应该灿烂的火焰。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课堂重组信息的能力,就是要教师把课堂新信息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之中,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变成活的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他,让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课堂掌控艺术》的第三章,详细的教给了我们课堂掌控艺术的技巧、策略。其中课堂组织策略是最基本的。

课堂组织有时不必刻意去做,可以再潜移默化中。课堂要有情境,情境之中师生共同制造活泼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收为主动接受,质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创新,也是学生不断探索的动力之一。质疑又分为批判性质疑探究性质疑,教师在课堂中要依据不同环境,不同时机进行运用。这样才有好的课堂呈现。

课堂有效还可以优化提问,书中为我们具体列出了提问的方法时机。对学生答案的有效评价,都是不可或缺的课堂机制,都非常具有艺术性。

?课堂掌控艺术》一书,还对不同类型的课堂如何掌控作了具体的阐述,确实是一线教师非常实用的一本好书,愿各位同仁,各位一线教师认真拜读,精心运用。

?课堂掌控艺术》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艺术的心得体会篇2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大错。那么,如何把握其中的轻重缓急呢?

一、严格要求不等于体罚学生

严格要求与体罚学生是“爱学生”与“不爱学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的外在表现。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严格要求应建立在“爱学生”的基础之上。

譬如班内有多名学生字写得很糟糕,为了使他更快提高,我指导他每天多练一页字,学生并不会认为老师给他的任务是惩罚。

二、严肃认真不等于死板教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班主任教育学生时方法的选择。班内每位学生、每件事情都有其独特性,我们应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人每事,但教育的方法不能死板教条,应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三、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不等于撒手不管

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但不能过分夸大。把班里的常规工作让班干部去实施理所当然,而学生的思想工作等,还需要班主任单独或领着学生一起做。

四、发挥优点不等于回避缺点

发挥优点不是回避缺点,如果我们回避了学生的缺点,学生就不能准确、全面地了解自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发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时,班主任要本着一分为二的原则及时纠正。

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等于与学生称兄道弟

班主任的威信不是靠权力压制换来的,而是在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树立起来的。但在关爱中过分亲昵甚至称兄道弟,又会使他们少许多规矩,少许多约束。总之班主任应力求做到“严而有度,爱而有距”。

艺术的心得体会篇3

20xx年4月6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腾冲和顺古镇,我们是晚上到的。拖着行李箱走在用凹凸不齐的石板路上,我们住在玉泽民居里,安顿好了,晚上就和小伙伴在外面的摊摊上吃了一碗饵丝和炒大救驾。

和顺古镇里处处是古巷,古牌坊,古居民,这些居民都是依山而建,房屋基本上都是木质结构,据说这样子房子就会冬暖夏凉,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这边地峭活动频繁,木质结构房子安全些。第二天我们参观了和顺图书馆,滇缅抗战博物馆,艾思奇纪念馆,元龙阁,刘思宗祠,洗衣亭,弯楼子居民博物馆和和顺小巷等景点。让我们体会到和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内涵所展现的宝贵财富和人文精神氛围。

参观完后,我们打算吃一些特色小吃,下午我们十个人吃了和顺古镇的特色小吃土砂锅。 回到住的地方我们开始聊着天,吃着东西,一起画着速写。嘻嘻闹闹的。等待老师的检查。

第四天,下着微微的小雨,我们成群结对的逛着,撑着伞,走在安静的古镇里,嬉笑,聊天,拍照,走走停停,非常的惬意与舒服,我们买了一杯水牛奶尝尝鲜,这一天过得特别的快,我非常喜欢和顺古镇里面的一家店铺叫《爱上离开》的店铺,我在店铺里给自己寄了一张明信片买了一张舒服的蓝调cd,老板人很好我们坐在店铺里聊天休憩。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就玩熟了,大家会互相损对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去你的”,我记得在一家店里面吃东西,我们买了一份蛋炒饭,我同学直接说“去你的,蛋都没有,老板听到了,还马上解释道,有鸡蛋的只是,我把他搅拌了,所以就看不出来了。我觉得古镇里的人们还是比较淳朴的,在古镇里过着安静,舒适的生活,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闹,就这样静静的我觉得也不错。

第五天,我们睡过头了,听到外面的吵杂声,醒来,急急忙忙的洗漱,整理,准备去拍集体照,出发去大理。

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改国号为后理。古代大理国全盛时期(937-1253)的管辖区域相当于今云南全境、四川西南部等地,分八府、四郡、三十七部,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值得游览。大理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几代国王曾在苍山神祠祀典。苍山神祠据《云南通志》载:唐贞元10年四川帅臬遣节度巡官崔佐时至云南,与云南异牟寻盟于点苍山,因立祠,每年春秋二仲月祭祀。宋代大理国相沿旧制,仿效历代帝王祀典,进行祀典,延续至明、清。这上下一千多年的封建史,至今仍可从《敕封点苍照明镇国灵帝位碑》中窥见一斑。

到达大理在客栈安顿下来。就和几个同学去古城里吃东西,进入古城后,大理带给我的感觉是大气,淡定,宽大的青石板路,精致的建筑,街道中清致秀美的花草,到处都是源源不断的潺潺流水,随风飘动的树枝,沿街的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比比皆是,石房檐上精致的花纹,和屋檐的翘角尽显建筑的厚重与大气。

晚上我们逛了人民路,洋人街,等等,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来大理了,每次来大理都有不一样的体会,第一次来的时候还不怎么流行编头发,和画印度文,我最喜欢的就是人民路,这里有各种小玩意儿,我也很喜欢买,这里有不同人在这里摆摊,有大理学院的学生,有穷游过来的摆摊挣路费,也有不想过城市的生活在这里流浪的人,他们都很有艺术性,我喜欢这条街。和小伙伴们进了一家酒吧,和老外用不是很流利的英语交流,还好他也会一点点中文,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体会。

第二天我们去了扎染工坊,买了两个手工扎染。

去了喜洲,吃了喜洲粑粑,喝了白族三道茶。

1、苦茶 (豁然开胃好心舒,慢理情思妙不虚。人世几多如此茗,个中滋味伴诗书。

2、甜茶(苦去甘来思大多,茶涵世事也蹉跎。忘乎所以两相照,镜鉴人生免折磨。)

3、回味茶(饮茶三道自回味,迈步人生眼莫迷。三月杨花虽靓丽,几分喜气几分凄)

在到达洱海之后,才算是真正的感受到大理白族居民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这里的每家每户都离不开精美的绘画装饰盒雕刻,“粉墙画壁”就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由于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不同色彩相同的装饰带。以各种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也显现出这里的独具特色。这些团案绘制,正是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民风的古朴自然,他们与自然相和谐,这种设计理念启迪了我在以后的环艺设计中的思维方法,那就是融于自然的设计能让人安心舒适。

艺术的心得体会篇4

朋友,你见过软木雕吗?那可是我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不信,请你到我家来看一看,准会称奇。

我家的软木雕。它和美丽的珊瑚一起被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这个半尺多高的软木雕呈椭圆形,有3厘米多厚,漆黑发亮的黑柚木是他的外壳,中间有两层晶莹透亮的玻璃,玻璃中间镶着软木雕成的立体风景,活灵活现,妙不可言。右边,一座飞檐翅脊的美丽凉亭掩映在松柏之中,亭子下层是一大堆突兀的怪石,一条小河弯弯曲曲蜿蜒其间。两只仙鹤悠闲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漫步,时而仰头甩水,时而把头插入水中。小河左边是一座陡峭的山峰,从山脚到山顶满是茂密的林木,有郁郁苍苍的松,有铮铮硬骨的柏,有挺拔的修竹,还有茸茸的绿草,层层叠翠。这一切都是软木雕成的,你相信吗?最玲珑剔透的就要数那座建在水边的小亭子了。六角高立的亭顶古色古香,又尖又弯的亭角上蹲着几只怪兽,房梁上刻着精美的花纹,还有隐约可见的黄琉璃瓦、六根朱红的细长柱子、小巧别致的护栏,它做工精细。亭前的松树还看得见松针呢,叫人禁不住想摸一摸。

我常常望着这引人入胜的软木雕出神。我多么想让身体变小,到这秀丽的微型立体风景中遨游一番啊!这座巧夺天工的软木雕让我无比佩服能工巧匠们那高超的技艺,这些没有生命的小木头在他们手里被塑造成如此栩栩如生的形象,真叫人赞叹不已。

艺术的心得体会篇5

雕刻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传统工艺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随着历史的潮流不断发展至今。雕刻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丰富的表达了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并且以不同的雕刻手法拥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承载着不一样的思想内容,让人体会到其深刻的艺术价值。

一、原始雕刻不经意的粗犷之美

原始人类在劳动中生活,在生活中创造,创造生活必需的工具,与此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人类最早的雕刻艺术。我们在山顶洞的遗址中发现了原始人类所使用的石器,在拂去尘土的骨玉、陶器甚至石器上就可见那些“不经意”的雕刻作品。这些原始人类的物质遗产足以使现代人感受到原始人类逐渐跨越那“不经意”的步伐。这些智慧的结晶已然成为中国雕刻艺术的雏形。

无论是石器还是陶器都是人类的伟大发明,是形成人类文明并促使其走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与文明相伴而生的还有那不经意间所留下的粗犷之美。这种美由无意识的艺术活动发起,并成为推动艺术文明前行的起点。这个起点也许出自人类对美的本能与敏感,也恰恰是这历史上无意识的一笔,给了我们今天无限的发挥与想象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文明逐渐走出那不起眼甚至有些拙劣的起点,走向《牛河梁女神像》,走向《陶塑人头》,走向对美的追求。美似乎在发生着变化,似乎又什么也没有发生。变化的是表达美的意识在趋向自觉,不变的是一直眷恋着最初那不经意间的粗犷之美。

二、青铜雕刻的狰狞丑陋之美

青铜器时期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中璀璨的一页,青铜器是中国的'瑰宝,而青铜器上的雕刻纹饰诉说着那个年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意愿与审美诉求。狰狞的饕餮之纹无疑是可怕的,尤其在那个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年代。统治者利用饕餮的丑陋与狰狞达到威慑的政治目的,用巫术与宗教再为这丑陋的纹饰增添几分神秘。然而历史的车轮早已将狰狞的面具碾碎,早已退去那神秘的外衣,留下的只是那奇幻诡谲、古朴苍劲的装饰纹饰和历史的沧桑。作为后人,我们早已熟悉了“司母戊大方鼎”的雄冠天下,早已熟悉了“四羊方尊”的美轮美奂,早已熟悉了“西周牛尊”的精巧绝伦。尽管饕餮之纹还是一如既往的狰狞,然而我们已没有了畏惧,取而代之的却是敬畏,敬畏先民们的艺术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我们可以静静地欣赏,轻轻地抚摸,去触碰那历史上被狰狞与丑陋所遮掩的厚重之美,去感触那时光留下的锈迹之美。

青铜雕刻集中展现了商周时期雕铸技术的进步。早期多见云雷纹、饕餮纹、夔龙纹、风鸟纹、蝉纹、蚕纹,后期有蟠螭纹、环带纹等等,而其布局形式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等。随着奴隶社会的分崩离析,人类跨入了封建社会,其雕刻的风格也逐渐由严肃神秘变为精致写实。回眸青铜雕刻,我们不仅体悟到先民们的情感表达以及对客观物象的抽象表现,同时也体悟到狰狞的外表下所散发出的厚重大气之美。这种美,美在其大。

三、佛教石刻的虔诚之美

佛教石刻伴随佛教而来,带着虔诚,带着敬畏,带着异乡的情调。石窟的开凿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融入艺术工匠们的艺术感受和社会风尚,仔细的研磨,细细的开凿。在吸收外来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佛教造像雕刻注重“以形写神”,追求气韵以及神韵的表达,不求形似,具有高度概括的意象性的特点,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据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小石窟群将近百处之多,为我们的雕刻学习提供了众多的学习范本。

当我们身临佛像石窟时,先不说那雕刻纹饰,就看那石窟开凿于峭壁悬崖间就足以感受到虔诚。石壁间的佛像慈眉善目庄严圣洁,接受人间虔诚的朝拜。这份虔诚跨越了时代,跨越了空间。历史的风沙虽已抹去了许多曾经的辉煌,甚至使其破败,但龙门石窟宾阳洞内前壁左右两侧的“帝后礼佛图”仍可见残存中的辉煌。两幅浮雕,构图严谨,雕刻精美,浮雕浅到已接近线刻,人物普遍着宽袍大袖,仪态肃穆。在雕刻技法上中国佛教雕刻注重线条的运用,通过线条表现人物的心理,表现佛教的精神。

四、建筑雕刻的繁缛之美

建筑是历史的丰碑,建筑雕刻诉说着丰碑的历史。建筑的种类很多,有皇家建筑、园林建筑、乡土建筑以及陵墓建筑。每种建筑都依附有大量的雕刻纹饰。

陵墓建筑雕刻,大致可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大类,而地下(墓室地宫)由于较少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所以遗存最多。早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就呈现出装饰雕刻的鼎盛。雕刻技法上囊括了减地平雕、浅浮雕、高浮雕等多种技法。题材上涉猎了人物、动物、植物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面貌的素材。墓室地宫的雕刻发展至清乾隆裕陵可谓达到极致,雕刻的繁复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因此有“黄山归来不看岳、裕陵归来不看陵”一说。

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毁于一炬,但那残存的几根柱子以及柱子上的雕刻纹饰诉说着圆明园的前世今生,诉说着皇家建筑雕饰的辉煌。皇家的建筑纹饰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之美,更重要的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犹如屋顶上的脊兽整齐地排着队伍,昂首挺胸,雄视天下。犹如柱头的云纹在表达皇家建筑的高高在上,还有那随处可见的龙纹在表明建筑与主人的独尊地位。也正因如此,纹饰少了许多生活的惬意,少了民间建筑雕刻中的那份质朴、诙谐与幽默。也许皇帝本人也是这么认为,因此大举人力物力,移植南方园林的景观,然而最终仍然不肯脱去那雍容华贵的外衣。皇家建筑的雕刻无疑是繁缛的,但历史的繁缛在今天已经没有了过去的芥蒂,有的是这些以往独尊的纹饰在民间的亲近。

民间乡土建筑的雕刻纹饰虽质朴,但同样精彩。雕刻作品大多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带有朴素真挚的审美倾向,处处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出一种热爱生活的思想内涵。徽派建筑在雕饰方面可谓是首屈一指,砖雕、石雕、木雕让你无法停止欣赏的脚步。其中木雕最为精彩,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其题材多为人物故事、花鸟图案以及祥禽瑞兽,线条流畅、刻工娴熟、刀法柔和、图案丰富。建筑的雕刻囊括了方方面面,既有对美的诉求,又有传统礼教思想的体现。这种美是有着礼教等级界定的美,是繁缛之美。

五、工艺品雕刻的精巧之美

追求完美也许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在生活中不断释放出对完美的追求。工艺品是人们生活的装饰,是人们生活的把玩,是单一审美追求的完美体现,诉说着人类对美的无限渴望。相比佛教石刻没有了宗教外衣,相比建筑雕刻没有礼教的束缚,有的是对美的自由呈现。这种自由融入了人们对自然和谐的期盼,融入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如牙雕、玉雕、根雕等依势而为,可谓是巧夺天工,这种美,美在一个“巧”字。工艺品雕刻的发展同时也在诉说着人类追求精致之美的历程。我们看到秦汉的铜镜惊呼精美,我们看到唐代的香囊惊叹精美,我们看到慈禧把玩的玉白菜惊赞精美。时间跨越了几个朝代,但人们追求精美的步伐从未改变。这种美,美在其精,美在其细。细到甚至需要我们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看的微雕。我们怎能拒绝工艺品的精巧之美带给我们的诱惑呢?

六、现代雕刻的简约之美

当看到龙山文化中的玉龙我们就会知道并不是只有现代才有简约,简约不是现代的专属名词。然而,我们对照原始的简约与现代的简约又会发现两者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也许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发挥作用吧。人类在经过了一个历史轮回之后,重新捡拾儿时的赤子之心。现代的简约突破了形象的束缚,突破了观念的约束,突破了文化的壁垒,甚至突破了时间,突破了空间。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就表达了时代赋予美的新内涵。也许某些现代简约的雕刻从技法上已不再复杂,更多是通过雕刻这种形式去体现某种观念或者时代的精神,而这观念与精神无法用某一具体的形象概而达之,只能用点、线、面的状态与秩序抽象地表现。因此这种美不再是技法之美,而是观念之美、思想之美。从表面看这种美没有了传统的繁复,没有了传统的精巧,是时代的节奏加快了人们欣赏的脚步,还是人们完美的本性在完善美的种类?也许只有拿起刻刀去镌刻答案了。

七、结语

雕刻艺术承载着历史传统的艺术精神,携带着历史文化的基因,有着永恒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雕塑是可视的、可触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人们可以从中体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后面的体温和感情。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弘扬雕刻艺术,加深对雕刻的了解与认识,让雕刻艺术在民族文化中得到发扬和传承。

《艺术的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