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上教案优质6篇
在准备教案时,教师们会综合考虑课程的目标与评估标准,教案的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集体合作精神,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部编版六上教案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部编版六上教案篇1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at the z》,第二课时包括let’s learn和let’s d let’s spell三部分。主要教学四个形容词thin, fat, tall, shrt 。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根据一级目标要求,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thin, fat, tall, shrt,并理解词义。
2、听懂含有形容词的几个指令,并按指令做动作。
3、在活动中习得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动物,懂得动物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教学重点是能听、说、认读几个形容词thin, fat, tall, shrt 。听懂含有形容词的几个指令,并按指令做动作。
教学难点是单词thin的发音。
二、说学法
我通过与扮演司机跟导游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既复习了新知,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习完本节的单词后,又让学生们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上出现的动物,为了进一步巩固今天的学习要点。而且做到自己造句子。其中,有几次都复习了旧知,把学过的动物单词再次的扩展,让学生们会描述其特征。
三、说教法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利用有趣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用旅观光团通过唱歌曲、走迷宫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通过用旧知识引入本课新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在猜一猜、的活动过程中,尝试做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他们不仅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主要采用图片、多媒体以及教师丰富的体态语言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它们能活化教材,辅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序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充分利用有的教学时间,改善信息的传递方式,增强信息的传递能力,使外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创设氛围——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巩固提高,扩展运用
五、说预期效果
本节课,我下了很多功夫,通过画画,开火车,做游戏等环节,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本课中我从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利用图片、创设了多种生动的情景,使教学过程自然融于快乐活动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积极的情感较好地为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服务,同时本课中,我始终注意让学生多个感官动起来,不但在听说读方面加强训练,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尝试的能力。
部编版六上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板书】 出塞
明 月
边 关 家
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对和平的向??
部编版六上教案篇3
【设计意图】
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提炼“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们的对话中的意思,总结本单元课文借物抒情的表达特点,同时梳理出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多种方法。变文本阅读为学习互动,形式活泼。
板块二
借助示例,体会对比的作用
1、读懂示例,初识对比。
(1)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出示课件: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预设一:这三段话都是先写事物本身的特点: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白鹭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瓜、藤和叶构成了别有风趣的装饰。然后再写与它们相比较的事物的.特点: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挂在枝头;朱鹭、苍鹭体型稍大,且不寻常;石狮子、旗杆不够可爱。
预设二:这三段话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
(3)比较发现:去掉这三段话中对比的部分(课件中加横线的部分),指名朗读,说说在表达效果上与原句有什么不同。
预设:运用对比,使所描写的事物(花生、白鹭、瓜架)的特点更鲜明、更突出。
(4)回顾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文章,还有哪些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小组内交流。
2、联系生活,巧用对比。
(1)仿照上面的句子,运用对比的方法,将下列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出示课件:
·文具盒非常实用,不像文具袋,没有坚硬的外壳保护文具,里面的文具很容易折断。
·王老师性格温和,与校门口粗声喊叫的保安大叔形成鲜明的对比。
·茉莉花香而清雅,恰到好处,桂花的香气过于浓郁而使人发腻,向日葵几乎毫无香气,又叫人觉得美中不足。
(2)学生练习反馈。
(3)练习用对比的方法描述生活中某种事物的特点。
(4)全班交流展示,评议修改。
出示课件:
水仙花开了,洁白的花瓣,金黄的花蕊,碧绿而修长的绿叶,蒜瓣似的球茎,一盏清水,一个白瓷盆,在玻璃茶几上绽放它的生命。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菊花的高贵典雅,但它却有着超凡脱俗的圣洁。
3、小结:将所描写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能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表达情感。希望同学们学会在习作中恰当地使用这种写法。
部编版六上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音序查字典的方法。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借助图画大致了解古诗描述的内容,背诵古诗。
3.和大人一起朗读小故事,明白文章主要描述的是什么内容,并知道我们要学会帮助家人分担家务。
教学重点
学会并掌握音序查字法;明白文章讲了什么,并学会帮助家人分担家务。
教学准备
1.相关图片。
2.准备最新版本的《新华字典》。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谁知道这是什么?
一位老师不开口,肚里学问样样有。谁要有事请教它,还得自己去动手。
对了,这就是字典。
2.认识《新华字典》。
3.了解《新华字典》的作用。
师:字典的本领可大了,我们学了好多字,可是我们不知道它们的意思怎么办呢?字典爷爷来帮忙了。你们想学这个本领吗?
二、情境活动,做好准备。
1.师:要想学习这个本领,我们得先过三关。
2.过三关游戏。
(1)第一关:背一背。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
①指名按顺序背诵。
②全班按顺序背诵。
(2)第二关:连一连。把大小写字母准确地用直线连起来。
(3)第三关:认一认。教师出示“厨”:仔细看,这个字读什么?看谁认得又快又准。
3.师:我们在字典中怎么查到“厨”字呢?
三、分步指导,学会查字。
1.师:“厨”很调皮,它躲在字典爷爷的屋子里,汉字宝宝那么多,怎么找到它呢?老师来教你。
2.比一比,看谁跟着老师找得快。
(1)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翻开字典,找到“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2)找到大写字母c。
(3)找到音节chu,重点指导学生找到音节所在的页码。
(4)翻开字典,找到相应页码,找到音节chu,按照字的四声次序找到要查的字“厨”。
(5)老师读字典上的意思。
3.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在字典中找到这个调皮的“厨”的。
4.读一读。朗读韵文,熟记音序查字典的方法。
(1)师出示“音序查字法口诀”,并且范读。
(2)生跟着老师一句一句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4)齐读。
四、巩固练习,培养查字能力。
1.说一说:音序查字法的步骤是怎样的?
2.练一练:查老师规定的字:池、首、漂、机,看谁能最快找到该字所在的正文页码。
3.赛一赛:夺红旗比赛,完成课本第40页中的表格。
五、诵读古诗,日积月累。
1.教师播放《赠汪伦》的朗读录音,会读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诵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古诗。
3.小组交流学习情况,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
4.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老师进行朗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5.结合插图,想象交流。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朋友汪伦的。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齐声诵读,要把体会到的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7.背诵古诗。
第2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看看哪位同学最先猜出谜底。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2.同学们真能干,一下子就猜中了老师出的谜语。请大家把小手伸出来看看,老师想找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把它画在黑板上。(找一个学生,让其把手印画在黑板上。)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书。根据汉语拼音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边读边想象文中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情。
3.开火车连读课文,师生正音。
三、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1.“全家”是指哪些人?“这张画”是指哪张画?他们为什么喜欢这张画?
(1)爸爸说了什么?想一想,爸爸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呢?(提示:高兴)
(2)学生朗读爸爸的话。
(3)妈妈和姥姥分别说了什么?借助插图说说兰兰帮妈妈和姥姥做了什么?
(4)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家里人为什么喜欢兰兰的画。
引导学生补充句子,读句子。
爸爸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 )。
妈妈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 )。
姥姥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 )。
兰兰明白了,大家喜欢她的画,是因为( )。
(5)兰兰这双胖乎乎的小手为家里人做了很多的事情,你们觉得兰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勤劳、关心长辈、爱劳动、懂事)
2.指导分角色朗读。
(1)想想平时姥姥、爸爸、妈妈是怎样和兰兰说话的。
(交流:他们的'语气和蔼可亲,充满关爱和称赞。兰兰的语气天真活泼,有礼貌。)
(2)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
1.兰兰的小手为全家人做了那么多的事情,也给全家人带去了那么多的欢乐。我们要向兰兰学习,也要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拓展交流:你能为别人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会说:我替爸爸( )。我给妈妈( )。我帮老师( )。我为大家( )。
3.课堂总结。
同学们真不错,和兰兰一样,有双勤劳的双手,是一群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只要我们的心中装着爱,就会做更多的好事。
4.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这篇课文。
2.自己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反思
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在本节课中,可以以读贯穿始终,读的形式力求多样,读的范围力求广泛,读的要求逐渐提高。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求会,在读中提高朗读水平。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等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部编版六上教案篇5
教案设计说明:
?乌鸦喝水》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选自《伊索寓言》。课文讲的是乌鸦通过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水少、瓶口小的困难,最终喝到水的故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设计本着“时时激趣”的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课后练习题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亲历语言实践,在反复地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文章大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设计中特别坚持了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汉字的意义;并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乌鸦图片、生字词卡片。(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窄口透明瓶子(透明饮料瓶子)、小石子、水。(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随题识字
导入: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看——(出示乌鸦图片)他是谁?同学们说对了,他就是乌鸦。(板书:乌鸦)识记“乌鸦”这两个字(没眼睛的小鸟眼前一片“乌”黑,鸟前长牙就念“鸦”)。齐读。教师简介乌鸦。
2.乌鸦虽然长得不好看,叫声也不好听,但他却十分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他的小故事。看看他是怎样利用自己的智慧喝到水的。(板书:喝水)
3.齐读课文题目,注意“水”是翘舌音。
设计意图:随课文题目识记“乌”“鸦”这两个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wū yā dào chù bàn fǎ pánɡ biān xǔ duō shí zǐ
乌 鸦 到 处 办 法 旁 边 许 多 石 子
fànɡ jìn zhǎo shuǐ kàn jiàn yì zhī kǒu kě
放 进 找 水 看 见 一 只 口 渴
(1)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2)去掉拼音读。
3.整体感知。
(1)怎样判断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自然段的前面有两个空格。)
(学生小声自由快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本课的生字词语比较多,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范读开始,就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下面的自由读中时时强调。认读生字、新词从带拼音到去掉拼音,有效地缓解了认读压力,使学生在初读阶段扎扎实实地去读、去认。
三、问题入手,朗读感悟
1.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2.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识记、书写“石”字。
(1)瓶子里的水是怎样升高的?(渐渐)能换个词吗?(慢慢、一点一点)用“渐渐”说一句话。教师引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2)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呢?(放进了小石子。)
识记、书写“石”字。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强调注意笔顺,第二笔是撇,要舒展一些。书空、动笔写。学生组词(石碑、石头等)。
(3)乌鸦是怎样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的?(一颗一颗)从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小石子多、小乌鸦做事认真、有耐心……)
(4)指导学写“多”字。注意音节是三拼音,介母不要丢;书写时上下两个“夕”要竖直摞起来。
(课件出示“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
(5)认读“放”字,学习“反文旁——攵”。
(6)指名朗读句子,教师相机指导。
(7)齐读第3自然段。
3.为什么乌鸦放进瓶子里的是“小”石子?而且要“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本节课从课后的训练题入手,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在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用课后的练习题揭示教学目标,重点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把字、词、句的理解与有感情朗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理解,指导朗读,读出语气。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教学结束前的问题设计,为继续学习埋下了伏笔。
四、布置作业
1.准确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2.书写生字“石”“多”。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作业布置中的认读、书写,以及朗读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指名朗读全文。
3.思考: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卡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出课后的练习题既强化了本课重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精读感悟,随文识字
1.过渡。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他就喝到水了。那么,他为什么会用往瓶子里放小石子的办法来喝水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以读代讲,感悟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1)因为瓶子的特殊性——瓶口又小,水又不多,使得乌鸦即使看到了水,也喝不到。他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着急)。指导朗读。
(2)小乌鸦为什么这么着急呀?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指导读第1句话。
(出示卡片:“到处”“找水”。)
读词,注意“处”“找”都是翘舌音,用顺口溜识记“处”“找”。乌鸦会到哪去找水喝呢?试着用“他也许去____找,也许去____找。”这个句式说一说,理解“到处”。指导朗读。
(3)乌鸦这么辛苦到处找水喝,当他看到一个有水的瓶子时,他的心情会怎么样?指导读第2句话。
(4)师生配合读这一自然段。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找呀找呀,终于——(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
设计意图:课文是识字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挥文章的识字载体功能,通过灵活多样的手段,使学生感悟随文识字的乐趣。本环节的设计特点是联系上下文,通过想象,并用“也许……也许……”练习说话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到处”一词的意思,还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情境再现,明白道理
1.这只口渴的乌鸦喝到水了吗?他是看见了什么才想出办法来的?
2.是什么样的石子?有多少?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3.乌鸦能喝到水,不仅因为他勤于动脑,还因为他——(善于观察)。乌鸦终于喝到了水,你们高兴吗?下面请同学们再大声朗读课文,想象并体会一下乌鸦的心情变化。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全文。
这真是一只——(聪明的乌鸦)。你们想做一次乌鸦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好吗?
学生做向饮料瓶子里放小石子,水渐渐升高的实验。通过“许多”“小石子”“一颗一颗”体会、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设计意图:课文中“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这两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却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做小科学家,让学生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地往瓶子里投,看着水渐渐升高,让学生从理解课文体会到用智慧解决问题后的快乐。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实践体验,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迷上科学,走向科学研究之路。
四、入情入境,合作表演
1.同桌练习。
同桌配合:一人读课文,一人扮演小乌鸦,可以加动作。教师相机指导。
2.一组或多组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轻松、有趣、灵动的表演可以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表演,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感悟“乌鸦由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五、质疑问难,开拓思路
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你能帮助乌鸦想想别的办法吗?
学生互相交流,指名说一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设计了“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你能帮助乌鸦想想别的办法吗?”这个问题,让学生用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见解,使学生明白只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道理。此时,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的动力。
六、指导书写
1.出示“只”“出”“见”这三个字。
2.尝试给生字组词。
3.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时注意点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只”的下半部分“八”要注意不要和上半部分的“口”挨上。“见”的第三笔撇和第四笔竖弯钩要挨在一起,不要写成“儿”。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写字教学,由观察到动笔,重点强调了字的间架结构,并通过评选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好基础。
七、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把这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读一读《伊索寓言》或者有关乌鸦的故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读好书就是对孩子们健康人格的形成的最好办法,因此,此环节我布置了让孩子们读《伊索寓言》或者有关乌鸦的故事的作业,目的是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
1.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到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在思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课有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教学中我通过设置困难“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怎么办”,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维不断发展,明白了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
部编版六上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按照课后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提问: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什么事?
2.出示大禹头像,简介大禹:传说是我国部落联盟的领袖,曾经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是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
3.出示三组词语,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1)第一组:洪水泛溢、毒蛇猛善、伤害、灾难。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聚焦“灾”字,看字形猜猜“灾”字的意思。揭示“宀”表示房子,房子里边着火表示灾难。
③说说读了这组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④出示句子,放在语境中再次练读。指导读好第二句的停顿。
(2)第二组:教训、驱赶、恢复。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3个词语搭配短语。如“吸取教训、驱赶毒蛇猛兽、恢复农业生产”。
③读词语想画面,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相机理解“恢复”就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文中是指百姓又像以前一样生活了。
(3)第三组:淹没、灾难、重新、耕种。
①自由练读这组多音字,根据词语的语境练习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②指名读,及时正音。
③出示一组新词,如“沉没、重新再来、难民、种花”,巩固读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治水前的景象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洪水泛滥”是怎样的景象。
2.出示洪水泛滥的影像(洪水横流、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等场景),说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3.课文中怎样描写的?自己练读第一自然段。
4.指导朗读:
(1)出示“泛滥、淹没、冲毁、伤害”,连起来说说洪水泛滥的情景。
(2)通过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表现人们所遭遇的痛苦。
相机评价,预设如下:
①“很久很久以前”可以拖长,让人觉得时光倒流,回到几千年以前。
②读到“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仿佛看到了滔滔的洪水……
③着重强调了“无数的灾难”,听得出你们很为那些百姓难过、担心呢!
(3)再读课文:抓住这些词语展开想象,满怀同情地齐读本段。
(4)用一句话说说这一段的内容。(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灾、难”二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结构,说说写好这两个字需注意什么。
(1)教师范写“难”字,发现“隹”与“住”的区别,书写时四横等距,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2)学生描红、临写:看清位置,找准重点——明确笔顺,练习临写——对照品评,二次临写。
(3)反馈评价:展示书写的优秀作业;指出书写中的`问题,纠正;学生再练写。
2.出示“洪、认、被”。
(1)先整体观察,说说这三个字结构上有何共同点,书写时需注意什么?
(2)学生自主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评价。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借助板书讲述“治水前”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检查词语认读并用上以下词语说一说洪水带来的灾害。
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2.面对如此悲惨的景象,一个名叫鲧的人开始领着大家治水。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练习讲述
1.自由朗读,说一说:谁?怎么治水?结果怎样?(稣筑坝挡水,治水没有成功。)
2.指名朗读鲧治水的方法。(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1)说说什么叫“筑坝挡水”,结果怎样。
(2)出示“继续”词卡,练习用“继续”说一句话。
3.练习讲述本段。讲述时可以借助哪些词?学生交流,教师帮助梳理。
可提炼:谁?怎么治理?结果?
鲧、筑坝挡水、没有成功
禹、继续治水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鲧的儿子禹继续担起治水的重任。在禹治水期间,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师范读“三过家门而不入”。
2.出示语段,指名填空。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年。这()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3.体会“治水时间之长、之艰辛”“心系百姓之切”。
(1)创境朗读:禹治水13年,13个365天没回过一次家,传说禹的儿子很大了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禹为什么急于把洪水治理好?练习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因为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禹心里装着百姓,所以他急于把洪水治理好。)
(2)指导朗读:这些数字读好了,这段话的意思也就读明白了。学生练读。
(3)教师介绍:为了治水,禹到处奔走。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挂着棍子走路。课文用了一个词——“到处奔走”。
(4)说一说:读到这里,你最想用哪个词赞美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
(5)小结:13年里,禹3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家看一看,老百姓们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感动。于是就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三过家门而不入(板书)。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大禹的功绩
1.自由读文,练习按“谁、怎么治理、结果如何”的思路说一说这段话的内容。
2.学习第一层,了解“大禹治水”的经过,体会大禹的智慧。
(1)读第四自然段,画出禹治理洪水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禹是怎么让洪水乖乖听话的。
(3)借助插图,理解“疏导”的意思。
(4)齐读禹治理洪水的语句,感受禹的智慧。
3.学习第二层,体会百姓“安居乐业”。
(1)指名读写禹“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出示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孩童无忧无虑地玩耍,百姓在田里耕作,闲暇之余吹笛歌唱、聊天品茶等)
(2)理解“安居乐业”:洪水终于被治理好了,老百姓有屋可住,有田可种,幸福地过日子,这样的生活就叫——安居乐业。
(3)指名对比朗读课文写“治水前”和“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4)从洪水泛滥到乖乖地听话,百姓会怎么感激禹?(治水有方、智慧过人,心中装着百姓安危……)
小结:人民非常感谢禹的功绩,因此尊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
五、讲述故事
过渡;大禹治水的故事代代相传,让我们来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1.借助板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讲述,每人讲述一段,重点把禹的治水方法讲清楚。
2.展示,相机评价。
3.擦掉部分词语,只留下(泛滥、筑坝挡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河道),学生独立练习讲故事。
六、写字指导
七、推荐阅读
在我国历,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出示课件),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建议课后找来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1)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2)稣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没有治好洪水。大禹治水(九年、继续)
(3)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4)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安居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