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论语心得体会8篇
心得体会的内容应该都是我们内心真实的看法和见解,写心得体会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整理好自己的思绪,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有价值的,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女论语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女论语心得体会篇1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论语》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视仁德,重视个人修养和人的的全面发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具备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以道义作为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他,用忠诚来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认为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见的差别还在于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学习方面,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这对于我国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很重要的意义。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次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在学习目的`上,孔子明确指出要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实事。
在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指导思想是:有教无类,即受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对于治国之道,孔子的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属于封建社会的产物,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无多大借鉴意义。孔子还指出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要严于律己,端正自己本身,以此来带动下级,使之产生上行下效的效果。孔子认为处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同时要重视富国富民,教育人民,注重立法规范人们的行为物。
?论语》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其中有不少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女论语心得体会篇2
通过开展“学历史、品国学”活动,我有幸领略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所在,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面对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时能够“诚意、正心、修身”。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诚然,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去阅读赏鉴。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今天学习它,研究它,非但不是开倒车,而是去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指点迷津。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论语》就如一枚芬芳馥郁的鲜花等待着我们去采撷,去细细的品味它蕴含的芬芳。品读《论语》,感悟这其中的文化精髓,就如同一缕清风,轻轻拂去我们心灵的尘土,让我们能够明白,世界不是我们一个人的,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所以,我们必须“诚意、正心、修身”,提升精神文化层次和素养,使自己人格健全,成为一个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在金钱、荣誉、地位面前能够守住自己,战胜自己,耐得住寂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家庭、单位和社会的责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灵的快乐。
学习《论语》,就是洗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因此加强学习是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在认真读书的同时并进行思考,即“学以治之,思以精之”。学习的核心就是一个“悟”字,即自我修炼、自我思考、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能“悟”,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做任何事才能事半功倍。
学习《论语》让我领悟到人生要做到“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颗心来,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岗位,永远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力拼搏,演绎精彩。
女论语心得体会篇3
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齐阅读了《论语》,它像一个无声的智者,教会了我许多道理,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儒家风范,还明白了做人要守礼仪,守诚信,要自强不息,乐于向别人学习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知之为知之》,它是这么说的: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识是: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明白吗?明白的就是明白的,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的,这就关于明白的真谛。”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一种实事求是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敢于对自我不懂的问题说“不明白”,不仅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知其不是,才能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只明白自我一无所知。”从那里也能够看出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是最谦逊的,这也正是他们伟大的地方。
在《论语》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过则勿惮改》,里面是这么说的: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我理解为:孔子说:“君子如果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和威望,并且学问也不会牢固。行事当以忠厚诚信为本。不要跟不如自我的人交朋友。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我心想:如果一个人要交朋友,那么他必须会交一个比他好的朋友,但优秀的人就会因为他不够好而不和他交朋友。想来想去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么做会导致人们不再有朋友!这么大的发现,怎样能不告知妈妈呢?二话不说,我立即飞奔到妈妈面前,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她。听我说完我的发现后,妈妈笑着告诉我:“傻儿子,孔子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和自我自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我这才恍然大悟。
?论语》中,还有许许多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让我受益匪浅,它让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渗入我的血脉,伴随我茁壮成长。
女论语心得体会篇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孔丘和他的弟子所著的《论语》中的名言,我们为何不以它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时刻告诫自己应当谦虚,取他人之长处,补自己之短处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时要不断温习和自习,用这样的姿态去感悟得到知识后的快感。远道而来的朋友来和你一起分享知识的快乐,别人指责你,你却不会怨 愤,这 便 是 所 谓 的 君 子 。
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事实求是。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学习,要怀以你最纯净的心来思考问题,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便是不知道。只有这样,你才会学到你所要的知识,习惯于把自己蒙在鼓里,这样的人不会有所成就。这便是对学习的态度。
论语让我明白了怎样把自己做到最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个人要多次反省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只要做好这一点,你一定会很受人欢迎,尊敬和爱戴。这便是做人所要有的原则。
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喜爱知识的最高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学问我们应当怀着以读书、学习为乐趣的心态来获取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学什么会什么,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且获得成功。这便是学习的途径。
孔子及其弟子编写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每句话都有更深一层的哲理,都是一条启迪。我们如果多读、多品、多看就一定会成为人上人。
读罢《论语》我豁然开朗。有如明媚的阳光照进橱窗,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我们要把这些道理铭记在心,时刻做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女论语心得体会篇5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种独特文化心理定势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不可能延续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论语》,《论语》是一本中国传世经典丛书,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艺术、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源远流长、内容宏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之精华。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孔子说:“勤求学问但不用心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却不认真读书,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的。”
对啊,学习要勤学好问,学问是要自己用心去学的,有了学问但没有用心思考,就会迷惑,是没有作用处的,不能领贯通和有新的发现。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学问来培养,如青少年们,天生聪明,但不爱学习,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会玩出什么花样。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学问,两者必须两相兼顾,只想不学终究一无所得,只学不想会糊里糊涂。像我们现在这么小就应该用功读书,做什么事都从娃娃抓起,像我看书都是家长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学,但有时一有兴趣的话,就会看看一两眼。一个人只知道读书,而不是用心去读,那么只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读书必须用智慧来分辨书中所讲的道理是否正确,要从书中找出一个自我。书读多了,想深了,见广了,便会离开书本,足见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成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
这也使我懂得了,读书就要用心读,而不是读了就过了,还要反复的读几遍,不懂的地方要不耻下问,这样才能吸取里面的知识,相反,读书不认真读,那就不要读,因为那都是惘然,所以从今天我懂得了这个道理开始,一直到未来,都要有方法的去学习。
女论语心得体会篇6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不足。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见孔子的“仁”、“智”与我们现代的新课标要求是一致的。
?论语》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也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女论语心得体会篇7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女论语心得体会篇8
上午没课,去图书馆借了本书,于丹《论语》心得,看了看,觉得也没说啥,挺浅显的。但于丹对《论语》的人生之道的见解对我挺有启发的。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十有五而至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于学生的一种要求。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了。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时信息太多,到底如何选择呢,"过犹不及"是孔子的观点。再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走到三十,应该是人生"合"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是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三十而立的"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自己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四十不惑"是人生最好的时光。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的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所以,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用减法来生活了,也就是要舍弃一些不是你真心需要的一些东西。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常说的"悲天悯人"。
我想,我们大概就应该如此做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