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精神心得7篇

时间:2024-04-25 09:31:38 分类:心得体会

书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实践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结合实际经历写心得体会,能够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思考和感悟,产生共鸣和共同成长的愿望,以下是合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青海精神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青海精神心得7篇

青海精神心得篇1

信长星同志在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优化‘育选管用’工作,突出政治素质考察考核和实绩考核,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大柴旦将严格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从干部“精选、优育、严管、善用”四个维度长效发力,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助力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精选”为立足点,画好干部选用“精准像”。经世之道,识人为先。组织部门要本着对事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差异化”考察识别干部,切实画好干部“全息影像”,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精准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敢担当、善作为”选人用人导向,对党政一把手,着眼考察战略思维、科学决策、驾驭全局、知人善任、抓班子带队伍等素质;对党政副职,注重考察统筹谋划、贯彻执行、综合协调、创业创新等能力;对专业领域领导岗位,侧重考察专业知识、技术攻关、工作实绩等要点;对一线干部,靶向考察拼搏进取、攻坚克难、群众工作等情况,切实做到干部考察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灵活考察方式,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法,通过考察谈话、民主推荐、意见征求、政治测评等渠道,用好一线调研、明察暗访、分析研判、综合评估等形式,全面掌握干部政治表现、德能勤绩、廉洁自律等情况,切实画好干部“全息影像”,保证选出来的干部让组织放心、干部服气、群众满意。

以“优育”为基础点,搭建干部培育“成长链”。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使广大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首要内容,用好用活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红色家底”,着重上好理论武装“第一课”、党史学习教育“红色课”、比学赶超“提升课”,筑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之“根”、对党忠诚之“本”、党性修养之“魂”。突出实践导向,注重以训提能,推行“课堂讲授+现场教学+讨论交流+现身说法”培训模式,全面加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法规、基层党建、生态文明、安全生产等各方面业务培训,坚持在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领域检验干部责任担当,着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干部队伍。

以“严管”为落脚点,拧紧干部监督“安全阀”。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组织部门必须进一步转变理念、拓宽渠道、创新方式,着力破解深层次干部监督难题。严格落实干部政治审查机制,通过重点工作跟进、重要任务督查、日常走访了解、经常谈心谈话、广泛听取民意等形式,全面掌握干部政治表现、日常表现和负面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醒谈话、函询、诫勉,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拧紧关键少数“思想阀门”。加强与政法、公安、司法、纪委、审计、环保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广泛公开“12380”等干部监督线索举报平台,重点加强人事、财务、项目等“权力”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拧紧关键领域“权力阀门”。认真落实“凡提四必”要求,统筹用好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公务员平时考核、巡视巡查、任中和离任审计等手段,严把干部提任、晋升监督关,拧紧关键环节“责任阀门”。

以“善用”为发力点,激活干事创业“动力源”。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把干部选拔使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树立“用当其时、人尽其才、用人不疑”观念,把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安排到吃劲岗位成长历练,让他们接一接“烫手山芋”,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通过明责任、交任务、压担子,提高干部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科学制定干部储备机制和轮岗交流机制,统筹推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优秀干部储备培养计划,对有想法、肯干事的“潜力股”实行结构性、培养性、适岗性交流,通过换岗锻炼、交流挂职等方式,让优秀干部用当其时,打通墩苗锻炼、挂职锻炼、定向选用的递进式干部成长链条,保证干部成长有途径、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青海精神心得篇2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是一次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明确目标、坚定信心,牢记嘱托、笃行不怠,脚踏实地、奋勇前进的会议。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找准省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定位和重要要求与组织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入开展玉树组织工作质量提升年行动,在服务大局中主动担当,奋力走好新时期玉树组织部门赶考之路,为加快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贡献玉树组织力量。

夯实政治建设“根基”,突出立根铸魂。始终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深入推进“铸魂”行动,把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一体落实,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全面融入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切实把对党忠诚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日常言行上,以新气象新作为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业绩。

建强干部队伍“基石”,保障高质量发展。聚焦“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目标,全面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素质考察考核和实绩考核,优化“育选管用”措施,深入推进“壮骨”“活水”“提质”“关爱”行动,大力选拔任用在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任务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谋实招、干实事、有实绩的干部。着眼“四地”建设,加强分析研判,提高领导班子配备水平,选优配强党政“一把手”等关键岗位,努力锻造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着眼后继有人,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坚持拓宽选人视野与加强跟踪管理相贯通,坚持打破隐形台阶与注重墩苗历练相统一,不断健全年轻干部实践锻炼、适时使用的良性机制。健全崇尚实干、带头担当、加油鼓劲的激励机制,突出严管和厚爱相结合,进一步把“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旗帜鲜明为干部担当,为干部负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巩固基层组织“堡垒”,强化政治引领。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管党治党责任,健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抓两头促中间,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作用,深入推进基层党建提质增效,着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引领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着力强化驻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的管理,大力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持续推进“领头雁”工程,培养“农村家庭能人”,建强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效能。常态化、长效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加快构建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体系,拓展禅古村、青土村、守桥班等党建示范点功能,全面推进“红色物业”建设,以党建工作引领城市物业,解决群众愁难急盼问题,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晋位升级。

优化人才培育“沃土”,激发人才活力。围绕“人才强州”战略,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多措并举吸引、培养和选拔人才,用心用情服务人才,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玉树人才洼地。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专家制度、人才关怀帮扶机制,以“求贤若渴”的劲头,用好用活援青和挂派工作机制,放大援青和挂派干部效应,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深入实施“基层人才定向培养计划”,积极探索推行“乡土人才”培育计划,加快培育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扎实做好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推动更多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振兴基层。

厚植实干实效“基因”,锻造模范部门。要始终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部务会第一个议题,推动部机关全体干部带头对标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对党绝对忠诚、政治上绝对可靠,深入实施组织工作“质量提升年”六大行动,不断打基础、建机制、提素质、严管理、增文化、添智慧,自觉弘扬“公道正派、马上就办”工作作风,树立“组工出品必属精品”意识,提升专业能力、培育“工匠”精神,促进组织部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组工干部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幅提升,以组织工作的高质量保障玉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

5月23日至26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在西宁胜利召开,信长星书记代表十三届省委作的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了过去五年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成就,用五个“加快建设”和八个“坚定不移”回答了如何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问题,政治站位高、定位谋划准、工作举措实,为我们准确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一优两高”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指明了方向。就个人而言,将把学深悟透党代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使命在肩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感恩奋进、拼搏赶超,以实际行动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夯实监管职责,压实责任链条,形成监管合力,不断提高县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水平。推动实现“三化”,即智慧化、常态化、实效化。

创新监管方式

推动“双随机、一公开”智慧化

深入挖掘监管数据价值,依托差异化监管制度,构建专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平台,形成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要推进双随机与非现场、大数据等“互联网+监作文吧管”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监管精准度。要将双随机监管与信用评价相结合,针对不同信用状况、风险级别的监管对象,开展分行业、分领域的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对风险较低、信用良好的市场主体,适当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风险较高、信用不良的市场主体,适当增加抽查比例和频次,有效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强化部门协同

推动“双随机、一公开”常态化

要以公平公正监管为基本遵循,强化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坚决杜绝重复检查、分散检查,实现监管范围全覆盖,监管责任无盲区。各有关部门要周密制定抽查计划,科学调配抽查力量,合理把控时间节奏,及时公示抽查结果,最大限度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最大程度减少对市场主体带来的负担。要确保抽查发现问题与后续监管相衔接,形成监管闭环,营造公平有序、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

增强惩戒力度

推动“双随机、一公开”效能化

各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人员培训,要通过抽查真正发现问题、发现违法违规线索,坚决杜绝随机抽查“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要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对抽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惩处,实施信用惩戒,让随机抽查制度“长出牙齿”,真正起到震慑作用。要重视并做好公开公示工作,接受社会监督。

青海精神心得篇3

5月23日至26日,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西宁隆重召开,xxx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是青海全部工作的主题。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全过程聚焦高质量,全要素服务高质量。当前的政策举措、考核检查等全过程聚焦高质量,人才、知识、技术等要素配置都要适配高质量。学习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精神,我有许多的思考和启绿色作文网发,作为一名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支教教师,如何以新时代青海精神为引领,立足新时代,贯彻新理念,实现新发展呢?工作中要坚持学校的主体地位,把服务好学校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项基本内容,我们要践行五育并举理念,为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青海教育更加出彩增添亮丽的色彩。

青海精神心得篇4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立足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科学谋划今后五年全省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用“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奋斗目标和“八个坚定不移”工作部署描绘了宏伟蓝图,也为做好组织工作提供了遵循。

组织部门作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践行者”,必须在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把准党的政治建设“脉搏”、织密建强组织体系、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组织工作保障和服务全局作用中扛起组织担当、展现组工作为。

要落实学习贯彻第一要务,在推动会议精神一贯到底中亮出组工态度。立足组织部门职责,把省党代会精神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培训的重要课程,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培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在推动“强基固本”中体现组织力度。总结运用“抓乡促村”“一核三治”尖扎经验,巩固提升“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成果,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筑牢战斗堡垒。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在推动干部队伍建设中强化组织保障。深入实施“深化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行动,持续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专业训练,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办法,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推动人才优势集成转化中贡献组织力量。立足尖扎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加强人才“引、育、管、用、留”措施,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尖扎,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凝聚各方力量。

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全省上下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豪情满怀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省委书记信长星所作的工作报告政治站位高远坚定,精彩答卷赶超跨越,奋斗目标科学精准,擘画蓝图接续辉煌,极具战略引领力、理论指导力、实践推动力、政治领导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奋斗目标和“八个坚定不移”重点任务,找准履职尽责切入点,积极主动作为,努力担当起应尽的使命和职责、狠抓落实,为奋力谱写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新祁连建设篇章交出新的履职答卷。

以“国之大者”的担当精神

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持续发力

持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检验,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发扬斗争精神,进一步加大祁连山南麓祁连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力度,把重点聚焦到省州“巩固提升年”各项任务和全县具体工作上,针对环保督查反馈和前期治理检查中发现的各项问题,在“三补”和后期管护措施上久久为功,高质量、高水平完成种草复绿、后期管护、建档归档、动态监测等各项工作,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以“驰而不息”的工作态度,

在加快项目建设和争取上下足功夫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县级领导包联和“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年总结”机制,进一步加快续建、新建项目推进力度,确保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结合青海省关于落实国务院扎实稳住一揽子政策实施方案,围绕“高地”打造和“四地”建设,抓牢光伏产业、文旅、交旅融合发展,农牧业基础设施提升等有利时机,抓好高质量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县建设,扎实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重点工作任务落地,争取谋划、储备、申报、落实一批重点项目,为高质量发展筑牢项目支撑。

以“居安思危”的风险意识

在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上锲而不舍

从近期省内外发生的各项安全事故中汲取深刻教训,结合国务院及省州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具体要求,始终保持高度警觉,针对“主汛期”来临等重要时间节点,扎实开展好自建房屋、道路、消防、地质灾害、防汛抗旱等各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压实压紧各方责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扛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始终保持安全生产监管管理的高压态势,进一步营造良好生产环境。

以“改善民生”为奋斗目标

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上坚持不懈

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在解决就业、出行、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持续发力,加快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步伐,着力稳控物价,扛牢粮食安全职责使命,扎实推进积案化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青海精神心得篇5

刚刚闭幕的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是在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高度概括了过去五年发展积累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奋斗目标,对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作出了全面部署。全省上下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焕发精气神、干出新气象,再接再厉、善作善成,切实把学习贯彻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踏上青海高原视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青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宏伟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每一次视察,每一次审议,都是对青海各族人民深切的厚爱和巨大的鼓舞。五年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提出的重要指示批示,感恩奋进,勇毅前行,干成了一系列打基础、谋长远的大事,办好了一系列惠民心的实事,迎来了一系列增信心、鼓干劲的喜事,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省第十三次当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亮眼成绩始终离不开伟大思想的引领。五年来,青海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和精准指导,这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一切挑战的信心所在、勇气所在、底气所在。

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新青海,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加快建设创新开放的现代化新青海,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青海,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加快建设政治清明的现代化新青海,是我们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承载着青海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但必须清醒看到,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很多现实之困、诸多风险挑战都是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我们要按照大会对全身工作者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入实施一优两高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国家安全战略要地功能,着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全省上下、各条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重大意义、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坚定不移推进共同富裕,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坚定不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定不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坚定不移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蓝图催人奋进,实干铸就未来。让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转化为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转化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生动实践,以实干实绩实效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厚爱,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青海精神心得篇6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青海省委省政府肩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责任,始终把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抓手、总引领和总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精神,按照中央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总体要求,编制了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建设原则、目标定位和49项重点任务,举全省之力、集各方智慧全力推进,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管理新路子。在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一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恩光。

记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这一年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恩光:国家公园论坛的举办,为青海打开了一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为建设好国家公园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面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三期叠加”的关口,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原则”,切实担负起保护“中华水塔”、当好地球卫士的重大责任,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加快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努力走在前端、打造高端,向世人展现“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的独特魅力。

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总书记“三个最大”重要指示的认识,深入探寻生态价值、生态责任和生态潜力的内在逻辑,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重塑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的具体行动中,努力交出一份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新作为的时代答卷。

我们必须矢志不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扭住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这个关键之举,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努力实现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在高原大地上描绘一幅山脉、水脉、人脉交相辉映、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

记者: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中,我们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恩光:近年来,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立省之要,把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地建设方面,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精准发力,积极探索建立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保护、管理和建设之路。建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治理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一套规范有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与此同时,青海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为核心,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全省生态资源环境持续改善,为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奠定了生态根基。

记者:一年来,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

王恩光: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启动以来,青海紧盯“三步走”规划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成功举办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促进了青海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建立顶层协调推进机制,为示范省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完成全省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在全国率先启动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对全省14类109处自然保护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全面摸清了全省自然保护地“家底”。启动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陆续开展其他各类保护地规划编制、年度实施计划制定等工作。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精神,深刻认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自然保护地事业上当好排头兵、种好试验田,不断推进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各项任务,为建设美丽中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青海精神心得篇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北半球气候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和稳定器,在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海时强调,今天的青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全局来思考、来谋划、来推动,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青海贡献。

一、坚持树立绿色理念,肩负国家生态安全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青海平均海拔4058米,高寒缺氧,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是省情的基本特征。我们认为,生态是青海最重要、最可持续的品牌,也是青海在全国能立得住、打得响的品牌,青海能为全国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好这片高天净土。面对特殊省情,我们坚决扛起生态保护责任,实施生态报国战略,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绿水青山与民生福祉、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制度建设与行动自觉、立足当下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省深入人心。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护好“三江之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做好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章,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贯彻落实好“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牢牢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态生产生活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牢牢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牢牢把握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思维,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坚强制度保障;牢牢把握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观,站在地球第三极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青海贡献。

二、坚持筑牢绿色本底,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我们深感,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青海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潜力。我们聚力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囿于严酷自然条件制约,生态系统自我维护和修复能力差,生态环境保护难度大。近年来,我们以打造美丽中国亮丽名片为己任,先行先试三江源、祁连山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功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论坛形成《西宁共识》重要成果,今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正式设园。在试点基础上,我们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启动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正在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为主抓手,努力完成“五个区、一个体系、一个典范”和“争当第一、走在前端、打造高端”的目标任务。目前,三江源地区藏羚羊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3万只稳定在7万多只,可可西里成功申遗,三江源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正在申报“地球卫士奖”,青海的生态本底更安全。我们认真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聚焦“蓝天、碧水、净土”目标,坚决打响污染防治八项标志性战役,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青海蓝、江河清、山川美成为大美青海的亮丽名片,青海的生态环境更安全。我们扎实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快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工程,圆满完成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三江源草地整体退化趋势有效遏制,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6%以上,长江、澜沧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Ⅰ类,黄河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三年累计完成营造林1242万亩,青海的生态基础更坚实。

三、坚持推动绿色发展,奠定安全稳定的物质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地处西部高原,发展底子薄、任务重,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青海近90%的面积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成为经济规模和发展空间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的主题,坚守绿色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创造绿色生产生活,是善待自然、善待我们自身的最好方式。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在光伏光热、水光互补、风光互补上取得了技术突破,加快建设海南、海西两大“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2776万千瓦,发电量占比达86.5%,集中式光伏装机居全国首位,“绿电15日”再创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青电入豫”工程省内段贯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用上了“青海绿电”,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积极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发展高品质特色农畜产品,牛羊肉、青稞、枸杞、冷水鱼等高原特色优势品牌培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通过有机畜牧业认证的县12个,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4个,认证草原面积6916万亩,认证牦牛120万头、藏羊325万只,114万亩农作物化肥、农药用量分别减少24.4%、21.3%,全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我们积极推动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突出以人定城、以水定城、以地定城,推进产城融合、园城融合、乡城融合、文城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强化人口、土地、环境、产业、服务等要素支撑,在500个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户厕改造7.5万座,特色小镇和美丽城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全面开启。

四、坚持实现绿色惠民,夯实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青海来讲,不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民族地区发展,都离不开保障和改善民生这项基础性工作。工作中我们也体会到,青海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全国人民是一致的,但我们统筹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思路还不够宽、办法还不够多、路子还不够广,民生福祉的水平和质量还不高。绿色不仅要养颜,更要养人。只有不断增强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持续夯实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我们着力推进生态扶贫,通过管护就业、生态补偿、产业带动、务工增收、定点帮扶等方式,努力让贫困人口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实现了脱贫与致富的千年梦想。在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设置了4.99万个林业草原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年度发放劳务报酬10亿元,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牧民群众吃上了“生态饭”。我们着力发展林草经济,扶持枸杞、沙棘、藏茶、大果樱桃等特色品种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苗木花卉、特种野生动物繁育、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有针对性地培育森林康养等林草产业新业态,全省经济林面积达到379.59万亩。现在,绿水青山成为了群众的金山银山,有效缓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有了更可靠、更可持续的保障,吃上了“草木饭”。我们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省为目标引领,大力探索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等旅游方式,遥远的青海已经成为了旅游的网红地。201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561.33亿元,增长20.4%,越来越多的群众背靠山水美景忙起来、有事干,吃上了“旅游饭”。通过统筹做好“增绿”与“增收”的双赢文章,各族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到基层调研,群众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感谢党中央,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的好政策”。

五、坚持强化绿色治理,推动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长期以来,青海在生态保护和建设实践中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生态治理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体制障碍、政策缺位等问题,这些都是美丽青海建设的最大制约。守护好“三江之源”,呵护好“中华水塔”,建设好国家公园,管理很必要,治理更重要,管的是一时,治的是长远,关键要从“管得住”向“治得好”加快转变,实现更可靠、更稳定、更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加强对生态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的“大部门制”实体,有力强化了绿色治理的领导体制。我们统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颁布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编制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对三江源地区取消地区生产总值指标考核,成立三江源生态法庭,从法治体系、规划体系、管理体系、考核体系等方面保障绿色治理行稳致远。我们提升绿色治理的能力水平,与中国科学院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设立院士工作站,在省内大学开设了国家公园管理方向的专业学科,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力量提质量、增后劲。通过积极实践,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已经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我们还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设立昆仑山、青海湖国家公园,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不断积累可借鉴可复制的青海经验,也为世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青海方案。

行走在青海大地,从城市到乡村,从农区到牧区,从草原到林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更坚固,我们有付出、也有收获。面向未来,青海将进一步肩负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光荣使命,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海力量。

(作者为中共青海省委书记)

《青海精神心得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