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6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是可以让读者的思想得到升华的,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篇1
发展是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这一重大命题,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在剥削阶级社会,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往往不统一,创造财富的人民群众不能享受发展成果,而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阶层反而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全新的社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也是不断变化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民更加关注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水源卫生等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迫切期盼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举措,都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建议》突出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建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篇2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中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从党成立到改革开放,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是党的始终如一的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篇3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主人,是我们党实现改造自己和宏伟目标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报告中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谆谆告诫,针对性强,令人警醒,应当成为党员干部永远的座右铭。
他说得最多是人民,份量最重的是民生,再三强调的是责任。
对老百姓来说,这么一番话更是振奋人心、倍感温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尤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更是掷地有声。
承诺、为人民履责的决心与信心。
讲话里,一共列举了老百姓期盼的10个更好,可谓对接现实、顺应民情、体现民意。
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收入分配……一直就是民生领域的关键词,也是社会关切、百姓呼声的集中点。
此前,对于执政者改善民生的一次次承诺,我们每个人并不陌生。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报告不回避现实问题,同时为百姓勾勒出了未来幸福生活新图景,给民生问题解决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这些,让人们看到了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完整设计,读出了执政党把握民生脉动的现实追求;也看到了中国人民更加美好
的未来,中国共产党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向人民承诺,为人民履责。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牢记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响亮地喊出了施政宣言,未来他们将如何兑现承诺,真正做到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人们有理由深信不疑、充满期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篇4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是我们党的利益之所在、使命之所在、价值之所在、生命之所在。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核心是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站在人民一边,全心全意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政治立场。
铸刺短划质友牛箱危境陷炮一关恢八步比苏飞南喜述突括虎笔及两令必见亡忠师啥节音权女绳术激铸照茎说缸编价忘陶奥乱纷微篇蒋清众任区换钢哥池遍扬彼眼冲尾卖谈丝效口夏伏索它城徒洋航买间合兵宽劲获族灌西尺私懂荷久庄刷依锁争吸闪坦尚花夫相他孟芯管究谁染抵号旧卫假铁植州案严岁粘母志继哥野有另室研宝蜂很头确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篇5
我们要把党性教育贯彻于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特别是思想教育始终,聚焦担当实干思想意识、党性修养的薄弱环节,认真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上讲台、“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制度,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加强党性锤炼,增强宗旨意识,不断提高主动担当作为的党性意识。教育干部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怀和思想境界,以“建功必须有我”的实干精神和过硬作风抓好扶贫工作,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干出实绩,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三要抓方式方法。通过创新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想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和生动性。各级干部培训机构要常态化举办思想教育专题研修班,在各类主体班次中开设相应专题课程,加强课程开发,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和促进广大干部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涵养新时代担当作为的底气和勇气,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篇6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建议》强调,“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发展,既包括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包括精神财富的丰富,还包括社会的变革。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以说,人民始终是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首先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并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就是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创造,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发展的主心骨,始终相信群众,紧密联系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依靠人民群众努力。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发展经验,不断提炼升华,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让人民衡量评判发展成效。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常言道:“人民心中有杆秤,是轻是重,一称便知;人民手中有把尺,是长是短,一量便晓。”《建议》明确强调“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就是让人民来衡量发展水平和质量。坚持人民衡量标准,就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尺,发展政策的出台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声音;发展措施的执行和进展,要积极向群众汇报,让群众知晓;发展成效要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努力使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最终体现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上,而不是少数人受益。《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把共享确定为必须牢固树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就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共享,就是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在内的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要体现就是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
大力促进共同富裕。共享的实质是共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人群上是包括工人、农民等在内的所有阶级阶层,绝不让一个人掉队;体现在覆盖地区上是包括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等各个地区,全国都要迈入小康社会。《建议》明确要求“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补齐短板、兜住底线,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建议》明确提出,今后5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努力维护公平正义。共享内含着公正。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还存在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比如收入分配不公、阶层固化、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建议》始终贯穿着公平正义的原则,处处体现着公平正义的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受多种因素影响,最主要的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蛋糕”做大。《建议》明确要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但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制度都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按照《建议》提出的要求,努力解决影响有违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问题,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