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嘱托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2-11-22 13:02:14 分类:心得体会

通过心得体会的写作是可以很好的提升自我的,在记录心得体会的时候,必须对自己的实践过程进行分析,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忆嘱托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忆嘱托心得体会5篇

忆嘱托心得体会篇1

5月22日下午,和前两年一样,习近平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2019年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重点讲到了生态文明问题,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今年,锡林郭勒盟盟长霍照良代表告诉总书记,他们把全盟60%以上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总书记为这一做法点赞:“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听着这动人的歌声,内蒙古大草原的旖旎风光便呈现在眼前。保住这蓝天碧水,让美丽的草原永远传承,是每一代人的责任。“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古人对于土地、环境的认识与珍惜可见一斑。近代以来,出于多方面的因素,对环境的人为破坏日趋严重,耕地在减少,河流在污浊,蓝天已不多,空气更堪忧……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划出生态保护红线,正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有效举措。

当前,环境保护已经是全人类的共识。然而,在利益面前,在人情面前,在缺乏担当者面前,往往就失去了原则。不管是招商引资还是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级党政部门的施政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一句“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的点赞,饱含着对草原、对土地的几多热爱,几多珍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心中有了这份“爱”,就有了高瞻远瞩的动力,就有了着眼长远、放弃一些眼前利益的勇气。

之前看过一则报道,说西南某乡镇的长寿者多,当记者询问其长寿秘诀时,老百姓都说有啥吃啥,不挑食,多运动,仅此而已。当地基层领导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不管是招商引资还是自己兴办企业,我们首先考虑环境因素,凡是对环境有较大破坏作用的项目,无论多么挣钱,我们都断然拒绝,宁肯落后一点,也不拿环境做代价。”这样的思维正与锡林郭勒盟“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高度契合。正是这种理念支配下的行动,才保住了一方净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幸福。

“不拿环境做代价”,这是地方发展的“底线”,任何构建在破坏环境基础上的辉煌,都是得不偿失的。相比之下,有的地方领导为了建功勋、出政绩,只要有点眼前利益,就好大喜功,不切实际地开采资源、引进项目、兴办工厂,几年下来,环境就污染了,别说什么清新的空气、高远的蓝天,甚至基本的饮水都成了奢侈。像这样的“发展”,其实是在犯罪,犯不可饶恕之罪。须知,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子孙的企盼。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如何让“有限的资源”能够“无限地循环”,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大难题,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因地制宜谋发展,切不可好高骛远,丢了西瓜捡芝麻,做出愧对子孙后代的蠢事。“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朴实的语言中,满是殷殷的嘱托。唯有划好生态“红线”,解读并践行好一个“留”字,才“留”得住蓝天白云,“留”得住青山绿水,“留”得住“我的天堂”!

忆嘱托心得体会篇2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总书记对扶贫干部强调道“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紧抓实干。集中力量啃下脱贫硬骨头,多措并举巩固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扶贫干部要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集中精力攻下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堡垒,要始终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信念,多想办法解决棘手问题,伸出手来将更多的贫困群众拉上马,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夺取全面胜利。

一个孩子都不能少,“教育扶贫”托起明天的希望。一间特殊的“课堂”,傈僳族的四个孩子组成了一个班级,聘请一名傈僳族老者为其上课、答疑解惑。曾经这四个孩子在高黎贡山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由于害怕生人、不善言语,进入学校后难以适应,当地扶贫干部并未因为人数“少”而放弃这四个孩子,而是想办法创造条件供孩子读书,用教育的力量改变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以人为本”的政策方针要烙印在扶贫干部的心头,适龄儿童的读书问题是扶贫路上不容妥协的重要工作内容。扶贫干部首先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用尽“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可上、有书可读,让知识把孩子们带出大山,用“教育扶贫”托起孩子们明天的希望。

一个青年都不能少,“就业扶贫”改变今日的命运。山林地区的青壮年主要依靠当地农业为生,要想养活养好家中几代人实属艰难。许多地区的贫困群众通过国家的“易地扶贫”政策搬出了大山,住进了舒适安全的新楼房。扶贫干部要牢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嘱托,着力解决青年们的就业问题,让搬迁的贫困群众可以真正的“安居乐业”。不要让青年人因为缺乏技能而无助,扶贫干部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技术培训工作,建立技术示范基地、举办就业帮扶讲座、推动乡镇企业开办等,培养好贫困青年群众的一技之长,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让每一个青年都有重新加入“致富跑道”的机会,改变原本“一眼望到头”的命运轨迹。

一个老人都不能少,“健康扶贫”渡过生命的难关。“精准扶贫”就是不放弃扶贫路上的每一个人,不因老年人体弱多病而减少精力的投入,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大国担当。山西省大宁县乐堂村全村140多户人家散落在10公里的黄土高坡上,过去这些老年人患病无法医治,自己不但深受病痛折磨,还让家中子女更难脱贫,“乡村医生”贺星龙数年如一日地奔忙在这10公里的看病救人路上,给老人们带去了“生的希望”。扶贫干部要加强地区医疗团队建设,激励乡村医生的加入,不断壮大我们的扶贫队伍,提升地区医疗条件,用大爱之心坚持走完最后的“一公里”,保障全民健康,才能真正地走到全民小康。

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扶贫干部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青年和老人,不落下任何一个民族和个体,托起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太阳,用尽全力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忆嘱托心得体会篇3

“老师变保洁员?这真的是我住了4年的‘金窝’吗?”6月15日,湖北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师生们的朋友圈里被一张张整洁的寝室照刷屏。据悉,武昌工学院即将迎来毕业生返校的日子,为了让学生们安心“归家”,该校艺术设计学院发起了号召全体党员教职工为毕业生清扫寝室,“欢迎毕业生回家”的活动,共计27名党员老师自愿报名组成党员先锋队,给102间毕业年级学生寝室进行大扫除,并耗时6小时全部整理完毕。

大学毕业季,青春绽放时。在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斗后的六月,又迎来了毕业生返校的日子。这些即将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莘莘学子们,“1月离校6月归”,自然感慨良多。与母校阔别了半年之久,这次回校也自然是来去匆匆。他们半年未曾居住的寝室,也自然多了尘埃,少了生机。为了给这些即将起航的青春少年们创造一个温情的毕业环境,让他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踏上工作岗位,院校的党员教师们用辛勤的劳动让学生宿舍焕然一新。这是老师们对学生归来的期待,更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生动体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职业的诠释。其中“传道”被列在第一位。由此可见,我们现在要求的“教书育人”,并且以“育人”为本,确实就是秉承了古人倡导的“传道”为先。这里的“传道”,并不是单纯地给学生们讲解“道理”,更重要的是“言传”还要“身教”,特别是面对即将融入时代洪流的学子们,从灵魂深处感染他们更为重要。而作为党员教师,肩上的“育人”责任更重。大学四年,老师们一直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善始”还要做到“善终”,才能给这些时代的弄潮儿们做出榜样。

“1月离校,6月归,想它更想她。”这样的点赞是发自内心的。大学生活,正是青春勃发、人生得意之时,四年的时光虽也短暂,但在生命的旅程中却占有极高的地位。在这其间,他们立足于本专业,追求全面发展。在辛勤园丁们的带领下,怀揣梦想并追逐梦想,谱写着一曲曲情感之歌,奋斗之歌,青春之歌!在这里,他们除了练好自己的知识本领外,还接受精神的洗礼。他们正如一颗颗充满生机的幼苗,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这里,是他们的又一个故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并不是看起来高大上的理论,而是渗透到生活、工作每一个角落的信仰、追求。党员教师们成立“党员先锋队”,凝聚起为学生服务的正能量,用最实际的行动表达对学生们的关心与希望,也践行着自己“为民服务”的铿锵誓言。就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将温暖传递到了每一个角落,传递到了每一个人的心中。“老师们不仅关爱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作为我们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他们此举带领我们走好了大学生涯的最后一程。”这由衷的表白正是老师们的殷殷期望。

“望少年们怀揣梦想走出校门,这里始终是你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始终是你们成就梦想的坚强后盾。”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凯对毕业学生们的希望与嘱托,体现出新时代高校的责任与担当。党员教师主动当起“保洁员”,助力毕业生温暖“回家”,正是“坚强后盾”的一个细节。我们相信,这样的理念、这样的行动,必将在少年们的心中播下“青春”的种子,让他们踏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征程,并尽情地开花结果。

忆嘱托心得体会篇4

“在当时,我认为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身体力行地做实事、影响人,能改变一点是一点,能起多大作用起多大作用。”

我无法忘记初读这段文字时的震撼,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看到它而热泪盈眶。又是一年公考时,备考那段时光过去已两年有余。回首往昔,诸多感慨涌上心头。除去感谢好运的眷顾,余下的大抵是为自己不负韶华而选择拼到底的欣慰。我愿将我的经历与每一个正在努力的你分享,如果能为你提供小小的帮助,甚至产生些许共鸣,我将不胜荣幸。

朋友,你可否想过,现在的努力是为了什么?是家人的殷殷嘱托,希望你今后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还是你不满足现在的日子,想安安稳稳过上平淡快乐的生活?“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回想起多年前那天,我从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回到老家的小山村,看到穷苦的人住不好、吃不饱、穿不暖——一天内所见所闻形成的巨大反差让我感到无比震撼。祖国母亲养育了我,我能为她做些什么?我的脑海中一遍遍浮现这个问题。这份初心让我走上了考“公”的道路,也正是这份初心助我在最难的时候咬牙挺了过来。或许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哪条大江大河不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呢?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有无数这样的人正在岸上等你,等你同他们一起为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尽自己的一份薄力。

朋友,你可否知道,在考“公”路上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你过人的智力,出色的能力,抑或是优秀的情商?都不是。或许你曾有这样的经历:在你为言语判断、数量分析等各类题目焦头烂额时,身边的人总会过来说,这样简单的题目有什么难的?没错,单独的某道题目并不复杂,甚至多数人都可以做对,可在保证正确率的同时两小时内做百余道呢?想要成功“上岸”,大量的做题训练是必要的,而在这样快节奏的社会中,面对各种社交软件、网络游戏、娱乐活动的“诱惑”,还能保持自制、潜心学习的人,一定是适合成“公”的。所以啊,耐住心烦吧!最终走过“独木桥”的那个人,一定是最脚踏实地、最甘于寂寞的。

朋友,你可否预见,当你“上岸”之后,你会得到什么?忘记每个月按时到账的工资吧,它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足以支持你把日子过好!当我参加工作后回到那户早已脱贫的人家,在明亮的新房里听他们兴奋地诉说这些年的变化,看看脚上曾一尘不染的鞋子沾满泥土,拍拍曾视如宝贝的外套上厚厚的灰尘,再望望镜子里黑了几度的汗涔涔的自己,我笑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灿烂!当把以往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真正刻在心里、付诸行动的那一刻,你便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快乐与价值所在——这是金钱买不到的,却是你的努力换来的。当你走上这条路,自己顺手关上“发财”这扇门时,路边的鸟语花香会让你忘记烦恼,伴你快步向“人生价值”的目的地启程。

希望每一个正在拼搏的你都可以摆脱冷气、充满朝气,脚踏实地向前走。未来的路上做能做的事,有一份热便发一份光,在黑夜中如炬火一般照亮迷茫的人。成“公”路上充满荆棘与坎坷,愿你无畏!

忆嘱托心得体会篇5

“选调生、不掉队……用最澎湃的热血,谱写新时代之歌,美好蓝图我们用心雕刻,我们从来不怕前方道路,有坎坷曲折,我们始终不忘群众眼中,殷殷的嘱托,面向两个一百年,我们同是追梦者,书写民族复兴伟大时刻。”这首《选调生有点甜》激励了广大选调生敢于吃苦耐劳,勇于干事创业的决心。

“欢迎__选调生加入组工之家”,顿时群里沸腾了起来,大家纷纷对这个小弟弟表示热烈欢迎。新进组织,很明显,焦虑和忐忑全写在了他的脸上,他总爱在办公室微笑着说道:“有什么我可以做的吗?有什么资料可以让我学习的吗?”,初来乍到,学习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组织工作是组织路线的具体展开,是锤炼人才的不二选择,不论是党的建设、干部工作,还是人才工作等,件件连着党的性质、纲领、宗旨,点点滴滴都散发着组织璀璨的光芒。因此,选调生,组织工作欢迎你,在这里你会有美不胜收的“成长盛宴”,在这里你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必胜信心,在这里你会看到组织工作的“美利新情”。

组织有“美”,重在乐学育美,情趣盎然。俗话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乐学育美”是做好组织工作的必修学科,组工干部始终坚持“每天自主学”“每周集中学”“每月研讨学”的方式,充实理论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去“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抓实抓细各项工作。正如一位老组工干部所言:“基层党建非常有趣,每次去村上调研,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从而促进我对工作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学习是首要前提,发现是推动工作的关键所在。

组织有“利”,重在为民谋利,甘为人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其政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谋利益。每当提问“为什么还不下班啊?”都会得到“我在做党建引领脱贫致富方案”“我在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文件”的答复。敬事如仪,方能不负初心、不辱使命,组织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想群众所想,思群众所思,每一项工作都是从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谋利益出发。正如“我为村代言”活动,村党支部书记们纷纷通过“随手拍”的形式,在朋友圈、微信客户端等平台,展现村里的产业和产品,从而打通人民群众致富之路。

组织有“新”,重在开拓创新,争优创先。改革创新是组织工作的力量之源、取胜法宝,也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近年来,许多村级党组织在党建引领下创新开展“好家风”“好文明”“支部书记大比武”等评比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通过“党建+旅游业”“党建+农旅”等模式,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组织有“情”,重在有情有义,关怀暖心。组织部门有浓浓的组织情,处处透露着团结与勤奋的气息,更有着“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的美称,别看大家都在办公室忙碌着自己的工作,其实,股室之间非常的互助友爱,时常相互指点,相互学习,每次见面都会温馨的道一句“早上好”“中午好”,每次下班都会相互道别,面临基层一线的干部更是用耐心去指导,正如一位乡镇干事所说:“组织部的同志真的很好,每次都会耐心为我们解答疑惑,解决难题。”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要有新作为。因此,选调生,要既来之则安之,坚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用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勇气面临每一项工作任务,这样才会实现人生价值,成为新时代的“精干型组工干部”。

《忆嘱托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