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了博物馆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11-06 10:03:57 分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我们借由过去的经历所得到的珍贵智慧,能够指引我们前行,每一篇心得体会都是情感的一次释放,它们是情感的画笔,绘出我们内心的风景,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参观了博物馆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参观了博物馆心得体会5篇

参观了博物馆心得体会篇1

今年暑假,我去参观了位于四川省的建川博物馆。建川博物馆是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建造的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的私人博物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战争博物馆。一进门,就看到一架歼—5战斗机,这架战机虽然已不能鏖战蓝天,但仍向世人展示着它那饱经战火的身躯,提醒人们不要遗忘金戈铁马的战场,不要忘记刀光剑影的厮杀。

我们首先来到悲壮的中国老兵血手印广场。

这里收集了500多名健在的中国抗战老兵的手印,每一个手掌印的背后都有一个血和泪融成的过往,惊天动地、浴血奋战。

他们有许多名字:八路军、新四军、国民党、共产党……但在这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士兵。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正面战场馆。这里主要展示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故事,一部分讲述了国内战场比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及各大抗日战役。另一部分也展示了海外战场,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中国入缅远征军。曾经的金戈铁马、烽火狼烟凝聚成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我们这些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很难体会期中的艰苦卓绝,但是,那一张张图片依然深深震撼我的心灵。

紧接着,我们来到国防兵器馆。

这里有ppsh—41、mg43、svd等枪械,还有t—34坦克…。这些我喜欢的战争书里的兵器,我曾经只把它们当成我玩具箱里以它们为模板的玩具,此刻如同饱经风霜的老人安详地真实地躺在展厅里,破旧,满身疮痍。它们是也是英雄,是这段苦难历史的见证人。

最后,我们来到中国壮士群雕广场。

这里有毛泽东、邓小平、蒋介石、孙立人等200多名抗战壮士的雕像。雕塑巍然屹立、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我们心中涌起一股无法言表的震撼和感动,唯有深深鞠躬表达敬意。

这次建川之行深深震撼我的心灵,我们习以为常的和平与安宁是多少被战火摧残的生命、教训、动荡换来的。建川博物馆让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重温这段血泪历史,痛苦和磨难是为了让我们反思和成长,我们要牢记教训、奋发图强,为祖国强大而努力!

参观了博物馆心得体会篇2

今天,我参加党的活动-----参观鲁迅博物馆。我的心情很激动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静。

静静地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站立在先生的遗像面前,用心去体验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勇气,看着用实物和图片记述的鲁迅战斗的历程:从绍兴到南京,再到东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战斗的足迹在我面前展现出来,我思潮起伏,心绪难平,不禁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叹服。

在展厅里,鲁迅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鲁迅先生生前的许许多多的事迹。鲁迅——他伟大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祥林嫂,华老栓,孔已己......,鲁迅对民族与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对民族的关心和热爱,"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深厚民族情结的最真切的写照。

鲁迅先生给我们年轻的一代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给人们指引方向。先生在几十年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指引人生的道路!甚至生活在现在这个繁华由高科技和网络组成的现代化社会的我们也能感觉到鲁迅先生的余热和精神!在他的书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鲁迅先生生前还经常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他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绝不妥协。这些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年轻的一代学习和借鉴吗?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了解到鲁迅先生生前也曾经历过许多困难,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诽谤。但所有的困难,一切的一切也不会阻止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坚持的信念吗?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去用心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古人、中国的领袖,反思当代中国、当今社会、反思自己,因为只有很好地了解过去,才会更好的`创造未来!

参观了博物馆心得体会篇3

去年冬天,在机缘巧合之下去了甘肃省博物馆。这也是我第一次去历史类的博物馆。我们一行人刚到博物馆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笼罩在夕阳余晖下的庄严肃穆的博物馆大楼。博物馆可以参观的有三层楼,包括了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展、甘肃佛教艺术展等多个展厅。游览的时候我们没有请博物馆解说员,我们咨询的语音讲解自助服务后来也无疾而终。但后来有幸蹭到其他讲解员的'解说,确实有不错的效果。

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城市,曾经也是盛极一时。从精湛的马踏飞燕、色彩艳丽的玻璃莲花托展中似乎可以窥见一二;馆中魏晋丰富的壁画墓砖向后人生动的展示着当时人民的田园生活和家居生活;形象逼真的彩绘泥俑透露着当时社会的人情风貌和精湛卓越的手工技巧。

在游览完博物馆后,不禁感叹,博物馆真是一个集娱乐教育于一体的公共服务机构。相比学校教育,参观博物馆的第一感觉是自由,没有固定的参观顺序,没有一成不变的说教,可以自由的徜徉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并且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没有课业压力,参观什么藏品全凭兴趣爱好。所以这一整个过程完全是美与知识的享受。

我们一直在说“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来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博物馆的藏品无一不向我们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参观博物馆既是寻根寻源的的探索,也是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程。

博物馆教育是对历史的探寻、文化的传承,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比起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有许多优势。

首先博物馆教育打破了学校教育资源的局限,以实物为媒介,能创设出更加直观和真实的教育情景,用强烈的视觉冲突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比起传统课堂上的说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更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发展。

其次,博物馆课程更具综合性,既有对历史的探寻,也有美与情感的享受。这就对于分科课程来说,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博物馆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可以由工作人员讲解,可以讲解加动手制作,也可以模拟实地考察。多样的教育方式既能增加学生的兴趣,也使中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参观了博物馆心得体会篇4

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岂不是一个游览的好时机?——题记

今天下午,我随同老师与同学去参观博物馆。一走进博物馆,只见一只恐龙正在生几只小蛋,然后向我们扑来,但被我们一枪“打”死了,可怜的恐龙蛋们,也只能拥有一团泥展现在我们面前,谁知道它们的母亲是什么时候被我们“打”死的?又有谁知道它们的母亲是什么时候生它们的?恐怕只有它们身上那一道道破壳的裂痕才能告诉我们答案吧!想着,想着,它们的“爸爸”来了,把我们驱赶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

走入这儿,脑子里就浮现出这样一幅图:一个年少的小伙子在水车上嬉戏,好几位年迈的农民欢喜的用镰刀割下一捆捆的稻子,几位年轻人围着稻盆吆喝着,脸上流露出一片丰收的喜悦。还没看厌,但心之所向,总喜欢往新处走,我们走啊走,走到了右边的生活区。

此地漂流着米饭的清香,可吃没?可以吃了,吃空气。纺纱机“吱吱”的纺着一件待穿的衣裳,可穿没?可以穿了,穿空气。大匾里盛满了温和的水,可洗没?可以洗了,洗空气。我用空气打理了一身之后,来到了一片“竹林”,自然一片竹子的清香迎面而来,一只只竹子做成的精致竹篮,篮盖上雕着凤凰,雕着喜鹊,还雕着几个农民……好美啊!瞧,那儿有一只竹编的水牛,这儿有那竹编的瓶子,还有那竹编的八仙,……美不胜收。

美丽和知识融成了我这趟来这儿最好的见证。

这是一所浦江的博物馆,里面藏有多少岁月荣华?你来了,便知。——后记

参观了博物馆心得体会篇5

河南博物院是我国现有重要的文物收藏基地之一,它真实记录了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现珍藏的各种文物珍品是不同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河南博物院位于郑州市农业路8号,它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造型独特,呈金字形,远远望去像一座宏伟的金字塔。

步入馆内,一座巨大的雕像——华豫之门矗立在大厅中央,旁边由四个展厅。展厅内有许多古代的玉器、瓷器、铜器等等,每件作品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史。听导游说,这里共收藏了13万件文物,分二十七类。我听了不仅乍舌,哇,这么多!我们的祖先5000多年来,不停地探索自然界、征服自然界,他们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缔造了一个文明国度,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展出的这些文物当中,我记忆最深的有三件作品:象牙白菜、曾侯乙墓编钟和古代磨面用具。

象牙白菜是用象牙雕刻出来的一棵白菜,整件作品惟妙惟肖,非常逼真。白菜上面爬着一只鼓着大肚子的蝈蝈,仿佛正在品尝美味的白菜,看,把肚子都撑得胀了起来,还露出满意的笑容。靠近些侧耳倾听,好像还能听到蝈蝈的叫声呢!白菜上不仅仅只有满意的胖蝈蝈,还有一只米粒大小的七星瓢虫伏在白菜上一动不动,瓢虫边上还有一朵鲜嫩的小花静静的开放着。这棵象牙白菜因这些显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看着它,我仿似看到了田园美好的风光,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菜园里,孩子们在尽情嬉戏,农人们在田间辛勤的忙碌着,他们共同勾勒出一幅舒适、恬静的生活画卷。

象牙白菜展现出的精湛技艺,让人叹服!而曾侯乙墓编钟则让我们惊讶于古代人们高超乐音的造诣。曾侯乙墓编钟制造于约2400年前,它纹饰精美、造型独特、音域宽广。它共有65个大小编钟组成,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每一个钟竟可以敲出两种不同的声音。不知道祖先用的什么技术制造出如此神奇的编钟!导游说,曾侯乙墓编钟不仅代表着中国青铜文化的巅峰,也证明我们祖先在音高标准的选定和音乐思维的成熟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先进水平。以前我总认为在音乐领域我们一直逊色于欧洲国家,可没想到我们的祖先可是遥遥领先的呀!

刚刚赞叹了曾侯乙墓编钟悠久、神奇,又一个看似平常而又简陋的石磨用具,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是什么?导游说,这是去壳用具。它距今约7000—8000年,是原始人用来把粮食去壳碎粒工具。该磨盘平面呈椭圆形,底部有4个矮足,琢制而成。看着这魔棒与磨盘,我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看到粮食被一点一点的去壳、碾碎。远古的人类没有高科技的水平,竟然发明出来粮食去壳的工具,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青花瓷的美丽、甲骨文的神奇、莲鹤方壶的别致……这些凝聚着祖先智慧的珍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研究。

河南博物院里有太多的宝贝,每一件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精致华美,为今天我国考古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观了博物馆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