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端午的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4-05-26 17:32:28 分类:心得体会

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写教学反思来总结经验,在长时间的教育活动结束之后,大家一定也收获了很多教学经验,这时候写好教学反思是很关键的,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过端午的教学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过端午的教学反思8篇

过端午的教学反思篇1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过端午的教学反思篇2

?学习目标】

班级:

编写: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无中生有、爱戴、辅助、诬陷”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 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品读课文,感受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学习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学会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2.感受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学会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学习指导】 朗读—— 【知识链接】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华夏族。出生于楚国丹阳,今南阳浙川西峡人,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入汨罗江自尽。从而,世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端午节。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预习完成)

理解——

表达——

1.【语音茶座】给下列字注音组词,认读3-5遍,再巩固几遍,写会为止。 (学法: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辨义) 佩(pai )(佩 服 ) 施(shī )(施 展 ) 驾(jià )(驾 车 )

戴(dài )(佩 戴 ) 疏(shū )(疏 忽 )

措(cuò )( 措 施 ) 颂(sòng)( 颂 扬 )

俗(sú )( 风 俗 )

尸(shī )(尸 体 )

2.【词语驿站】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名望——好的名声;声望。

爱戴——敬爱并且拥护。 辅佐——协助(多指政治上)。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表示追念。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本课中包含“恳求”的意思。 无中生有——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3.熟悉文本、把握脉络。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四)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端午习俗——纪念屈原 第二部分(3、4)自然段:遭陷害被流放——依然爱国

第三部分(5、6)自然段:百姓悲痛,想办法祭奠——投食物、倒雄黄酒、投粽子 第四部分(7)自然段:演变为习俗 二.学习第一部分:

1、根椐课文内容填空。

(1)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 (喝雄黄酒)、(在屋檐上插艾叶)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三.学习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从书上找到有关句子,然后填到横线上。

1、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忠诚爱国、忧国忧民,很有才干的诗人。

2、屈原为什么受到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3、权贵们是如何对待屈原的'?(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答:朝中权贵诬陷他;楚王听信谗言疏远他,屈原遭流放。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 2.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答:楚王被软禁、首都被秦国占领、自己无法救国救民于水火。

3.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关心人民疾苦、忠诚爱国。

四.学习第三部分。( 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后在课本上用波浪线标出来。

2、比较句子,说说哪一组写得好。

⑴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答:第一句只表达了百姓知道屈原投江后,放声大哭,并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救他,而第 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像潮水一样”生动、具体地突出了百姓的多。 ⑵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

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答:两句话都写了大家在想办法,而第二句的“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 筋,想了很长时间,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这样描述使句子更加生动、感人。

?当堂检测】

一、给带点的多音字注音。

中计(zhòng ) 传统(chuán) 首都( dū ) 中间(zhōng ) 传记(zhuàn) 都是( dōu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尸(尸 体) 措(措 施) 驾(驾 车) 颂(歌 颂) 户(门 户) 错(错 误) 架(书 架) 领(领 导) 三、选词填空。

后来 以后 最后

1.(后 来),楚王中了秦王的圈套,被骗到秦国软禁起来。 2.楚王逐渐疏远屈原,(最 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 3.从此(以 后)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祭奠屈原。 四、猜一猜。

三角四棱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打一食物:( 粽 子)

?拓展延伸】

1.填表,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各个节日里的风俗: 节日名称 春 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时 间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四月五日 五月初五

风俗习惯

节日名称

时 间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腊月初八 腊月三十

风俗习惯

中秋节 重阳节 腊 八 除 夕

2.课外收集有关端午节的对联:

赛龙舟不忘楚风遗韵 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时逢端午思屈子 每见龙舟想汨罗 念故人,万户千家包粽子 庆佳节,敲锣打鼓赛龙舟 义报祖国 放逐难泯诗人志 魂牵桑梓 情爱唯倾荆楚山 【学习反思】

端午节的由来是介绍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通过对端午节由来以及民 间风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午节是我国的 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内涵。教学本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阅读有关 书籍,询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教学时,联系生活,激发学生读 书兴趣。师生共同交流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学生对这些问题 很感兴趣,畅所欲言、十分投入,因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以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 基。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心 灵世界。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 视学生的这种感悟。在教学中,紧扣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达到情的激发、智 的启迪、美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情感教育。

过端午的教学反思篇3

进入线上直播教学已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了。直播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教师又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课堂又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为师生互动连麦收到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课堂不得不减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二是学生又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教学效率堪忧。三是教学活动又在由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回流。四是教学方式的千篇一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怎样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线上课堂的关注度,进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利用前置作业,让学生预习课文,以语音和视频形式提交作业。

学生宅家三个月最想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同学、老师,对他们用不同方式展示的知识也很感兴趣。完成作业的过程,动手又动脑,还要组织语言,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怎样展示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在集中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深层次,多角度地识字学词。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习兴趣就得到了提高。连麦和语音回答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3、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的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读好长句,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这些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向叙述渗透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思考也很多,留待今后进一步改进

过端午的教学反思篇4

这一周我们听取了低年级组仇老师的《端午粽》听评课教学,我更是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水平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几乎整堂课没有瑕疵。针对仇老师的这节课,我做一个简单粗略的评议,敬请仇老师指正。

本节课的优点很多:

1、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仇老师让学生读书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能及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端好书本,坐正姿势,读书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词短语的层层深入训练。

如先紧扣课文内容:()的竹叶,()的糯米,()的枣。

拓展填空成: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再增加难度:()的()

这样层层加深,达到扩展训练的目的,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这中间还借用猜谜的形式填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取知识,增强能力。

3、注重在学文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学习粽子的色、香、味时,能告诉孩子们是由外到内的去写,这就有意识地指导了孩子的`写法,初步潜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适时的板书也清晰、简洁、重点突出。仇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飞扬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乐学教育。

4、注重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仇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喜好心理适时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比如,出示问题说,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就用动画片告诉孩子们答案。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使整堂课都在仇老师的激情教学和孩子们的乐学中完美收官。真可谓是兴趣充满了课堂,课堂在笑声中结束。我们也被这好看的动画所吸引,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仇老师的这节评讲课优点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叙述。

鉴于以上的评价是我本人对仇老师这节听评课的粗略看法,有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敬请原谅。我今后一定多向仇老师请教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过端午的教学反思篇5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过端午的教学反思篇6

我上了一节展示课。现在把上课的设计和教学反思整理如下:在上课前,我和廖老师就这一课的设计进行了交流。廖老师鼓励我进一步开放一些,上得有挑战性一些。并对教学设计谈了几点看法:读出问题这个环节可以适当地提前,减少教学设计中的预设,让学生思维充分地展现,在点拨和引导和评价中展现教师的功夫。少表演、展示甚至卖弄。课堂进行完毕后,自己感觉没有完全领会和理解廖老师的思想。在教学中出现很多不到位和不和谐的地方,总结如下:

1、学生参与面小,并且不够兴奋活跃,主动性不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本身的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课堂一开始,学生回答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尤其是我导入后和同学们谈节日和吃的关系的时候,由于有点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是很融洽的,我问同学们从文中读出什么以后,几个同学谈的都不错。我还趁机让几个同学勾勒梳理出文章的轮廓。但是到了我谈“汪曾祺是一个嘴馋的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显然不感冒,一度出现冷场,几个同学分析也没有围绕这个点展开,教师比较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读出问题上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上完课后,我和李老师交流才得知,桓台本地特产就是马踏湖的鸭蛋,感到非常的惋惜,自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和拓展的资源!所以说教学设计没有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对学情估计不够充分,是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另一个教训是教学中应变能力欠缺。如果当时冷场时,我组织同学们结合这一点讨论交流,并且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的时候,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2、学生对文章读得不够。这一课语言是很有特点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尤其是那种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细流娓娓道出。但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读的感情和语气语调很少涉及,致使对文章的味道和意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本节课上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下了功夫的,但其它地方,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引用文本语言的时候,自己丧失了很多指导他们朗读和体会作者感情的机会,一想到这一点,自己就不能原谅自己。

3、自己不够大气和从容。以前上这一节课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的,学生表现精彩,教师调控课堂从容,感觉很舒服、惬意。但在这一节课,自己感觉自己心态没有摆好,在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总想重复类似的课堂场景,当课堂情况变化时,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李老师谈的对,课堂教学中没有意外就没有惊喜,意外出现的时候就是看教师的素质和功夫的时候!自己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学中缺少一种循循善诱和自然从容的气质。

4、对文本的挖掘不够细致深入。上完课后,廖老师也给自己指点了几个课堂中几个有缺憾的地方,让自己感触很深。原先自己认为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比较成功的,但廖老师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学生两次读成了筷子一扎下去,如果此时比较辨析一下筷子和筷子头,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油多的'特点,并且在此处质细的特点也有所体现。我也想到,“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也非常值得品味。对这篇课文的总体把握上,也还有值得深究的东西。黄老师谈到,作者写鸭蛋,不光是因为好吃,还有好玩。在这两者上面写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中自己只把重点放在前者上了,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总之,由于自己对文章的钻研不够深入和透彻,使课堂失去了很多生成的精彩。

把这些问题摆出以后,我认为最关键最紧要的问题还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感悟理解。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黄老师提出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这是很难的,既要保证这种解读不是误读,又要把教参和其它资料中的解读了然于胸,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作为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学能手,我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必须在这上面下功夫,做文章。从现在开始,作为新的起点,在个性化教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过端午的教学反思篇7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教学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安排。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

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

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别的地方的鸭蛋哪里有我们高邮的鸭蛋好,还是我们高邮的鸭蛋是真正的鸭蛋。”再如,说到文章为什么引用元稹的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用文言诗句的作用,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春》这篇课文,提问说: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的引用使用得较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简洁、凝练。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我适当地扩展教学范围。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情感、语言后,把作者对家乡高邮的感情与同学们对赣南的'感情联系起来,利用讲述赣南的民风民俗、风味小吃,很自然地由作者对于家乡风味小吃鸭蛋的自豪感引入学生对赣南的风味小吃的一种自豪之情,并趁势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种赣南的风味小吃,以达到联系实际,情感升华的目的。而且学生的写作超出了预期效果,虽然篇幅较短,但却写出了赣南小吃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得知,学生对着这环节感触较深。

过端午的教学反思篇8

20xx年4月27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在我校录播室出了一节公开课《端午的鸭蛋》,现在把教学反思整理如下:在讲公开课前一周的周五下午才接到教研组长的任务,需要出一节公开课。当时只有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备课,写教学设计,做课件。加之小孩小,需要哺乳和看护,所以时间少。可谓时间少,任务紧。在课前对课上要讲的问题的设计也犹豫过,觉得问题设计的有点多,但不好取舍,还是讲了。

课堂进行完毕后,深感本节课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改正,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亮点少,整体来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这主要是由我个人问题的设置不够吸引人,以及学生预习不佳,参与度不强。课堂一开始,当我以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导入时,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当进行到文本解读时,比如作者家乡咸鸭蛋有什么特点?对家乡鸭蛋的情感?学生回答的不够全面,对语句的理解不够到位。此时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来从文本出发,运用提取,加工,概括出咸鸭蛋的特点。但归根结底,是平时阅读基本功训练没到位,动脑能力,阅读能力欠缺。

二.问题设置过多,学生思考时间过少,回答问题不够充分。

当课堂教学进行到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时,明显感觉到时间过紧,不够用,学生回答得很差强人意,教师点评的很仓促。课后反思,这个问题应该设计到第二学时,本节课不应该设计这么多问题。

三.学生对文章读得不到位。

这一节课语言是很有特点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尤其是那种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细流娓娓道出。但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读的情感和语气语调很少涉及,致使对文章的味道和意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四.教师本人的`语文素养欠缺。

我自我感觉我不是天生的老师,我一直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而努力,但由于天资的问题,个人教师魅力不足,语言感染力不强。体现在本节课中,如教学环节的串词设计不好,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点评不到位,无法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课后教研组长孙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的宝贵建议,如孙老师说,总体设计还不错,个人气场还是不错,有序进行,不慌乱。但他也指出这堂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如这篇课文是讲民俗的,应该能讲的很吸引学生,学生的参与度应该很高,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平时点滴做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今后我要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培训学生的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端午的教学反思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