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狼的教案7篇
教案的撰写帮助我们反思教学过程,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教案的内容安排应合理分配时间,以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在适当的进度下得到充分讲解,以下是合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一只狼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一只狼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乐意跟唱歌曲,初步学习音乐游戏《哈巴狗》。
2、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门口的背景图一幅,哈巴狗形象一只;小狗头饰;小椅子一张。
经验准备:幼儿学过发声练习和歌词。
活动重点:学习集体玩音乐游戏。
活动难点:听到哈巴狗“汪汪”后,反应较快的跑回自己的位置。
活动过程:
一、发声练习
3 5 5 ︳5 3 3 ︳2 4 4 ︳4 2 2 ︳5 5 6 6 ︳5 — ︳
小 狗叫 汪 汪汪 小 狗叫 汪 汪汪 小狗 怎 么 叫
5 4 3 2 ︳1 — ︳
汪 汪 汪 汪 汪
二、歌唱活动《哈巴狗》
1、教师和幼儿围坐在大门口,引出课题。
师:有一只哈巴狗出来了,它蹲在大门口,真可爱,你们瞧!
2、幼儿完整欣赏歌曲一遍。
提问:哈巴狗蹲在大门口,眼睛怎么样?它想干什么?它怎么吃的?学学(适当奖励)
3、幼儿跟唱歌曲数遍。
三、音乐游戏“小狗抓肉骨头”
1、讲解游戏玩法:一只哈巴狗蹲在大门口,其余幼儿当肉骨头,小狗蹲在小椅子上,其余
[1] [2] 下一页
幼儿边唱歌边向小狗靠近,当音乐唱完后,哈巴狗大声“汪汪”,从椅子上跳下来去抓肉骨头,“肉骨头”赶紧跑回自己位置。被抓住的肉骨头由小狗吃掉。
2、老师当哈巴狗,游戏一遍。
3、请一名幼儿当哈巴狗,全体幼儿游戏一遍。
四、活动结束:
请小朋友们都来当哈巴狗,我们想吃肉骨头吗?到外面找找去!
一只狼的教案篇2
一、活动名称:
艺术活动《一只哈巴狗》(演奏)
二、活动目标:
1.认真倾听音乐,感受音乐活泼欢快的情绪,理解歌词内容。
2.能在间奏处一拍一下地拍手、拍响板,感受演奏与表演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哈巴狗的玩具一个;响板人手一个。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哈巴狗玩具,模拟哈巴狗的叫声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这是谁呀?今天,可爱的哈巴狗来和小朋友一起玩,大家鼓掌欢迎。
(二)教师出示教育挂图并范唱歌曲,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情绪,理解歌词内容。
1.教师范唱第一段,引导幼儿认真倾听。
教师提问:哈巴狗坐在哪儿?它在想什么?
2.教师范唱第二段。
教师提问:哈巴狗吃完肉骨头之后做了什么动作?
3.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三)幼儿与教师合作开展语言及体态节奏游戏,如教师唱“一只哈巴狗”,幼儿拍手并在间奏处唱“汪汪”。之后请幼儿想出其他体态动作,如举双手做小狗状等。
(四)学习响板的`演奏方法,并随乐练习演奏。
1出示响板,介绍乐器的名称与演奏方法。
2幼儿自由练习演奏响板,教师随机指导,重在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持握与演奏方法,并按照教师的指挥一拍一下地演奏。
3随乐演唱歌曲,带领并指挥幼儿在间奏处边唱“汪汪”边演奏乐器。
4幼儿随乐分组合作表演。指导幼儿按意愿分两组,一组幼儿演唱,另一组幼儿在间奏处唱“汪汪”并演奏乐器。交换角色进行游戏。
(五)游戏“哈巴狗抢肉骨头”。
游戏玩法:几个幼儿扮演哈巴狗,蹲在圈外,其余幼儿扮演肉骨头,蹲在圆圈中间。大家共同演唱歌曲,在最后一句“汪汪”之后,“哈巴狗”迅速跳入圈中抢“肉骨头”,而“肉骨头”迅速跑回座位,被“哈巴狗”抓住了就被“吃掉了”。
教师简要评价,结束活动。
一只狼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
2、通过游戏让幼儿对茶壶产生兴趣。
3、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4、体验歌曲中的欢快情绪。
5、借助小图谱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玩过木头人的游戏?
2、师:木头人游戏的儿歌是怎么念的?
3、老师念儿歌,幼儿一起玩木头人的游戏。
4、请幼儿一起念儿歌,师幼一起游戏。(教师摆出小茶壶的造型)
5、提问:老师的造型像什么?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小茶壶的图片。提问:老师摆的像不像?
2、一起认识茶壶的壶身、把手、嘴。
3、看一看老师这个茶壶的壶身、把手、嘴在哪里。
4、教师扮演小茶壶做自我介绍。(我是小小茶壶矮又胖,这是我的把手这是我的嘴,当我灌满开水我就喊,提起我,倒杯水)
5、小茶壶的介绍好听吗?你们也来学一学好吗?(师幼一起跟着图谱介绍)
6、小茶壶还想为它的介绍加一些动作,你们帮帮它好吗?
7、提问:“我是小小茶壶矮又胖”怎么用动作表示?……
8、小茶壶要倒水了,杯子在哪里呢?谁想做杯子来接小茶壶的水?
9、幼儿两两一组,念到倒杯水时,一个幼儿表演杯子接水。
10、我们一起来扮小茶壶,边念儿歌边表演好吗?
11、我们小茶壶表演的都很棒,老师奖励你们听一段音乐!(播放旋律)
12、好听吗?小茶壶也觉得很好听,它很开心!它要唱歌给小朋友听哦!(教师范唱)
13、你们会不会唱小茶壶的'这首歌?(师幼一起唱)
14、有没有能干的小茶壶能边表演边唱呢?(请个别幼儿上台表演)
15、我们加上刚刚的动作,一起来表演好不好?(师幼一起边表演边唱)
16、教师出示不同茶壶的图片。
17、刚刚我们扮演的都是一样的小茶壶,老师还带来了其他不一样的小茶壶,你们来表演看看好不好?
三、结束部分。
1、我们今天跟着小茶壶学唱了一首歌,你们来猜猜看小茶壶的这首歌叫什么?
2、真棒!我们一起再来表演一次吧!
3、小茶壶的水烧开了,我们去给其他小朋友倒水好不好?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基本都能大声的唱出歌曲,在创编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会表现,有的敢表现,有的想表现,他们大多都能积极参与到创编活动中孩子们所想的,所表现出来的是我没有想到的。所以本次活动是基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当然本次活动也存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握好重点难点的时间分配,由于在理解歌词歌词这一环节中错将创编动作设为重点,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后面的学唱歌曲这一重要环节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显得有些仓促和先宾夺主,而且在创编歌词的同时,孩子们都那么积极的参与了,就应该让他们把自编的歌词在集中大胆的表现出来,达到真正“创编歌词”的目的。
一只狼的教案篇4
活动名称:
?猫和老鼠》
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体验猫来了的紧张情绪,拿到食物回到家的快乐情绪。
2.初步学会遵守游戏规则,模仿小老鼠的动作,积极参加游戏。
活动准备:猫头饰、音乐、香肠若干
活动过程:
一、用《小老鼠上灯台》引入进场。
二、引入主题,引起孩子的兴趣
师:我今天想请你们吃香肠,可是在来的路上,被一只又可怕、又凶狠的猫,把所以的香肠都抢走了。可是,我这里还有一根,你们知道是怎么得来的嘛?(孩子自由讲述)
三、学习游戏规则,用小手来进行训练
你们说了很多,那我来告诉你们到底这支香肠是怎么得到的。
(讲述故事,并用手指进行演示)
1.你们想不想把我们的香肠拿回来?(想)那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你们来告诉我都听到了什么?我们才能去拿香肠。(听音乐,进行感受)提问:
(1)你都听到了什么?(猫叫)
(2)猫叫了,小老鼠应该怎么办?(停在原地,一动也不能动,如果你动的话,就会被老猫发现的。)
(3)那我们什么时候去拿香肠呢?(离香肠很近的时候。)
2.为了让大家能安全、顺利、又快速的拿回我们的香肠,我们先来学一学本领,试一试,然后再去拿。
(1)老师带领孩子来玩手上的游戏,并用口音伴奏 。
(2)老师总结经验,说出问题。(第一次玩过之后,总结经验)
(3)(伴随音乐进行练习)这次我不提示了,请你们仔细听音乐,记住我刚才说的.话,我来看看你们到底学到本领了没有。(请孩子自己玩)
四、和猫咪进行游戏
1.这次我发现大家都学到本领了,那有没有哪个小老鼠特别勇敢想去试试的。(找几位孩子参加游戏,并进行鼓励。)
2.第二次游戏(有一个小老鼠被抓)
3.呀,我们的小老鼠被抓了。你们有没有谁知道,它为什么会被抓到?(请孩子讲述,是因为跑的太慢了,而且声音太大了,所以老猫发现了,就被捉住了。)那这次我们去的时候,一定要跑的快一点了,但要声音小点。因为我们的小伙伴在那里,所以这次我负责救我们的伙伴,你们负责拿香肠,为了保命,请你们拿一根就可以了,
五、结束部分
我们的小老鼠太勇敢了,不仅把我们的伙伴都被救回来了,香肠也拿回来了,剩余的香肠我们就留给老猫吧,免的下次它还来抢我们的东西吃。今天你们开不开心啊?那我们一起去庆祝一下吧!
一只狼的教案篇5
游戏目标:
1、发展思维的灵敏性。
2、熟悉歌曲旋律,大胆地做出小老鼠偷吃大米的模样。
3、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4、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游戏准备:
1、老猫的头饰、小老鼠的胸饰若干。
2、音乐磁带。
游戏规则:
幼儿扮演小老鼠,教师扮演老猫。音乐开始,小小老鼠作偷吃大米状,当唱到"一只老猫看见"时,老猫出来抓小小老鼠,小小老鼠要赶紧逃回家(椅子)。
简谱:
课后反思:
本节活动总的来说比较成功,思路清晰,环节流畅,基本达到的教学目的。这首歌词本身很好理解,孩子一听就知道唱什么,懂什么意思,如:敬个领、握握手等歌词。对小班孩子来说是有经验的,所以孩子乐意去说、去唱。但是动作方面,小班的孩子只会简单的拍手、走步、握手。在这里没有给孩子过多的要求,而是找好朋友拥抱一下,孩子们也很给你兴趣。
通过这节活动我吸取了一些经验,但在活动中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幼儿学唱歌的这个环节,老师说的太多了应放在身体上的`节奏更多一些,这样对有儿童来说可能会更容易些。幼儿在运用体态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可能还不够,导致在找朋友的时候动作有点僵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注意动作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且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往,让幼儿能够体验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一只狼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喜欢听故事,感受故事的幽默,知道故事名称。
2、愿意用普通话说出自己听到的故事内容。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挂图、一只手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一只手套。
“今天,我给小朋友带了一件小礼物,你们想不想看啊?”
“哦,这是什么?(手套)手套应该戴在哪儿?(手上)”
“可是森林里有两个小动物却不知道手套是怎么戴的。你们想不想听有听他们的故事?”
2、教师结合挂图讲述故事《一只手套》。(大灰狼捡到了……这到底是什么?)
提问:(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里听到了谁、看到了谁?
(3)他们捡到了什么东西?
大灰狼和小花狗把手套当成了什么、戴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再听一边。
3、体态、神情再次讲述故事(大灰狼捡到了……这到底是什么?)
提问:
(1)“大灰狼把手套当成了什么?”请幼儿学一学大灰狼脚上穿手套走路的样子。(活动中问一问托儿“这样走路方便吗?”会说“这样走路太不方便了”)
(2)“小花狗把手套当成了什么?”请幼儿学一学小花狗头上戴上手套的样子。(活动中会说“手套直往下掉”)
4、教师:“真有意思,手套是戴在哪儿的`?(手套是戴在手上的)书上的宝宝是怎么告诉大灰狼、小花狗的呀,我们学宝宝那样大家一起大声地告诉大灰狼和小花狗‘大灰狼、小花狗手套是戴在手上的’。”
5、今天,大灰狼和小花狗真要谢谢托班的宝宝了,你们让他们知道手套是戴在手上的,这样大灰狼和小花狗就可以戴着手套暖和和的过冬了。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一只狼的教案篇7
设计意图:
?一只哈巴狗》是一首简单的4/2拍的儿童歌曲,节奏活泼明快,歌曲旋律简单优美,歌词短小易懂,富有生活气息,便于幼儿理解。通过让幼儿感受音乐节拍做动作,让幼儿在身体动起来的同时,又培养其对音乐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得到一种欣赏美和发现美得情感体会。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一只哈巴狗》,知道并理解歌词。
2.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能掌握4/2拍节奏,并随着音乐节奏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进行表演。
3.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并喜欢参与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一只哈巴狗》微课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主题。
教师:今天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是哈巴狗。
哈巴狗想和我们一起玩,我们欢迎它吧!
二、讲解歌词内容,幼儿观看动画视频。
1.看动画理解歌词内容。
一只哈巴狗(视频:出现一只哈巴狗)
坐在大门口(视屏:小狗出现在大门口)
眼睛黑溜溜(视频:小狗眼睛转动)
想吃肉骨头(视频:出现小狗的想象,肉骨头)
吃完肉骨头(视频:出现小狗吃骨头动画)
尾巴摇一摇(视频:小狗尾巴摇一摇)
像我点点头(视频:小狗点点头)
2.看动画,听歌曲。
播放《一只哈巴狗》动画歌曲。
3.教师根据歌曲节奏介绍4/2拍节奏形式,并根据音乐节奏进行感知4/2拍节奏节奏的动作演示。
观看视屏(拍头、拍肩、拍手等)进行节奏感知。
4.根据视屏,幼儿进行节奏练习。
三、幼儿听音乐进行节奏拍打展示表演,音乐活动结束。
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节奏拍打表演。活动结束,挥手和小哈巴狗说再见!
活动反思:
幼儿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能理解歌词内容并掌握4/2拍节奏,能跟随着音乐节奏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进行表演。但仍有不足之处,个别幼儿在节奏的把控上不是特别准确,一种节奏模式,出现节奏不稳的情况,一会快一会慢。还有个别幼儿手口动作不能统一,出现手上的动作比嘴里歌曲时而快时而慢。通过本节课,我觉得在幼儿对节奏的感知不准确方面,可以教师和幼儿一起,教师握着幼儿的手,跟随音乐一起打节奏,多加练习一定会有所改善。另外,针对手口对应不一节奏的幼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陪幼儿听音乐,做练习,逐渐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