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观后感最新5篇
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细节和情感的体验和反思,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的理解和认同,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谷观后感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谷观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奇迹男孩》这部电影,感触颇深,电影讲述了一个温暖千万心灵的成长故事。10岁的奥吉天生脸部畸形,此前一直在家中跟妈妈自学。当他小学五年级时,奥吉进入父母为他精心挑选的学校上学。在这里,奥吉与校长、老师以及性格各异的同学相处,他不寻常的外表让他成为同学们讨论的焦点,也给他的校园生活带来了不少难题。幸运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奥吉的父母、姐姐一直是他最坚强的后盾,在他们的支持与关爱下,奥吉凭借自身的勇气、善良、聪敏影响激励了许多身边的人,并收获了友谊、尊重与爱,最终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不可思议的"奇迹"。
这部电影让我回想起了我的小时候:小时候的我学习围棋,由于我的棋风一开始总是循规蹈矩,因此常常被同学嘲笑为"榆木脑袋"。当我有些灰心丧气时,老师安慰我,家长鼓励我,朋友也帮我驳回那些"口水攻击",让我重拾起自信。我坚持努力下棋,不再理会那些嘲笑,我知道我背后还有一群善良的人在支持着我,为了他们的这份善良,我绝不能放弃。努力终于得到回报,我最终将那些嘲笑我的人一一击败,并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现在我棋力已经三段水平了!
正如奥吉在毕业典礼上说的:"善良无处不在,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看看。所以,我想,我们只是看看,一直在寻找善良。事实上,善良到处都是。"我不清楚有多少人在这一幕潸然泪下,反正我是哭了:这是多么深刻的理解呀!他这是怎样理解到的呢?真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呀!
这场电影使我明白了许多许多:只要努力,坚持不懈,乐观向上就有可能创造奇迹;坚持才能成功;善良无处不在,我也要用自己的善良去感化他人!
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你是,我也是……
梅晓点评:很棒的影评!一部电影,每人观看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是,电影中的灵魂却能让每一个人心动。如同你说,"善良无处不在,我也要用自己的善良去感化他人!"一样,这是震撼你的地方,也是你有感而发的地方。同时,我想说,只有善良的人才会看到善良的地方。当然,文章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由电影中奥吉的成长到自己学棋的经历,都是因为身边有爱,都是因为人们的"善良",奥吉坚持了下来,你也坚持了下来。因此,文章最后点题的时候,就应该点"善良",其他的诸如"坚持"等,那都是"副产品"。小牟容,你会更棒!
谷观后感篇2
看完《心灵捕手》这部影片之后,我想了很多,写下了这篇观后感。
这部电影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剧情合理而有趣。尽管讲的是导师与天才的故事,但是强调的却是“等待天才的自我发掘与定位”。
它不是简单的导师指明一条道路给天才的故事,而是导师如何触动天才学生对生活道路的自觉选择。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威尔却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
威尔是一个真正天才,他的数学天赋足以改变世界,可惜,和很多未经雕琢的天才一样,他有着很多的问题,打架滋事,叛逆不羁,甚至为此几乎入狱,为了帮助威尔回到正途,不再浪费他那非凡的天赋,经过教授和他的心理学家朋友西恩的不懈努力,威尔终于克服了童年的阴影,突破了影响他多年的心理障碍…… 这种导师与天才学生相互交往的过程,对双方都同样是触动。也同样给双方下一个阶段的生活都带来了改变,这是这部电影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很多人都无从得知自己的天赋,因为找不到相信他们的老师,于是就认为自己很笨。”难道不是这样吗?审视我们的教育,看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风华正茂、青春飞扬的年代,很多人确实并没有能在一位良师的指引下找到自我,从而看不清前进的道路,于是前进的道路变得格外曲折。
这部影片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相距甚远,它是一个有着重重心理障碍的天才少年在心理学家帮助引导下的自我救赎。它更像心理医生的必读教材。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依然能从电影中得到不少启发。因为我们都越来越深刻地发现,当今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日趋严重。因为心理因素而引发令人扼腕的种种悲剧,已是经常见诸于各种媒体。
谷观后感篇3
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给人的感觉是耳目一新的,是接地气的,节目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让人看了余味无穷、荡气回肠。尤其是小品,描述了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国人或优秀、或丑陋的品质,或幸福、或辛酸的经历,让人在捧腹之余也受到了一定的感染,不免陷入沉思。《占位子》中各位家长对孩子的爱是真心的,望子成龙的心是急切的,但那种让老师都束手无策的畸形心理却令人唏嘘。
?占位子》就表现了一群这样的家长。新学期开学时开家长会,家长们最关心的不是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是抓紧时间跟老师沟通,而是盯住了“学霸区”的第一个位置,好像孩子坐到那儿就会成为学霸,就会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就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当然了,小品是把众多家长的奇葩行为浓缩到了一起,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展现出来,是很夸张的。然而它留给人的却是无尽的深思。
家长们给孩子的爱永远是无私的,为了孩子我们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但是我们却很少反思一下我们对孩子的爱是否“有毒”,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家长,家长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谷观后感篇4
正如很多人所说,这部电影除了讲父爱,更多的是讲孤独。孤独的并不只是孤独症的儿子,而更多是儿子的父亲。
送儿子进康复中心后,父亲第一次一个人在家里,看照片,我忽然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冰山理论”的例子,我们从这一刻里,看到了他的一生,他的一生都是在为儿子而活,为儿子受难,没有一天是在为自己而活,更重要的是,他在二十年如一日的煎熬中,再坚强的人,都是会累的,会坚持不下去的,但这样的时候,他并没有任何一个人,对他有生活或者精神上的一点支持,这才是最痛苦,最西西弗的一点。
这部电影让我多年之后再度自问:人几十年的生命是为了什么?虽然我很多年前就常说,人生没有意义。所谓意义,是人生自欺的一种方法。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生有何意义,整个人类都不过是这个宇宙中的一个偶然存在。
当然,我不是虚无主义者,我比大部分人活得还认真些,我希望自己在理性上了解人生没有意义,但感情上仍然能有自己的努力。
父亲这个词,于我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字眼,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直到自己快要成为父亲,才多少对父亲这个词多少有了一点感受。
几年前我看《天国王朝》,最感动我的就是父亲与初次见面的儿子一起同行,当地的军队来追捕杀人的儿子,父亲拒绝把儿子交出,以致和敌方大打一场,部下伤亡过半,自己也受重伤,命在垂危。战斗结束后,他在部下给他包扎完伤口,第一件事就是招手把儿子叫来,对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话:“不是他们不能够带你走,是他们态度不好。”多年后我回忆这一段,仍然有流泪的感受。
李连杰演的真是好,这么一个平时一脸很傻很天真的人,能够把一个底层的平凡受难的父亲演得这样真实,眼神里不再只是单纯,而是二十年的苦难造就的淡定和沧桑。在把儿子送进康复中心后,他高兴的说,孤独症也挺好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我分别时一点也不伤心。但眼中也难掩伤痛和失望。而当儿子发狂,见到父亲才平静下来之后,父亲的难过外表下面,却分明感受到他的些许欣慰和幸福。
李连杰没有父亲。自幼和母亲一起长大。
没有父亲的人,往往有着很深的父亲情结。同样是和母亲一起长大的周星驰,拍的纪念自己父亲和童年生活的《长江七号》,是嘻闹的作品,但本质上的情感,和《海洋天堂》是一致的。还有同样是孤儿长大的卓别林拍摄的《小孩》。罗伯特·贝尼尼导演的《美丽人生》,也是自己演自己曾经在集中营里的父亲。
人生永远都是,缺失让人懂得珍惜,正如痛苦造就人的幸福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恰恰也许正是因为能够看到人生的没有意义,人生才多少有了那么一点点意义。
谷观后感篇5
蝼蚁尚且贪生,在战争的巨大威胁下,老鼠也要求一个生。正如预告片中,闸北的大批难民正在涌向灯火辉煌的租界。
有人求生,有人却在赴死。
上海郊外的田野中,一群军人正在艰难地行军,操着湖北口音问离上海还有多远。这个细节很带感,因为该团其实之前已经打残,一半士兵是从湖北保安团补充的。
而远处的上海城,已经在连番战斗之后遍地烽烟、残垣断壁。
一座仓库,四百多人,四天四夜,淞沪战场的血肉磨盘,已经将整个城市化为废墟。当谢晋元站在楼顶远望南岸,那一片灯红酒绿的繁华气象,越发衬托得北岸宛如地狱。
预告片有一点非常有趣,至今没有出现任何一位主演的正脸,但这或许就是电影的本意:没有个人命运,只有家国;没有个人生死,只有八佰。
电影的历史考据也做得很好。因为怕重武器打到对岸的租界引起国际冲突,当时的日军也只能用轻型坦克和步枪攻击四行仓库,双方大多数时候都是短兵相接,而预告片里短兵相接的镜头,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几名战士在楼顶牢牢抓住一杆千疮百孔的战旗,这应该就是四行仓库战斗著名的护旗之战。电影中将如何呈现,非常值得期待。
从预告片来看,管虎导演一贯的手持写实画风和快节奏叙事依然得以延续,电影可看性极强。那种血火之间的残酷与忠诚,得以一览无余地表达。
对应片头的偷生老鼠,预告片结尾也是动物,一匹雄壮的白马从残破的战场中一跃而起,飒沓飞驰,其中的隐喻意味令人无比亢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