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坛心得体会6篇
为了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心得的写作,想要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我们就必须写出全面的心得,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纪念坛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纪念坛心得体会篇1
岁月如梭,伴着xx年和煦的春风,转眼间,到了我们青年人自己的节日——五四青年节。对于我们这批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当代青年人来说,这是个意义非凡的节日。
1919年的“五四运动”已过百年有余,为了纪录这个伟大的时刻,五月四日这天也就成了中国年青人的节日—青年节。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在享受祥和、安宁的幸福生活之时,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民主、科学、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们,是他们,在民族遭受屈辱的时刻挺身而出,以力挽狂澜之势救黎民于苦难。在斗争中,青年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以燃烧的激情和鲜血凝聚成精神的火炬,点燃了未来。这种青春是多么的绚丽夺目呀,这种使命感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啊!提起五四,不免让我陷入沉思,很自然地去缅怀那些曾经为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战,为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先烈。尽管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了近一百年,但是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这批青年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五四精神需要我们这代青年人用自己的日常亲身实践去时刻诠释。爱国,我们不管身处何地,从事何种工作,心中应该不断地去感恩,去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给我们提供如此美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感谢中国共产党,是党为我们指明了奋勇向前的正确方向,对岗位充满着热爱,激情饱满的对待每一天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每一个青年都要应该始终怀着进步的思想,好学求知的态度,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座右铭去不断地要求自己,去激励自己,不甘落后,永争第一,这才是属于我们青年人应有的朝气,要时刻牢记岗位职责,为司乘人员送去最优质的服务,用自己的点滴汗水去浇灌我们的奉献之花,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更富有意义。
抚今追昔,沐浴着五四精神,感慨万千。此刻虽然没有以前的血雨腥风,但是仍然需要我们这些青年人,为了肩上的使命,谱写自己无悔的青春。身在监控岗位,我们需要用真诚和优质服务去对待每一位司乘人员,让他们带着我们时刻无微不至的关爱,带着我们的祝福踏上温馨的旅途,畅行青银高速。
我只想说不用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也不用为自己生在乡村而自卑。其实大家都是围城里的一员,各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未来,要想过上幸福的生活还都是要靠我们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乡村都是一样!同是年少,一样捅有梦想,都是希望,又何必分在哪里呢?
纪念坛心得体会篇2
雨纷纷,那透明如绣花针的细雨斜斜地交织着,给嫩绿的世界笼上一层薄薄的雨露。一切是那么的美丽,生机勃勃,让人燃起生的希望,我们的中国志愿军个个昂首,为友谊而战斗。
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志愿军们用那坚实身躯挡住了那如雨般的子弹。是朝鲜人民雪中送炭,为了志愿军们和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是亲人啊!
当敌人狞笑着,一步一步逼近他们时,那浅浅的绿色却闻风不动,坚守阵地,宁可同归于尽,玉石俱碎也要背水一战!
夜幕降临,四处一片的寂静,志愿军们浑身充满了戒备的味道,“杀――――!”响亮的喊声在夜色中远远地传开来,冲破云霄。敌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战争而吓得气势折了半截,领头军痛苦地呻吟一声,倒在地上滚来滚去,身子痛楚地缩成一团...愤怒的朝鲜士兵和志愿军们举着枪拼了命的拼杀,子弹没了,上刺刀,手都麻了眼也红了!有的赤手空拳也能迎战!敌军的叫声凄惨得哪怕老虎听了也掉眼泪!
大家定以为俘虏就是会被虐杀,可是啊,周总理却亲自批示:“要加强战俘的营养,采取急救措施!”于是,高级军医从中国的各地来到了碧潼,还在这里建设起了专门的战俘总医院,救活了数不清的人。
俘管处特别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宗教习惯,使战俘们能过圣诞节、感恩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开斋节等等。尤其是过圣诞节和春节的时候,一连几天战俘营都处在节日气氛之中,当俘虏的亲属知道后
都不停地感谢着中国军人。看看,这就是中国人的肚量。
纪念坛心得体会篇3
侵华日军南京_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_事件而筹建。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_遗址之一的万人坑。为悼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来到一个大空地的地方,有一个母亲唤子的雕像,这个雕像就像是一个母亲正在呼唤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迟迟未现,这个情景真动人心弦。过了大空地,便看见一小块地喷着十股小喷泉,这个便是“祭灵泉”。过了“祭灵泉”,就来到了“万人坑”遗址,这个“万人坑”遗址就是日本侵略者杀害南京同胞的铁证,上面赫然用中、日、英三种文字镌刻着“遇难者300000”。中文和英文,这容易理解;日文,用在这里,更容易理解。这是一座用日本侵略者屠刀建起来的建筑。对具有正义感的日本人来说,这是一根日本民族的耻辱柱。
我没有哭的_,因为我没有看到血腥。这里是战场,这里又不是战场;来这的人很多都很虔诚,大家心无杂念地在悲凉的歌声红拜祭着漂浮在头顶上的冤魂,一切都那么清晰。
这里面的人的遗骨,有的残缺不齐,有的已经被子弹射得乱七八糟,有的还很完整,有的遗骨已经消失无踪了。同时望着飘着小雨的天空,苍天仿佛也在为死去的同胞落泪。
馆内很大,但却没什么建筑,大片的空坪占据它的中心。坪中散落着鹅卵石,散落着沙粒。在这看不到生机勃勃的空坪中,偶尔又能遇到挺拔的小草,在悲颤的音乐中亭亭玉立。小草啊,你是真的不了解你脚下的土地吗?
建党99了,祖国在一天天繁荣昌盛,但是,我们还是与别的国家有差距。我们要更加好好学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蓝天!
走出纪念馆,空气格外新鲜,天特蓝,一切就像被雨冲刷过,也许这就是的结局吧。
纪念坛心得体会篇4
在internet搜索引擎中输入“地震中的英雄教师”,百度一下,用时0.001秒,就能找到相关网页约1720000篇。汶川地震,震塌了数以万计的房屋,夺取了数万名鲜活的生命;汶川地震,也凸显了人民教师的英雄本色。
三次冲回教室抢救学生的苟晓超、双臂护住4名学生的谭千秋、抢救掉队学生的吴忠红、救出学生却永失爱女的刘宁、用身体挡住水泥板的瞿万容、临死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学生的杜正香、双臂紧搂两个孩子的张米亚……在灾难面前,生命显得很脆弱;但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却愈发绚烂!在这场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的人民教师用他们“爱的翅膀”筑建起一座座“为人师表”的丰碑!
不要刻意去拔高,不要追究深层次的原因。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出自本能,而这些老师的“本能”正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师道”,和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大爱”!教师肩负着“爱与责任”,爱学生是职业要求,对学生负责也是职业要求。在危难来临时,我们的许多教师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爱与责任”,向人民递交了“爱与责任”的满意答卷。
地震中的英雄教师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今后工作中,我们应该像他们那样,用“爱与责任”、用我们的扎实工作,来告慰天堂中的同行们!
教师作为一份崇高的职业,实际上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传播者。教师通过知识积累、研究社会,通过教书育人,把社会“接力棒”传递给学生,使之继续探索,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从蒙昧通向文明,使人类从无知步向有知,进而促进人类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文明进步的传承工作,需要“爱与责任”。我们要用赤诚的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真心地关爱学生,蹲下来“看”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当今社会,“一桶水”已远远不够,要做一名好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用一泓活泼泼流淌的活水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做一个博学者,做一个真正的学者、知者,学习应该也是教师的责任。我们要更新知识结构,拓宽视野,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争做学识渊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屋建瓴地把握、理解教育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使自己的工作更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更符合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求;要加强研究,踊跃投身改革,大胆创新,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着眼未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培养、习惯养成、能力形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小学教育是基础的基础,是关乎学生一生的奠基工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涉及面广,工作琐碎,责任重大。做好奠基的事业,需要“爱与责任”……
有了“爱与责任”,我们就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有了“爱与责任”,我们就会甘于奉献,坚守清贫;有了“爱与责任”,我们就会……“爱与责任”,包含在教师职业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中……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有多少人需要你,而你为这些需要你的人又做了些什么。作为教师,学生需要我们,家长需要我们,社会需要我们,而我们又能够用我们的爱与责任在平凡的职业生涯中做出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情,用我们的“爱与责任”成就学生、服务社会,我们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获得教师职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获得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幸福!
纪念坛心得体会篇5
护士工作紧张:回到家还常常想着,今天有没有什么忘做了,会不会出什么差错?还有什么忘交班了?
无奈、琐碎,曾经满腔热血的我被岁月磨砺的日渐麻木,对病人的态度也生硬、冷淡起来,没有了工作的成就感和快乐。直到看到这样一则寓言才有所觉悟:有位少年问智者,怎样才能让自己快乐。智者意味深长得说:“把别人当自己,把自己当别人。”颇具哲理性的话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四字真言:换位思考。是的,假如我是病人,又会是什么感受呢?
其实何必假如,人吃五谷,孰能无病。记得那是在非典期间,一天夜里,自觉浑身酸软无力。凌晨三点,在舍友的陪同下进了医院,体温38.5摄氏度,我病了。天哪,要知道在这时候体温升高意味着什么,紧接着就是输液、做检查,我立即紧张起来。平时很熟悉的同学、同事见了我象是见了瘟神,远远的就匆匆躲开了。护士给我输液时口罩捂得严严实实、连手套也戴上了,武装的我只能看到她的眼睛,那是满眼的紧张与恐惧,以至于我那原本很好扎的血管也被她扎了两针才扎。我知道她们怕什么。我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周围一个亲人都没有,每天面对着四面白墙,无助的我多么希望有人能和我说说话。心情无比压抑:难道我得了“非典”?我会死掉吗,以后父母可怎么办啊?我被推到了无底的深渊,绝望的我病情愈加严重。这期间有位年轻的护士总是面带微笑:“不要紧张,汉中还没发现非典呢,你要放松,烧很快会退的”。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信心十足,生的希望再一次燃起。很快检查结果出来了,排除了“非典”。体温渐渐降到了正常,我痊愈出院了。
高尔基曾经说过:“健康是人累的朋友,只有拥有了它,你才能拥有身边的一切”。任何人都渴望拥有健康的体魄,远离病痛的折磨。在广阔的绿茵场上,在荡漾着激昂乐曲的舞台上,处处都是鲜活的生命。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保持健康。在无影灯投身下的手术台上,在白色的病床上,在缓行的轮椅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个特殊的个体--病人。在他们苍白的脸上,写满了痛苦,疲惫和无奈,甚至是绝望。
回想我的经历,疾病带来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折磨,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煎熬。脸上没有了灿烂的笑容,更多的是痛苦和期待的目光。此时,医护人员成了救命草。深刻体会过被疾病折磨时痛苦和无奈的我,更能清楚地知道病人需要什么?--是信心和希望!将心比心,病人是多么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帮助和照顾;希望用的治疗使病体早日康复;希望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和蔼可亲的笑脸;希望医护人员像朋友一样能给予他们勇气和激励;希望医生护士能够平等地与他们交流,同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心情,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打消他们的顾虑,用仁爱之心安抚他们身心的痛苦。一个简单的问候,一句真心的鼓励,就是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体验了病人的感受,也就理解了他们的敏感、焦躁不安,甚至是蛮不讲理、大发雷霆。病好之后的我又回到了护理工作岗位,以一种新的心态站在了患者面前,我对他们的同情和关爱不再象以往那样,机械、苍白。面对期待的目光,我们义无反顾;面对一贯的平凡,我们从容不迫;面对神圣的职责,我们兢兢业业;面对时代的召唤,我们一往无前.病人的开心一笑、康复出院、感激和锦旗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成就感,体会到了工作的快乐。踏着春天的脚步,“5,12”护士节又来了。我的心情格外激动,是的,当生命开始时,有双手迎接她的出生;当他离开人世时,有双手为他送行。每个人都被这双手温暖过,这就是护士。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了平凡中的伟大。在琐碎、繁忙中感受职业的快乐;在白天、黑夜中把青春放歌。选择了护士这一行,我无怨无悔!
纪念坛心得体会篇6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此刻,我们来追忆6位志愿军烈士,周少武,侯永信,冉绪碧,陈曾吉,许玉忠,方洪有。
去年,有关部门在599位归国志愿军烈士的上千件遗物中,以24枚刻有个人名字的印章为线索,通过查找档案,发动社会力量,进行dna检测等方式,最终确认了这6位烈士的身份,得以让他们在阔别半个多世纪后,与家人“团聚”。
只是,时光,已经过去70年。他们牺牲时,没有一个人留下后代,他们的生前事,已经知者寥寥,在家中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晚辈的讲述中,那些模糊的记忆碎片,很难拼出一个个完整鲜活的人生。
所以,这里记录下的故事,不离奇,不曲折,或许,也不生动。但我们还是想如实地呈现给读者,因为,这6位烈士的身后,还有那些即使回到祖国怀抱却仍没有找到家人的593位无名英烈,以及那些至今仍长眠在异国他乡的烈骨忠魂。这些几经转述的“碎片”,不仅仅是一个个家族的记忆,更是一次穿越时光的回望,可以帮我们勾勒出那段烽火岁月在一代热血青年身上烙下的时代印记,让我们感悟他们在“舍与得”抉择中映照出的家国情怀。
“煌煌烈士尽忠臣,不灭光辉不朽身”。谨以此文,致敬那些在异国他乡为国捐躯的志愿军烈士。
抗美援朝70周年心得体会3
牺牲证明书、阵亡通知书,60多年前,6位烈士的家人,大都是在收到这样的证明或通知时,才获悉了他们的儿子或兄弟几年前就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消息。然而,对他们的家人而言,这样的一纸证明,并不代表着与烈士的真正分别。
这是烈士周少武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周少武的弟弟周观富已于2014年去世,周观富的孙子周波说,从小他便经常听爷爷讲大爷爷的故事。爷爷告诉他,两兄弟从小相依为命,后来一起逃荒到陕西,在那里,年仅17岁的周少武参军入伍。自此,周观富就再也没有哥哥的消息。后来,他回到老家河南济源,一直四处打听,却始终杳无音信。直到他收到这张“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才知道哥哥已经牺牲在朝鲜战场。周观富一直把这张证明书视若珍宝,后来还专门到镇上请人做了一个玻璃镜框把它装裱起来。
过去几十年,周观富从未放弃过寻找哥哥的遗骸,他一直惦记着把哥哥周少武接回家,但直到2014年他离世时也未能如愿。就在周观富去世不久,长眠异国多年的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开始分批次回国,第一批回国的烈士遗骸中就有周少武。可惜,周观富未能在生前得知这一消息。
烈士侯永信,1920年出生在辽宁省灯塔市柳河子镇上柳河子村,参军后便和家人失去了联系。1952年,家人在他牺牲1年后,收到了他的阵亡通知书。此后,他的家人在村子的墓园里,为他垒起一处衣冠冢,立起一块无字墓碑。每年清明,家人都会去祭扫。
去年9月,侯永信的侄子侯甫元和侄女侯甫兰、侯甫坤作为受邀烈属代表,赶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参加烈士认亲仪式。他们仰望着陵园里的英名墙,看到了“侯永信”3个字,泪流满面。
今年清明节前夕,“烈士侯永信之墓”7个大字,终于刻在那块无字墓碑上。从看到那张阵亡通知书,到把他的名字刻在墓碑上,侯永信的家人,等了整整6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