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猫读后感7篇
写读后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以及作者的用词和写作技巧,以下是合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语文课文猫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课文猫读后感篇1
《简爱》记叙了一个出身卑微、父母双亡的孤女成长的历程,而其中有又插入了精彩的爱情故事。喜欢这部作品有两个原因:第一,如同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别开生面一样,书中对爱情故事的描写也与众不同,没有任何露骨、低俗的刻画,而是让男女主人公谈了一场纯净、动人心弦、至高无上的恋爱。他们的爱超越了外貌、地位、金钱、年龄,完全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之上,是需要用心细细品读才能体会的。第二,简·爱迷人的品格与气质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和其他人的尊重,也赢得了我的心。相信每一位读者心情都会跟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时起时伏。
读完此书,我完全被简·爱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那丰富、明确、坚定的追求女性社会上的独立与尊严的个性所深深的震撼。我也为海伦的爱心、真诚、智慧所感动,是的,虽然她在人世间的生命是短暂的,可她的一生却绽放出流星般的光芒。我还为罗切斯特先生的热情奔放、敢作敢为,、敢爱敢恨、有同情心而赶到敬佩。
?简爱》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灰姑娘”的奋斗史,简爱坚强的面对困难,挫折,她还追求男女间的平等,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平等。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我跟你有一样的灵魂,有一样的心。”
我反复读了好几遍《简爱》,也流了好多泪,是同情、感动的眼泪,也树立了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信念。漫漫人生道路上,《简爱》是我的精神财富,将鼓励我不断前进。
语文课文猫读后感篇2
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我深刻认识到广大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可供人类生存。地球把所有的资源默默无闻地奉献给人们,哺育人类成长、发展。如果我们把她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如果对不能再生的资源滥加破坏,长此以往,资源总有一天会被用完,地球也将会走向死亡。
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唤醒大家行动起来,切实保护地球。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我想只要我们人人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努力做好环保工作,真正保护好生态平衡,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将会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
语文课文猫读后感篇3
所谓语言训练点,是指被用来进行较为充分的语言训练的部分课文内容,也就是供学生训练用的句子。字、词、句、节均可成为训练点。选择语言训练点除了应根据年段特点有所侧重外,还应注意哪些哪些问题?
一、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整体理解课文每个语言训练环节都应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必须为学生最终理解课文中心起一定的作用。
这势必要求从整体感知课文来着眼选择语言训练点,否则就有可能会不恰当的将部分内容的训练功能放大,从而将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割裂开进行。一篇文章各部分文字都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每个部分都有适当的定位列次而构成一篇圆满文字。课文各部分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也应在文章中统摄下结合部分课文内容在中心下的位列来确定的。例如《李时珍》一文中,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
1、“完善”一词,为什么换成完整行不行?
2、为什么说旧的药物书不完善,它有哪些主要缺点?
3、你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本草纲目》是部完善的药物书?(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每种都有图。)
4、李时珍为什么能编出这样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这个训练点设计由“完善”一次入手,扩展到句、到节,再辐射到全篇课文,由点到面,紧扣编写《本草纲目》这一中心,把课文的部分和整篇的内在联系融为一体。
二、语言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语言知识来源于对大量语言现象的规律性总结。
由于语言知识与语言密不可分,所以语言训练必然涉及到语言知识。而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语言知识无疑会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语言训练点时应考虑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通过训练使学生对蕴藏于课文中典型的常用的语言知识有些感性认识,经过迁移内化,能模仿运用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例如苏教版第七册《九色鹿》中调达受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后来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皇榜后却把九色鹿的踪迹向国王告密,这样的行为课文里哪个词语可以概括?(“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这样的行为和课文里哪个成语意义相反?(“知恩图报”)这样安排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容易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表示此类行为的词语的总结、概括、积累与运用。
语文课文猫读后感篇4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陶罐和铁罐》。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课文讲了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分别是陶罐和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说。“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互相碰撞的,说道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而我却永远留在这里,什么也不怕。”“何必这样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很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管子留在厚厚的土里,捧起陶罐,倒掉土和擦干净。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能光看别人的短处,还要看到自己的短处。
语文课文猫读后感篇5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崔老师强调的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基于这样的`思考,阅读工作室的共读书目《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吴忠豪),收获很大。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采用专题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结合小学各年级的具体课例,汇集而成了12个研究课例。全书共分四章,每章都有一个研究主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教语文的载体”。话虽这么说,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不少教师仍然行走在“教课文”的路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拿到一篇课文,针对里面的内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析是老师们的常态教学。和“繁琐的内容分析说‘再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读后感·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呢?读了这本书,我厘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语文课究竟教什么?也就是要处理好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本体性任务落实的关系。
(2)要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这里强调了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按照儿童认识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来确定。
(3)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教学设计上就要大胆取舍,删繁就简。
语文课文猫读后感篇6
语文课要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的语文老师的认识在理论上都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虽然我们的老师们认可了这一理念,但真的走进实际的语文课堂,却依然感觉新走的有时还是老路子,不少老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解读讨论上。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长进。
这样的语文课基本就可以认定是在“教课文”。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这样的教学说再见,对于大部分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还是一件难事。
针对此问题,去年徐校长向我们推荐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我们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尝试着在自己的课堂上转变,一年下来,感觉受益颇多。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用专题行动研究,围绕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告诉了我们怎样来实现这种观念的转变。
这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
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②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实际上,在这四类问题中,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或许是当下老师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我们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面对课文制定教学目标时,常常是拿捏不准,想想这也重要,那也重要,解读文本时发现课文中字词句短篇,还有人文教育等,一个都舍不得丢弃。于是教学设计时往往安排许多训练点,一会儿人文教育,一会儿知识点堆积训练,弄的课堂臃肿、繁冗,教学难有实效。常常还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下课铃就响了,总是感叹:“为什么时间总是不够用?”反思自己,面对诸多问题,可谓是混沌一片!
关于这一方面,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际的内容参考。
吴忠豪教授认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拼音、汉字、常用词语、常用句子,标点符号,简单的修辞,常用的文体等。
(2)语文学习方法:理解词语句子,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达顺序,各种文体的阅读,除了读的方法,还有写的方法和听说的方法等。
(3)学习习惯:预习,使用工具书,积累摘录词句,质疑提问,收集资料,细心观察生活,收听广播电视,看书读报等。当然语文课程内容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内容,好在现在每篇课文对人文教育内容规定非常明确,不需要我们进行太多的思考。
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吴忠豪教授选择了一个个前后对比的生动的案例,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我们知道了,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仅仅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不能局限于教师对文本的主观解读,也不能只考虑年段的目标要求,而且还要以学生为本,要严格按照儿童认识规律来确定。
其实最难的还不是说课程规定的总目标和各年段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是白纸黑字写在文件上的,这可以认真学习。然而这个课时目标太重要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得靠课时目标的达成积累。这得需要我们自己确定编写,所以问题往往就出在这个环节了,有时一些教师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用的教法和老教师基本一样啊,怎么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就是注意点不同。新教师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教上,而资深教师会花精力研究课时目标的设定。就拿我们二年级上册课文《曹冲称象》来举个例子,课后练习第二题课本是这样设计的.:
读第四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想:这个训练点到底是想让我们训练什么的?到底是培养孩子哪方面能力的?这里的“读”是目标要求还是教学手段?细心的老师可能注意到了,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做手工”和语文园地中的写话“我的玩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按照顺序说或写,那曹冲称象第四段就是要我们利用这个例子来训练孩子有序表达,培养孩子有序表达的能力和培养孩子思维的周密性,所以我们本段的教学就要仅仅围绕“有序表达”这个点去设计思路,用顺序词也好,用关联词也好,提供主要信息也好,都是在“有序表达”这个目标下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课程内容的开发,然后才能确定教学目标。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这点也想要,那点也要抓,一样都不舍得丢掉,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过多的训练点。原本想面面俱到,最终却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根据课程内容来选择教学目标,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等于课文内容。课文内容会随着不同的课文发生变化,但是课程内容,指向语文这门学科,指向课程标准,是相对稳定的。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生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掌握可以终生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只有选择了恰当的课程内容,我们才能制定出更加适宜的教学目标。同样的,教学目标的选择,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懂得有舍才有得!各年段的课程标准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风向标,只有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学生需要并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从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我们学校这点就做得很好,每次听评课时,徐校长就经常提到:一堂课不能什么都要抓,我们能一课有一得就很了不起了。这样目标更明晰,老师就会少做些无用之功,孩子们也学得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训练了哪方面的能力。
光确定个教学目标就有这么多学问,语文教学真是项大工程啊!不过要想让老师们能够有效地选择教学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直接与老师们的个人水平有关,与老师们的备课深度有关,与老师们的教学态度也有关。看来我们还得细细地去研读这本书,认真地去研究我们的课堂,研读我们的教材,提高我们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再远的道路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这探索之路上,只有学习和实践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在实践中答案才能了然于心。
这本书中的其他几个章节也在触动着我的灵魂,比如“理解与并重的阅读教学”、“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和习作教学设计”等,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有必要再重读这本书,希望我们每读一遍都能从中悟出一些语文教学的真谛。
崔峦老师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才能更好达到这一境界,也才能让学生在语文方面达到更全面、更深远的发展。相信,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不断的更新理念下,我们的语文课堂终究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语文课文猫读后感篇7
读了《学会看病》这一课后,我才懂得什么爱叫做放手?文中的儿子生病了,发了烧,母亲为了他以后能独自生活,决定让他独自去看病,结果看病学会了,妈妈感到十分高兴。
是啊,在生活中,有一种爱就叫放手。
那是一个蒙蒙细雨的夜晚,我正和母亲在路中行走,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脚上的皮划破了,妈妈只是冷冷的说了一句:“自己去药店检查。”我听了就像被泼了冷水,总觉得妈妈不爱我了。我只好自己慢慢吞吞的走向药店,检查好后,疲惫的回来了。这时,我正发现妈妈正在阳台上焦急地走来走去,生怕我发生什么意外。我走上了楼,妈妈看见我回来了,便马上跑过来问我:“怎么样了?还疼吗?”我目瞪口呆,用双眼直直的望着妈妈。妈妈又接着说:“妈妈也是为你好,妈妈之所以让你独自去医院,是因为让你适应独自生活!”原来妈妈还是爱着我的,她是为了我好才这么做的呀!
原来爱不仅仅是温暖,总有一天,你也会将面对母亲让你独自生活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