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十回读后感6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动瞬间和顿悟时刻,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智慧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红楼梦第三十回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红楼梦第三十回读后感篇1
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之幸也!不是我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且听我细细述来。
如果黛玉还活着,以她瘦弱的身子骨,你能想像她看着宝玉与宝钗过着幸福的生活,在她面前炫耀时悲痛的模样吗?再者,她能理解贾府被抄的打击吗?我想,非也。
在宝玉拜堂成亲的那一刻,高鄂将高傲孤僻的黛玉写得那么微不足道,她没有笑着离开,而是指天哭地地走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她还是我们所认识的黛玉吗?不是。我觉得曹雪芹本意非此。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给不了黛玉幸福。他连自我都保护不了,我们还指望他来保护黛玉吗?整天跟在一群女孩的后面,对她们温柔体贴。你怎样明白他哪一天看上了哪一个女孩,便抛弃了我们黛玉,嫌弃我们黛玉。就如紫娟说的那样:“你的花言巧语我们已经听腻了,就只会抠死人。”他与宝钗结婚后,在宝钗怀有身孕之时,弃她而去,做了和尚,让宝钗独守空房。他对宝钗如此,那么,他对黛玉也能够如此。再者,如果有一天,贾府重整旗鼓,你能想象黛玉洗碗下厨做汤的情景吗?到了数年之后,宝玉突然发现黛玉老了,脸上的皱纹多了许多,再看看,身边的袭人就宛如当年的赵姨娘,他怎得又不想起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呢?
现实世界本来就不应是非黑即白,也许历来许多人悲叹黛玉之身世,可谁又能确定黛玉不是世间的幸运儿呢,毕竟爱过、痛过、哭过、笑过便是人生,既然尝遍人生之酸甜苦辣,亦没有白走世间一趟。她的生命在故事最华丽之处结束,如昙花一现,留下世人的无限唏嘘,也是一幸事呀。
所以,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的万幸啊。
红楼梦第三十回读后感篇2
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一味不可缺少的香料。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情感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众多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古典小说的巅峰巨著。书中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尽管他们的生活境遇和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他们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也呈现在不同的情节,但他们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红楼梦》通过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的描绘,深刻而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满腔悲愤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惨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的轨道推向万恶的封建社会。以无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地扼杀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产的爱情。使她们在花季般的年龄里享受不到应该享受的快乐与幸福。我可以体会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咀嚼一生。
红楼梦第三十回读后感篇3
这个暑假,我又一次拜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阅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和以往一样,久久不能平静,从书中我看到了不忍看到的红楼的悲惨结局:林黛玉的惨剧,贾宝玉的悲剧,薛宝钗的闹剧。
书中既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又有善解人意的薛宝钗、既有性格泼辣的王熙凤,又有开朗直爽贾宝玉……但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受封建社会的影响,所以最后都落了一个不好的下场。
?红楼梦》突出的'是贾、史、王、薛这四个当代的贵族家庭由盛转衰的悲惨过程,书中先把红楼中的女孩子们与贾宝玉描绘成了一个个生活在迥然不同与世俗社会中的幸福的孩子,他们享受这一切荣华富贵,表现的是那么舒心。但是,因为贾元春的去世,使这四个贵族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皇帝宠幸,又因为当代封建社会的影响,变得与其它贫困家庭一样,出去给其它家庭当仆人。
这让我看见了人间的丑陋,看见了美丽完美,但是也不得不佩服作者曹雪芹文笔,写出了感人肺腑的文章。例如,“月难逢,彩云易散”,我就看见了晴雯的名字。同时,我也就看见了她的性格和命运。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又使我看到了一个性格外向、泼辣的王熙凤。
虽然这个结果令人不忍观看,但是,我觉得,书中因为悲痛而死去的林黛玉,她死也是值得的,在她死后不久,这个富贵家庭也灭亡了,看看之后死去的王熙凤,她比林黛玉害死的悲惨,若她等到灭亡时才去世,那她早都伤心绝顶了。
写到这,我心头不禁又有一阵伤感,我是多么憎恨当代的封建社会啊!
这本书不但让我学习到了写作的技巧,也让我看到了当时的老百姓们对封建社会的无奈与憎恨。
红楼梦第三十回读后感篇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评价;而我再次读完《红楼梦》用曹雪芹的话来说就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巅峰之作也许是曹雪芹的自叙吧。
文章以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为背景,勾勒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萌动。《红楼梦》的结构宏大、情节栩栩如生、细节精致,人物栩栩如生,声口毕现。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袭人、薛宝钗、贾母等人物活灵活现,给我留下深刻的象。
一个国家,一个家族的兴亡盛衰谁又能预料?谁又能掌控?《红楼梦》便是如此,现实生活便是如此。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繁荣昌盛,贾家却由鼎盛走向衰亡的结果,我并没有猜到,只是对结局莫名想哭。宝玉出家,黛玉、贾母的棺木被带回南方安葬,宝钗只能暗自落泪,袭人最终默默认命,王凤病故……为什么昔日繁荣昌盛的家族会忽然什么也没有?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归彼大荒。
珍惜眼前生活,我们要开始抓紧每一刻学习,为自己创建更加美好的生活,做一个有尊严,修养的人。封建社会的压迫阻碍了人类最纯真的感情,禁锢了思想,自由是生命之花,宝玉、黛玉的悲剧告诉我们平等和自由的宝贵和封建伦理道下人们的悲哀。不管地位如何,尊严比权贵更高贵。
“梦”尽是哀伤,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无论怎样,尊严是生命真正的意义。
红楼梦第三十回读后感篇5
第三十六回的回目是: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这一回的内容如果按照网络标题党的风格,弄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快看!袭人的升迁和宝玉的失意居然发生在同一个时刻!真相全在这里,你绝对想不到...”——是不是点击量就会蹭蹭的上升?
或者换一个高大上的“论文体”的标题,也可以是这样:《关于薛宝钗和花袭人利益联盟的建立和巩固以及贾宝玉在“情爱圈”中得与失的困惑与领悟》——没准儿一不留神,就可以登入大雅之堂了。
这就是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
其实,每一回的内容都可以弄成上面这样的,然而除了庸俗以及些许搞笑,还能留下什么?所以严肃起见,还是不要故弄玄虚的好。因为真正的文学名著并不是靠离奇的情节来吸引人,重要的是靠人性的力量打动人。不过在情理之中,也许有点出人意料,且听慢慢道来——
宝玉自从因为“不肖”的罪名,遭到父亲贾政的“笞挞”,贾母亲自出面“解救”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已经恢复很多。贾母为了避免他再有麻烦,特意为他出台了“着实将养几个月”的保护性政策——这期间不但不需要听他父亲的传唤,而且外人也可以一概不见。有了这样的特殊优待,宝玉一下子就像得到彻底解放了的节奏,每天只在丫鬟们中玩耍,状态很是清闲。虽然宝钗等人时不时的还想劝导几句,当即也就受到宝玉的反感和回怼,只有黛玉从来不跟他说这些,所以当然就跟黛玉更加情投意合。
话说,因为王夫人的丫头金钏投井自尽,名额出了空缺,自然就有人惦记上了,毕竟这个岗位的“薪金水平”比较高。所以“主管人事”的凤姐就陆续收到了一些人家的送礼,凤姐开始还莫名其妙,经过平儿提示才恍然大悟。凤姐等到礼收的差不多了,这天得便,就请示王夫人,不过是想顺水推舟做个人情。王夫人想了想却说,不必添人了,直接把那份月例钱加到金钏的妹妹玉钏头上,让她吃个双份也不为过。于是玉钏磕头谢恩。
王夫人又问起姨娘们的月例情况,决定把袭人的待遇给予直线大幅提高: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就有袭人的——相当于明确了袭人作为宝玉“屋里人(妾)”的“政治地位”,只是暂时不办手续,“先浑着”。袭人原本就是享受贾母房中丫鬟的待遇,已经比晴雯等大丫头高出一个规格。现在又得到王夫人的特意关照,更是拿到了“双份工资”——一下子提高到每月拿一份相当于姨太太标准的的二两银子、外加再得一份大丫鬟标准的一吊钱,只是这些钱不从大帐里出,而是王夫人从自己的月例中划拨。王夫人还含着眼泪,对薛姨妈等述说袭人“那孩子”的百般好处,“比我的宝玉强十倍”,宝玉如果有造化,能够让她长长远远地伏侍一辈子...
凤姐大概是被人打了小报告,王夫人顺便问起发放月例钱的过程中有木有克扣和拖延的问题。凤姐显然心虚,急忙一连串的解释,嘴皮子利索的“像倒了核桃车子似的”,王夫人也就没有再深问,但显然是有所保留——将信将疑的一阵难堪的沉默。凤姐蒙过这一关,松了一口气,出门见到几个执事媳妇,就气急败坏地忍不住放出来要打击报复的口风。
宝钗也加紧行动了,午休时间,似乎很随意的“顺路”来到了怡红院,想找宝玉聊天,以解午倦。
回顾第八回,我们知道,宝玉给自己的住处曾起了一个别名叫“绛云轩”,宝玉还题写了“绛云轩”三个大字的“斗方”让晴雯贴上。“绛”是红的意思,我们注意宝玉的标签总跟“红”有关系,“红”当然代表让他见了便清爽的“女儿”们。
宝钗悄悄来到宝玉的房中,见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旁边,手里做着针线。宝钗瞧袭人手里的针线,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红莲绿叶,五色鸳鸯。不禁称赞,好鲜亮的活计!这是谁的,也值得下这么大工夫?袭人朝床上努努嘴儿。
袭人说做了半天活儿,脖子酸酸的,得出去走走,拜托宝钗替一会儿班,就这样,似乎无意又似乎有意地,在“绛云轩”中,宝钗与袭人,这对“黄金搭档”就有了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紧密合作——共筑“鸳鸯梦”。宝钗也坐在了刚刚袭人坐的位置,不由得拿过来袭人刚放下的活计,继续绣起了鸳鸯...
这温馨的镜头不成想却又被黛玉看个正着——因为湘云约黛玉来给袭人道喜,黛玉来到窗外,隔着窗纱往里一看,这个场景就映入眼帘...
宝钗正在聚精会神的绣着,宝玉在梦中忽然喊骂着:“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听了不觉愣了。
现在看来,回目中“绛云轩”的“梦兆”应该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宝玉正在午睡又说了梦话,同时也暗示宝钗和袭人的“鸳鸯梦”却被宝玉的梦话无情打破。
这时候袭人回来了,袭人说起刚才见到林姑娘和史大姑娘。宝钗问,她们没告诉你什么?袭人说:总不过是那些玩笑话。宝钗说,这回可不是玩笑,是真的——上一回宝钗所说的让袭人“更不好意思的事”终于来了。正说着,凤姐打发人来,叫袭人去给王夫人磕头。
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袭人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宝玉,宝玉也是喜不自禁。宝玉就说,这回你可不能动不动就说要走了吧。
袭人说,从今以后我是太太的人了,我要走连你也不必告诉,直接跟太太说就可以了——我们发现,袭人取得王夫人的高度信任以后,说话的口气立即起了变化,貌似有点儿趾高气扬了有木有?
说来说去,就说到“死”这个话题。宝玉就发了一通“宏论”,首先对自古以来那些文武大臣“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提出了质疑,直至批判。
“文死谏,武死战”,是历代儒家提倡的的忠君观念,宝玉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批判这个观念的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有昏君才死谏,“文死谏”岂不是在骂昏君?“武死战”呢,武将本来是保卫君王的。都战死了,谁来保卫“君”?所以,这两个“死”都不应该,也都不值得——这确实是以前没人敢这样说过的,无怪脂批有“玉兄此言,大觉痛快人心”的评论。只是,以宝玉的社会经验,似乎很难有这样的“振聋发聩”的见解。所以,这段文字,可以看作是曹公借宝玉之口说出来的自己想说的话。而这些话,在当时的条件下显然是“大逆不道”的——可见,作者特意申明的“毫不干涉时世”只遮掩之词。
宝玉越说越激动,也越说越“离谱儿”,以至于说出,趁你们都在,我就死了,让你们的眼泪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这样的“疯话”。 可见这个时候的宝玉对现实已经厌倦到了何种程度——不过,读者还是应该结合作品所呈现的特定的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去理解,千万不能简单的对号入座。因为客观地说,拿到现在,这样的人生态度怎么说也是有点儿消极甚至极端,肯定不能提倡。
话说这一天,宝玉感觉有些无聊,想起《牡丹亭》的曲子来,自己读了两遍,听说梨香院的十二个学戏的女孩子中唱小旦的龄官唱的好。就出角门来到梨香院。只见宝官、玉官(“宝玉”!) 都在院子里,就问龄官在哪儿,都告诉他在屋里。
宝玉看到龄官独自倒在枕上,见宝玉进来,文风不动。宝玉近前坐下,央求她起来唱一套“袅晴丝”,不想龄官见他坐下,忙起身躲避。正色说,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宫去,还没唱呢。宝玉仔细一看,原来这龄官就是那天画“蔷”的那个女孩子。关键是,宝玉从来都没有遭到过这样被人厌弃的情况,不由得讪讪的红了脸,只能出来。
宝玉显然有些失落。在此之前,宝玉可是从来也没有这么没面子的时候。因为“见了女儿便觉清爽,所以对所有的女孩是“见一个爱一个”的。当然,按照鲁迅先生的评语,宝玉对这些女孩子都是“昵而敬之,恐拂其意”。那些女孩子也都是享受来自宝玉的关爱或怜爱。而万没想到,龄官却是个例外。
龄官不给宝玉面子,更不接受他的“亲昵”,原来是另有专情。宝官说,等一会儿,蔷二爷来了,叫她唱是必唱的。果然,片刻之后,贾蔷从外面进来,手里提了个雀笼子,上边扎着个小戏台,和一只雀。
贾蔷本想用这个玩意儿逗龄官开心,没想到龄官却说:“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劳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干这个。你分明是弄了它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我好不好。”
贾蔷这才知道自己犯了忌,说,今儿我哪里的香脂油蒙了心,费了一二两银子买它来,没想到这上头。说着,把那雀儿放了生,笼子拆了...接着,宝玉在一旁看到二人情意绵绵的情景,才领会到画“蔷”的深意。
这回的回目中有 “识分定”的话,就是认识了人和人之间关系是在冥冥之中有一个“分定”的,说白了,不管你是谁,尽管你可以一厢情愿地去爱任何人,但并不是你想爱谁,谁就一定也爱你,人家可以有自己想爱的人。这样简单的道理,宝玉竟然不知道,需要通过一个“自找没趣”的过程才能领悟。宝玉在梨香院得以“情悟”,悟到的就是这个人生启蒙:“人生情缘,各有分定”...
红楼梦第三十回读后感篇6
恐怕许多人都读过《红楼梦》,但大众人士都很少书面评阅她,没有点儿丰厚的文化底蕴谁敢妄加评阅?鄙人拙识,可能是职业使然,我被《红楼梦》中的肖像描写深深吸引。
写作课上,让学生写人,尽管我使出浑身解数,大部分学生写人物外貌都是千篇一律,这让我大伤脑筋,也许悟一悟 《红楼梦》中的肖像描写,对我的教学有所帮助吧。
?红楼梦》的开篇,各样人物出场,便是通过人物眼光,在对比中各自亮相。宝黛初会,一见面便似曾相识,”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贾宝玉初见林黛玉,便抓住她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虽也用说书传统的肖像套话,却又不落俗套地勾画出了黛玉所特有的”笼烟眉“。
正因黛玉”眉尖若蹙“,宝玉给她取字”颦颦“。正因黛玉”泪光点点“,宝玉觉得”久别重逢“。正因黛玉貌如”神仙“,却并没有”通灵“佩饰,宝玉登时发作起痴狂病,狠命摔去那”劳什子“。正因为运用了有特征的肖像为引线,从而带出了有个性的心理、言语和行动描写,显示了主人公心相通的痴情,拉开了《红楼梦》大悲剧的序幕。
曹雪芹描写贾宝玉的肖像,一次未能尽意,再次让他亮相,使黛玉感到他”外貌最是极好“,却又已”好皮囊“跟世俗所说的”腹内原来草莽“形成反差。这种”表里不一“的肖像,唤起读者的关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肖像描写中”眼睛“的描写甚是重要,我们经常说:他的眼睛会说话。鲁迅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是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画好眼睛,等于成功地描写了肖像。而成功的肖像,就等于在读者眼前,打开了认识人物的窗户。曹雪芹这样描写黛玉的眼睛:奇眉妙眉,奇目妙目,奇想妙想,真真写杀!那奇妙处,就在于会说话,能让读者透过它们看到内心。
生活中不存在容貌完全相同的人,人物外貌的独特之处,就在最能体现其人本质并且足以区别他人的地方。作者应该根据人物的性格,作品的需求,用精巧的笔墨把它们描写出来,力求外貌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特色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