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家规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2-10-31 15:01:17 分类:心得体会

为了记录下活动中的经验体会,一定要认真写活动的总结,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深化大家对书上人物的体会,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党家规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党家规心得体会5篇

党家规心得体会篇1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搞好家风建设,带头教育好子女。人们习惯于上行下效,领导干部的好家风会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党家规心得体会篇2

每个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有了好的家风,我们的孩子就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来成长,从中他们就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家庭的快乐。

维持一个好的家风,需要夫妻和睦、互敬互爱,相携共进,这时双方都需要意识到的,缺一不可。我结婚16年,生育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十五岁,上初三,小儿子也有十二岁了,上小学六年级。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十六年里,我们夫妻俩相处得很好,做到彼此都多关心对方的变化,多发现对方的优点,多讲些好听的话语;少抱怨、少指责、少误会,我们在孩子面前从不吵架、从不指责,让我们两个儿子都会因为有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感到温暖。

因有我们俩的榜样,两个儿子都懂得互敬互爱。别的家长都说,孩子小的时候经常是打打闹闹的。依我的小孩来说,我很少很少他们这样,从小就懂得相互忍让。无论是哥哥还是弟弟,如果邻居阿姨给点吃的其中一个,换回哥哥,也会这样说的。现在哥哥已经读初三了,在校同学给他点好吃的,他也不舍得吃,一直留到星期五晚回来。他兄弟俩就一起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

尊老爱幼,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家虽然不时常有老人在这,可每周孩子回来,第一时间就叫他们给爷爷、奶奶打电话问好,问问他们的情况、吃饭没有、身体情况怎样,老人俩听到孙子的声音,总是乐融融的。其实,在我身边也会经常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生,就是有时下雨,我会带着儿子一起坐公交车上学或放学,在车上看见有老人,我就会很自觉地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然后对我儿子说:“儿子,来吧!妈妈抱你”儿子就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也立刻站起来说:“不用了,妈妈你坐吧。你会晕车”我坐下后,坚决地说:“来吧,妈妈就想抱抱你。”这样,孩子就觉得妈妈特别的亲切。妈妈孝敬老人,妈妈爱护孩子,孩子心疼妈妈,这不就是尊老爱幼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只有那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体现尊老爱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践行尊老爱幼的美德。

说到勤俭节约,从小我就教育孩子,无论什么东西都要节约,也不能乱花钱。我两个儿子在石龙坑小学读了六年,说句实话,他们很少很少在校门口买零食吃。有些人会想,他口袋没钱,有钱你看他会不会买。我相信我两个孩子就算有钱在口袋也动摇不了他们的好习惯。我记得有一次,小儿子上二年级的时候,他在校门口捡到了一块钱。他紧紧地把一块钱塞到口袋里,等我去接他的时候,他悄悄地在我耳边说:“妈妈,今天你不用干活都有一块钱赚。”我问他:“为什么?”他就很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捡到了一块钱呀!”我就顺口一说:“那你为什么不去买东西吃呀?”他有点生气地对我说:“妈妈,您不是从小就教我们要节约用钱,不能乱花钱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孩子,你真棒。还记得妈妈说的话。”

我大儿子也不例外,他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在校尊师重友,在家尊老爱幼。回想他初一到初三这几年里,除了每月给他300元的伙食费,几乎什么零用钱他都不要,你怎么塞给他,他都不要。这也因为平时生活中夫妻俩点点滴滴的行为下影响出来的好习惯吧。

父母不但每天都要教育孩子怎样去互敬互爱、互相帮助;怎样去勤奋、去节约,还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

懂得包容、懂得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才能领悟到人生的乐趣。

党家规心得体会篇3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6月8日—13日,公积金余杭分中心机关支部组织开展了学习郑义门家规,正家风、立家规、严家教活动,切实加强党员家风家规建设。

一、党员分头学。各党员开放式学习了《郑义门》家风,并结合自家家风写体会谈感想,提高对家风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大多家庭都包含着礼貌谦让、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尊重宽容等普通人家的家风与传承,倡导礼义持家。

二、科室集中学。各科室负责人牵头,对郑义门家风进行讨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提高自身的修养,先将家庭管理好,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效力。与党员自学相比,科室更多是对廉政廉洁的讨论。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就是说,做人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当官为人更要遵守道德规范,做到守住底线,不踏红线,不碰高压线,做一个为民务实清廉、领导满意、百姓拥戴的好官。近日,县委组织部发文,要求党员干部撰写家规家风文章,结合本人的家庭、家风、家规,对照的“十条家规”,我想说说自己正家风、立家规的体会和感悟。

本人及其家属,一个是部门主要负责人,一个是单位副职干部,多年来,约定俗成夫妻共同遵守的家规、家风就是: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权私,不留话柄。

我认为,正家风、立家规不是形式,不是做表面文章,重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头为家为人树立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私利、敬畏纪律的榜样。到民政局工作五年多,局里的招投标事项,我没干预过一次,也没背地里让亲友同事参与过一次,都是由局物品采购及工程论证领导小组进行阳光操作;优抚安置、调残评残、城乡低保工作中,我没为一个不符合条件的'对象打过招呼、发过话。

我认为家风家规连着党风党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立好家规,树好家风,更是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的根本要求。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金钱固然重要,但金钱不是万能的,品德必须高尚。一生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不以权力为自己、为家人、为属下谋取私利,其高风亮节,世界敬仰,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他时刻用“十条家规”的尺子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规范家人的行为,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认为立家规、正家风还是一种责任担当。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权高位重,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尤其重要。为此,必须有责任担当意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然是句老话,但从这句老话中我也悟出了新的道理:一个称职的党员领导干部,面对新形势、新常态,要管理好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就必须视那个部门、那个单位为自己的家,这个“家”的好家风、好家规更为重要、更应立好。诸如大到人、财、物规范管理制度,为民服务承诺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软环境建设评优制度;小到上下班纪律、机关作风建设、年度考核等制度,都应不断建立,不断完善。因为这样的“家风”、“家规”,直接关系到这个单位、这个部门党风行风的好坏,关系到党的事业及其部门和单位工作的兴衰。

我们家好的家风、家规,将继续保持下去,它虽然没有写在纸上,也没有贴在墙上,但每时每刻都会在我们夫妻及家人的心里出现。我决心做到天天常思己过、日日警钟长鸣,争做一个家规好、家风正、受党和人民信赖的民政干部。

党家规心得体会篇4

从小我就经常听父母告诉我们“家教”这个词,但那时是懵懂的,只知道平时听他们在言语交谈中提到小孩子要有“家教”,没有“家教”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是会让人讨厌的。在这以后成长的经历中,在父母言传身教中,让我慢慢懂得了“家教”的一些内涵。我的家庭世代都是农民,父母目不识丁,在家教上没有深刻的内涵和华丽的道理,只有浅显的、通俗易懂的一些做法,我就是在这种浅显的做法之中,潜移默化的慢慢成长为一名普通党员。为此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父母给了我的血脉生命。同时,感谢组织给了我的政治生命,所以我说我有两个生日,一个是生命血脉生日(这是父母亲给的),一个是政治血脉生日(这是组织给的,就是我的入党时间1994年6月)。所以,今天借我们活动中心在这里开展好家风代代传教育之机呀,我简单的谈一谈在生活工作中一些小感悟,小感慨。所以我发言的题目就是叫“感悟好家风”。

一、好家风是无私之爱、点滴之情。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就一直在农村那种非常纯朴民风下成长起来的,直到高中毕业参军到部队。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做一个乖巧的孩子,不要和别的小孩吵嘴打架,不要欺负别人,要有宽容忍让之心,遇事多谦让别人,不要和别人争高低,否则既伤害他人,也会让自己吃亏(也就是说损人不利已)。在日常生活中,教育我要站有站相(是指站着说话也好,或者站着干其他事也好,就是站着就好好站着,不能走来走去,蹦蹦跳跳的)、坐有坐相(坐着不要总是翘着二郎腿,或者不停的抖动双脚)、吃有吃相(吃饭一定要是一只手拿筷子,另一只手捧碗或要扶着碗,不能双手趴在桌上吃饭,吃饭时不能发出声音,不能说话等等)。父母这种简单纯朴的话语其实就是一种家教之风,这种家教之风孕涵着对子女的点滴之情和无私的爱。这些足以指引或影响着我四十几年的生活和工作,并且还会一直影响下去,终生受益的。

我的父母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父亲83、母亲80),到现在他们俩个老人还是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我们四姐弟都不在身边,没法照顾。我的父亲从我记忆起,从大集体生产队里到如今乡村的左邻右舍,当地人从来不喊我父亲的名字,喊我父亲的外号,喊什么呢?就是一直称呼我父亲为“李好人”,小时候我并不懂是什么意思,但长大以后才知道“好人”就是说父亲安份守纪,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从不和人家吵架,在农村一直是与人为善。所以老人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正是父亲这些点点滴滴的一言一行,一直影响着我做人一定要厚道、一定要诚实,不可以做没有良心的事。说实话,我在部队时呆了24年,但回家陪他们过年一半时间都没有,说起来挺惭愧呀,而且每次回家返回部队时,老人家还掉眼泪呀,(就是现在我每次有回老家看望他们,返回时他们都心里有所不舍,依旧掉眼泪啊)。在他们心里只要自己还活着,儿子永远都是孩子,都是在时刻牵挂在心,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还有一件小事,就是上个星期我打电话回家,我父亲还叮嘱我说“最近看中央台新闻联播,中央很多高级干部都犯错误被抓起来了,你在外面工作一定要当心呀,一定不能乱来,特别是公家的集体东西不能贪,还有说话做事时刻要注意,不能得罪人,要和同事和和气气相处”,多么朴实的话语呀,其实他老人家心里都是很明白的,虽然没有读过一天书,语言表达上比较粗糙,但是话粗理不粗。

二、好家风是互动之爱、联动之情。好家风是双向互动的,是承前启后上下联动的,他不是单一,不是一厢情愿的,好的家风应该是有顽强生命力的,是上下几代人之间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是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情和爱。父母长辈对子女后代的教育培养其实就是世代家风传承的过程,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一言一行,我们常说“有什么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反之“有什么样的子女,就能衬托有什么样的父母原型”,这是相辅相承的、相互作用的。之所以说好家风是互动之爱、联动之情,我认为,一是父母长辈是家风的示范引领者。二是子女晚辈是家风的传承践行者。三是父母子女是家风共同守望呵护者。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家庭也好,一个单位也罢,都是差不多的。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长辈有义务、有责任当好家风的示范引领人,对子女后辈们做好言传身教,使家风潜移默化于子女灵魂深处,让好家风转化为子女后辈的自觉行动,真正的使好家风“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同时,好家风在长辈和晚辈上下之间,要互动,要联动,具体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情时刻要不断的在好家风中传递,不是单向的付出或索取,而是双向的付出和回报,在互动和联动中共同守望、共同呵护、共同打造好家风代代相传。

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道理其实也是一样,一个单位的氛围好坏,风气好坏,当然单位的核心领导、主要领导的示范引领是至关重要、不可惑缺的,但是呢,光有了领导的示范引领作用还是不行的,还得要下属有非常强的执行力去践行,如果没有很强的执行力,没有很强的践行意识,那再好的风气,再好的工作措施,再好的工作部署,如果没有去执行,最后都是等于零。所以对单位来说,好氛围、好风尚更要突出互动和联动,领导关心帮助下属,为下属解决生活工作中实际困难,引领大家积向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部属为单位全面建设要积极建言献策,为领导当好参谋,增强日常工作的执行力,努力践行各项工作部署要求,共同维护单位的整体利益,共同打造单位各项建设上台阶,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各项工作任务等等。

三、好家风是仁义之爱、正义之情。我们说:人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位。家庭离不开社会,更离不开国家和集体。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环境中的,好家风也是一样。好家风更是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国家。家风好,则民风纯;家风正,则社会风气正;家风和谐,则国家和谐稳定。因此,好家风一定要致力于社会和国家层面去传承、去引领,不能孤立于社会去大谈特谈,更不能只局限于家庭层面去传承引领,不能简单的在家庭这个单一的环境里去传承,不能脱离社会和国家去谈论好家风,否则就不是好家风,也是不值得代代相传的好家风,否则这个家风就是一个自私没有爱的家风,只为了自己,没有仁义之爱和正义之情的的家风不是好家风。

要把好家风贯穿到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中去,贯穿到自己单位的自身建设中去,贯穿到自己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本职工作,体现在执行力上,体现在工作的落实上,体现在工作的创新上等等。同时,要体现社会责任担当、敢于同不良社会风气作斗争,要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公德意识,要是非分明,坚持真理,不能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对社会一些不良行为,对单位一些不良风气敢于较真碰硬,不能听之任之,置之不理,要讲仁义、讲道德,要有大爱。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上面三种表达:“好家风是无私之爱、点滴之情;是互动之爱、联动之情;是仁义之爱、正义之情”。好家风才是完整的,否则是没有生命力,没有传承价值,更不值得我们尊敬和推崇的。

党家规心得体会篇5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父母诚朴,则儿孙向善,父母贪腐,则儿孙效仿,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古来宗族大家庭,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而今家庭变小了,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为后代茵福。

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近年来,官员子女家属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免令人质疑其家风。“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不良家风追求物质、追求欲望、追求攀比,不仅自己锒铛入狱,也为儿孙后代埋下祸根。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廉洁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人民办实事,广受尊敬与爱戴。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家风影响社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来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现象越来越严重,拼豪宅、拼豪车,甚至有结婚彩礼都明码标价的奇葩景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而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一蹴而就,着眼点仍需在家风。

优良家风需传承,社会正气需弘扬,这不仅是利己的“小事”,更是利民的“大事”。在全社会弘扬家风的建设,不仅能扬善于小,防恶于微,更能引导人们摒弃浮躁功利,重塑文明荣辱。而家风的建设也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榜样力量,社会的持续关注和人们的长期努力。

《党家规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