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能手事迹材料6篇

时间:2024-01-15 10:30:13 分类:工作总结

大家在写事迹材料时不得随意夸大或美化事实,保持真实性是首要原则,在评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时,事迹材料能够提供客观、具体的数据支持,使评估更为准确和公正,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养殖能手事迹材料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养殖能手事迹材料6篇

养殖能手事迹材料篇1

陈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必须具备,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养殖能手事迹材料篇2

近年来随着师市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新疆兵团职工创业的思路拓宽了,创业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进行特色养殖创业的职工刘国民

这位正在给大雁喂饲料的就是阿拉尔农场8连职工刘国民,而这群大雁就是他致富的新途径,刘国民告诉记者,在养殖大雁以前,他承包了60多亩的梨园,2014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降温一下让他的梨园减产近7成,从那时起他就考虑在种植梨园的同时兼顾发展一些别的产业。

刘国民告诉我们,起初选择养殖大雁是因为自己曾经有过饲养经验,而且也可以充分的利用果园的空间,为了补贴家用,并没有考虑过能够扩大规模,但有一次看电视,他了解到大雁除了作为一道美味,全身上下都是宝。比如羽毛可以制作成工艺品、羽绒服和羽绒被等等。

凭借自己的养殖技术,2015年三月,刘国民投入了20余万元从山东引进了60多只雁苗,准备大批饲养,但是雁苗才引回来就遇到了降温天气,先后有20多只雁苗由于不适应温度病死了,这让已经把全部家产投入到养殖产业的刘国民有些措手不及,就在刘国民考虑是不是放弃这个产业的时候,农场工会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为刘国民无息贷款了10万元。

有了资金的扶持,今年刘国民又新增了孵化设备,并且专门到内地学习了孵化养殖的技术,考察了大雁羽毛工艺品的市场,现在他家的大雁已经发展到了300余只,大雁和雁蛋还没上市就已经有不少市民前来订购,大雁养殖业已经成为了他致富的新途径。

对于大雁养殖的发展前景,刘国民充满信心。他希望,以后可以将这项养殖技术推广下去,让周边的连队职工也能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养殖能手事迹材料篇3

野鸡又名雉鸡,是集肉用、蛋用、观赏和药用于一身的名贵野味珍禽。虽然是一项很有前景的致富项目,但在我县,还没有大规模养殖野鸡的养殖户,张丹丹怎么就发现了养殖野鸡这条致富路的呢?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下。

在我县古恰镇仓粮村有一户人家,院子挺大,但都被一张张大网扣住了。走进去一看,满院子里跑的都是鸡雏,细看还和普通的肉鸡或蛋鸡的鸡雏不同。据这家女主人张丹丹介绍,这些都是她养的野鸡,有八百多只,野鸡不像驯化了的家鸡,飞行的能力还没退化,但放在笼子里养,野鸡的羽毛又长不好,所以只能在院子里扣上网防止野鸡飞走,又能达到散养的目的。

说干就干,张丹丹从网上查找资料,翻看养殖野鸡的专业书籍。和父亲一起研究养殖的一些技巧,注意事项,并把院子和屋子都重新按照野鸡养殖的要求修整一番。在今年六月份,购进了第一批野鸡雏,但是因为缺乏大规模养殖的经验,损失了不少。

第一批五百只鸡雏的损失,给张丹丹非常大,她也一度想到放弃,但是她是个重承诺的人,小女子却又一颗君子之心。第二批五百只鸡雏她硬是咬着牙给取回来了。

即使张丹丹知道,喂一些饲料,野鸡雏长得会快一些,体质会强一些,她的损失也会少一些,而且野鸡的体型也会均匀一些,卖的时候,价格也会高一些;但是张丹丹,没有,她坚持绿色养殖,尽最大可能保持野鸡肉和蛋的天然口感。

在张丹丹的养殖场里,我们发现公鸡比母鸡多。原来,野鸡无论从外观还是肉质方面,公鸡都比母鸡受欢迎,公鸡全身的羽毛特别漂亮,,非常光滑,体型还较大,而母鸡全身就一个颜色,个头也特别小。但是,公鸡好斗,稍不注意就会将母鸡或体型小一些的野鸡啄伤,造成严重损失。所以,为了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张丹丹就给野鸡带上了 “眼镜”。

由于我县还没有完善的野鸡销售市场,而且张丹丹的家就在大广高速边上,所以她打算在野鸡出栏以后都是销往外地。同时,她也想在我县打开一种独特的销售方式。

当记者问张丹丹有什么长远打算时,她说没有太远的,就是打算明年把鸡舍盖起来,再一点点的,把家里的四晌的林地圈起来,在林子里也扣上大网,搞林下养殖。

养殖能手事迹材料篇4

杨盛根,男,苗族,高中学历,广西桂林市资源县车田苗族乡人,现任资源县金紫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坚守大山20年,从一名返乡创业人员成为远近闻名的黄牛养殖能手到引领带动当地贫困户发展高山黄牛有机养殖,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让有机黄牛成为高山乡镇的特色产业。

不安现状,勇于创业

杨盛根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宽裕。后和爱人进入政府单位工作,可以说拥有了稳定、别人羡慕的工作。然而杨盛根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远赴南宁、钦州、海南等地打工学习技术创业。

杨盛根在南宁一家农业公司工作,参与多个扶贫产业场建设,看到建设的果园、蔬菜场给当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就心里琢磨自己的家乡适不适合,考虑可以引进什么品种合适。2000年,有点积蓄的杨盛根回到家乡,依靠打工赚回来的经验和资本,结合本地特色,个人投资10万元,建起了大棚,实验推广嫁接技术,引进了适合高山种植的台湾珍珠圣女果,这果一种就是7年;他把技术和种植经验毫不保留地教给村民,施行“订单农业”的模式,跟周边农户签订协议,合作发展,他自己腰包鼓了,农户收入也高了,村民们脸上笑开了花。山风徐来,阳光下杨盛根看到苗寨山上遍地的珍珠圣女果挂满枝头,红艳艳的,分外好看,他也开心地笑了。

深研有机黄牛技术,致富效益广

2008年,不安份的杨盛根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村子上面的金紫山十里坪坦,高山气候,草原如画,地阔草肥,牧草资源非常丰富,如果养牛羊,该是多么好的一个天然环境!他看到牛羊有机食品的发展前景,开始探索有机生态种养殖技术。他大胆承包了100多亩的高山天然草场,从外地购进100头牛犊。然而由于不适应本地高山寒冷潮湿的气候,再加上养殖、管理技术缺乏,第一批牛犊存活率不到30%,损失惨重。剩下的牛在过冬时,工人喂了山上的茅草,又死了一批。杨盛根把牛肚子剖开来,才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工人把茅草切割成锋利的梭角形,牛吃下去后,消化不了,茅草把牛肚撑破了。但他坚信“农村人就是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这么好的天然资源就要懂得保护和利用”,不服输的他到各地考察学习,聘请专家实地指导,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最终培育出了适合本地独特地理条件、环境条件和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高山黄牛。2012年杨盛根成立了资源县金紫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着眼于当地丰富的高山草场,用以发展草食畜牧业,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产生大量的堆肥,进行有机种植,是集种养于一体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企业。公司基地位于桂林市资源县车田苗族乡,海拔在700~1000米山地上,占地面积9000余亩,主要包括能繁母牛基地、高山有机牧场、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等3个基地。目前年出栏肉牛500余头,肉羊1200余头,有机蔬菜500多吨,年总产值达2000万元。公司有固定员工26人,还长期与区内外专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为公司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牛、羊肉已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2016年杨盛根获得了自治区南方牧场扶持项目资金360万。

2017年杨盛根用孙子的名字杨山河注册了“杨山河”品牌,并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他把读完大学在外工作的儿子杨进伟也叫了回来,再送儿子到柳州畜牧学校深造,学成后回家协助他一起管理公司。杨盛根又投资20万,建起冷库和真空包装车间,产品具备了鲜活冷链销售条件。公司先后获得了自治区标准化示范场、生态养殖4星级示范场、广西水产畜牧业行业重点龙头企业、广西养牛先进牛场、广西养殖优秀企业、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于2017年获得桂林市十佳养殖大户荣誉称号,并作为资源县高山黄牛的代言人参加了“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我为家乡代言”活动,获得最有家乡味道代言奖和广西十佳代言人荣誉称号,成为了名富其实的有机黄牛养殖能手。

富不忘本,带领致富

富起来的杨盛根不忘乡亲,勇于社会担当,乐于奉献爱心。他把龙塘、田头水、粗石三个贫困村以集体经济专项资金50万元入股公司,贫困村负赢不负亏,每年按投入资金不低10%分取红利,上述贫困村每年将获得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公司实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借牛生牛,与符合条件发展高山黄牛养殖的贫困户签订黄牛代养协议,由公司无偿提供牛犊,供农户饲养,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实时监测,农户充分利用自家山地牧草和秸秆资源育肥黄牛,育肥后由公司统一回购,农户养殖期间所生牛犊归农户所有,既高效利用本地天然草场资源,又保证产出质量,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公司带动贫困户种植牧草获利。

公司提供草种及技术指导,按0.2元/斤回购牧草及玉米杆,每亩效益达万元。公司提供就业机会助力贫困户增收。2016年以来,他带动了400多户贫困户养殖黄牛,每户农户至少增收10400元/年。2018年,杨盛根在下乡考察新养殖基地途中,机缘巧合了解到梅溪镇沙坪村特困户王万弟户房屋建设的实际困难,立即决定拿出5万元,用于扶持其完成了危房改造。

不断奋进,书写传奇

养殖能手事迹材料篇5

徐发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2004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同业合作,成就致富带头人

徐发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发青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养殖能手事迹材料篇6

在金溪县琉璃乡蒲塘村,有个长林鹌鹑养殖合作社。它虽然成立不久,但发展迅速,在短短半年时间便带动周边30余农户致富,解决近百人就业。这个合作社的创始人,就是该村村民徐长林。

徐长林的养殖场,看到两栋整齐的现代养殖场房,工作人员正忙着拾鹌鹑蛋。进入养殖区,不仅要戴头套、鞋套,还要经过紫外线消毒,通过四道防护、消毒“关卡”。

养殖技术负责人徐天申告诉笔者,养殖场总投入200多万元,目前有12万只成年鹌鹑、6万只幼鸟。每天能产1000公斤鹌鹑蛋,除去饲料、人工等成本,一个月的收入大概为6万元。

徐长林之前一直在开办红砖厂,一次去东乡县送砖时看到当地有人养殖鹌鹑,经询问,发现收入可观。去年5月,他建起厂房、买来设备和幼鸟,短短两个月时间,一切准备就绪,第一批鹌鹑入住厂房。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打击,第一批3万只幼鸟全军覆没。

原来,幼鸟对温度要求极高,一直要保持38℃至39℃的恒温,而且幼鸟对环境要求也极高,一旦受惊扰便不进食,饲养起来需要加倍小心。为此,徐长林花费近40万元购买了恒温设备,还买来了音响。每天给鹌鹑播放音乐,目的是让它们适应外界的声音,免受影响。

今年年初,徐长林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吸引了周边村组30余户农户加入鹌鹑养殖行业。目前,合作社的鹌鹑养殖总量已达40万只。

徐长林负责提供鹌鹑幼鸟和技术,周边农户负责养殖,成熟后徐长林统一收购。徐长林还经常邀请养殖户到他的养殖基地参观、学习,亲自现场传授养殖经验。

养殖户都亲切称徐长林为“鹌鹑状元”。徐长林说,目前已经跟南昌一家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鹌鹑蛋很受市民欢迎,销量很好,成年鹌鹑也有公司大量收购,他计划下个月再购买6万只鹌鹑幼鸟,厂房也要逐渐扩大。

徐长林对养殖鹌鹑有个长远的规划,那就是把周边百姓都带动起来,当养殖达到一定规模,他将进行鹌鹑的深加工,把鹌鹑做成一个产业,只有做成产业了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益。

《养殖能手事迹材料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