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最新8篇
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可以让我们更加注重文字的美感和表达的艺术性,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内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道理,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论语》读后感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语》读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论语故事,其中一个小故事令我记忆犹新。
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孔子曾经夸奖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颜回家穷,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可是他却能生活的很快乐。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很佩服颜回,不是佩服他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环境,而是佩服他能乐观的生活。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时,颜回却不改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颜回能做好这些,我却不行。比如说,一次,我们的老师留了很多作业,我只写了几个字就烦了,我一点也不坚强。还有一次,我被老师罚了100道题,写到40道,就哭了,妈妈陪我写到第八十道题,剩下的二十道是妈妈协助我写完的,总之,我还是不够坚强。
好啦,我就先介绍这些,剩下的下次再介绍。
《论语》读后感篇2
?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确实,整部《论语》都隐约的从礼仪、为政、学习等方面体现着对理想的追求。在《论语》里,有一大段还特别描述了它。 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和老师——孔子在谈理想。子路抢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给我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兵荒马乱、礼乐崩坏,我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敌人赶走,而且人人都举止高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冉求在老师叫他之后慢慢地说道:给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战争,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国家重归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礼仪之邦。他们的态度可谓一个比一个谦逊,到了公西华,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帮助实行礼仪的道士。 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专心弹琴的曾皙,只听琴声渐轻,“当”一声,乐曲结束,曾皙坐了起来,说道: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带上朋友、妻子还有一群孩子,到刚开冻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着歌回家。 这时,一直不发话的老师说:“我同意曾皙的观点。” 老师私下里又对曾皙说:“他们三个人的理想太不切实际: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个礼仪之邦;冉求虽说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个国家,有人民群众,有政府;公西华只是想做一个道士,但礼仪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点,最重要的是,他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啊,我记得苹果之父——乔布斯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随人的内心心灵和直觉的勇气,因为心灵会告诉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现在,许多人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都在为别人而活。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会去倾听花开的声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不应该只有一颗冰冷的心。 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这时,你会全身上下都充满了能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你会很快乐。 所以,就请你停下疾行的脚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那份纯真、那份快乐,去寻找真正的
《论语》读后感篇3
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我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应如何度过自我性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我的人生。其实,这正是咱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钟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我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咱们教师的职责。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咱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愉悦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愉悦。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我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我心灵的安稳和愉悦,正因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我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
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务必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愉悦,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论语》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愉悦,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咱们每个人在领悟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领悟的,也是咱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正因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咱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读后感篇4
女儿的读后感《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论语》是一本“老古董”。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他们多半认为,
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母亲的读后感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
第一本。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完成。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论语》读后感篇5
一代圣贤万代师表智者仁爱师传典范;国学《论语》儒家精论名句箴言昭示求者.实可谓:"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感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之前求学之初片语浅识而今处世之时虔诚拜读;虽不能明晰其博大精深却也叹服其中受益匪浅.
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特别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中有一大半时间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师传典范.
现代的人大多是从《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细致的了解其间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无以例外寒假期间潜心拜读先师大智略有心得愚见贻笑大方.
欲教人德为先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会做人"不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标也是当代众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标."务本"就是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孔子特别重视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着把知识纳入道德范畴的倾向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没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知识也不可能持续发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使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加以保持知识水平也会下降倒退以至完全丧失.孔子这种主张在揭示德与智的关系方面指明了德对智的统率作用.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来抓.
《论语》读后感篇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每每读起美文,久远的传统文化扎根于心。
开篇节选的这三句,给人以愉悦,真情,韵味十足,朗朗上口,引领我们徜徉知识的海洋。“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好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令人不高兴吗?人家不了解你,你也不怨恨,不也是个有道德的君子吗?"其中“学而时习之”点名了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来借鉴。学以致用,就要理解。这句话虽说像白水一大话,却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再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描述的是,当一个人的学问已经完成,有道同的人慕名而来,双方相见甚欢,有会于心,是一种志同道合的.快乐。这个“朋”当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来,免不了酒酣耳热,伤身破财,又何乐之有呢?而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你分享胸中之学,笑傲江湖,指点江山,这才是人生一大乐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志同道合而非兄弟义气,同时,做人也要向君子学习,有宽广的胸怀,不随随便便迁怒于他人。
总的来说,开头只有短短的三句话,其影响之深。主要讲述了学习,交友,做人的道理。学习的内容不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应该是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而不应是局限于课堂之上。与人交往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做人的过程。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境界和生活态度。当一个人达到“不愠”的境界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大德的人,自然也能获得无上的欢悦了。
良好的开头,带来了很深的道理。这短短的三句话,给了我无限的思考,意识到了学习,交友,做人的缺陷和不足,因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又例如这一句,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生活是一种行为习惯,人在其中,只要没有太大的波澜,往往会随波逐流。但这种庸常的腐蚀性后果缺失严重的,因为经常性的检查自己的言行,并及时做出调整和约束,是十分必要的。自查自省是修德建业需要,是少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论语”的哲理性是极其有价值的,值得每一个人去深入研究和学习,并以此为动力,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论语》读后感篇7
要论国之学,经之典,《论语》可当其首。——丁子
学习《论语》,当注重内外兼修:文化强国,文化自信。近几年,从阅读到悦读,再到全民阅读,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中华文化,需要文化传承。中华民族,需要文化自信。
近期,参加中山市传统文化读书会两期活动之后,再次对国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论语》,有了新的认识。中山市教体局周信副局长,可谓这方面的专家。他的讲座,没有单纯的说道论经,而是结合了自己的研究,结合了现实生活,结合了人的本心、本性,分享了他独特的阅读感受,深受启发。
笔者认为:学习《论语》,至少要三从:从师,从心,从本。
从师学习,道之自然:
读几句四书五经,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因为,很多人读的是表面,没有入其实质,没有内化于心。或略知皮毛,或一知半解,或断章取义,或歪曲其义,如此而已。
其实,学者,就算是好学者,也当从师,从良师。对《论语》,应该说不少章节还是熟悉的,也是认真读过的。特别是对于中文系毕业的文科生,不学孔子,不了解《论语》,是说不过去的。再说,作为语文老师,也是在教学生学习《论语》。
不过,反省自己,至少到目前为止,对孔子,对《论语》,更多的是停留于读的表面,并没有深层次的阅读,更没有系统的阅读。至于学以致用,谈及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也是相当不够的。
细读《论语》,发现:简单的对话,却包含了众多的道,众多的理,还有众多的法和术。从学而篇到为政篇,其实都是在谈学习,就学习和思考,学习和运用。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在生活细节中谈学习,在日常对话中谈学习,在为人处事中谈学习……从中,不难发现:学习,不止是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学做人,做有孝、有忠、有德、有信、有为之人。
学习国学经典,就算是孔子这一伟大的圣人,自然也不可能穿透时空,能预见今日之学习,但是,其经典要义,却是有指导意义。古之礼,古之法,古之德,古之行,不一定是现在流行的,或认可的,但是,至少在当时就是公德、公法。后人,自然要继承,更要创新,然后进步发展。
只要认真读了《论语》,作为读者,你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肯定会有不有的观点、看法,甚至于有一些抵触的情绪。应该说,这是正常的。如果,此时,有一位良师指点,有一位得道者点拨,我们是不是可以少走一点弯路呢?
说一个本人学习《论语》的经历:
读初中时,应该是第一次接触孔子的《论语》,问老师:老师,这个“论”字怎么读?为什么读第二声?是言议论文中的”论”的意思吗?
老师说:古代汉语,跟现代汉语不同,读音不同,意思不同,语境不同,读汉字,要读准。
我,记住了老师的话。心里想:老师真厉害,这读音也知道。
读高中时,老师再次强调:《论语》是重要的考试内容,大家要多读多背,还要理解字词的含义。
我记住了老师的话,心想:高考时,我能翻译这些语句,拿个高分,没问题吧?
读大学时,老师没有讲字的读音,字的含义,只问了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学习?你,会怎么做人?
工作二十多年了,遇见了很多的老师,也教了很多的学生,感觉:我还在学习,还在了解“学而时习之”,还在想着“不知而不愠”,还在学着“三省乎己”……
师之重要性,大家不妨再读一回《师说》。
《论语》读后感篇8
论语,一篇充满贵族气息的文章。今天我们看的时候,似乎孔子那张智慧的脸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宋朝开国宰相赵曾说,《论语》有一半是认识世界的。可见《论语》对修身治国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说,孔子。一个两千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言行举止,在今天仍然是那么的先进恰当。为什么想象《论语》已经通知中国近21个世纪?
真理不是争论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孔子的徒弟综合孔子的话,写了这篇文章。他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人生的道理,生存的哲学,还有学习的好处,如何学习。
我喜欢一句话:知道就是知道,知道就是知道。无论你做什么,都要做到这句话的意思,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你连这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如今已成历史,但孔子依然活在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