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旗谱心得体会5篇
大家在写体会的过程中,能够对事情的发展经过有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心得体会,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增进同理心,以下是合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红旗谱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读红旗谱心得体会篇1
大家好,我是国控x公司党群工作部的xx,今天代表x公司和大家分享一下本次红旗渠学习参观的感受。
五年前,我曾经带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来过这里,时隔五年,我再一次被这座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工程奇迹所震撼。
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靠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劈开了太行山,引来了漳河水,滋养了林县大地,也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刚来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红旗渠精神源自什么?通过学习参观,我知道了,红旗渠精神源自群众力量,源自英雄模范,源自自力更生,源自科学创造,源自廉洁无私,更源自信仰信念。
如今的林州,已经告别了“十年久旱,靠天吃饭”的时代,红旗渠也成为风景秀丽的红色教育基地,向世人讲述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
红旗渠精神虽然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但它并未随时光的流逝而过时,它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力量,催人奋进,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旗帜,引领一个时代,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动力,鞭策我们不能懈怠、不能偷懒。干事业要有热情,干事业要有激情,今后,我们要在工作中,发扬红旗渠精神,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做到敢于担当、勇于担当。提升我们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让红旗渠精神在当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读红旗谱心得体会篇2
第一天的开班仪式,红旗渠教育教育培训基地张磊主任致辞,带我们领略了安阳的历史,红旗渠这一造福于人类四十余年、享用于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的伟大工程。学院**书记做了开班动员,希望我们在红旗渠精神培训期间认真刻苦、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获!
随后,王希安教授《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报告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红旗渠的前世今生,以及红旗渠精神宝贵的时代价值。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一部与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红旗渠总长1525.6公里,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红旗渠建成后,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体,南谷洞、引上水库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补充调节,能引、能灌、能排、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结束了林县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不仅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摇篮。
?红旗渠》纪录片的观看和红旗渠纪念馆的参观,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了红旗渠工程的壮阔,一帧帧画面,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声声讲解,都让我们回味良久,深深被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所感染。重走红旗渠,面对蜿蜒盘旋在悬崖峭壁间的人工天河,瞬间为60年代林州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所感染。
今天的培训让我们深受教育,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高校工作中,红旗渠精神就是坚定信仰,坚守精神家园,牢记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高校工作中,红旗渠精神就是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等多方面展现这种百折不挠、敢闯敢拼的坚持力;高校工作中,红旗渠精神就是贴近生活,融入实践,真真切切的为师生为群众为社会服务。
红旗渠渠水还将哺育一辈辈英雄的后代,所孕育出的红旗渠精神将激励我们战胜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困难,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它是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遥想50多年前,当时修建红旗渠时,国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条件异常艰苦,没有国家的供给,没有先进的设备,仅靠双手,自制的土工具和炸药,在自身营养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以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的精神,不惜流血、流汗,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人民群众终于修建成这世界第八大奇迹。当时国家仅仅给予表现突出者一张奖状,然而,林州人民却倍受鼓舞,非常满足,这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们修建成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奇迹我想,是信仰,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是中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信仰给予了他力量!
从这次学习中,让我明白了信仰的力量,我的灵魂得到了洗涤,令我的信念更加坚定。人,缺少的不是物质,缺少的是精神。如果没有精神,没有信仰,怎么能创造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那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那是信仰的力量。 这次参观已经超脱了简单的参观学习,这是一次红色之旅,一次心灵的洗礼。
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成为了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可以说是信仰的力量成就了红旗渠,如今红旗渠精神也成为了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信仰!
7月底的林州骄阳似火,行走在红旗渠旁却能感受到夏日山林间特有的清凉。如果没有来到实地,没有听到关于它的红色故事,恐怕很难将眼前水渠纵横、树木葱郁的景象同林州 十年久旱,水贵如油的悲惨历史联系起来。
上世纪60年代,十万林县英雄儿女在县委的领导下,怀揣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雄心、引漳入林的梦想、愚公移山的决心,经历10年时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总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红旗渠又被称为幸福渠, 红旗渠水被林县人民誉为共产党引来的幸福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成为激励中华儿女继续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红旗渠的建成离不开党的领导,作为一名党务专干感触很深,谈几点体会。
一、为民解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林县县委深知,要建成历史上想都不敢想的红旗渠,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激发出群众的内生动力。县委领导下乡调研,走村入户,与工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制定了符合林县实际的具体可行的施工方案,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党的政策的温暖,心甘情愿跟着党走,才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好局面。
二、无私奉献、敢于担当,做对党忠诚的好干部
话剧《红旗渠》中,杨贵书记常说的不讲条件、不讲客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杨贵为代表的县委克服修渠意见不统一、跨省协调难度大、缺钱少物、技术落后等困难,顶住层层压力,下定决心,无论困难有多大,也要把水渠建起来。为了修建红旗渠,干部群众自带工具、自带粮食、自筹资金、挖野菜、住山洞,不向县委伸手要物资、谈价格,自造水泥、炸药、石灰及自修工具节约投资占总投资17.9%。吴祖太、路银等能工巧匠,自己测量、自己设计、土法施工,解决了很多施工新问题。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是今年年初组建的单位,作为党务干部,在遇见种种新问题、新挑战时,也要拿出不向困难低头的决心,勇于直面困难、解决困难。
三、强化意识,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建渠十年、投资近亿元的红旗渠工程,没有发生一起违纪违规案件,账单有整有零、清晰可查,红旗渠主干渠历经半个世纪仍在发挥作用。靠制度管理权、物、钱的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了腐败,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这对我们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启示是必须层层压实责任,强化法纪意识,守住权力边界,严格财务管理。
读红旗谱心得体会篇3
坚定的信念是支撑我们不断前进的理念,无论多么困难,走一走革命老路,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体会,走进红旗渠,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昭示革命先辈的不易。
红旗渠原来是一块旱地,因为地处太行山的腹地而导致了山多水少,为了将这一块儿发展起来,开山引水,修建水库,与天斗,将山河重新归位。这就是一种大无畏精神吧,面对大自然的恶劣环境,在不伤害自然的条件下,利用自己手中的一锤一锹,甚至是用自己的双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经过数年的剑客奋斗们终于引流成功,解决了这块干旱地区的用水难题。
其实,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我们现在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从事着什么样的职业,吃苦耐劳,奋勇拼搏,这种精神是丢不了的。只有秉持着这种信念,才能让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不为艰难,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不放弃。
现在的网民物质生活提高了,可能不能体会当初建设的艰辛,但是重走红旗渠,你可以看到这些时代的见证,听讲述者讲述过去奋斗的故事,同样是振奋人心的。十年如一日的初心,创造出了世界水利建设上的奇迹。
正直青年大学习之际,我们年轻的一辈在新时代又该如何谱写新的篇章!红旗渠有一处青年洞,这是最典型的代表,是300多名青年男女通过自己的汗水和献血一点点开凿出来的。不忘革命老前辈。大地用风貌来铭记,而我们要用精神来传承。
我们处在美好的时代,这是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个物质的时代,如何在物质的激荡里面保持着初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与同志们团结合作、互相学习,更不要忘记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信念,不断完善自我,勇于创新,让红旗渠精神萦绕在心头!
读红旗谱心得体会篇4
20世纪60年代末,地球上增添了一条蓝色飘带,太行山上出现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一如中国人的脊梁在苍茫大地上的浮雕,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此,红旗渠,红旗渠精神,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7月24日,内科系统党总支党员一行在魏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河南林州市的红旗渠。
当我们看到红旗渠博物馆中那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一件件史料和依照当时艰苦劳动场面还原的浮雕,当我们行走在渠畔欣赏着那一个个巧夺天工的“艺术画卷”时,无不被林州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所折服,无不被林州人民当年艰苦奋斗,撼天动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感动。从翠柏拥簇、渠水奔腾的分水苑到千仞峭壁之下的青年洞,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凭借简陋的劳动工具,在恶劣的作业条件下,用昂扬的革命斗志,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以及重新安排河山的坚定决心,林县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林县人民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动人故事和千军万马战太行的丰功伟绩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我们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而且我们应赋予红旗渠精神更新的内涵。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共产党员,我们发扬红旗渠精神的最好表现就是踏踏实实立足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用实际行动投入到院党委号召我们的争创齐鲁先锋活动,用我们良好的个人素质争做“无投诉,无差错,无纠纷”职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
读红旗谱心得体会篇5
昨晚,在绍兴大剧院观摩了由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红旗渠》,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毛泽东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河南话剧院创排这台气势恢宏的史诗般作品,是对民族精神的张扬,对生命意义的讴歌,对英雄主义的礼赞 。
我小时候曾听到一个真实故事,说太行山区缺水,一个小媳妇千难万险挑来一担水,却因病体难支在家门口打翻了水担,遭到了公公的痛骂,视水如命的小媳妇悔恨难抑,上吊而死。今天这台戏中,也有一个使人难以置信的情节:当地人一生只洗三次脸,第一次出生时,第二次结婚时,第三次入殓时。说明水源是何等稀缺……
作品没有去正面反映如何战天斗地的场景,而是把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一群特定人物的精神世界作了深度诠释,血肉丰满,可信可敬,平凡生活却又如此的让人仰视。
一部让人感动,引人思考的好戏。可惜绍兴人不识真货,剧场内观者廖廖无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