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小说读后感6篇
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读后感是一个深入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机会,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体小说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体小说读后感篇1
?三体》这次得到雨果奖,评奖过程虽说有些插曲,也不必将此奖看得比诺贝尔奖还“纯粹”,但却仍然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通俗文学也在向世界一流水准看齐。这个事情,其实比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还要重要一些。严锋兄以前有个看法,认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纯文学写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好的作品,已经和目前世界一流水准差别甚微,但通俗文学,却和世界水准有着巨大的鸿沟——我很同意这个看法。《三体》得到行内大奖,可以弥补一下这个遗憾,也可以让更多作者看到希望。
中国新科幻正在力图摆脱“通俗”的帽子,这在我看来,大可不必。“通俗”并不一定是个贬义词,一般人喜欢看的,就是通俗文学——能够做到大众喜闻乐见,也是一种特殊的本领,并非人人可能。如果在此之外,还有更深更广的内涵,也可能会被经典化,耳熟能详的例子如金庸武侠小说,并不因为其文类通俗而失去业已确立的经典地位。如果摆正自己的地位,通俗文学依然大有可为,并不一定非得跻身于在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在进行探索的纯粹文学乃至先锋文学的狭窄领域——那种探索,本来就是少数人的责任和义务。当然,新科幻如果在观念、内容尤其是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前沿性的探索,也会成为高层文学的一部分,但恐怕会大大降低特定时空内读者的数量,有此雄心的作者,得事先预估其中的风险。
通俗并不妨碍其也关注一些“严肃”的问题——当然,关注的方式,处理的复杂性和深度,还是会与严肃文学有别。在这些方面,《三体》仍然是通俗文学,它之所以值得学者关注,是因为它涉及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当然,处理得如何,则见仁见智。
尽管属于“科幻小说”,《三体》核心的设定和关注,其实属于社会或政治领域,只是它把对这个领域的一些基本设定,投射到了广袤的宇宙时空之中。这部小说的出发点,是很单纯的“科幻”问题:地球人是否应该和外星人联系,是否应该预先设定外星人的“善意”?刘慈欣后来在采访中的回答显然更为周全:我们应该对地球上的同类尽力推行谅解和善意(这已经很难),却不能不以“最大的恶意”评估可能存在的外星威胁——不能过于天真乃至蠢萌。但由此推广出来的“黑暗森林体系”这一“宇宙社会学”的“公设”,却属于社会、政治领域,也可能存在各种问题,难免引起争议。事实上,一谈到“宇宙公设”,就已进入“道”的领域,这是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领域,科学在此并无优先权,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最好是承认对此一无所知,从而多少能够保持开放性的态度。
黑暗森林体系,有其洞见——尤其以业已了解的人类历史状况而言,所以不能一概抹杀,但能否推广为“宇宙真理”,却大成问题。其基本预设,可以说来自于一些现代性的流行观念:在政治学上,不会早于16世纪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假说,在社会学上则明显受到业已废弃的19世纪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列奥·施特劳斯曾对霍布斯的假说提出批评,如果假定人只是追求肉体的自我保全,进而仅仅追求技术发展以达到此目的并追求权力的扩展,对于古典哲学来说,这已经标志着我们丧失了基本的人性,属于古典哲学家不再有兴趣讨论的问题。就对人的理解而言,人首先恐怕是一种追求意义的生物,意义问题没法单纯用技术手段化约,“意义人”要先于“政治人”,更不用说“自然人”或“技术人”。事实上,这也是今日社会学业已承认的基本原则——对《三体》的设定最有力的驳论之一,就来自一位社会学背景、网名“风间隼”的学者,他写到,只要“是与人类一样有精神觉悟,有自由意志的生物”,“‘宇宙社会学’就一定会涉及到意义问题,绝对不可能用数学来解决。”对此,《三体》考虑显然不足。
不过,即使纯粹从数学模型来说,《三体》的设定恐怕也未见得自洽。“黑暗森林体系”可以看作设定条件下的“博弈论”的一个解,但它是否“最优解”或“唯一解”,恐怕并非不存在疑问;还不用说,最初的设定条件:两个公理和两个推论,是否存在矛盾因而不能自洽,也并非毫无疑义。“博弈论”问题的合理解,关键在于如何达到“纳什均衡”,由此如何评估“黑暗森林体系”的自洽性,应该交给专家去处理。我们唯一可以提供的意见是:力量和冲突(全面的战争状态)恐怕并非最优解,遑论唯一解。如果推广到更复杂的系统,问题也就更为复杂。我们知道,霍布斯由“自然状态”假设,推出的是一整套政治理论;即使天马行空的科幻领域,刘慈欣非常可能受其影响的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基地”系列小说中的“心理史学”设定(本身受19世纪思想影响),也并非如同“黑暗森林体系”那样暗黑;事实上,即使刘慈欣自己,也存在矛盾——《三体》第三部中,幸存下来的人类,关注整个宇宙的命运时,其所思所为,也与“黑暗森林体系”并不相同。
三体小说读后感篇2
读《三体》的时候正好在改论文,每天白天改论文改到没感情,晚上打开小夜灯一脸好奇的看书,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啥。(下班一条龙)
刚开始的时候觉着物理名词太多了,有点无聊,后来读到射手与农场主的故事,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有点害怕,又觉得很有意思。射手的故事是神枪手在靶子上每隔10cm打个洞,生活在靶子平面上的微型生物中的科学家发现,它们的世界每隔固定距离有个洞。农场主的故事是农场主养了一群火鸡,每天上午十点喂食,火鸡中的科学家通过一年的观察发现每天上午十点食槽会被填满,它宣布了这个发现。可是当天上午十点食槽没有被填满,因为当天是感恩节,所有火鸡都被抓起来杀掉了。我想会不会地球只是更高等生物的摆件儿?会不会有非常多的未知和超自然力?
未被探明边际的宇宙中有众多星系和智慧文明。这些智慧文明藏匿于宇宙深处的一个个角落,彼此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宇宙像一片黑暗森林,黑暗中藏着很多猎手,他们不敢暴露自己的存在,因为一旦暴露,信息接收者一方面可能由于争夺黑暗森林中的资源消灭暴露者,一方面可能由于无法确定暴露者是否对自己的生存有所威胁而决定率先动手消除潜在风险。而在黑暗森林中可能有很多猎手同时接收到了信息,那么暴露者几乎必死无疑。
地球文明被三体文明发现了,三体文明发展程度远高于地球文明,那是一个在成千上万次行星毁灭中延续文明的高度纪律化和科技空前发展的文明,而地球文明更像是一个诗情画意充满想象甚至不懂宇宙规则,敢在黑暗森林中点火照明的小孩子。地球文明将被三体舰队在400年后消灭。
罗辑,作为破壁人发现并证实了宇宙的黑暗森林理论。在三体文明对地球文明产生重大威胁的时候,他通过布设宇宙中恒星级氢弹的位置,建立起暴露三体文明位置的威胁,逼迫三体舰队退回并撤除智子封锁。此后近百年间,罗辑成为面壁人,坐在地上对着墙壁守着三体文明位置发射平台按钮,他要让监控着整个地球的三体文明看到他冷峻坚定的目光。他为地球文明争取到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章北海,一个坚信地球文明将失败的失败主义者。当成为恒星级战舰执行舰长的那一刻,他实施了逃逸行动,并与前来追击的四艘恒星级战舰共同在三体“水滴”击溃地球太空舰队的战争中幸免于难。五艘战舰未能躲避争取生存权的博弈论,最后相互攻击,存留下一艘追击战舰,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颗种子,在广袤又黑暗的太空中漂流着寻找新的居住地,也探索着太空中的未知科学和生存博弈理论。
程心,圣母灭世。程心在一个个关键的时间节点秉持着把爱的光芒散布人间的原则做着一个个错误的决定,把人类文明推到了绝境。她当选面壁人的五分钟内,三体文明发动了攻击摧毁了所有发射平台,在发动攻击到攻击到达的两分钟内,她无法下决心暴露三体位置,从此地球文明只能听凭三体文明摆布。如果说这次当选面壁人是因为全体人类支持她,她只是一个人背了锅。那么接下来她阻止光速船舰发展,可以说凭借一己之力切断了人类文明逃走的后路。这个人物形象多次对故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是总是让爱压制住理性,毫不理智。我觉得她能活下来都是由于有好的队友带着。(看到她在三体进攻的时候把发射遥控器给扔出去了,我生气的关上手机深呼吸劝自己平静)
我觉得《三体》故事宏大可是构思又很精巧。想起来小时候很喜欢看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八十天环游地球》,觉得很有趣,以前的科幻小说是在荒无人烟的陆地上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历经艰险,有很多奇妙的未知。而这些科幻小说的元素早就变成了现实。现在在我们看来很不切实际的空间站、光速飞船、星际战舰以后会不会也实现呢?
三体小说读后感篇3
星辰大海是无数少年的梦,望今夕,科技改变了命运,梦想化作了现实。从曾经的给时间以生命,到如今的给岁月以文明,人类憧憬着一次又一次的梦幻,畅想着数百年后的未来,生存在这纷繁的尘世。
危机纪元来临之初,纳米科技堪称世界之最,这种能让人类大规模跻身太空的技术被外星文明所窥探。身处三颗恒星周围的他们,早已对恶劣的生存条件有了一定的抵御能力,但行星大限将至所带来的毁灭迫使他们成为黑暗森林里的猎人。
三体舰队探测器“水滴”的侵入,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人类引以为傲的舰队用最原始的方式一扫而尽,提前做好预警顺利逃亡的两艘幸存者却被人们当成叛徒,只能在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联合绞杀下驶向茫茫星海,寻求一线生机。
幸而有人能够突破人类社会思想和道德的束缚,力求光速飞船,凭借强大的信念和过人的能力给人类文明带来一丝希望,但故事的结局却没有因为这一小插曲而发生逆转。“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降维打击之下,光锥之内的一切都化为了梵高的星空“巨画”。只有一艘飞船逃了出来,可这个飞船的主人却几度以爱的名义将人类世界推向深渊,亲手将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扼杀于摇篮之中。
如今,那个世界已经过去了18903729年,尘埃落尽,万物归于时光之中。故事结束了,摇篮里的人终究还是没能逃离命运,人性终是摧毁了属于他们的小世界。
思绪飘回现实,在现代社会,人类如同造物主一般俯视着整个世界,却无从得知茫茫宇宙中是否有其他文明像我们看待虫子一样看待我们。第三宇宙速度要多久才能被人类的飞行器所驾驭,我们无从得知,光速更是遥不可及,被限制在太阳系的我们只能偏安一隅,活在繁杂之中。
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为了文明的传承,多少人性遭到破坏,又有多少科学失去色彩,生存明明有更好的方式却因图一时私利而互相伤害。思索一番却又觉得无可避免,就像永远达不到乌托邦,没有完全公平,那就必然会发生斗争。既然无法逃避那就只能洁身自好,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尽量维护人性的美好。《三体》的故事绝不可展开在现世,更不能以爱的名义来毁灭。
牛顿曾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愿警钟长鸣,眼光应以长远为重,视野应以高远为荣。品一场人性的真善美,才是一切的起点。
三体小说读后感篇4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自从不知在何处看到这句话起,便对《三体》这本小说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想来获得雨果奖的大作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于是便找来这本书仔细的读了读。
故事还得从太阳系外的一个行星——三体行星说起。三体环境并不像地球那样安全,舒适,甚至,不知哪一天就会消失在宇宙之中。三体人为了摆脱这个恶劣的生存环境,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居住的'行星,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不用再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只要能活下去就已经很好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三体人发现了地球的存在,这个发现把他们高兴坏了,对于他们而言,地球简直是天堂,比起他们的生存环境,地球环境不知道高了多少个档次,这个蔚蓝的星球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完美的令人陶醉……为了顺利移居地球,三体人设法与一群对人类彻底失望的人取得联系,他们一同建立了一个三体组织,加入这个组织的人坚信,三体人的到来会使人类停止那些愚蠢的破环行为,拯救人类文明。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口号十分耐人寻味:“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就这样,自然而然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十分的复杂,总有些患得患失。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这么一句话——“你的无畏来源于无知!”人这种生物啊,总是苦于没有自知之明,自誉为高等生物,实则尽做些愚蠢短视之事,天真的以为无论如何破坏环境,人类也能一直生存下去,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生存变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了呢?呵,罗曼罗兰有句话说的很对;“认识的人多了,我就更喜欢狗了。”
三体小说读后感篇5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书是刘慈欣的《三体》。刚入手这本书的时候我只知道是一本科幻的小说,很好奇为什么这本书的评价如此高。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山西阳泉人,其代表作为《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一篇科幻类长篇小说,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组成。《三体》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物理学理论,并加以延伸。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凭借该小说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10月18日,凭借《三体》获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并被授予特级华语科幻星云勋章,值得一提的是该等级勋章只有获得国际最高科幻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的作家有资格获取。
故事要从上个世纪60年代说起,那时美苏争霸,两国在外太空探索上展开了激烈竞争。中国也不甘示弱,开展“红岸工程”。女主人公天文物理学家叶文洁也加入了该计划,当时基地的科学家都觉得他们的设备功率太低,即使向宇宙中发射信号,就算有外星人回复他们也接收不到。没想到,八年后的一天,她收到了一名叫三体星人的回复。当时叶文洁目睹父亲惨死,自己又屡次被陷害,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绝望。叶文洁向三体人发出了求救信息。从此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体人派了一个叫智子的东西来到了地球,锁死了人类的科学发展。叶文洁号召了地球上一群对人类社会不满的人组建一支三体组织,成员都是社会精英。当各国政府意识到这些人类的存在以后,进行了剿灭。在审判过程中,了解了三体文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人类文明与三体文明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在三体文明眼里,人类就像一只虫子。后来,人类开始进行防御计划,选定四个面壁人,其中三个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第四个面壁人是叫罗辑的年轻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人呢?在四个面壁者的防御计划中,其他三人都被三体文明破壁,只有罗辑成功制定了防御计划,让三体文明感到震慑。这个年轻人是唯一一个威胁,并获得了短暂的和平!罗辑的这个防御计划,就是黑暗森林法则!
首先,三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深邃难懂的天体物理学问题,由这样一个问题引出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文明,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第二,科学的发展是否有上限,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太阳系的范围?小说的内容让读者对这样问题产生思考,作者的对科技的发展充满幻想,并非完全的胡说八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三,我们的头顶就是星空,恒星之间漫长的距离以光年为单位。天体的诞生与毁灭以亿万斯年为记录。至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拥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而地球上拥有生命的时间也不过短短的数亿年而已。人类是否是宇宙的唯一宠儿,宇宙是否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
?三体》中作者透过科学的角度来审视人性、道德、信仰等方面。在人类面临危机和灾难的时候,会提出各种各样残忍的解决方案。为了生存,一次又一次的做出选择。同时《三体》又赋予我们足够的想象空间,基于天体物理和量子物理真的可谓天马行空,叹为观止!
刘慈欣近乎完美的把中国5000年历史与宇宙150亿年现实融合在一起。将中国科幻推送世界顶峰。如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莫言所说:刘慈欣的小说,有非常深厚的修养和准备。他利用深厚的科学知识作为想象力的基础,把人间的生活、想象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趣味。
三体小说读后感篇6
最开始对《三体》的了解,源自朋友的介绍,他说这是一部科幻小说,曾获得过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故事内容开始于动荡的时期,并且书中经常有长篇大论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论述,晦涩难懂。当时我还沉浸在大学生活的轻松愉快中,再加上一个文科生对物理学的恐惧,那时并没有对这部小说产生兴趣。直到工作后面对生活上的鸡毛蒜皮,才把这部小说摆上书桌。读完之后,感慨良多,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
首先谈谈宇宙社会学,这是整部小说的世界观基础,在小说逐渐进入故事主线的时候,许多关于未知宇宙的理论层出不穷,不仅摧毁了小说中无数基础物理学家的世界观,连我作为读者,都感到一阵阵的头皮发麻。在宇宙社会的宏大背景下,地球文明和人类社会就像沙漠中的一粒细沙,人类活动就像蝼蚁一般,我们几百年来对世界的认知甚至可以被人为的改变。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夜晚我甚至不敢抬头看着夜空中的星河,因为每一颗恒星的闪耀都有可能是更高级文明的凝视和嘲讽。随着小说情节逐渐深入,宇宙社会学慢慢清晰化,更加具体,我也努力从情节中抽离出来,但还是惊叹于作者刘慈欣的想象力和站在宇宙看世界的气魄。
其次是黑暗森林假设,这是基于宇宙社会学的重要理论,简单来说,把宇宙当成一座黑暗森林,宇宙中存在的每一个文明都是一个拿着枪在森林中摸索前进的猎人,在对未知文明强弱不明的前提下,一旦发现有文明存在的迹象,首先要做的就是消灭它。小说中地球社会知晓这一假设之后,随着而来的恐慌是史无前例的,因为对手明显的科技优势,人类经历了长久的恐慌之后才想到要通过壮大自己来应对,但是在取得微弱进步的时候,又盲目自大,认为外星来袭者不足为据,殊不知此时已是末日前夜。作者对这一情节的描写,不仅是幻想未来,更是对人类历史的描绘,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的变革和发展,都带来了人类的劣根性,生命的弱小在这些时刻展露无遗。
由于此书格局宏大,细节繁杂,此文所讲不足以对《三体》中的世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是作者个人的阅读感受。读完之后内心的波澜还是不能平静,对作者宏大的眼界格局感慨之后,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宇宙之大,时光之远,我们无法掌控,甚至感受不到万分之一二,所以作为宇宙边缘星球生命体的我们来说,不如着眼于自身,做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短暂的生命,对于宇宙来说,我们是沧海一粟,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短暂即是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