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逍遥游读后感7篇

时间:2024-10-27 15:30:05 分类:心得体会

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思考书中人物的选择对自己的启示,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可以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逍遥游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逍遥游读后感7篇

读逍遥游读后感篇1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文采绚丽,想象奇诡,构造种种神仙方物以喻世警人,奠定了庄子哲学的基调,也使我辈读者得以一窥庄子文采的精妙。《逍遥游》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历千年而不衰,也向我们昭示了庄子哲学的勃勃生机。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的时代,如司马迁《史记》所作浮世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功利的社会营营苟苟,纷扰异常。但在庄子看来,人世间的一切争斗,权谋,都不过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于其中,则终身受累,不能自拔。

两千三百年前的庄子时代如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又好到哪里去了么,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今天,很多人价值迷失,心灵恍惚。他们终日忙忙碌碌,钻营谋取,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天道日浅,人欲日深。人类如何才能跳脱出“野马尘埃”,如何才能和蜩与学鸠相区别,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他们需要澄明的智慧,人们对抗物欲横流的社会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那里得到启迪社会的进步。

如何才能达到绝对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呢,庄子无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无名”、“无功”“无己”。真正的自由,在庄子这里,不是由否定世界而获得的,而是由主观上的超越世界达到的,真正的自由者是在精神上得到自我的解脱。

读逍遥游读后感篇2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习处事亦如此。学无旁贷,心无旁骛,看淡一切成败、悲喜,人生即是无,无中即是有。

读逍遥游读后感篇3

逍遥,似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仰慕的词语,它似乎是象征了思想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又或是灵魂上升到了俯视他人的地步,以来显示自己鹤立鸡群。这种观点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以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故作惊人语的方式来显示自己“逍遥”的事例不计其数,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仅以庸俗的方式来“反衬”自己灵魂的浅陋罢了。

那对我们来说,是否还有逍遥一说?实际上是有的。学校生活也堪比一处小型社会,也有难以言语的烦心事,每到这种时候,在我们摆脱不了的时候,我们都会自然地想到要做个逍遥的人,想要脱离这些“世俗的枷锁”。在遭受误会之后,在身陷囹圄之后,或在困于风口浪尖上时,逍遥,总是那么神圣而美好。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能拥有的这种逍遥,是超然,但绝不脱俗。于我而言,逍遥是释放灵魂的行为,在苦于学习或生活时,我会自己游于湖边,在宁静安和的湖风里,释放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穿着莲衣,赤脚立于无边浩瀚的冰面上,寒风中,白茫茫的世界里,内心的苦郁无处遁隐。在内心像湖一样平静后,逍遥缘于苦困,苦困则生于尘世,在逍遥之后,我们必将继续面对那些烦忧,绝不可能也不可能逃避,所以对我们来说,逍遥是给我被拘禁的灵魂一个抚慰自己的旅店,绝不是一处前往他乡的车站。

就像《逍遥游》中所暗示的一样,我们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我想,庄子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逍遥者,因为真正的逍遥者不会屑于留下这篇文章,也就是说,庄子也并非超然于世,在他蝶游之后,他仍得继续身体力行,以宣扬思想和价值观来引导,救济那个混乱年代饱受灾苦的灵魂。所以说,逍遥赋予我们的是自然、坦然、超然的权力,让我们能在苦难中让灵魂羽化成仙。但事实是,我们仍是继续面对现实,因为绝大多数事情,我们都不能仅以逍遥一说可以规避。只有认清现实,但不为之所苦,所忧,并勇于去解决它,才能得到那种“无所困”、“无所忧”,那种让你陷入俗尘的黑手抓不住你的自由逍遥。

每个人都不必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也不必担忧自己面对不了什么而恐惧。尘世、苦困、逍遥这过程,我们将重复面对很多次,而每一次经历,我们却将有灵魂上的愈加纯净和自由。终有一天,当你觉得生活中接下来的只有阳光,没有能让你烦心的事情时,那才是上天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逍遥。

逍遥,似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仰慕的词语,它似乎是象征了思想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又或是灵魂上升到了俯视他人的地步,以来显示自己鹤立鸡群。这种观点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以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故作惊人语的方式来显示自己“逍遥”的事例不计其数,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仅以庸俗的方式来“反衬”自己灵魂的浅陋罢了。

那对我们来说,是否还有逍遥一说?实际上是有的。学校生活也堪比一处小型社会,也有难以言语的烦心事,每到这种时候,在我们摆脱不了的时候,我们都会自然地想到要做个逍遥的人,想要脱离这些“世俗的枷锁”。在遭受误会之后,在身陷囹圄之后,或在困于风口浪尖上时,逍遥,总是那么神圣而美好。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能拥有的这种逍遥,是超然,但绝不脱俗。于我而言,逍遥是释放灵魂的行为,在苦于学习或生活时,我会自己游于湖边,在宁静安和的湖风里,释放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穿着莲衣,赤脚立于无边浩瀚的冰面上,寒风中,白茫茫的世界里,内心的苦郁无处遁隐。在内心像湖一样平静后,逍遥缘于苦困,苦困则生于尘世,在逍遥之后,我们必将继续面对那些烦忧,绝不可能也不可能逃避,所以对我们来说,逍遥是给我被拘禁的灵魂一个抚慰自己的旅店,绝不是一处前往他乡的车站。

就像《逍遥游》中所暗示的一样,我们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我想,庄子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逍遥者,因为真正的逍遥者不会屑于留下这篇文章,也就是说,庄子也并非超然于世,在他蝶游之后,他仍得继续身体力行,以宣扬思想和价值观来引导,救济那个混乱年代饱受灾苦的灵魂。所以说,逍遥赋予我们的是自然、坦然、超然的权力,让我们能在苦难中让灵魂羽化成仙。但事实是,我们仍是继续面对现实,因为绝大多数事情,我们都不能仅以逍遥一说可以规避。只有认清现实,但不为之所苦,所忧,并勇于去解决它,才能得到那种“无所困”、“无所忧”,那种让你陷入俗尘的黑手抓不住你的自由逍遥。

每个人都不必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也不必担忧自己面对不了什么而恐惧。尘世、苦困、逍遥这过程,我们将重复面对很多次,而每一次经历,我们却将有灵魂上的愈加纯净和自由。终有一天,当你觉得生活中接下来的只有阳光,没有能让你烦心的事情时,那才是上天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逍遥。

读逍遥游读后感篇4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逍遥自由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我们大部分人耗尽一生,也无法到达,也正是由于它很难真正实现,这才更凸显出它的可贵。庄子一生追求“无待”的逍遥和自由,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看待它呢?

生活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庄子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死亡和恐惧,人们得不到幸福和自由,因此,宣扬心灵上的逍遥与自由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个年代一大主题。庄子以其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描绘他的逍遥自由之境。人生是不完美的,很多东西都无法得到,在庄子看来,现实生活中不可得到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在另一个抽象的世界里得到,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里寻找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满足,这就是庄子对逍遥自由的追求了吧。

然而,毕竟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离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的思想也必然会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是因为底层劳动人民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在现实生活中毫无逍遥自由可言,便转向精神寄托。但是,这种自由理想毕竟是主观唯心的,属于个人主义,它根本就不可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同时,这种对自身逍遥自由毫无顾忌的追求的前提是对身边的人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这绝对是不可取的。面对无法回避的战争,庄子转而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而完全放弃了人的外在形体,不仅如此,庄子还认为完全是世间的外在形体阻碍了人们获得真正的逍遥与自由。然而,形既已没,心又和安?又怎么能感知到你是不是真正的逍遥自由呢?另外,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庄子一方面选择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又隐于市井,崇尚回归上古社会的纯真与自然,而忽视了对现实社会的评估,导致了后来者形成了盲目的崇古思想,遇到困难就向往回到上古时期的美好生活。同时,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上的逍遥自由,往往使追随者对身边的事物变得自私、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外,也使人的容易形成保守的思想,不敢打破传统的桎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无需要去改变。这就必然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所以,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庄子的自由思想。在现代文明社会,社会的自由才是个人自由的充分保障,只有整个社会和谐自由了,我们个体才能真正的做到逍遥自由。而且,自由并不仅仅像庄子所说的精神上绝对的自由,还包括物质自由、人身自由、政治自由等等。安贫乐道的精神固然是难能可贵的,但人们丰衣足食之地生活,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和谐社会岂不是更高层次上的逍遥自由和超然么?而从庄子所说的“游心”到“游世”、“游物”无疑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庄子追求逍遥自由的思想又具有其永恒的价值,在“有我”和“无我”这个辩证的统一中,才是人类真正应该具有的生存方式。简单来说,人类追求逍遥自由的过程就是追求和谐的过程,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其消极避世的一面,把内心的宁静与对逍遥自由本身的追求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去,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生存的真实价值和真实意义。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就用良心和文笔去书写我们自己的逍遥与自由吧!

读逍遥游读后感篇5

如果让我选择阅读的书籍,我还是喜欢看国学经典,原因:四个字“受益颇深”哈。看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如果说孔、孟的文化是北方的文化,具有北方朴实敦厚的气质,那么庄子、老子的文章则代表了南方的文化思想。《庄子》这部书影响着后来的几千年中国文化,甚至到现在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一个文学家,每一个思想家,受到他的影响都非常的大。《庄子》这本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先提出来的,字面上的逍遥,可不是我们现在说人生要逍遥逍遥哈,这个”逍遥“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如果用佛学的话来讲的话,就是人要求要“解脱”的意思。人如果既不逍遥又不解脱,这样的人生就是很苦的。逍遥游应该是两个字,逍遥就是逍遥,游指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是不可能游的。每一个人都希望人生可以过的逍遥自在。那么如何才可以逍遥呢?我迫不及待的在庄子告诉我们的话语里找寻答案。庄子告诉我们答案的方式很特别,那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告诉答案。或许世界上最深的道理,同人最深厚的感情一样,语言文字是没有办法来表达的,语言文字如果能如实的表达人的思想,那么我相信人和人之间是不会有误会的。庄子在文章中用了很多的比喻。

整个逍遥游全篇都在告诉我们,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方向。怎样才能知道呢?庄子讲,人生要有”具见“。普通的讲就是见解,再普通一点就是眼光、思想。打卡平台上的各位同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一个没有思想、远见的人,那么见解都会不行,要想成功,或者完善一个人的人生,更是不可能的。庄子讲,具见就是具备见地,这样才能够脚踏实地,从基本做起。那么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见地呢?逍遥游告诉我们要有解脱的见,逍遥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困扰,不要被现实的环境所困扰,假如说被物质的世界或这现实的环境所困扰了,那么人生的见地就已经不够了。白校长经常说,当你不图名利时,收获的才会是成功,当你为名为利时,有可能会一无所获。所以能够具备那些高远的见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所困扰,自然就会超越生活。

?逍遥游》中让我们要明白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告诉我们要"物化"。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变化,物与物之间互相在变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们人也是物化变出来的,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彼此有变化就变了那么多人,人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牛奶、面包、米饭、青菜、香肠等,经过变化又变成了人人所排泄的汗、水、大便,又变成了肥料,肥料再变成万物,一切万物又相互变化,而且非变不可,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都是在物化之下的。整个宇宙天地就是一个大化学的锅炉,我们只不过是里面的“化”物,反之,不想被物化,把那个东西抓到了就得到了,就可以逍遥了,不然我们终是被化的,受变化而变化,做不了变化之主,所以庄子告诉我们物化地自在,那么庄子同时在这个观念里头还告诉我们,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见,我们人可以自化,我们这个有限的生命可以变成无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变成无限的功能。

所以第二个方向就告诉我们:真正的变化是人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变成超人,那么这个超人是怎么变的呢?超人就是在最平凡中变的。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或者是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或者倒霉的,没有办法的时候,一定要沉潜在深水里面,动都不要动,潜伏到相当的程度,一变就会升华高飞,所以我们至少要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没有被认可,输掉比赛等其实是没有潜伏到一定的程度。庄子中还讲,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知大年,如果一个人没有眼光、气度,就会看不远,那它的前途就有限。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对话了,非常的有趣。惠子是当时的“名”家,专讲逻辑、讲论辩的。他和庄子的关系非常的好。有一次惠子就告诉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个大瓠瓜的种子。

结果种出来一个很大的大瓠瓜,有多大呢?大到没有用,为什么这么说呢?用它做水瓢,装的水人们拿不动,即使能拿动,也没有那么大的水缸来盛这个水。那么庄子听了惠子的故事后说,我也给你讲个故事,宋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个防裂手的秘方,尤其是在大陆北方天冷的时候,手很容易冻裂,乡下的人就晓得用一些猪油,等插在手上。那么南方也有一种药,冬天吃了这种药后,可以脱掉衣服跳到深海里,几个钟头都不觉得冷,然后再穿上衣服正好,如果吃了这种药,不到冰冷的水里边泡,人还会烧死。那么这个秘方很快就被人们所知道,有一个人经过这里,听说这个秘方,要求以百金的价值来购买并得到了这个秘方。那么这个人买了这个秘方干什么呢?他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吴越当时两地正在海边打仗,吴国的海军涂了它的药,不怕冷,不怕生冻疮,大败越国,因此他也立了大功,这就是有名的“裂地而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样一个秘方,有智慧的人能够利用它,不生冻疮,不裂皮肤,而且还封侯拜将,名留万古:那么这一家人却只能用这一个方子,世世代代地替人家漂布。同样一个东西,就看人的聪明智慧怎样去运用,因此会出现天壤之别的效果。因此一个人穷困潦倒了不要怨天尤人,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想办法翻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一定可靠,主要在人的聪明智慧能否善于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庄子就批评这个惠子,说你现在家里头有这么一个大瓠瓜,怎么怕没有用处呢?你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交通很不方便,要找一只船都非常的难,庄子说你把这个大瓠瓜晒干挖空,像坐在大船里一样到处可以游玩儿呀。

我借用南怀瑾先生所说的,用佛学的观点来解释的话,那么就是“智量”境界的异同,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用高,就能把一个不相干的小事情用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修道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不相干的方法可以使它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如果智量境界应用的见地不够,即使再了不起再高明的东西,到了他的手里也是没有用的。

像庄子他本身很高明,写了一部《庄子》,结果有些人读了《庄子》之后,可以成为拿学位的论文资料、可以是指导人生的法宝,帮助人们解除困惑,那么有些人把《庄子》读了后,会不会像那个大瓠瓜,很可怜呢?

读逍遥游读后感篇6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读逍遥游读后感篇7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

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

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读逍遥游读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