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600字7篇

时间:2024-06-06 18:31:43 分类:心得体会

通过写读后感,我能够激发他人对书中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共鸣,为了能写好读后感,我们需要多角度思考,展示自己独特的观点,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人生读后感600字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生读后感600字7篇

人生读后感600字篇1

前两天闲来无事,就把路遥的《人生》看了一遍,刚开始我还以为这本《人生》是写了很多又长又臭的大道理,没想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这本书是一本小说,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在陕北地区发生的故事,故事围绕主人公高加林从毕业到参加工作后几年的起起伏伏的人生发展机遇和挫折,从一个微观的视角,讲述了“人生虽然很漫长,但是关键处只有那几步”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篇读完,最大的感触就是,高加林的故事很像我们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中学习过的“小猴子掰玉米”。一开始小猴子有个玉米,但是它看见了桃子和西瓜,于是就扔下玉米去追桃子和西瓜,但是桃子和西瓜没有追到,回头再去找玉米,玉米也不见了。在那个年代,刘巧珍一个农村女孩和你恋爱,名声败坏了,以后让人怎么找婆家?!同时,从择偶的标准来看,即使刘巧珍不漂亮,单冲她这个贤惠的品质,你也不能抛弃啊!更何况人家女孩还帮你“卖馒头”,三番几次地跑到县城给你送钱花,这样的女人真的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然而高家林却抛弃了她,和黄亚萍在一起,让人气愤。

正如我们一句农村俗语所讲:“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刚刚盛了一碗饭,还没有吃,恰好看见锅里有更好吃的,于是放下筷子去锅里捞,结果僧多粥少,锅里好吃的东西没有捞到,回头到桌子上想吃自己原来的那碗饭,却发现那碗饭也被别人给吃了!

因此,在人生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风景,见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也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多的诱惑,但是我们必须凝聚心力,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做出最优的选择!而且,无论是感情,还是工作,我们都不要好高骛远,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向前方!

人生读后感600字篇2

路遥,出生于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小说以农村题材为主,描绘了农村与城市发生的事,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其实和史诗般的品格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主要有《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王叔六次相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风雪腊梅》等。

路遥出生在陕北山区的一个贫困家庭,七岁因家里贫困被过继到伯父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到69年回到家务农,在期间做了许多临时性工作,路遥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即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他始终坚信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生才活得更充实。他始终深深的纠缠在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中感受生活。

路遥在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他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名著,对新中国文学成就一番巡视,他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脸谱化倾向,而人的思想是复杂多变的,绝不能把人性简单划分,之这一点深刻地体现在《人生》中。

路遥年轻时不停奔波在城市和农村中,他最为热爱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生活对于他那样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双重刺激。路遥思考并理解这一现象。在城市化波涛汹涌的冲击中,他提出农村知识青年何去何从。

人生的路经历过,才知道有长有短。不经历风雨,又怎会见到彩虹,不经历寒冬又怎会体会春光的温暖。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时好,学会在生命的沉浮中体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豁达。

人生,有的时候它把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却把现实变成梦想。

人生读后感600字篇3

人生是什么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就是你站在十字路口时,你是会跟随自己的心继续向前走,还是屈服于现实的重压;人生就是你每一次的选择。

?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因高考失利而在农村任教的年轻农村人,后因高明楼的儿子走后门顶替了他的教师职业,他只能被迫继续当农民。后来又和一个美好的女子刘巧珍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然而,幻想终究被现实打破,高加林的叔父从部队转业回乡当官,高加林就通过“走后门”当上了县里通讯组的记者,又遇到了对自己有好感的高中同学黄亚萍。黄亚萍是一个有学问的知识分子,而刘巧珍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农村女孩,高加林在纠结中放弃了巧珍,选择了亚萍。最后刘巧珍选择嫁给了老实人马栓,而高加林被揭发通过关系到县城工作,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他离开了黄亚萍,再次回到了农村,只是痴心的女孩刘巧珍已经不属于他了。

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就注定要失去另一样,人生就是如此。面对人生的岔道,我们可能会迷茫,可能会困惑,但这就是人生的魅力所在,总是让人充满着希望。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无疑是失败的,他为了选择更好的出路,而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最终屈服于现实的重压。

人生的道路上没有对错,即使有,错了再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一旦一个人背叛了自己的良心,那么即使你的人生走得再风光无限,那你也不再是你了,你终究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所以我们要保留好我们最真实的一面,不能被环境所改变,遵循自己的本心去选择。人生的美丽与珍贵就在于他的无邪与无暇,在于他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他的永不重回。

人生读后感600字篇4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轻农民,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社会飞速变化中的种种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能够很快抓住我的心,不仅仅是因为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着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因为它与大多数读者(比如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应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以前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此刻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应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感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小说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却为下半部的跌宕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感情、冰冷中的温暖、不屈不挠的自我奋斗……上半部以加林的自我实现为小结,然而所谓的“自我实现”,却又来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几十年不见的叔叔转业回乡在县里任局长,被人轻视的家庭因此而扬眉吐气,加林也因此被叔叔身边的溜须拍马者顺理成章地安排了有前途的职业,摆脱了他的农民身份。

然而,为他高兴之余,内心总有些许不安。下半部分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来到县城的高加林果然一展他的才能,事业平步青云,而他也收获了新的感情。在感情的两难抉择中,他衡量的标准不再是内心的感受,而是现实的利益。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从县城到真正的大城市,他用“缺少共同语言”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了自己,放下为他付出一切的淳朴的农家女巧珍。他成为了另一个人,不再是那个为我所熟悉、同情的小人物高加林,而是一个看不清自己、为眼前利益放下生活原则的迷途青年。

此时,读者和看着加林长大的德顺爷爷一样悲哀,为了加林的迷失自我而感到惋惜和痛心。

但是,在我们满以为出卖原则的人将和新欢奔赴幸福新生活,而故事将成为淳朴善良的巧珍孤苦一生的杯具时,作者又借命运之力和所有人开了个玩笑:受伤的小人捅了背后一刀,踢爆了加林借“后门”获得职位的秘密,刚正不阿的叔叔没有袒护亲属,春风得意的青年即将再次面临成为农民的命运。急转直下的故事进展不仅仅惊得主人公半天回但是神儿,连对他由同情、赞许到愤恨、不齿的读者,也无法不感到错愕。

路遥并非故意玩弄情节,事实上,人生本也如此。有人说,人生无常,然而作者在此就是在探讨,无常的人生中,冥冥中亦有定数。这听上去像是封建迷信思想,不妨打个比方:

人们常说“足球是圆的”,但这“定律”常常只能局限于一场球赛,偶然因素几乎能够主宰比赛、决定最终的胜负,而如果将探讨的范围扩大到一整个赛事,甚至某队或某国多年的足球事业发展,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足球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像黄亚萍父亲说的,“生活永远都是公正的”。而用时兴的话说,就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于是,一切回到原点,加林重新回到农村老家,成为农民,只是他身边已不再有大小姐黄亚萍那“高雅”的爱,更可悲的是,他把自己最珍贵的宝贝给弄丢了——痴情淳朴的巧珍已嫁做他人妇。

加林就是我们每个人,他和我们一样,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们都有的弱点。很多人不也和他一样,为了到达目标,有时甚至出卖原则。德顺爷爷对加林爱得深切,由爱而生恨,但恨是以爱为基础,恨其不坚持,却并不一棒子打死。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走弯路,跌倒了敢爬起来,人生还要继续。

回过头来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极致的。那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中的她是农村远近闻名的俊女子、身体像白杨树般苗条,更是因为她的纯粹。她爱得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掺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她总是最懂,就连分手后她对自己婚事的决定,也是为了他——她明白加林仍然在内心中爱着她,为了禁绝他对自己的留恋,让他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把自己嫁掉了。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巧珍的心像金子一样。她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她勇于追求,更重要的是,她一向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则,从未改变。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依然会被朴实、美丽的巧珍感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为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真而赞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以她为榜样,只求付出不问回报了。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原本应有的微妙平衡之间,毫不犹豫地选取后者,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

人生读后感600字篇5

本人最近在看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并不是我刻意变得深刻了,而是因为这几天身体有些不适,于是就不上网,也不玩游戏,现代人没有电脑就特无聊,便找找消遣的杂志,没把杂志找出来,倒把这本书翻了出来,这一翻,我才知道,我错过了一本怎样的好书。

这本书是我在广州深圳八卦岭那个小小的书城买的,上面的扉页边角下,有我用纤细的圆珠笔记录着'购于20____.7.16日,有雨'的字样,我似乎忘记了在四年前那个有点蒙蒙细雨的下午是怎样的因缘拿起了这本书,也忘记了是怎样的购买冲动买下了这本书,总之四年来,我从来,没有翻过它,而它也静静的陪着我,从八卦岭到布吉,从深圳到南宁,它陪着我搬了10多次家,直到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它也终于安定下来,睡在我衣柜最底下的抽屉里。

当我把它翻出来,非常的好奇,不敢相信是自己买下了这本书!这是怎样的书呢?浅灰色的封面画着零星的几枝枯枝,简单而不耀眼的封面,有种淡淡的从容在里面。打开目录,上面写着这是一个探索境遇与心情,困惑与觉悟,执着,自我发现等等的书,是关于人生境界生活质量的书,是一本在我那个年龄看不懂的书——现在,我竟然发现自己可以读的明白了,有时候,它说的一些话,就象从自己心里走出来的一样,我会对自己说,对了,就是这样,就是这个意思,它怎么跟我想的一样呢?

也许,这是一本年轻的自己买给未来自己的书,是因为相信自己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会拥有了足够的感悟和阅历,会拥有足够的智慧来与它共鸣,当我在阅读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灵魂在精神世界里自由的飞翔,仿佛整个世界都不在喧哗,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读到更多好的书,今后少一点玩无聊的游戏。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1

本人最近在看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并不是我刻意变得深刻了,而是因为这几天身体有些不适,于是就不上网,也不玩游戏,现代人没有电脑就特无聊,便找找消遣的杂志,没把杂志找出来,倒把这本书翻了出来,这一翻,我才知道,我错过了一本怎样的好书。

这本书是我在广州深圳八卦岭那个小小的书城买的,上面的扉页边角下,有我用纤细的圆珠笔记录着“购于2006.7.16日,有雨”的字样,我似乎忘记了在四年前那个有点蒙蒙细雨的下午是怎样的因缘拿起了这本书,也忘记了是怎样的购买冲动买下了这本书,总之四年来,我从来,没有翻过它,而它也静静的陪着我,从八卦岭到布吉,从深圳到南宁,它陪着我搬了10多次家,直到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它也终于安定下来,睡在我衣柜最底下的抽屉里。

当我把它翻出来,非常的好奇,不敢相信是自己买下了这本书!这是怎样的书呢?浅灰色的封面画着零星的几枝枯枝,简单而不耀眼的封面,有种淡淡的从容在里面。打开目录,上面写着这是一个探索境遇与心情,困惑与觉悟,执着,自我发现等等的书,是关于人生境界生活质量的书,是一本在我那个年龄看不懂的书——现在,我竟然发现自己可以读的明白了,有时候,它说的一些话,就象从自己心里走出来的一样,我会对自己说,对了,就是这样,就是这个意思,它怎么跟我想的一样呢?也许,这是一本年轻的自己买给未来自己的书,是因为相信自己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会拥有了足够的感悟和阅历,会拥有足够的智慧来与它共鸣,当我在阅读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灵魂在精神世界里自由的飞翔,仿佛整个世界都不在喧哗,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读到更多好的书,今后少一点玩无聊的游戏。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2

最近两天看了一些周国平写的《人生哲思录》,是他关于人生、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思考。曾经以为自己的想法和他有些相似或者类似,但是读了之后,发觉他比我更加理想化和不现实,也许是他所处的环境和心态与现在的我的不同,看到的接触到不同,所以他对于物质的要求相对来说是比较的低。或者他现在所处的环境的物质已经能够达到他所谓的“小康”,而他对物质的要求也就是小康的要求吧,因而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他是强调又强调的。

贫困是可怜和可耻的,但是很多人在所处的环境中摆脱贫困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会有层层的阻隔和障碍,老老实实的干活的人,可能摆脱贫困的几率会更小。怎样摆脱贫困,达到小康,不仅是个人努力就能够达到的,而是社会环境首先要给予的,环境的优或者差,使得个人的努力或者事半功倍或者事倍功半。

自己曾经是很怕自己的努力没有结果,很怕尽管自己努力了,但是还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在努力的同时会有所保留,不会全力以赴,这就是自己做事的缺点,是自己不能由衷做事的表现。

表现真实的自己是自己向往的和需要的,但是表现真实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或者实现的,自己需要在清楚确认自己的需要和目标的时候,以表现真实的自己去做事情,去交朋友,以完全真实的心去感受周围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3

我的枕边,近三个月,都安放着周国平撰写的《人生哲思录》。睡前翻翻这本书,醒后常常看上几段,怡然之至,乐此不疲,心灵也受到极大的宽慰。放在枕边的书,既无须拿来向人炫耀自己的才学之高,也无须应付名目繁多的考试,便也看得意之所及,随性之至。有时候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像个趾高气昂的将军;有时候推敲揣度、字字深思,似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然而,每次合上书页,便好似满腔清气盈体、精神抖擞,人生的旅途似乎也愈见明晰、愈见开阔。

这个时代愈趋浮华,世界聒噪得不愿安静。世俗的空间避不开叽叽喳喳的喧闹,心灵的窗户便掩得更加严严实实。思想挣脱不开枷锁,生活呼吸不到自由,心灵便时而感到惊慌的局促,时而感到落寞的寂寥。好在,我的枕边还躺着周国平的书籍,我的脑海还珍藏着他对我生活的启示,流动着我对他言语的思考。

金庸先生在小说《神雕侠侣》中曾有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年少时读来不甚了了,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深感这轻描淡写的一句,竟道破了生命的真谛。当抑郁积胸、无从发泄却又无可遏止之时,只得嗟叹身如飞絮,命似琴弦。这个时候,不妨沉下心来,读读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看看哲人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听听思考者对生命理想的追问,往往有助于我们聆听心籁,拜访自由。或许,并非人人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但是这丝毫阻止不了我们追求睿智生活的脚步。

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瞬时的晴天霹雳让人无法接受之时,在压抑痛苦、困顿迷惘中,我摸寻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的本质绝非享乐,而是苦难,是要在无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当人生得意,意气风发之际,在顺风顺水的生命之河里,我不经意邂逅了这样一股清流——“成功是一个社会概念,一个直接面对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会太看重它的”;当异乡求学,深感寂寞,无处话凄凉之时,在冷寂的秋风中,我因缘际会般拾起了这样一枚枫叶——“靠内心的力量战胜寂寞的人,必是诗人和哲学家”;当少年萌动,情窦初开的青涩年华,这样一句温柔的提醒霎时温暖了我不知所措的心灵——“到世上来一趟,为不多的几颗心灵所吸引,所陶醉,来不及满足,也来不及厌倦,又匆匆离去,把一点迷惘留在世上”。

这就是周国平,这就是《人生哲思录》中启迪生活的智慧。这种处世的高明来得如此清淡,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言语算不上锐利,但在韬光养晦的世事感悟中,随处可见作者对人生深刻的洞察,不着痕迹,不露锋芒,却含蕴着一股透人心脾的力量。这股力量仿佛挟带人生大困惑与大情怀而同来,处处动人心魄,却又似乎只是松间的一缕月光或石上的一溪清泉,像雾像雨又像风,让人似懂非懂,捉摸不透。

周国平说,“我是一个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但愿,我们都能拥有如此坦荡的情怀,从容笑对生命理想的追问。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4

“人生终究是漫长的,不求‘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求珍视自己,做到不忘初心,便已无憾。”

这是上海市向明中学高三(9)班学生贺志选读《人生哲思录》后写下的感悟《不忘初心》中的一段,他也因此文获得了“第十六届沪、港、澳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五地中学学生暨2015全球华人中小学生阅读报告大赛”高中组的一等奖。

8月25日是上海书展的最后一天,上述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着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兆路等出席了颁奖典礼。会上,叶辛先生和获奖师生围绕着“经典阅读与成长”,目前青少年的阅读、写作现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每年的阅读报告大赛都会有一个主题,今年中学组的主题是“对话经典”。怎样的文学作品称得上是“经典”?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认为,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筛选,流传下来的都是好作品,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经历过几百年,生活在各种状态下的中国人都在读它们,而且都读出意味来了,这就证明这部作品是有养料的,是真正的经典。

青少年为什么要读经典?叶辛说,经典作品不管吃,不管穿,但是久而久之,它会作用于你的身心,改变你对世界的认识。作品里的精神,作者的情绪,作品描画的人物个性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对人生的态度,并默默作用于整个人的气质和素质。

广泛的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作品,还可以帮助读者学会独立思考。娄山中学语文教师汤雅华认为,当下人们热衷于刷微博、微信、qq空间,收获了巨大的信息量,但这些碎片化知识难以形成知识体系,对人益处甚微,甚至会阻碍我们深入、独立思考,而经典阅读才能让我们避免人云亦云,真正拥有独立的灵魂。

通过这些读书报告,叶辛等评委也发现,当今中学生的思考力大有提高的空间。对于缺少生活体验的中小学生来说,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评委们给出的答案是:阅读,广泛地阅读。

“文章写得好与否,关键是什么?”在互动环节,针对读者的这一问题,评委们一致认为,独特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

有评委表示,好文章往往在朴实的语言中,蕴藏着作者的观点或感受。而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正是当下不少学生写作的“短板”,解决办法仍是多读书、读好书。

全球华人中小学生阅读报告大赛由上海作家协会、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图书馆、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澳门日报》等联合主办,《少年日报》《上海中学生报》承办,至今已连续举办16届,旨在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交流,引导更多的青少年亲近和热爱华文母语,多读书,读好书,养成阅读习惯;促进中小学校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以及全球华人中小学生的文化交流。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5

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在篇幅上来说比较短,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质朴平实而又不失诗的光华,从内容上来说畅达深邃而又渗透着哲学思想,其思想深刻而又超然于世。它让我知道了生命的不可重复性,要更加珍惜生命,让我知道人生的短暂,要合理利用时间。回归简单的生活必须有一颗淳朴的心,它让我躁动的心沉静安宁,它教我们淡泊名利沉淀自己。

?智慧》中告诉我们智慧和聪明完全是两回事,聪明是指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如具有机敏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而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足够的勇气和敏锐的眼光,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是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这就教会我们大学生要有勇气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更要有智慧来分辨二者的区别。

?真实》中告诉我们,人活的独特、潇洒一定要发自内心。如果你太关注自己活的样子,总是活给别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给自己看,不是自己真实的性格,那么,你愈是表演的真诚、独特、潇洒,你实际上却活的愈是做作、平庸、拘谨。大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时刻,太看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无益于我们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周国平一直着重于内在和灵魂的超脱,不难从《真实》中看出他强调的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即一个正直的性格,而性格是否正直也表现在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方面。

读《安静》时想到,现时社会上一些世俗观念也进入了学校。利益的驱动超越了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了精神的愉悦。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如此浮躁的环境中我们又如何做学问?摆脱外在的虚名、浮行,保持一份心灵的恬淡,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沉淀自己,积蓄力量,成就自己的梦想,这是我们大学生正确的选择。

?读书》中周国平认为,读书不在于破万卷,重要的是读书时的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用品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破万卷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是在于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是自身精神的丰富和成长。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就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要有从容的心境。大学时期是我们养成读书习惯的关键时期。大学培养的就是我们读书的习惯和无师自通的能力。同时读书也提高了我们的觉悟,进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从中得到某种教化。更重要的是,大学读书的多少决定我们以后发展潜力的大小。读的书越多我们的发展潜力就越大,因为我们有厚度,这个文化底蕴的厚度,也决定了我们发展潜力的高度。

?人生哲思录》的积极思想给我注入了前进的动力,在浩瀚的生命之岸,我自豪地告诉你——世界,我追求过,奋斗过,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没有停止过拼搏,而这个造就了万物的世界也将欣慰地回答:只要你奋斗不息,人生终将辉煌。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6

喜欢周国平的思想文字,他的哲学观有很多让我产生共鸣,也有很多让我开始思考。既简单纯粹,又有深度。

读完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让我不得不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或者说,之前没有稳定的价值观,现在开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态度。时不时翻翻这本书,让我在快速前进的节奏中,慢下来沉淀一下,获得内心的一种淡定的满足感。

生活态度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我想,我还算是个幸福的人。这种幸福,仅仅是因为内心觉得,我热爱生命,而跟外在的物质、标准等无关。因为热爱生命,对这个世界仍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心,喜欢去发现身边的美,而不是熟视无睹,觉得生活如死水一般没活力;关于同情生命,我自己的理解是有一颗感恩之心,觉得能活着已经是人生的万幸,继而要努力地好好的活着;关于敬畏生命,是我一直要学习的东西。有信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尤其在普通这么浮躁的大环境中,能够独善其身,按照自己的节奏步伐来前行,若没有内心的信仰,是根本做不到的。信仰,并不只是宗教的信仰。比如坚持跑步,坚持早睡早起,坚持自省等等,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信仰。重要的是你用心去感受到这些表面上的痛苦而实际上的美好。

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他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不知是因为敬畏生命而喜欢亲近大自然,还是因为喜欢亲近大自然而敬畏生命?

生命所需要的,无非空气、阳光、健康、营养、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骄傲的人啊,抛开你的虚荣心和野心吧,你就会知道,这些最简单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的确,生命中最美好的都是简单的、免费的,却也是无价的东西。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静坐两分钟,看看自己在想些什么,听听自己的内心说些什么。

长年累月关闭在窄屋里的人,大地和天空都不属于他,不可能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现代人来说,头上的星空根本不存在,星空曾给予先哲的伟大其实已经成为失落的遗产。总是宅着是会禁闭自己的,要增长见识和开拓视野,必须要走出去和现实接触,才能体味到世界如此之大。人,要自己亲身经历一些事,学会思考。

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看海,必须是独自一人。和别人在一起时,看不见海的真相。那海滩上嬉水的人群,那身边亲密的同伴,都会成为避难所,你的眼光和你的心躲在里面,逃避海的威胁。你必须无处可逃。作为一个喜欢看海的人来说,我觉得跟朋友们一起去和自己一个人去看海,都是有必要的,有不同的意义所在。有时,我们的确需要一种无心无肺,跟伙伴们一起放松一起疯的节奏;有时,我们也的确需要独自一人面对宽广的大海,真实面对海,倾听自己的心声,让大海把自己的情绪冲洗干净。

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很好的诠释了对幸福的理解。

人生有两种快乐,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快乐观,大抵如此!同样的东西,悲观和乐观者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此快乐观跟王尔德的悲观理解都是基于同一个事实,却从不同的角度和眼光来看待,境遇也就大不同。王尔德认为,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我已经厌倦那种永远深刻的灵魂,它是狭窄的无底洞,里面没有光亮,没有新鲜的空气,也没有玩笑和游戏。博大的深刻不避肤浅。走出深刻,这也是一种智慧。需要在简单和深刻中找到一种平衡。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一个人是否自己的朋友,有一个可靠的测试标准,就是看他能否独处,独处是否感到充实。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己。

获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欢乐。然而,一个孜孜以求理解、没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却是个可怜虫,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人修行的路,自我理解最重要。

对于自己的经历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一是尽可能地诚实,正视自己的任何经历,尤其是不愉快的经历,把经历当做人生的宝贵财富;二是尽可能地超脱,从自己的经历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看它们,把经历当做认识人性的标本。去经历,再总结,提升自己。

日常生活是有惰性的。身边的什物,手上的事物,很容易获得一种支配我们的力量,夺走我们的自由。我们应该经常跳出来想一想,审视他们是否真正必要。还是得多自省。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7

当今世界,用酒池肉林描绘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并不为过。人们追求的是速度、效益和规模;谈论的是票子、房子和车子;爱读的也大多是能给自己带来成功和利益的诸如《制胜之道》、《攻心为上》《处世经典》之类的书籍。笔者早已步入不惑之年,在懒散中也读了一些书,但能给自己带来深深触动的则是近期所读的一本哲学书,书名叫《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读哲学书籍自然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提起哲学,总觉得晦涩难懂,枯燥无味,读哲学书不会为自己增强处世技巧和本领。但自从读了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后,原来哲学并不深奥,也不神秘。李瑞环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与实际相结合,由事入理,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加上本人仍然喜欢思考一些人生问题,于是在我院今年开展的读书活动中,就选择了一本人生哲学书籍。

朋友,在我们忙忙碌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您是否真正静下来去思考过关于精神和灵魂的问题呢?这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东西就是藏于喧闹生活之下的哲学。我们的情绪会随着我们所经历的事情不断变化。当遇到难题和挫折,情绪低落甚至沮丧;遇到幸运的事,兴高采烈甚至忘乎所以。那么我们怎样去调控自己的情绪呢?又如何去接受自己的情绪呢?也许《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能帮你找到答案。周国平关怀的是当前世界中人的境遇和人的精神状况。人生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生,《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就是带你去感悟人生、体会人生。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作者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他的文笔随意、简单,却连贯得像是面对面的交谈。他的文字像是清凉的薄荷叶,抚慰我们的心灵。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你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包括“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四部分。这本书作者用他的经历,他的思索,他的沉淀,表达出他自己对人生各种问题的看法,而其中总会有某些问题是你曾经遇到过而困惑不解的,或没有再继续往下探究的,你会突然在他的解读下豁然开朗。比如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偶尔我们会想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呢?是成功?是占有?有钱地位?好像都不是,因为作为我们个人,最终都逃脱不了死亡,而地球乃至宇宙也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最终也逃脱不了毁灭的可能,最终一切都归于零。那么我们今天的一切是否有意义呢?

?人生哲思录》告诉我们生命的终极意义问题是无解的、没有答案的,但是唯有思考这些问题才可能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周国平做了一个比喻,人生即是道路又是家,把人生当作家,让心灵得到休息;知道人生是道路,让心灵有超越的追求。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那么只要活着,我们就在旅途上,人在旅途上,怎能没有乡愁?乡愁使我们追思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终极目标和灵魂的永恒故乡。各位教师朋友,我们不正是灵魂的工程师吗?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不就是引领着同学们不断追求和探索真善美吗?也许我们清贫,但是我们充实。周国平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和人生的境界。他说,生命神秘而珍贵,我们要懂得大自然的生命现象,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一棵树、一只昆虫,从心底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博爱之心。

前段时间网络热议道德滑波,事因是从老人倒地没人敢扶,小女孩被车碾压几十人围观说起的。如果你见利忘义、袖手旁观,就不要怨怪这是一个道德滑波的时代。如果说道德滑波,也许我们都有一份责任。倘若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会化作美丽的风景。还有谁不愿生活在美丽的风景中呢?

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周国平难解难分的情结,他在追索中体验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上,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周国平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颓废者会把人生当成零,堕入悲观的深渊,执迷者又会把人生看作全,激起占有的欲望。其实人生既是零又是全,用全来否定零,反抗虚无,用零来否定全,以约束欲望。能达到零和全的统一,就是超脱。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从中跳出来。只要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这本书跟我们的生活那么贴近,像作者自己所说的,“为自己写作,也就是为每一个与自己面临和思考着同样问题的人写作”。作者既不盲目传达乐观的情绪,也不愤世嫉俗地对现实进行无情批判,它是理性的,积极的,而且这本书有些内容可以随时读,反复读,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当然《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并不是十全十美,句句铮言。书中观点毕竟是作者的个人体验,某些内容显得晦涩,一些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本人周国平反复提倡一种活出真性情的人生态度,笔者就不敢苟同。他狭隘地定义了活出真性情,就是自我主义的表现。又如他总是试图蔑视成功,只不过是在以另一种姿态定义成功,不具有广泛的普遍意义。周国平有时太极端,远离社会,追求内心,本人认为这样可以是他自己的合理人生,但不适合所有人。总之,我们就是读一本好书,也要带批判的眼光去读,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8

周国平先生说,他的人生观若用一句话概括,那便是真性情。他觉得成功并非人生的主要目标,只有活出真性情才算不虚度人生。对此,我看法略同。

现代社会争名逐利的风气很成问题,人们总围着钱转,迷失了单纯善良的本性。如今的综艺选秀节目铺天盖地,平凡人老想着一夜暴富或者一夜成名,殊不知那些光鲜亮丽的名人的内心挣扎。

现实中的人们总是对生活强加抱怨,总觉得活着太累。可是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活得这么累?别人不能左右你的思维,你却总模仿别人,追随大众的脚步。正因如此,你才会渐渐地迷失自己,你痛苦地挣扎着,漫无目的地追寻着欲望。但当你得到那些曾经梦寐以求的东西时,你真的快乐吗?

最近层出不穷的明星吸毒案便暗示了答案。他们的生活都很优越,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压抑感和忧郁情绪。他们难道活得不精彩吗?也许是我们认为精彩。周国平先生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那样他的人生才有意义。难道那些吸毒的明星们起初并不想当明星,只是迫于无奈?我觉得应该不是,而是他们走在明星路上的时候,碰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于是他们变得迷茫不知所措,选择了逃避退缩。那么既然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凭自己的努力去克服种种困难,而非要用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呢?也许是忘了最初的单纯梦想。

正如周国平所说:“我走在街上,一路朝熟人点头微笑;我举起酒杯,听着应酬的话,用笑容答谢;我坐在一群妙语连珠的朋友中,自己也说着俏皮话,赞赏或得意地大笑……在所有这些时候,我心中会突然想起一个声音:‘这不是我!’于是,笑容冻结了。”生活中,我也时常有这样的经历:身在其中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会不自在,只知道要这么继续下去,就像被上了发条的钟表,不分日夜地走着。

一个人安静的时候,静静地想着心事,会觉得并不那么孤单。“我身上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仿佛是这另一个自我把我派遣到人世间活动,同时又始终关切地把我置身于它的视野之内,随时准备把我拉回它身边。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识得返回它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它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一个永远的家园,使我不至于无家可归。”每个人可能都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惑,也曾思索却不得其解。我想说的是,若想不被现实所牵绊,就必须有自我意识,不能什么事都被现实牵着鼻子走,而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决断力;同时,也要有定力,经不住诱惑,便会丧失自我。

人本身无贵贱之分,但是欲望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人们总喜欢和另一群人比,这群人名字叫“别人”,处处都要拼个高下,不然心里便不痛快。但是越比下去,就越不可收拾,虚荣心也随之不断上升。可你有没有想过,比的意义在哪儿?竞争本身没有错,但是竞争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贬低别人吧。不忘记自己的初心,才能使你的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人生如戏,今天的你是否在为明天而坚持?梦想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地奋斗。如果你止于哭喊而不付出行动,那梦想不过是天方夜谭罢了。你应该时刻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并坚定该去做什么。周国平先生告诉我们,要成为真正的自己,“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你的人生由你来定义,你执著坚守,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不管它是否辉煌,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这就是你的人生,你独一无二的人生。

人生终究是漫长的,不求“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求珍视自己,做到不忘初心,便已无憾。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9

年初的时候购得此书,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本书一直在我床头陪伴着我,每天或每两天读。渐渐地,这种阅读成了睡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阅读对于生活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洗礼。曾经看到有人给这本书这样的评价“读了这本书,她使粗暴的人变得温柔;使懦弱的人变得坚强;使无主心骨的人变得有主见;使破碎的心重新得到吻合;使矛盾的双方重新言归于好;使……”的确,《人生哲思录》就是有这样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起初是被书的封面所吸引——简约,淡定从容的风格,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平静与充实。打开书本,周国平先生用最平凡的语言把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在你面前,你会突然发现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贴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经历,你的精神家园……

在这么短短中要细谈此书给我的震憾与感动,那真的是天方夜潭了。这里我只能挑几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词,也是书中的几个短篇书题,来谈下自己的感受。

?独处》——“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出身来,回到了自己”。

我也喜欢一个人周末沐浴在阳光下悠然看书喝茶的感觉,也渴望一个人住在大山里没有电话骚扰没有熟人滔滔不绝地交流自己安安静静地呆着的感觉。在家的时候,喜欢经常体会外面下着雨坐在窗户下,看着外面绿油油的树木和庄稼。非常同意周先生的这句话“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可是现在的生活总体来说还是一种群居生活,现在的人们总是缺乏了些许独处的机会,我总觉得这是很大的遗憾。正如周先生在书中所述“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当时念到这段话时的震惊。

?沟通》——“我相信,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但是,前提是人类和人类精神的存在,人类精神的基本价值得到肯定。唯有置身于人类中,你才能坚持对于人类精神价值的信念,从而有精神上的充实自足。优秀灵魂的自爱其实源于对人类精神的泛爱……”

这是《人生哲思录》第259页关于“沟通”这一主题中的一段话,我想这里谈到了,人离不开人类,一个人再独特,再独立,你依然离不开人类这个种族,因为个人的精神的独特都缘于对人类精神价值的追求,离开了人类群体,你的独特的精神价值就失去了根,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虽然,有很多人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精神,正是依赖于它对人类精神的不断探索,谁也不能保证你找到了人类精神的全部,人类的精神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去展现。

一个人的价值与整个人类的价值连在一起,才能散发出其魅力。只有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精神才能丰富和完善整个人类的精神领域,所以,个人的存在依赖于整个人类的存在,依赖于整个人类精神价值的存在和认同,人类的精神价值同样离不开独特个体的价值的展现和发挥,试想如果没有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怎能拓展出不同的思想领域。怎能启发我们后人、沿着不同的方向去发现人类精神的秘密。谁又能保证或预言你就是人类全部精神的发现者。既然无法保证,任何人都有权利也有可能通过不同的视角寻找人类精神。所以,你再优秀,也不要以为自己是上帝,是如来,是天神,怀有你自己的独特性就足矣。尊重别人的独特性。

?超脱》——周国平先生提倡人需要重视精神活动,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间,而不是每时每刻都被琐事所占据。他不反对事业和忙碌,但需要与自己从事的事情适时适当地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的一个诗句是“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韬略。

超脱是要与忙碌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给心灵一些空间和时间,来回味体会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脱又不能过于深刻,完全脱离于忙碌和世俗,游离于人间肤浅之外,甚至遁入空门,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结果。

?自足》——讲的也是空灵。和作者一样,我的性格也是两个方面;一个好动,想尝试各种新鲜和好奇,想体验人生各种可能;一个好静,经常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记得好长时间的习惯是晚上睡觉之前回忆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习惯。

阅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在和一个灵魂沟通。很多特立独行的人走了,但他留下了他的思想,启迪着后人,我想即使在当代他没有感觉到它的思想被认同,但他仍然坚信,仍然有一种期望,有朝一日,能与人沟通。书面文字可以引人深思,可以让自己更有思想。

最后想以书中这样一段话来结尾:“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不断丰富自己的灵魂吧!你会享受到最大的快乐!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10

“单纯的人也许傻,复杂的人才会蠢”。——题记

也许,当你手捧一本好书时,你的心才会静下来;当你真正地看透了作者的内心,你的精神才会得到提升。我的确找到了这样一本好书《人生哲思录》,它以平实的语言,引经据典,道出人生一个个哲学——生与死,爱与孤独,享受与创造。这些最平凡但又最难理解的东西。

一开始刚看到这本书时,我便盯着这五个大字看——人生哲思录。提起哲学,总觉得晦涩难懂,枯燥无味,读哲学书不会有多大收获。于是,我便带着这份喜忧参半的心情随意翻了一下书,本想着一目十行的看完,但却被一句话打动“如果痛苦,只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这句话,好像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言语的修饰,却能字字打动我,令人回味无穷。

也许,我们看过许多高谈阔论的书或者文章,作者在书中夸张的写来写去,用上高深的道理或虚假的情感,只为陈述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乍读无趣,细细咀嚼更是乏味至极,但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却如同一枚青橄榄,初尝味道酸涩,久嚼后方觉得满口清香。读这本书,总会有一种对生命淡然的感觉,很真实,也很享受,字里行间充斥着是作者独特的见解和真挚的感情,不浮夸,不做作,但也足够撼动人心、“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是人生的主要目标,觉的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方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清。”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虽然以我们现在的年龄不足以完全看透,但是对于作者来说,做到这点着实不易,一个人有追求成功的欲望是好的,但不能把它作为生活的全部。因为功名毕竟是件衣裳,穿着它虽然觉得光鲜亮丽,但只有自己知道究竟想要什么,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还是心灵上的追求,每每读这本书,都像在和自己的灵魂进行对话,使人愉悦。他的文字像是清凉的薄荷叶,抚慰我的心灵,又像是炎炎夏日里的一杯可乐,让我从头至尾清淡透顶,带来沁人心脾的快乐。

?人生哲思录》这本书和我们的生活那么贴近,像作者所说的“为自己写作,也就是为每一个与自己面临和思考着同样问题的人写作。”作者既没有盲目的传达乐观情绪,也不愤世嫉俗地批判现实,而且理性的,积极的解释了人生哲学,读起来不会觉得乏味无趣。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也许无法对书中的内容做好百分之百的理解,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信息来充实自己,因为只有从现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才不会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我们没有时间等待,父母没有时间等。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11

不是我们不思考人生,而是人生没有给我们选择的机会。哲人都说,要为正义而活,要为自己的良心而活。可是能够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活,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在生活面前,能或不能都显得格外晦涩。周国平说,所谓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好。按照他的定义,成功基本上属于稀缺物种。一个人显露自己的真性情很简单,但要真正出于公平和正义,那就不简单了。人人都想活出个样来,周国平却认为人应该活出个味来。古人也说,人间有味是清欢。味都有,是否是清静之味,欢喜之味,就不得而知了。

敬畏,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内心情感,敬畏规则,敬畏制度,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失去敬畏,人便沦落为原始状态。自然之美,美在自然。万事万物皆有灵性,于天地间存在。

佛说,人生的三重境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可见,见自己是最为艰难。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看见真正的自己。既然无法看见真实的自己,不如像李诞一样,做一个浅薄的人,反而有趣。有趣的人,不管在任何时代,都能专注于自我,专注于灵魂,对于他们来说,乏味是人生最大的败笔。每个人都热爱生命,但怎样才算珍惜生命?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还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意义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我们的心,心往哪儿走,便决定了生命的意义。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12

我敬佩这样的人,但我并不看好这样的爱情。太沉重过分,难以承受。

三个主角:达摩石神,汤川侦探,花岗靖子。达摩石神,数学怪咖,包括爱情都一厢情愿的将其设计成符合逻辑的样子;汤川侦探,理科建筑与前者不相上下,也就是社会学和文学方面比石神略多的一筹,让他做了回上帝;花岗靖子,再普通不过的遇人不淑的普通人。

这一切都是天意,也许他们本可以永远相安无事的平行,可命运偏偏如此。这种戏剧化安排在小说会出来好作品,但摊到谁身上都是悲惨的人生。

他对爱的处理方式,是他本人性格的外现:符合逻辑的即是正确的,哪怕践踏法律和生命。在他完美的计划里,杀人、自首都是合乎逻辑的。我想如果不是命运使然,他也许一生都平静的在此价值观下缓缓度过。可是偏偏。

“石神嘶吼着好像要呕出灵魂来”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对小说的结尾印象最深。可是一切都是情理之中的,如果换做是我们,我们也会做出和靖子一样的选择,哪怕是看着很猪队友的行为。

石神的一厢情愿,太不平等,无以回报。

爱无论性别。

?断背山》讲述的是同性之爱。我好像非常偏向于这种情节缓慢平铺的叙事,含蓄内敛的表达让我十分享受,缓缓积蓄的力量直击人心,回味无穷。

两位主角性格不同:一个是轰轰烈烈主动的,他的爱意时刻流露;一个是隐忍的压抑的,他的爱在心口难开。

遇到最爱的你已是不易,何必在乎性别。

爱是不可掌控。

如何看待《平凡的世界》润叶和向前健全时闹别扭,最后残疾了才好好在一起?早在一起不就完了。

所以,我在想能不能获得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免于这种遗憾。实际上,不能,你不能小窥这条件。

有的时候外界条件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观遗传学里有很多案例。这学期学的,很有趣,大概是环境会影响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完全不同。

薛定谔的猫:无论你以什么方式打开黑箱子,在你打开的那一刻,就会随机触发一个让猫死亡的机关。像爱情一样,你不去管她,她就在那里,但谁都不知道她未来是怎样。你越是想去研究她,那么研究结果就会受到你本身的影响。

所以我本身的假设,是否润叶在向前残疾前就意识到两人恩爱夫妻的可能性,就像那只猫,是研究不得的。

虽然听起来很遗憾,可是就是这样,没有一种智慧可以让自己避免所有的遗憾。必须接受有些事情是利害是权衡不出的,例如爱情。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13

?超脱》――周国平提倡人需要重视精神活动,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间,而不是每时每刻都被琐事所占据。他不反对事业和忙碌,但需要与自己从事的事情适时适当地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惊浪拍岸,卷起千堆雪。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的一个诗句是“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韬略。超脱是要与忙碌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给心灵一些空间和时间,来回味体会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脱又不能过于深刻,完全脱离于忙碌和世俗,游离于人间肤浅之外,甚至遁入空门,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结果。

?自足》—讲的也是空灵。和作者一样,我的性格也是两个方面;一个好动,想尝试各种新鲜和好奇,想体验人生各种可能;一个好静,经常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记得好长时间的习惯是晚上睡觉之前回忆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习惯。也经常一个人夜深人静时在小区的广场里度步,任凭思绪万千,想人生想爱情想婚姻想事业想友情,好像好多问题都在那个时刻想明白。我另外一个习惯是画和写,怕自己的脑袋容量不够用,把困扰自己的事情写出来或画出来,分析权重或排序,将一些好像很重要很紧急很棘手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取舍掉。

?独处》—我给属下经常讲的一个词是“慎独(慎重独处)”,和周先生提倡的独处不是一回事。d教授告诉我安静也是一种享受,我才幡然醒悟,但她没有体会还有惆怅或一丝忧愁和伤感的独处,我认为是一种缺憾。

我梦想一个人周末在躺椅上沐浴在阳光下悠然看书喝茶的感觉,也渴望一个人住在大山里没有电话骚扰没有熟人滔滔不绝地交流自己安安静静地呆着的感觉。经常体会外面下着雨坐在窗户下,看着外面绿油油的树木和庄稼,或想着自己失败的初恋情人或想着去世的爷爷心里泛出一股淡淡的惆怅。

书中有这句话“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14

如果说有谁的文字能让我感到像是在与其安静地交流,那就是周国平笔下的一段段人生哲思。

我们随意地生活,也许很多人都不曾真正静下来去思考关于精神、关于灵魂的问题。而这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就是藏于喧闹生活之下的哲学。

正如周国平所说的:“每个人需要哲学的程度,或说与哲学之关系密切的程度,取决于他对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当我每每反复问自己无止境的为什么,在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偶然读到了周国平的文章。

因为产生了太过强烈的共鸣而使我更加安静地沉浸在他的话语里。品味着,思索着。

他的文字像是清凉的薄荷叶,安抚隐于我心中,摩挲过久而日益焦灼的疑问,这让我更加体会他所说的:“哲学不是公共事业,而是属于私人灵魂的事。

从周国平的文字里,不仅能让我感到抚慰人心的力量,也能感受到他性格中的内敛,心底里的喜静。

“和别人混在一起时,我向往孤独。孤独时,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类。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多么平和的文字,安静地渗入我的心,感觉就像阖着眼坐在作者一旁,听他慢慢道来他的感受,浸润着我太过相似的同感。他教会了我如何去真正体会自己的所感所受。他没有平铺直叙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他对自己心中所感的真实写照,所以我总是能在他的文字里寻得一份心底的宁静。

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去学会深刻。

周国平的文章里让我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安静的心境,这种安静包含了很多东西,也被容于很多不同的方面,比如:孤独、寂寞、独处,那几处最为强烈的地方。

这些透着冷冽气息的词语兴许会让人退避三舍,会被认为是一种糟糕处境的象征。其实不然,能够真正体会到独处背后的深义者,实则已达到了一种别致的心境。有些特殊的感受不易于传达,有些因为内容独特而不能交流。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看到周国平写下:“在舞曲和欢笑声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独处中,我享受人生。”这样的语句时,会有如会旧友,如逢知己的思绪激荡的感慨。他的文笔随意、简单,却连贯得像是面对面的交谈。

他的文章并不旨在给我们的哲学问题一个标准化的答案,而是让我们随他慢慢地走完这个发问和探究的过程,我们在此之中渐渐平静,思绪更为清朗,同时始终处于对根本问题思考的活泼状态。

周国平的人生哲思是朴素的,他在给我们带来安静的思考的同时,也同样告诉我们哲学并不是深不可测的东西。哲学永远是单纯的。正因如此,哲学才会被赋予终极与永恒的定义,才会成为对永恒之谜的永恒探索。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唯有安静地思考与体验才能引导我们踏上各自中的朝圣路。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15

澄澈的月色,从高大的洋槐树浓密的枝条间流泻而下,泼洒在大地无垠的辽阔里。那些隐秘草叶深处的虫鸣,于幽静里说着六月的情话。风迈着细碎的脚步,像一个隐藏身份的夜行人,在窗口的不远处,走来走去。

此刻,惟有远山,在静谧中,突显着健壮的骨骼,和着寺院辽远的钟声,谛听苍茫天宇里星子明灭有致的对话。

而我,就深陷在临窗的藤椅里,借着这天宇点亮的星灯,读一本书——读暗藏在一个人内心深处跃动的思想。“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它的来源神秘莫测。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于是,你便会懂得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它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便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

多么令人感动的文字,如涓涓细流,流淌在这涤净浮华的暗夜,流进你我安静的内心。真的,拥有生命多么美好!不管这生命起源于何,终归于何,而现世的拥有,就让我们足以自我安慰于这茫茫天宇之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心怀善意,看众鸟翻飞,阅春秋冬夏,聆听季节吟唱,感念时序更替,从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感知万物灵动,生命崇高……

因此,心怀善念,是我们在尘世最好的诠释。没有人能够远离生老病死,但我们一定能够远离暴力与邪恶,珍爱自我,用心中无垠的爱温暖尘世的每一个黎明,用呵护春天的手呵护每一朵花叶,用热爱阳光的心情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歉疚的时候学会理解,在失意的时候学会宽容,在放纵的时候学会内敛,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时候,学会牵念,毕竟在有限的年月里,活着是最幸福,最自足的。

看,窗外的月色依旧如水地流淌。听,低语的虫鸣依旧在深情地吟唱。

大地安宁。旷野安详。一颗划过天际的星辰,向着黎明的方向,在深邃的夜空留下静美的弧线,童话中,那就是生命流逝的胎记!

这夜,月色澹澹,书香淡淡……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16

初识周国平,是通过他的散文集《安静》;真正钦慕周国平,是因为他的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和随感集《人与永恒》。就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人生哲思录》能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源于周国平对人生和写作的态度:“灵魂是一片园林,不知不觉会长出许多植物,然后又不知不觉地凋谢了。我感到惋惜,于是写作。”“凡是我不屑于放进自己的精神仓库里去的东西,我就坚决不写,不管它们能给我换来怎样的外在利益。”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品质,使他永远散逸着自己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熏陶渐染了一批灵魂的信徒。

我本能地排斥大而无当与隔靴搔痒的看似精深实则空洞的论说,而亲近明白如话与晓之以理的貌不惊人的小文,因其作者有最恳切的态度与最诚实的思考,他们是真正的朝圣者。生命绵延永续,人类的精神追求之路将会永远地走下去。掩藏在人群里的朝圣者,不管世风如何浮躁,他们始终存在着。我把周国平看作是他们的公开发言人。

这本书被分为四编: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分类是一项颇费斟酌的工作,但周国平很好地完成了。仔细推敲,人生的价值性事件已全部囊括。周国平说自己的写作之路就是在困惑中寻求觉悟和走向超脱的心灵之路。若要深究,此话未必确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大凡试图解释困惑云云者,无一能够在思考中不跳出自己看自己,亦即跳出困惑看困惑,从而获得一种上帝视角,以客观和公正的心态对这一切作出评判。这时的人离动物性远了,离神性近了。那些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正是人的精神积淀量变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发。这关系到语言与存在的问题,在这里不多谈。就像王安忆说的,读书是“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好书常读常新,在冥然兀坐的子夜,我翻开了《人生哲思录》,有些句子已不知是第几次读到,我仍为它的机智跳脱而击掌叫好。实际上,整本书都是妙语迭出的。

看完此书,最大的感慨便是原来自己一直被一些表象所误导。我现在并不是处在一个写三段论的,需要拿几个漂亮的“哲学故事”来支撑中心论点的应试作文的时代。想到这里,并不禁为过去的自己感到悲哀。曾经一度狂热如“你不得不知道的××××”“一生要做的××××”这样的书籍中,因为懂一点点所谓的处事哲学而沾沾自喜。如同作者所言,哲学是思考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清单。就像希望是我们寻找希望的过程。我不想看到哲学的滥觞,不愿看到出版社在“哲学”二字上敲上金钱的钢印。若要说语言是符号,我不希望哲学是那个充满诱惑力和指向性的符号。成功的人从中看到可能的失败,失败的人从中看到可能的成功,失望的人能够在绝望中得到希望,失落的人能够在落寞中得到慰藉,足矣。

也许我们不再需要去讨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我思故我在”这样的经典命题也只不过偶尔在课上提及。其实,哲学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小王子》里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或许怀揣着哲学之梦,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我们随意的生活,不大费脑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围的事情,例如哲学。当作者把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在你面前,你会突然发现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贴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经历,你的精神家园……著名学者周国平新作《人生哲思录》,围绕人生这一主题,以语丝形式,选收他在这方面的相关论述,分类编排,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卓见。内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炼。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说过:“那不是真正的我,其实我是……样的”。这样我们就有两个自我,一个在应付外在的人和事,另一个才是真正的我们。如果外在的我与内在的我背道而驰,那我们将会困惑,为什么我一直追求的东西,得到了我却一点都不高兴?如果我们想生活得开心,获得内心的平静,那么读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白天很多想不通的问题,回家读大师的书,心里就会得到安抚。不用一页一页翻着读,你可以遇到问题就翻到相关章节寻求解答,也可以随手翻一页读下去。总之一句话: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己思想,那么你可以在里面吸收一部分精华。如果你还是个没有自己主见的人,那么,这书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与其说是本书,不如说是本人生辞典!

人生读后感600字篇6

?走到人生边上》一书看了一点以没多大兴趣结了尾,后来的一月份再次拾起这本书,就没再放下了。想知道杨绛先生在人生边上的自问自答,期望能带给我一些认识和思考。

整本书下来,杨绛先生的谦虚,她看问题的透彻,她一直寻求答案的态度,她一直修炼自己的努力,让人越发的敬爱她。

命与天命,人性,神鬼,人类的文明,人需要锻炼,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等问题她都做了回答,有些又好像没有回答,很多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需要的是你去探索去发现。回答不了的问题就交给时间,大约知道问题的答案就去实践,去证实。特别认同先生在人生的价值里的回答,人活了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是的,无论是生活里哪一方面的锻炼,能做到有成绩,也算没有白来一遭。

人生有命,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有的人吃喝温饱会成为问题,各有各的命。一直不太喜欢命由天定这个词,生活中好像很多事情自己都不由自主,但是实际关键的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是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需求去做这个主。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性格决定命运这个词。生下来的条件,没有办法去改变,但是你可以通过努力,通过锻炼通过好的性格去改变你的命运。

一直认为自由是不受约束,不需要忍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现在看来,我的自由太表象了。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学会含忍。就觉得打开了另一块未知的思维,好像莫名觉得有点儿道理。虽然我还无从解释。

或许是觉得不需要忍受的生活不存在吧,自由必然是跨过这个区域在某个我看不到的地方。

文章里也有不那么认同的一些观点,意见暂时保留,看看伴随时光的流逝会发生一点什么变化吧。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经过时间的洗礼,越来越赞同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发现自己的内心,达到自己真正舒适安逸自由的状态。

人生读后感600字篇7

人生不就是这样,在一次次选择里被成就或者被戏弄。无论我们多么拼尽全力,总有一些无法控制的事情左右着我们。当回过头去看,或幡然醒悟,或悔不当初都成了最大的嘲讽。可是我们只能向前看,并且好好的活在当下,继续新一轮的拼尽全力。生命本就是无奈的坚守,需要我们在最渺茫的尽头寻找生的意义并为之献出自己的一切。

人物的经典就在于他写出了所有人要面对的问题和必须经历的命运。年轻时,我们不能洒脱的说一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因为当下的那个稚嫩而热情的自己对这个世界怀抱着多大的希望和勇气,做什么都是对的,至少证明我们爱过、恨过、失望过,可是后来生活的面目总得全部都展露在阳光下给我们这些热情过火的人看,最终我们都该醒悟、面对、认清,再去把稚嫩交给岁月,把热情交给理智。我们总得被现实打回原型,再次回望时,山不是山,水亦不是水,在充满疑惑和疲惫的心里一次次的去寻觅和思考。也许我们认为我们热情的很坚强,可事实是我们刚强的不能弯曲只能折断。伤过、痛过,一次次的去切肤之痛教会我们在原来的地方再长出一些智慧,生出一些柔软,这也许就是韧性。

当高加林看到昔日的家乡和亲友其实无比雄壮和亲切,当巧珍决然另嫁他人时,当黄亚萍明白自己更爱的是自己时,当克南敢于面对全部的自己时,所有的人其实才启程,所有的路其实才刚刚现出眼前。

不必为加林重回土地而扼腕叹息,不必为亚萍选择放弃而愤愤不平,不必为巧珍爱而不得而唏嘘不已,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来时的路为当下做了决定,而当下的决定不再有曾经的盲目。我们只需再次扬帆起航,莫问前程!

《人生读后感600字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