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观后心得体会6篇
很多人在进行了心得体会的写作后都是可以提升书面表达能力的,想要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以下是合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博物馆观后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博物馆观后心得体会篇1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客家博物馆参观。
客家博物馆位于梅城东山的客家公园内,我们来到公园,看到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楼,大楼的左边写着几个大字:客家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在大厅的最为显眼处有一个巨大的 亻厓字,这是客家话中的第一人称,即我。从大厅进去,我们来到第一展厅,那里正在举办客家风情泥塑展览,鸡公车、剃光头、耙耳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塑,构成一幅客家风情画卷。
我们来到二楼展厅。二楼展厅的门前挂着一块匾,上面用隶书写着四个大字:客从何来。进去我们首先看到一个大屏幕的电视,里面正在播放描述客家人迁徙历史的纪录片。旁边有一个小屏幕,里面正用客家方言,吟读着客家童谣——《月光光》。
来到另一个展厅,首先让我们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椭圆状的客家龙灯,上面写着一幅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左边有一条鱼,右边有一条龙提着几个灯笼。龙灯其实是客家人祈福消灾的一种表现,谚中有言龙灯入屋,买田造屋,这充分体现了作为汉民族一支的客家人对于龙的崇敬之情。
接着,我们来到最后一个展厅,展厅正中间摆放着一个用泥做成的私塾,里面一个老师在听学生读书。私塾周围有一些客家人的生活器具、围龙屋和许多名人的事迹……
通过这次参观,让我懂得了客家这个不朽的民系来自于中原,历经了五次大迁徙,才辗转来到现在的居住地。客家民系在千百年的迁徙路上,不断磨练自己,吸收各种文化精华,进而创造出了辉煌的客家文化,我为我是一个客家人而感到自豪!
博物馆观后心得体会篇2
3月17日,武汉警官职业学院组织我们兵团农五师学员前去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沿途中我们还看到了其他不知其名的美景,让我们真实地感受了湘湖文化及其悠远历史所沉积下来的古色古韵。
初去博物馆,不禁被那里的气势所震撼了。
博物馆里干净、宽敞,给人一种愉快和古老的感觉,让人在参观时不知不觉的陶醉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湖北省博物馆于1953年3月成立筹备处,1959年春迁至今址。1963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3000平方米的陈列楼建成并对外开放,此后并不断扩大其规模。至今为止,其总占地面积达八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占五万平方米,馆内珍藏文物多达14万余件,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这些藏品大多数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其中一部分器物在古代发展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内的藏品种类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兵器,古乐器,金乐器,古代字画、钱币等。
今天讲解员主要带我们参观了曾侯乙墓。里面有许多珍贵的宝物与一些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讲解员告诉我们曾侯乙墓发现于1978年,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棺木。同时出土还有15000件文物以及多种制作精细、外观大气的物品。
我们认为最值得一提的是曾侯乙编钟,它被誉为编钟之王。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青铜编钟。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一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在20xx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弘的乐队实属罕见。它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发展的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湖北省博物馆里我们更是有幸听到了跨越千年的编钟之乐。在整个演播大厅里都弥漫着楚文化。微弱的灯光渐明,舞台上的乐手们都身着古装,使用编钟为大家演奏了一曲曲动人的乐曲。
其次让我们大家记忆犹新的是那把青铜宝剑——越王勾践剑。这是一把跨越千年的古剑,但见其通身未有丝毫锈渍,依然光亮。此剑铸造精良纹饰线条流畅,依旧锋利无比。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高超的冶炼铸造技术和防蚀技术。它被中外专家视为我国先秦兵器中的稀世珍品。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郭沫若曾有诗赞曰: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缕玉衣今又日,千秋不朽匠人心。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没能走完所有的展厅,我们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但是心中依然很兴奋。虽然我们看到的是一件件物品,可领略到的是历史,感悟到的是革命精神。
此次参观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知识。历史是属于过去的,我们要在感受历史奇迹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创造奇迹,未来的历史乐章需要我们去书写。因此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次来湖北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辜负家乡人民对我们的重托,不辜负组织的培养,牢记自己的使命,也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博物馆观后心得体会篇3
五月的沈阳,春暖花开的季节。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庆“五一”迎“五四”参观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春游活动。
5月1日中午,参观人员早早吃过午饭,乘坐大面包和指挥车组成的车队,由沈阳东站出发,一路穿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越过车水马龙的街道,于下午一点抵达沈阳市望花南街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残历碑”,用花岗岩筑成的“残历碑”是一本翻开的台历,时间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随后,我们走进高大宏伟的展厅,通过解说员的讲解,我们边走边听边看,整个展厅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东北沦陷;第三部分:日本在东北的血腥统治;第四部分: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第五部分:日本扩大侵略与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涨;第六步:全国抗战爆发与日本侵略者的最终下场;第七部分:中日两国人民以史为鉴祈盼和平。整个展厅主要以照片和实物为主。
通过两个多小时的参观,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思想受到了洗礼,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穷了就要被人欺负;国防弱了就要挨打。所以,我们要牢记这段历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学习,加倍工作,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博物馆观后心得体会篇4
今天下午,我们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获了知识,得到了成长。 12点半,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了大巴车。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刚一下车,我就被这宏伟的建筑深深地震撼了。一踏进大门,我就被它浓厚的文化底蕴所打动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20xx年,20xx年开始翻新,20xx年竣工。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我们先到博物馆的剧场,听讲解员的讲座:如何合理地参观博物馆。然后,我们又去了4层的展厅,参观了瓷器展厅。瓷器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第一部分是颜色釉,颜色釉始于商代,在元代一度失传,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重新发扬光大。商代时,人们发明了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到了隋朝,人们发明了不使用着色剂的白瓷。随后,又发明了以铜红,铁青,钴蓝,铬绿和锰棕等着色剂。
这次博物馆之行令我难忘,因为它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让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博物馆观后心得体会篇5
防空警报倏然拉响,响彻天际。9月18日,每个中国人都必须铭记的日子,时光的车轮一圈圈流转,虽然已经过去了88年,但那刻骨铭心的屈辱,我们一刻也不敢忘记。每年的这一天,凄厉的防空警报都会划破宁静的长空,提醒着我们,中华民族曾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中国人民曾经过怎样艰苦卓绝的斗争。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历史怎能忘!
88年前,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点燃了长达14年侵华战争的战火,拉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从1931年到1945年大半个中国沦丧在日军的铁蹄之下,930余座城市被占,3500万同胞伤亡,4200万人无家可归山河破碎,流血漂橹……这些冰冷的数字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在战火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是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痛。我们岂能忘!不能忘!历史怎能忘!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吾辈当自强!
1935年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穿过抗日战争的烽火,走过解放战争的硝烟,警示着我们每一个站起来的中国人那一段鲜血与抗争写就的历史,指引着我们每一个站起来的中国人从苦难中汲取智慧,从耻辱中迸发力量,更激励着我们每一个站起来的中国人在奋发向上的征程中追风踏浪、勇往直前。14年的苦难与磨砺,这一部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这一片被无数先烈血染的山河。我们岂能忘!不能忘!吾辈当自强!
如今,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抬头,便能仰望没有硝烟的蓝天,我们无忧无虑,周围不会响起突然的枪声,只因我们身处和平国度,我们的身后,是强大的祖国。那一段“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的殷殷叮咛,那一声“大庆生产一天也不能停”的振臂疾呼,那一句“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的肺腑之言……无数中华儿女发扬埋头苦干、前赴后继的精神,以民族自强洗刷历史耻辱,风雨兼程、砥砺前行,让国家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飞机不够要飞两遍到如今空中梯队战鹰烈烈,从踮起脚尖参观美国航母到国产航母7次海试,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从“中华神盾”巡海到“大国长剑”升空,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一座座民族崛起的“精神地标”,一段段发愤图强的伟大梦想,无不述说着今日之中国,再不是1931年的中国!今日之幸福与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必须牢记来时的路,让历史不再重演!
又是一年“九一八”,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苦难的岁月永不能忘,让我们“勿忘国耻 奋发图强”,重拾抗战精神,拿出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去完成抗战先贤们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
博物馆观后心得体会篇6
窗外,一切都美好如斯。静静地看着那张照片,思绪又回到了那天——参观中国客家博物馆。
一进门,就看见中国客家博物馆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往里走,那里百花齐放,蝴蝶在风中跳着婀娜的舞。一棵棵苍劲挺拔的大树为我们遮去炎热,小鸟在树上唱着歌。好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踏着台阶,我们来到了博物馆。它的建筑风格极像客家围龙屋。随着人流往前走,便是画家画的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国画,令人叹为观止。还有许多精美的青花瓷器……
接着,我们来到二楼。它为我们展示了老式的油灯、眼镜,小巧的玉佩,玲珑奇巧的耳环等。
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室。首先,我们来到了第一展室——客家历史。据说,博物馆曾迁徒两次,第一次是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第二次迁徒是在唐末到北宋,公元880~1126年……那儿还有11句有趣的客家谚语:见面不行礼,多走几十里。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不懂装懂,永世饭桶——这些谚语虽没有华丽的修辞,但通俗易懂,使人一目了然。
穿过第一展室,我们来到了客家风情。展现在眼前的是巨大的客家龙灯,两旁写着十个大字:上下五千年,龙横九万里——
接着我们来到了客家民俗。这里有着极具特色的客家服饰。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碰铃、碗锣、小钹——这些在我老家依然保留着。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敲锣打鼓,那场面好不热闹!再往前走,我便了解到:以前,客家人有着强烈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他们看来,生女孩是很不吉利、晦气的事情。所以往往在女孩3岁之前,就会被卖到别人家里做童养媳——
在人文秀区里,最吸引我们的莫过于那几个雕像。它给我们描述的是一位老先生和几位学生在私塾中的情景——一位学生在背书,而老先生微仰着头,认真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还有一位同学在掩卷沉思——
在博物馆我还看见了一本特殊的数码影册族谱,只要在悬空的上方做翻书的动作,族谱就会乖巧地一页页地翻开,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使我们获得了认同感和满足感。
随后我们来到了将军馆和校长馆,它为我们介绍了晚清以来梅州籍大学校长、书记、将军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主要贡献,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随着咔嚓的一声,我们在客家博物馆照相留念。朱德曾说:青年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是呀,我看着这张照片,心里暗下决心:今后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我参观中国客家博物馆最大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