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6篇
一篇发人深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对书中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读后感是我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收获,它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1
豆豆家推荐的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作者李跃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到“孩子的状态就是父母的状态”、“孩子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原因”,经过这一段时间在豆豆家的学习积累,我已经非常认可这两点。看看她和其他家长对待孩子所犯的错,里面也有我的缩影,欣慰的是虽然我还没做到先知先觉,至少已经后知后觉了。
书里有一些内容让我感触颇深,首先是“孩子的行为已经把一切都说明了,为什么非要说呢”,天哪,我就是这样纠结的啊,我就是觉得一鸣说的不够,太少用语言去表达自己,我是知道他已经用行动来表达了,但是我就是纠结他,要求他说出来,可是越逼越不行,经常不欢而散。
“错误是有价值的,学习和家庭应该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大人也会犯错了,犯错是正常的,而且我们会在错误中成长。
“带孩子就像种菜,天天盯着的反而长不好”,这个我最有体会了,一鸣写作业、录音频、阅读,只要我在旁边他就搞不好,我看到他做的不好的地方会不停挑刺,他就越做不好,情绪越来越差,后来索性让他自己在房间里安静的做,我做自己的事情,效果反而来的.更好对两个人都好。早上起床也是,孩子总是会磨磨蹭蹭的,之前我会提醒他,语气也不太好,我们两个人感受的很差,后来跟他做了约定,定好出门时间,中间时段他自己安排,也没有迟到,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好,在关注和放手之间把握分寸。
我在书中也学到如何去赏识孩子,赏识需要具体所指,避免系统夸奖;另外通过“示弱”的方式来赏识孩子,也是很好的方法,周边看到有妈妈这样做的,孩子有成就感、没有依赖性,独立能力很强。在象棋这个事情上,我已经尝到甜头,正在往学习中延伸。
我非常同意李跃儿的观点:只要父母把心带回家,就能把孩子的心安驻在心里;要是孩子的心已经丢失,你也能找回;只要父母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你的孩子也就能够生活在幸福之中了。所以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需要自修内功,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生活精彩起来,多学习多交流,和孩子共进步。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2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谈到教育,总是与一系列矛盾和悖论联系在一起,比如管教与自由、慈爱与溺爱、幸福与痛若、希望与失望……人们在不断地探寻以期得到答案,养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断地反思: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问题在哪儿,怎么解决呢?正是这些疑问,让《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具有了无比现实的意义。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所著,李跃儿从自己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巴学园”的教育实践,和自己育儿实践的切肤之痛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然后用流畅的故事语言表达出来,出版了这本书,深受读者喜爱。在北京召开的一次这本书的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专著,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
著名育儿专家小巫把李跃儿称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认为她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能让我们入迷地读着故事的同时,学习着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愿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并在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把它推崇为“一定要看的一本书”。她写道:
“对读者,我想说,如果你想博览教育群书,我推荐你先看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懒得多看书,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议你别的书都可以不看,却一定要看这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别是“用灵魂感受孩子的灵魂”“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幸福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动机”。书中,李跃儿用她那爱与真诚的语言讲述着关于爱育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性格鲜亮的小精灵,告诉人们孩童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要人们去理解那个色彩斑斓而鲜活跳亮的心灵。用她自己的话说:“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对的;抓不住,所有方法都是错的。”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封面语上赫然写着“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这是李跃儿的教育观,她的教育座右铭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对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她在书中表明,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开始,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那是按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婴儿实际上就是一颗准备长成精神大树的种子。
李跃儿告诉人们,一定要懂得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并尊重和理解这些规律。在一次家长会上,她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位家长:孩子6岁之前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天生就具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不是由养育他们的成人所决定的。正因为他们能够固执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带来的方式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法,才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阅读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叫“爱育的宣言”。她大声疾呼,要为孩子营造爱的平台,用爱占有孩子的灵魂。
很多时候,成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故事中的杨一凡,起初她的身体里像没有灵魂一样。她并不是天生就是这样麻木的,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我们成人完全可以避免孩子变成这样沉睡的状态。如果由于不懂使孩子成了这样,我们也可以引领她走出麻木和沉睡的状态。
读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我感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感动着我。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李跃儿在书中所提到的教育,说白了就是“爱”的教育。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3
利用寒假时间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收获颇丰,作者李跃儿有着二十多年的摸索经验,用一个个人性教育的个案分析,充分向我们诠释了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家长和教育者一步步拿走的,我们又该如何使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
幸福是什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到底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过李跃儿的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是李跃儿提出的教育观点。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而大多数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于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在李老师的故事中,有一个“棍棒之下出逆子”家中有三个男孩,主犯杨杰和大弟、二弟以及他们的父亲都被判刑,这是一个悲剧的家庭,原本杨杰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但由于父亲暴烈的脾气,致使孩子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正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但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这是一个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的改变。
作者李跃儿在书中还提到的“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的,是提升人的,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长智慧、传达知识的。”而现实当中,尤其是在中国,成人对于孩子,大都是只注意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
我们作为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我们要重新定义幸福的概念: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是否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人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有没有对于“幸福”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没有获得幸福的智慧。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首先要清楚孩子“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4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方法的书,介绍了作者的一套不同于现有的新型的教育方式,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的经验结晶。
作者是一个用真心对待孩子的老师,她能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感化,升华那一个个稚嫩却澄澈的心灵。她的书里列举的是生活中那些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那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另人叹息,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因为父母和社会不恰当的教育体制和价值观承受了太多太多,葬送了自己的童年甚至一生。
看完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思:试问,我的孩子幸福吗?我用在他身上的教育方法正确吗?
如果从物质满足的角度来说,他是比以往的我们的时代富足。要吃有吃,要穿有穿,零食呈大堆,玩具满天飞,音乐,动画,游戏更是玩不累,可是他真正从心理上幸福吗?
李跃儿老师说过“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孩子也不是得到更多物质他就幸福,如果一些家长以为平常辛苦工作,赚更多的钱,补偿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是幸福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知道孩子的认知状况与心理特征。就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社会的秩序,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依照自己的努力认知,“经验”到“规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如果我们用“教”的方式告诉了她,就会切断她进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他就会丧失独立思维能力;成人如果过于干预,不但会使孩子失去探索精神,还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问题。
李跃儿还说过“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孩子成长,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孩子成长,破坏孩子的内在建构。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让孩子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
大多数家长和个别私立幼儿园在孩子两岁左右就开始逼着孩子认字、计算,以为这样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样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突出学习的乐趣性,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性和心理的健康性。
李跃儿老师认为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二类,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李跃儿老师在书中讲述了现代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对于如何改进现代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还有一个感悟:教育,既不是像应试教育里的强制灌输知识,也不是像一些浅薄的人理解的素质教育那样给孩子报舞蹈班。钢琴班……而是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爱的基础上给予帮助。请家长放下一些自己的虚荣心,不要在成绩,分数,以及其他方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和空间,或许他能飞得更高!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5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爱是不言而喻的,父母都想给他或她最好的生活。长大后又想给他最好的教育。期望孩子成人后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和成功的人。
学习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最直、最平坦的大道。但是在进入大学校门前的十二年学习中,绝不会是只有快乐的,学习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所以我对市场一些心灵鸡汤式的教育书籍是持怀疑态度的。
我认为父母能做的是:在陪伴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如何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孩子克服一些学习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对轻松一些的`学习。
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后有以下一些想法。
一、对孩子的要求不要不切实际的高。目前我们对陈浩涵的要求是比较宽松的,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逐渐严格。相对于一些孩子上了数个课外班,浩涵是幸福的。他只上了绘画和书法两个班,如果有必要可以只上一个书法班,因为浩涵性格急躁不耐性,希望书法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性格,哪怕是一丁点。以前浩涵还上过乐器班,但是他不喜欢,于是就退了。
二、浩涵已经上四年级了,但是学习习惯仍未养成,痴迷于电视和游戏。我已下定决心要扭转浩涵的这一习惯。每天除了完成作业外,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希望通过一个和数月的坚持,能改变浩涵的这一顽疾。当然这一过程不可能全部是快乐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以我最大的耐性协助浩涵作出转变。如果浩涵能完成这一转变,那么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注意我只要求浩涵有良好的成绩,而不要求第一。
孩子的人生已经开始,人生中除了快乐和幸福,也有痛苦和挫折。父母将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通过自己的教育技巧、经验和爱,使孩子的一生中不缺乏幸福和快乐。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6
读着这本书,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李跃儿是一个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人,所以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我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汗颜了!我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
翻阅时,我不禁萌生了丝丝酸楚和歉意,因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无助、恐惧、孤独、愤怒。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那么,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们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必须要清楚"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引用周弘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只有"用心赏识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给予孩子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后,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除了在方框中发挥定格的形态外,再也没有其他发挥的.余地了。这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当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么、想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获得有益的发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