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教案的编写过程有助于教师整理教学内容和结构,教案的反思与改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升,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体会到制作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从而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形成、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让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欲望,同时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逐步“合并”形成复式统计表,并体会制作复式统计图的必要,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并体会其优越性
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1、收集信息,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周二下午开展的社团兴趣小组活动使大家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也都参加过,你参加了什么兴趣小组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青云小学,看看青云小学五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师: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各组的人数情况,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依次出示四个兴趣小组图和相应的统计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统计表。(板书:统计表)
2、填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纸表格。
(2)小组交流,全班校对。
3、制造冲突,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1)眼力大考验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的眼力了。根据这四张统计表,看看你能不能快速得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1:古筝兴趣小组男生有多少人?葫芦丝兴趣小组男生有多少人?(全班齐答)
请一列学生开火车回答,比赛。
问题2:古筝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3:葫芦丝兴趣小组女生有多少人?
问题4:笛子兴趣小组男生多还是女生多?问题5:小提琴兴趣小组男生有多少人?女生呢?
问题6:小提琴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问题7:这四个兴趣小组男生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比较淡薄,多提几个,___比___多/少,男总,女总等)
师:(对着最后一个学生)你的速度最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交流:比赛不公平。前面几个问题可以在一张表中直接看出来,最后一个问题要看四张表,信息不集中,不能一下子看出来,还需要进行计算,感觉麻烦了。师:既然感觉麻烦,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3)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交流。(产生把四张合并成一张的需求)
二、自主探究,经历复式统计表的形成
(一)尝试、合作、交流
(1)刚才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一致认为要把四张表的信息合并到一张表中,究竟怎么合呢?请大家拿出老师准备的表格试一试。你可以使用整个表格,或选择表格中的一部分。要求:先独立思考,完成后小组交流,每组选择一张比较满意的作品准备展示。
(2)收集答案,展示。
(3)师生交流: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把四张表合并到现在的一张表中,很不错,每一种都是你们创造的,了不起。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合并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其他几个呢?
a。(完全是机械性合并的)你有什么感觉?
b。(稍微精简一些的)这个怎么样,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善的?从这张表格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c。(更加完整的)刚刚四张表格中的信息在这一张表格中都能找到吗?
(这张表格已经和我们数学上规范的统计表很像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书上的统计表。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关注到表头部分)
(二)完善统计表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把四张表合并到现在的一张表中,很不错,每一种都是你们创造的,了不起。通过进一步比较,大家认为方案三比较科学合理。好现在我们就针对方案三具体来看一看还有什么改进的地方吗?视情况而定:
1、重复的栏去掉。
2、标题错误的修改。添上制表日期。
3、添加“总计”一栏(为了更加方便统计四个组的男生人数和四个组的女生人数,咱们通常还要加上总计一栏,你会填吗?依次说一说是怎样填的,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完善表头。说说表格中各个项目。最上面一行表示的是性别,最左边一列表示的是四个不同兴趣小组的名称,就是组别。表格的右下方是数据,这里表示的是人数,单位/人。左上角写性别你觉得妥吗?在这一格中要反映出什么?如何填写呢?(根据学生回答分层完成表头设计)这三部分内容合起来我们称之为这个表格的表头。通过表头我们就可以很快知道这个表格每一部分所表示的内容了。
(上面这一块要调整,重点认识表头,认识统计表的结构,可以说一说每一格表示什么含义)
(三)归纳小结,揭示“复式统计表”名称
我们已经把这四张简单的统计表合并成一张比较复杂一点儿的统计表了,简单一点的统计表我们叫单式统计表,比较复杂的这张表就叫复式统计表(板书添上“复式”)复式统计表是由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标题、制表日期、表格,最主要的部分是表格,在表格中我们主要是要看懂表头,这个表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性别、组别和人数。在这张表中,横栏反映的是性别,纵栏反映的是组别,数据栏反映的是人数。
(四)填写统计表
一齐填写,思考“合计数”怎么填写,“总计数”怎么算。还可以怎样算?(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比把两种不同算法的数字框起来。)
师:总计数有两种计算方法,正好起到了相互检验的作用。(总计数非常非常重要,必须要检验,横算则竖算检验,竖算则横算检验)
(五)眼力再考验
看着这张复式统计表再玩一次眼力大考验问题(把书上几个问题放进来)(“从复式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这个问题要让学生多说一说)。这次你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复式统计图有什么优点?(板书:更集中、更丰富、好比较)(好比较放在最后)
三、组织实际调查(第85页练一练)
1、提出问题
师:刚才提到的四种乐器,古筝、葫芦丝、笛子和小提琴,如果选择其中一种,你想学习什么?其他同学呢?你觉得男、女生对这些乐器的喜好有什么区别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可以先进行调查)那我们需要调查哪些内容呢?
2、收集、整理数据
怎样来进行这个活动呢?(小组交流,集体评议,引导明确:先在小组内调查统计,分类整理收集数据,再把小组数据汇总到全班完成统计)可以请一名学生来组织全班的汇总。(给四个小组长提供记录表格纸)
3、描述数据
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到书上的复式统计表中,说一说合计栏和总计栏怎么填写。(表头先不出示,让学生想一想这张统计表的表头可以怎样设计)
4、分析比较
(1)全班同学想学习哪种乐器的最多
(2)男生想学习哪种乐器的最多?女生呢?你觉得男、女生对这些乐器的喜好有什么区别?
(3)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想到什么?
四、练习应用,感受联系(练习十五第一题)
阳阳调查了东山小学各个班级会游泳的人数,统计的结果如下:(课件出示)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一共六个年级,每个年级都是有3个班,每班都有一些会游泳的同学)你能把这些数据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吗?并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独立完成在书上。提醒他们认真填写,确保准确无误。全班校对。指名学生重点说一说合计栏和总计栏应该怎样计算,以巩固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交流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
(计算量非常大,可以尝试使用计算器帮助计算,重点要放在分析解决问题上面)
五、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力有关统计的知识,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表,叫什么?那你有什么收获呢?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复式统计表吗?
2、课后实践作业(练习十五第二题)。小组合作,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并把数据整理到一张复式统计表中。说一说通过调查,你有什么发现。 【汪】要注意到复式统计表的几个注意点:
1、复式统计表结构的完整(标题、日期、表格)
2、复式统计表数据的准确(总计这一栏要重点讲,必须要检验)
3、复式统计表排版的美观(总体布局是横排还是竖排视情况而定)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数一数:
2.买铅笔
3.实际应用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一、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能用圆形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2、小虎一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了,于是小虎就拼命哭,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二虎突然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二虎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个人一起去观看卡拉ok比赛呢?
3、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鱼同样多呢?用圆片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三个人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个人也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平均分。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方法二: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平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平均每人钓了5条鱼。
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来她们也去钓鱼了,花花姐妹可是钓鱼的高手。大虎:“你们平均每个人钓了多少条鱼?”
2、这是花花姐妹钓鱼的条数,你估计一下花花姐妹平均每人大约钓到多少条鱼?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平均每人钓了多少条鱼呢?
三、歌唱比赛,理解平均数的必要性。
1、森领卡拉ok大赛就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赶着去观看比赛呢!
2、森林里好多鸟类都参加了比赛,最后的决赛是在黄鹂和百灵鸟之间进行的,让我们来看看决赛成绩。这是四位评委为黄鹂打出的分数,分别是96、85、90、93,当最后一位选手百灵鸟登台演出的时候,评委之一的猫先生因家中有急事由评委席退出,于是只剩下3位评委为百灵鸟打分,他的得分是93、89、94。 比赛结束了,组委会正在做最后的颁奖准备,
3、你知道谁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吗,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4、黄鹂是4位评委打出的分数,而百灵鸟是3位评委打出的分数,因为评委的人数不同,所以算总分是不公平的,这个时候只有算平均分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赛是取平均分来决定比赛成绩的。
四、生活中灵活应用平均数
看完卡拉ok比赛,三位猫兄弟觉得天气太热,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饮店买冰糕。咦!小熊遇到什么难题了?(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雪糕呢?)
这是小熊冷饮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五、平均数的应用
看完卡拉ok比赛,虎虎三兄弟回到家里看电视,突然他们被一则招聘启示吸引住了,(读招聘启示)森领国王足球队可是森林里最好的足球队,作为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大虎、二虎和小虎当然都想加入森林国王足球队啦,这是三兄弟最近5个赛季的进球数,你认为他们当中谁更有可能被森林国王足球队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