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俗作文7篇

时间:2023-09-30 15:34:30 分类:心得体会

写作文需要归纳总结,这有助于我们整理和理清思绪,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能力,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寻找和整理信息,这对于解决问题和做决策非常重要,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家乡民俗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乡民俗作文7篇

家乡民俗作文篇1

?饺子——家的味道】

一直觉得饺子是最有年味、最有家的味道的美食,包饺子工序繁琐,费时费力,但为何国人这么爱包饺子吃饺子呢?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这么偏爱的饺子呢?现在想来或许是饺子最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吧,特别是儒家思想,儒家倡导仁爱,推己达人,千百年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家和万事兴,团结协作的价值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乡土情结特别浓重,亲情和乡愁更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主题,而饺子这种美食恰恰把这种家庭至上,相亲相爱、团结协作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饺子最有家的味道,最能代表家的温度、家的幸福,饺子也是最有仪式感的美食。现在想来饺子最大的魅力并不在吃饺子,而在包饺子,包饺子绝不是一个人的活,一家人都参与进来才能感受到包饺子的仪式感和幸福感,一个人包的饺子再美味却也是孤单和凄凉的,吃不出家的味道,更吃不出家的温馨和幸福。

小时候每当放假回家妈妈总是说今个晚上给你包饺子吃,那时生活在农村,刚解决温饱,物质匮乏,最爱吃的美食就是饺子,特别是肉馅儿的饺子。冬天放假后无论是朔风凛冽还是大雪纷飞,母亲都会让父亲骑着自行车到镇上去割二斤猪肉且千叮万嘱不要买血脖子一定要挑前腿肉,割完肉回来,父亲来不及烤烤火,便拿出磨刀石将那把用了多年的老菜刀磨的锋利无比,小时的肉馅儿都是自己动手剁的,父亲搬个马扎坐在门口的肉墩子旁,把猪肉去皮切块然后加盐水剁馅儿,一剁就是半个多小时。有时候看父亲额头上沁出了汗珠,我就接过菜刀接着翻剁,一直剁到父亲检验合格为止,腌上肉馅等着晚上包饺子。

夜幕降临,无论外面是风雪交加还是寒星冷月,温暖的小屋内总是一派忙碌祥和的光景,橘黄色的灯光下是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母亲忙着切剂子擀皮儿,姐姐包饺子,父亲劈柴烧火,我呢则剥几头大蒜捣蒜泥儿,一家人没有一个闲着的。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的拉着家常,忙碌中充满了温馨和幸福,包饺子让一家人紧密的聚在一起,心走在一起。至于吃饺子,那更是水到渠成的幸福,情景交融的美食享受了。包饺子要用心,吃饺子也要用心,我喜欢单纯的吃饺子,饺子也应该是餐桌唯一的主角,饥肠辘辘的时候吃一盘家人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喝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汤,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身心熨帖的呢?很不喜欢在饭店里点一桌子菜,酒足菜饱后再点几盘饺子冒充主食,打着饱嗝装模作样的再叨几个饺子,那样的饺子还能吃出什么味呢?简直是对饺子的亵渎,是暴殄天物!饺子馆里的饺子总不如家里的好吃,也吃不出家的味道,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吃饺子要专一,专一的吃饺子才能品出饺子的美味,才能吃出亲情的味道,才能吃出爱的味道,才能吃出家的味道!

居家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合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的时光了!而今年近不惑,对于饺子更是倍感亲切,只要有空就陪爱人陪母亲包饺子吃,特别是在周末的晚上。周末身心放松,心无牵绊,一家人安心聚在一起一块忙忙乎乎的包顿饺子,想想都觉得幸福满足!周末我买好包饺子的食材,妻子和母亲在厨房忙碌着,孩子们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父亲坐在茶几旁给孩子们削水果,我呢当然不会闲着吃现成的,我忙着打扫卫生拖地擦桌子,把家里打扫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打扫完卫生再跑到厨房帮妻子打下手,冲洗盘子,捣蒜泥儿,拿醋碟......忙的不亦乐乎,一想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饺子幸福感就溢满全身。吃饺子,不在乎什么馅儿,什么味,最让人心动的是包饺子的过程,一家人的身心凝聚在一起,充满了满满的仪式感和幸福感!当然了最诱人的当属大年夜的饺子,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饺子把新年美好祥和的祝愿升华到了极致,饺子把家人们聚在一起,把亲情融合在一起,这或许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偏爱饺子的原因吧!

家乡民俗作文篇2

?味道】

元旦放假前夕,母亲打电话问我回家想吃什么饭,好提前准备。最近我和儿子又开始想吃母亲做的藕盒了,于是给母亲提议回家炸藕盒。母亲在电话里笑问:“你娘俩这是都想过年了?”一句笑语勾起了我对往日过年的回忆。

七十年代出生的我,生长在物质生活不够富裕的农村。一年到头吃肉的次数屈指可数;哪怕是一个鸡蛋也要被列入家庭日常生活收入。在那些漫长的等待春节到来的岁月里,我感觉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

进入腊月的农村一天天有了年的味道:“小孩,小孩, 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八粥腊八蒜,吃完粘糕就过年”。腊月初七的晚上,母亲就开始吩咐我和哥哥剥蒜,然后洗净晾干备用。腊月初八早晨起来,母亲就把蒜放进两个干净的大玻璃瓶子里装满,倒入提前买好的临清济美酱园的醋,然后封好瓶口;等到二十几天后过年的时候,再拿出瓶子倒出碧绿的酸中带辣的腊八蒜就着吃饺子,那滋味美得很!

当然腊八粥更是小孩子腊月初八那天必不可少的重要期待。那个年代尚未有罐装的八宝粥普及,家家户户都是自己配料熬制的。母亲总是会提前预备好花生、红枣、黄豆、绿豆、红豆、大米、小米、冰糖等物品,在前一天晚上洗净泡好,第二天早上在地锅中放入物料加水烧开再转入小火慢慢熬煮,等到睡梦中的我被甜甜的味道唤醒,粥已经黏软香甜可口了。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在农村人的传统习俗里,灶王爷的地位仅次于老天爷,一家人的吃喝全得靠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呢!所以怎么能让灶王爷对自家的糗事闭口不言,那就蒸黏糕糊住灶王爷的嘴吧。一般而言,普通人家都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蒸黏糕和花糕,借取降吉祥和步步高之寓意。对老天爷和灶王爷无比虔诚的母亲,当然也不会例外。她总会提前很多天就准备好红枣、黏米面等物品,直到二十三这天拿出来,和面、发面、蒸枣一系列程序,然后蒸一锅粘糕再蒸一锅花糕。黏软的粘糕只有一个样式,而贵气的花糕则花式繁多。我对粘糕或花糕的制做过程不感兴趣,唯一感兴趣的是浓郁枣香对我胃口的诱惑。

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尚不发达,没有超市、商场之类的综合性店铺,不像现在:基本上可以随时买到你想要的任何食物。母亲会在小年过后的几天里蒸好几锅馒头和包子,放置在屋外的搪瓷缸内,预备着年后的亲戚朋友来家里串门的时候吃。在那些我一觉醒来的深夜,总是看到母亲里里外外忙活,桌子上放着雾气氤氲着的馒头和包子......那些麦香浓郁的气味刺激着我的味觉,甚至于现在的梦中都能清晰地感知。

小时候我的最爱除了八宝粥就是藕盒了。所以我最喜欢的是腊月二十八的早晨,每年都是等我起床的时候,母亲已经把炸藕盒的面糊和好,藕片切好,葱姜芫荽肉剁碎备齐了。母亲把调制好的肉馅均匀地夹到每一个藕盒(底部相连的两薄片藕)中,我则把母亲夹好的藕盒次第放入面糊盆中,父亲再用筷子把藕盒放到油锅里炸,哥哥负责烧火。藕盒炸好一大碗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开启了边吃边炸的模式。等到外酥里嫩馅香的藕盒全部炸完,全家四口人个个嘴角流油,早饭和中饭合二为一了。

在那些等待春节的日子里,勤劳能干的母亲总会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给我的味蕾制造出一些惊喜。其中母亲的炸饼也是我的味觉小主。还记得第一次吃炸饼,应该是我在镇小学上五年级的冬天。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母亲正在和面揉馒头。我跟母亲说,下午要考试,现在蒸馒头等馒头熟了再吃,时间紧张恐怕会迟到了……母亲说:“天冷了,发面开得慢。妮儿不怕,我不会让你饿着肚子去考试。”说着话,母亲在炉子上放锅倒油,然后把蒸馒头的面重新揉成一大团,再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圆形厚片,在上面撒上一些葱花、花椒面、盐,再倒上几滴香油搅拌并涂抹均匀,把圆形面一点点卷起来再用刀切成馒头大小的小块,揉搓成圆团再擀成一个个碗口大小的薄饼。等锅里的油开始沸腾的时候,母亲将小饼放进锅里,那饼在热油的激发下瞬间膨胀起来,两面各鼓起一个金黄的大包,从裂口处滋滋滋地冒着热气……我在旁边看得口水都要流下了。母亲用筷子夹起一个小饼放在盘子里递给我,嘱咐我小心烫嘴,我接过盘子用筷子夹起炸饼一口咬下去,酥脆的外皮和葱香的饼芯完美融为一体,好吃到眉毛都要飞起来了。

时隔经年,不惑之年的我也已经为人妻人母。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想吃的东西随时可以买到吃到。偶尔我也会带着儿子去餐馆大快朵颐或者心血来潮做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以期树立贤妻良母的高大形象。可是,再高级的酒店大厨,再色香味俱全的食品,都无法让我品尝到往日母亲做出的食物味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悟出:母亲腌制的腊八蒜、熬制的八宝粥、蒸的馒头、黏糕、花糕、包的包子、炸的藕盒和油饼,那些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那些食物寄存着我童年的美好时光,是独有的年代味道,是记忆深处留存的年的味道,家的味道,爱的味道!

家乡民俗作文篇3

我的家乡在江西上饶,那里虽然没有都市那么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光吃的就有无数,老家的豆食果可是数一数二的。豆食酱、南瓜和辣椒等做成一块一块的,每块捏得大小均匀。再放到太阳底下晒上三五天,干了放到锅里蒸,就可以吃了。可放在不密封处储存,拿出来直接吃,又香又辣,甭提多美味了。

其次就是芝麻果。它是用糯米蒸的,蒸熟后放入盆子里,拿木棍用力打压每个地方都要被打烂,拿出来和芝麻、糖一拌,味道不一般,那浓浓的甜味,有股家乡的感觉,是那么温馨和蔼。

当然,我们过年时也有规矩。每逢过年,大人们十分忙乱,除打扫卫生外,还要拜祖宗。除夕下午,大人们开始烧菜,鱼啊肉什么都有。把它们摆在祖宗的佛像面前,说他们回来吃。小孩不能呆在旁边,否则祖先会生气的;大人拜完也要马上离开,中途还要烧香,为祖先们烧纸钱,让他们在极乐世界过得安好 哪些食物摆在那几天都不能拿走,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

除了这些,如果家中有人去世了,也要做很多事情。亲人们会请来道士,保他们一路走好;家中的人要穿白衣,戴有 孝 字的黑袖子,还要背个小红包。过三天下葬,带着棺材一路敲锣打鼓,一路悲伤叹息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你要是来我的家乡玩,就找我当导游,因为我了解家乡的一切,我爱我家乡!

家乡民俗作文篇4

一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也有风俗。

我的家乡在安徽,那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当然,那里也有很多风俗,比如新年、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婚礼喝酒等风俗。可是,这里面最热闹、最熟悉的当然是婚礼喝酒的风俗了,那就让我来给你介绍安徽婚礼的习俗吧!

在结婚那天,客人来了,主人都要把糖茶端到小孩面前,把茶叶茶端到大人、老人手中。那时,无论谁不喜欢喝这种茶,总要用手把茶水接住,再去喝几口,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在端着茶外面看看。

开饭时,新郎和新娘就出来了,并且新郎和新娘的衣服上都有镶着新郎和新娘的佩花,他们手牵着手,一桌一桌的敬酒,桌子上的人也会举起酒杯向他们敬酒,而且他们走过一桌又一桌走好之后,又会从房间里拿出红塑料,里面装着很多小孩子的大礼包和大人的香烟,还会有一个人手里拿着红包,一个一个的发,吃好饭,主人家又会把烟花炮竹拿出来放,表示喜气洋洋。接着,新郎要把新娘接走了,那时,就会分别有六个客人送上肉圆子和红包,表示团团圆圆,六六大顺,新郎和新娘就会回话,他们就把一大袋糖往上扔,表示他们一定会甜甜蜜蜜,同时,又会有许多小孩子上来抢喜糖。紧接着,新娘的父母会把一盆水泼出去,意思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处的水。接着,新娘就会被新郎抱进轿车里,同时,新娘也会留下眼泪,好像舍不得离开父母似的。新娘走了,主人又会送上一袋家庭大礼包,让我们带回家。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我喜欢我的家乡。

家乡民俗作文篇5

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谁都知道的。中秋节赏月和响月饼更是我国的传统习俗。

今天正是八月十五日,也就是中秋节。为了以表孝心,我准备为父母买月饼。我还只是一个十岁的学生,我没有很多钱,但偶尔也会有零花钱,因我的父母都是要在这里打工的,再加上我又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所以我的家里并不富裕,所以我的零花钱也不多。我以前攒了一些钱,本来打算攒几十块给我远在故乡的妹妹买一套衣服寄回去的,但想到爸爸、妈妈平日里的辛苦,我就花了一部分钱去买了一盒果味月饼。

当我把月饼送到父亲面前的时候,父亲笑得都合不拢嘴了。随后,父亲对我和母亲说:“生活再穷迫,在中秋佳节,也应该意思意思,不说去酒店吃大鱼大肉,也不说买几千几万的东西,这几块十块的月饼总归还是要吃的,”“对呀!虽然我们一家五口的生活不富裕,可还不至于吃月饼也没有钱。我的二妹和小弟现在还小,以后长大了,要上学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哪儿筹钱,”突然,妈妈说了一句:“快吃吧!苍蝇都要来了。”父亲说:“这小小的月饼的含义大不相同,我们千万要注意,可别掉啊!哪怕是一小块也不行。”

我看到他们吃的时候不禁涌出了几行眼泪,这是幸福的泪水。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对这些月饼的看重。因为这月饼代表了我的孝心,所以她们很看重。我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这样会得到最美丽、最珍贵的东西——真情!反之,则会得到世上最丑恶的东西——个人利益。拥有了真情,亲情,就代表拥有了财富,但拥有了金钱却不代表拥有一切,希望同学们记住:人世间的真情才是最珍贵的,;因为真情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还有,你们千万不被金钱所迷惑,钱不是万能的。

我因为拥有了真情而骄傲,不为拥有了钱而高兴。

家乡民俗作文篇6

春节悄悄地跟着冬天的脚步,欢天喜地来和我们欢聚一起。你看!家家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店铺也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世界都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人们就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了:晒腊肉,腌咸鱼,晒腊肠,炸丸子,做藕夹……还要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服,压岁钱,希望他们来年学习更上一层楼,天天开心。虽然有些累,但每个人都开心地笑着,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中国红在这一天可谓是最受欢迎的颜色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红包……红色,在中国人眼里,是吉祥色,幸福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里忙外,做着团圆饭,小孩儿呢?则有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去放炮竹烟花,一声声烟花划过天空的声响,打破了夜晚的寂静,无数烟花绽放空中,描绘除夕之夜的美好画面。“吃饭啰!”“我要吃鱼丸!”“我要吃鸡腿!”……孩子们吃着,笑着,嚷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家欢天喜地的接过红包,心里盘算着拿多少钱去买玩具,多少钱买文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烟花闪烁,鞭炮引吭,过年的气味仍弥漫空中,沁入心田。

家乡民俗作文篇7

光阴几度在江南纯净的空气中摇曳,酿进岁末的气节,斟一杯风味予你。

那也有糯味稻香,更显米酒烈性的老酒汗的风味——

我幼时曾有一段日子与老一辈的亲戚在乡下生活。乌啼鸟鸣,柳丝榆荚足以让我愉悦。晨间的云海茫茫伴着丝丝缕缕的青烟与酒香转瞬在山顶消散,化作初生暖阳的光辉撒向田间。清风翩跹,栖在枝桠暖融间。踏遍烟波,糯香缀满不舍去。

酒仿佛人的能量桩,而家乡特色的老酒汗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碗人间烟火。乡下随处可见的,是庄稼人仰头痛饮,面色酡红,和千百年前嗜酒如命的李白那样——那年那月的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而此时此刻的他们,酒盏里没有才情、没有诗意,清冽之中,有的只是金黄色的麦穗与田野风情的日光。他是土地的儿子,却也曾像李白那样挥毫泼墨,大地为纸,锄头为笔,无限岁月,汗水恣意。

家酿亦已熟,呼僮倨盎盆。温州的老酒汗以蒸提优质黄酒精华而驰名中外,就是这样纯正的老酒,选择酿酒原料、制曲、酿酒都要按照节气时令。糯米的淡淡香馥卧在每一片温州人心上,辛辣香酒灌入喉,是李白“米酒清新醉仙人,酒香飘醚世人魂”的脉脉温情,而那“羔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辛辣之酒又是乐趣的催化剂——然,若是无酒,这乐也便不足为道了罢!温米酒可使人心境平和怡静,品花酒亦能予人以微醺的道遥快意。而老酒汗二者皆有之,可谓酒中之王,成吉思“汗”。

青瓷碗里老酒汗,慢熬田园风情;羊肠小道熟乡音,满掬烟火人生。大口吞咽着这喉间之物,扑灭阴郁的暮色,扑不灭望风披靡。又能给人带来何其多的豪情与快慰啊!它滚烫在胃里,亦慰烧着心间罢。

《家乡民俗作文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