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讲座心得体会精选6篇
写心得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感想,在日积月累中,我们也收获到了很多启发,这时就需要写好一篇心得了,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家校讲座心得体会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校讲座心得体会篇1
今年春天,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在中组部培训中心为广大学员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题为《走进音乐的世界》的讲座,而我有幸作为学员兼音乐爱好者聆听了周教授的讲座。在近三个小时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周教授的讲座妙语连珠、形式生动、内涵丰富,从音乐欣赏聊到艺术的功用,进而谈及人的感性能力的开发。他精彩的讲座博得了满堂喝彩。这里,我仅对他讲座中的一些观点和内容提供了一种哲学理解的维度。
周教授以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的故事开始了他的话题。对于这段千古以来传为佳话的知音难觅的故事,周教授给出了他独特的理解:俞伯牙痛失知音后知音难觅进而摔琴的行为是不可理喻的。“高山流水”的故事传达出这样一种审美误区:懂音乐者应当能听出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具象之物,如高山、流水。千百年来,“高山流水”给听者造成了主观上的审美压力,人们对于那些没有唱词的纯粹音乐怀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似乎只有懂得了音乐表现出来的内容才算听懂了音乐。周教授不禁发出了“音乐何须懂”的感慨。
其实,道理很简单。音乐不是造型性艺术,所以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乐谱不具备语义性,因而也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相比绘画、雕塑等,音乐是艺术形式中离现实的感性直观形式最远的。而正是音乐这种超脱于具象之上的纯粹性,所以黑格尔将音乐视为艺术的最高形式。所以,艺术不在于表现物与实在的相符,如中国画的泼墨写意之风格追求的恰恰是游离于具体情景之上的那种特定的艺术语言所展现的美感。因而伽达默尔说:“艺术的使命不再是自然理想的表现,而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自我发现。”
如果说艺术不必追求对现实的真实写照,那么是否意味着艺术只是天才的无意识创造,艺术作品只需要具有一种形式美,只是一种康德所谓的“趣味”,从而彻底地与道德、意义无关呢?这种审美区分的观点抽掉了艺术作品里的非审美要素,如目的,作用,内容和意义等,即一部作品向我们展现的一切理解条件,剩下的只是纯粹审美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成了“博物馆式的艺术”。如果说这种对艺术的理解是一种偏见,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艺术作品呢?这就涉及到了艺术作品的本体论意义。
接着,周教授为我们讲述了音乐史上的一则故事,这则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上述问题。芬兰籍古典音乐家西贝柳斯在创作出《芬兰颂》的时候,芬兰还处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芬兰颂》上演后就遭到了沙皇的文化检查官的审查,他们听出了这首曲子曲子所蕴涵的反抗精神,于是这部杰作就被禁演了。
其实,全曲仅有7分钟,没有一句唱词,凭什么就认为这是一首具有特定内涵的作品呢?于是,周教授把这段纯音乐播放给我们听。结果,我们学员的感受与沙皇俄国的文化审查官惊人的一致:我们从乐曲的各个部分分别听出了苦难、抗争、觉醒、胜利等思想内容。站在文化审查官的立场,似乎我们是理解正确了。但问题是,原作者西贝柳斯从来就没有说过这首曲子要表达什么内容!那么,我们理解正确与否的标准又在哪里?正是基于此,周教授评价道:“理解音乐何须要正确?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体验重于理解,理解得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音乐当中获得丰富的感受。”
的确,理解艺术与体悟宗教的直观方式无法用科学与常识的逻辑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在此意义上,我们的确可以说,有多少观众就有多少哈姆雷特。但是,我们试想,如果我们是那个时代的芬兰人民,身处在外国屈辱的统治下,聆听这首《芬兰颂》的时候,相似的处境与经历必然会引起我们相似的艺术体验,而这正是人的共同感的体现。
艺术的欣赏者面对艺术作品的忘我的陶醉,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生活体验以一种非概念式的朦胧形式与艺术作品相结合,他们在《芬兰颂》中窥见了影影绰绰的自己,发现了这个苦难而真实的现实,听到了振奋人心的激励,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使得艺术改变了他们自己。不知是为什么,真正艺术的美总是能引导伦理的善,这正是艺术的力量所在。张世英先生也认为,审美意识是优先于道德意识的,善是美的必然结论。正如伟大的古希腊悲剧,它那悲壮的行而上的酒神精神仿似女巫的咒语把观者的心蛊惑,观者进入悲剧的情境其实是观者重新置身于意义的连续性中,观者在悲剧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这是悲剧美的伦理功用。
所以,在艺术的体验中存在着一种意义丰满的过程,一部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作品一旦诞生,也就进入到了历史的解释学循环中。我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中对同一部艺术作品有着我们独特的解释,这些带有着深深的时代和文化烙印的解释不是这部艺术作品之外的单独存在,而是参与到这部艺术作品的意义构成中来了,使得这部艺术作品越来越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历史上《芬兰颂》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推动作用,如今的《芬兰颂》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远远超出了西贝柳斯创造这部作品的那几页乐谱所承载的重量。
最后,让我们听从周教授的呼唤——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为我们的灵魂寻找到一处纯洁而优美的避难所。
家校讲座心得体会篇2
我作为青年教师的一员,在联合中学的阶梯教师听了xx中学xx老师关于《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讲座,听后对于自己以前对教学的态度、方法作了深刻的反思,邓小淘老师在此次讲座中总共讲述七个方面的内容,现就“教学反思“这点谈一些本人的心得体会。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实践与认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类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理性认识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换句话说,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就是“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不断升华的过程。反思是教师发展中最具积极性的因素,是总结、是批判、是追求。只有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寻找自身的缺失与遗憾。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笔者想改几个字与大家共勉。为国谋而不忠乎?与学生处而不仁乎?教不专乎?古人云:教之通,贵以专。意思是说教育学生要有恒而专一。而我认为“专”是指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全部的专业品质、素养和知识。古人之所以经常反省自己,不过是为省己自律,修身立人,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自我反思有些相似,故不失为典范,可以效法。人贵有自知自明,只有不断反省、反思,才可以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有助于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由感性走向理性,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教师的职业特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也是知识不断丰富的充电器。只有不断学习,并在学习中反思自己,才可能思考教育教学工作,完善人格魅力。一个不热爱学习,不善于学习的人必将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教师既可以向书本学习,也包括向同事、同伴学习,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向帮教老师学习。向同事、同伴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交流与合作。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学习的一种态度和原则。求师和从师是智慧合作的一种方式。现代人不但要做到求师有术,还要做到从师自如。善于从两者的相辅相成中得到效益、赢得智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伴互助的真正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秉承“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的教学态度更好的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让自己能够快速的成长起来。
家校讲座心得体会篇3
“呜呜——”刺耳的警报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盼望已久的消防演练终于拉开了序幕。“消防演练开始……”广播的声音在校园里回荡着,我们都欢呼雀跃起来。“排好队、快、静、齐……”老师一脸严肃,我们立刻静了下来。同学们排好队,用手、纸巾或手绢捂住口鼻,猫着腰有序地跑下楼,一到操场,许多班级的同学便如潮水般地涌向指定的地点。
我们把目光投向主席台,校长和几个消防员叔叔坐在台上,我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要知道我是第一次这么近看到身着迷彩服的消防战士。同学们都很认真听着一个消防员叔叔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员叔叔特别地强调,“遇到危险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
才介绍完,两个消防叔叔搬来了一个大大的铁桶,往桶里倒了点汽油,他们点燃了火把,往油桶里一放,大火立刻燃烧了起来,眨眼间浓烟滚滚,熊熊的火焰像一个气焰嚣张的魔鬼,肆无忌惮地狂舞着,似乎要吞噬周围的一切。同学们吓得连往后退。之前整齐的队伍一下子乱成一锅粥。消防员叔叔看了看我们,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记住:遇到危险不用惊慌,要沉着冷静。”说着,他不慌不忙地弯腰拿起一瓶干粉灭火器,熟练地打开保险栓,对准大火,“滋……”白白的粉末飞了出来,把铁桶遮得严严实实的,火一下子被扑灭了,雷鸣般的掌声响彻操场。
更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消防员叔叔居然让我们上台去学灭火。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我也高高地举起了手,可惜消防队长只邀请老师和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参加,我虽有点失望,不过学会了如何使用灭火器,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接着,消防战士们又搬来一瓶液化气,打开阀门,点燃,瞬间,一股大火从瓶口窜了出来,像一条从天而降的大火龙,火焰像旋风一样,噼啪作响!恶毒的火舌燃烧着,液化气瓶好像随时都可能会爆炸,同学们都惊叫起来,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会爆炸吗?消防队员权叔说:“孩子们,别怕,液化气瓶这样竖着燃烧是不会爆炸的。再说面对危险,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话音一落,另一个消防员叔叔走过来,用一条湿毛巾裹住手,慢慢地关闭了液化气的阀门,火奇迹般地灭了。操场上又响起了一阵阵排山倒海般的掌声。
消防演练结束了,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灭火器,更懂得了:遇到危险,要沉着冷静。
家校讲座心得体会篇4
听了赵校长近三个小时的真情表白,我看到了一个执着于“育真人”的“平民教育家”形象。在教育这条康庄大道上,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理想,都为着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而努力着。作为我个人,也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赵校长的很多观点和做法,都引起我的共鸣,甚至在某些活动中,我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边听边学,边学边比:有了素质教育的情怀,工作中我们到底还缺点什么?思考之余,似觉若有所悟。
一、观念转变,提高执行力是关键
教育是一项大工程,仅靠有情怀的校长一人或教师个人,是无法推动素质教育迅速前进的。在赵校长的做法中,频繁的校本培训是转变教师队伍观念的有效保障。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我们自己的培训:政治,学政策文本多;业务,研教学细节多,但一周一次的全员会议式培训,真能达到转变观念的效果?赵校长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的老师并不都具备课程开发能力,但他必须开放课堂,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
我想,我们和他们的最大区别,就是执行力的差异。我们也有工作任务的部署,但是教师有个性的解读,即使给了统一的模式,教师们会按自己的理解落实工作,追求的是一个结果,经过被忽略。行政检查,也是以追求结果为主要目的,至于过程如何,我们又关注多少?因此,一方面,我们在任务下达的时候,除了讲清结果的表象,更要明确学生能力的提高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工作实施的过程,基于工作目标去关注师生的真正发展。
培训是需要的,但执行力的提高是关键,光说不练,只会助长形式主义,让素质教育停留表面,落实不到学生的真正发展上。
二、素质发展,开展活动教育是必须
赵校长最引以为豪的,应该是他们学校的各项创新的活动,活动带来的教育效果,远比填鸭式教学强的多。活动,本身是人在目标意识的带领下,自动、自发、自主、自然、自由地利用各种策略多元达成的过程。
我们xx,作为德育人,我们为“行动德育”而自豪,近两年的德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以活动促教育已成为德育人的共识。那么,其他领域呢?因为怕安全隐患取消了这样那样的活动,看似学校中的安全事故减少了,但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呢?是不是也随着各项活动的消失而消失呢?
我也一直认为,活动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主要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实践、体验过的东西,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掌握。道理都懂的我们,应该思考怎样活动才更有序、有效。
还有高效课堂的追求。我想,在教育的起始,“高效”就一直是目标,为何到现在还在谈、还在抓?
我们不缺乏教育理想,只是缺少追求的持久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全员性。那就对症下药,提高执行力,为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而努力!
家校讲座心得体会篇5
外语学院商务英语系部于7月1日组织了一场由唐菁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以感恩与责任为主题的培训视频的学习。在此次培训视频的学习中,唐菁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四个不长的企业培训的视频,让我们获益良多。这次的视频学习与之后的工作生活的联系紧密,相信对我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会带来帮助的。
第一个视频是由李强老师在《师说》中带来的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员工的演讲。他告诉我们职场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而职场也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东西。首先是薪酬,他说:“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工作的努力程度和薪酬水平成正比”。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觉得如此,一直抱怨薪酬不如人意,那么反省反省自己,你又为公司付出多少努力,创造了多少价值呢。若是你努力工作,为公司创造了价值,那么你的薪酬也会见长的吧。第二个是人脉,职场给你带来了很多人际关系。海尔的总裁张瑞敏说过:“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人脉。”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海尔总裁张瑞敏把人脉看得多么重要,只有能够好好处理自己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成功其实很容易。第三点便是工作经验,职场为我们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让我们在某个领域变得精通或者熟知,那样离成功又进来一步。最后一点是成长经历。职场让我们成长。
第二个视频是关于快乐工作的。在这个视频中,李强老师以一则故事告诉我们:做大事的人最重要的是信仰。他说职场最痛快的事情不过是会干的不想干,想干的不会干。而这都是因为对自己的不了解,在职场中,必须了解自己的特长、能力和使命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工作,快乐工作……
这次的视频与我们以后的工作息息相关,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性的思考和感悟。
家校讲座心得体会篇6
敬爱的党组织:
法制社会是现在人们所倡导的,依法办事,这是维持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而未成年人,是未来世界的主人,这种观念必须先入为主,把这种观念先灌输给未成年人,才能保证法制社会的延续。而且,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很多,所以,把思想整顿好,才是最重要的。
我想,老师们肯定是想到了这些,才进行了这次法制讲座吧。
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法制讲座,主题便是“预防犯罪”。这次讲座,是由东陵区法院少年审判厅厅长唐法官进行主讲的。在讲座过程中,唐法官讲解了许多的法律知识以及真实的案例,我们都受益匪浅。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触犯法律的界限,并且在危难之时,要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听了此次讲座,我在想,有些事情似乎是不该发生的。我发现,大多数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都是因为年少气盛,遇事不冷静,有了什么事情就冲上去,不顾后果,而当事情已经发生了的时候,却为时已晚。
或许,在事情发生之后,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好好地想一想,事情该怎样解决,似乎,一些案件都是可避免的。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都不考虑后果,只图一时之快,或者说只是头脑充血,就会铸成大错。
现在的我们正值年少,未来的我们将是怎样的?谁也不能预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触犯了法律,无论罪过大小,未来都会被蒙上一层阴影。只有我们现在开始遵守法律,把守法当成一种习惯,在以后才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才会拥有一个美好而充满光明的未来。
汇报人: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