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6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教案可以作为教师的指导工具,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以下是合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只选择两点来讲解,其余的在下节课通过因特网、学生间互助、探究来学习)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教师活动: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实际上是从操作系统这个成面上来讲的。讲解dos和windows的区别。(简单介绍)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windows:用的是gui——鼠标/图形用户界面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
(1)windows如何实现(学生演示)
(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从dos到windows是越来越好的人机界面。
①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可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相关概念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壁纸、个性化签名(qq)、个性化铃声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学生活动:认真看书上的表
教师活动:从本张表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师生小结:
年份越来越来大,性能越来越来好,价格越来越来低。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辩论:信息技术的利与弊解释三种观点:
(1)做作业时,我从网上拷贝别人文章,不就是自己的了吗?
(2)上网就是聊天、灌水,还能做些什么?
(3)在网上,谁也不会知道我是谁?我说什么或做什么都无关紧要。
实践:
利用因特网,查找有关“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的相关资料,下节课提问。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分册,是关于计算机结构原理的初步梳理。在本节课之前,已经介绍了计算机的应用,学生对于计算机也并不陌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的是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都有所接触和涉猎,困难之处在于如何将所学内容与之前学生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对计算机并不陌生,经过高中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对于信息技术而言,具体软件的操作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一些知识的内在原因,希望能够找到操作的规律。因此学生学习本课恰逢其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计算机硬件设备,了解各设备的功能及特点;能够正确指认计算机硬件设备,区分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游戏活动过程,能熟练掌握计算机主要硬件设备,以及各设备的功能,提升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增强学生视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所提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习趣味性,激发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各部件的名称与实物的对应。
?难点】
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功能及特点。
五、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谈话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谈话的形式导入,我会问学生一些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计算机这么长时间了,计算机能做哪些事情,大家能举例说明下吗?同学们说的非常对,计算机功能好强大!既然计算机能做这么多工作,它是依靠哪些部件来工作的呢,计算机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在学生的回答中,回顾之前所学习的内容,在学生回答之后,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那么计算机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呢?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计算机结构原理初步。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计算机系统
在新课教学的第一个部分,我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逐步引导。我会提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在制作word文档、excel表时,没有计算机的机箱、显示器等外部设备能实现制作任务吗?只有机箱、显示器等外部设备,但没有安装office软件,可以制作word文档、excel表格吗?
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思考,那么机箱显示器是什么,而office软件又是什么呢?学生通过总结会发现,计算机包括有型的硬件和无形的软件,此时我还会让学生通过举例来说一说他们理解的硬件和软件有哪些?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不再拘泥于书本而是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二)硬件系统的分类
承接计算机系统的分类,我会带着学生首先学习硬件系统的分类。在此部分的教学,我将利用flash制作的动画,介绍计算机工作的流程。在观看flash的过程中,我将留下一些问题,计算机内部有哪些硬件设备,数据和程序是如何在这些硬件设备中运行的,在运行的过程中,硬件从功能的角度可以分成哪几类?
学生通过flash和自己对计算机的理解,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描绘整个程序和数据的运行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总结出计算机硬件提供包括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三)分析详解计算机硬件系统
硬件分成了五个部分,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我将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相对这几个部分的作用非常重要,我将通过严谨的知识讲授和生活实例相结合的形式,介绍它们的运行原理、分类及发展趋势等。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原理相对简单,按时更新速度较快,因此在此部分讲解的过程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不再被书本框住,而是能够将知识结合生活。让学生发散思维,在轻松的气氛里完成本部分的教学。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部分,我将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具体的方法是请同学们上讲台表演一种硬件设备,可以用肢体表示,也可以发出声音,但是不能说功能部件的名称,让大家猜一猜表演的是什么部件。
环节四:小结作业
1.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哪些;重点(了解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各部件的名称与功能);难点(理解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功能及特点)。
2.作业:网上查找以下设备的图片或品牌:3种打印机图片及其名称,3种u盘品牌及其图片。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3
【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
【教学对象分析】
上一节课,学生已经了解了信息的基本特征,对信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却很模糊,一般把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重点。在体验信息技术发展这项教学内容中,重点让学生体验“语音技术”,其它几项只做简单介绍。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善意对待信息技术、健康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重、难点】
从五个方面看待信息技术发展历史;信息技术的发展越势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室
【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并通过排出现象、探讨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信息技术(it:tnformation technology)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从人类社会发展史角度看,信息技术共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2)文字的创造: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3)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5)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1958-19xx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19xx-1970年,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1971-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五代:至今,智能化计算机。
二、信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还将向人性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即信息技术越来越符号人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大众化的具体表现: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a、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人机界面装置——扩音器、按键式电话、方向盘、磁卡、交通指挥灯、crt、遥控器、液晶显示器、条形码扫描器、鼠标/图形用户界面(gui);
b、dos操作界面与gui操作界面:人性化界面、个性化设计;
c、虚拟现实技术(产生时间:20世纪末);
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受交互技术、高分辨显示技术
“3i”特点:强烈的“身临其境”沉浸感;友好亲切的人机交互性;激发人想像的刺激性。
分类:虚拟实景技术(如:虚拟游览故宫博物院)、虚拟虚景技术(如:虚拟现实环境生成、虚拟设计的波音777飞机)。
d、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asr)——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tts)——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语音技术的应用可划分为三个方面:桌面应用、网络/电话系统应用和信息家电应用。
e、智能代理技术:通常可以主动地根据人的需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主要用于信息的自动栓索和过滤。如: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或“*”程序。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3)越来越来高的性能价格比
如计算机内存条大小的变化,从刚开始的1mb开始,慢慢的出现32mb、64mb、128mb、512mb等。(mb代表计算机中存储容量的单位)。计算机的存储容量是以字节为单位计算的。
计算机中常用的表示容量的单位还有:字节(b)、千字节(kb),兆字节(mb),千兆字节(gb)。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8bit=1b;1kb=210b;1mb=210kb;1gb=210mb;1tb=210gb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客观认识、扬长避短、合理而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网络犯罪形式:
1)通过互联网末经许可便进入他人的计算机设施,破解他人密码,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
2)通过网络向他人计算机系统散布计算机病毒;进行间谍活动,窃取、篡改或者删除国家机密信息;
3)进行商业间谍活动,窃取、篡改或者删除企事业单位存储的商业秘密和计算机程序;
4)非法转移资金;盗窃银行中他人存款,进行各种金融犯罪等。
5)利用网络传播有害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谩骂、恐吓,制造谣言,传播假新闻,扰乱社会秩序,传播**、暴力、恐怖、迷信作品,毒害青少年;亵渎宗教,破坏民族团结;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活动等。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4
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知道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
3、知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含义
教学方法:教授、分层、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人类已跨进21世纪,迎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当然了,我们在课堂上所讲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对相关的方面进行深入的钻研,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也可以互相讨论。
二、新课讲授
1.说了这么半天的信息技术,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信息。
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那么什么又叫消息呢。在电子通信中,信息以电子方式从一个装置传输到另外一个信息单位叫一个消息。
而在习惯中,消息是一种新闻的体裁。明白载体的含义。
而在计算机的学习经常要用到的数据的含义则是:数据是用来描述对象、概念、条件、状况、关系等的文字、数字、符号、图形或声音的集合体。
当数据出现在上下文中能被人们解释和理解它的意义的时候,数据就成了信息。
2.明白了信息的含义后,我们来学习一下信息技术的含义,所谓的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传输信息的技术。
获取信息就是指通过那些途径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处理信息就是指我们如何来对所收集到的众多的信息进行加工,找出对我们有用的部分。
存储信息就是指对我们所处理好的信息进行储存,写在纸上、使用计算机存储还是使用别的方法进行存储。
传输信息就是指如何和他人或都在另外的地点使用信息。
3.获取信息的途径一般有两种:直接的,间接的。
直接的方法的优点有:信息可靠性强
直接的`方法的缺点有:费时、费力
直接的方法举例:做科学研究、做调查
间接的方法的优点有:省时、省力
间接的方法的缺点有:信息可靠性不强
间接的方法举例: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
在信息技术的课程中,我们主要讲解从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在有目的的进行信息的搜集和获取,并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保存和传输。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远古时代,人们是通过感观来收集和处理信息。
2.近代,电报、电话的发明扩大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时间,缩短了空间。
3.当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人们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讨论:
1、每个同学举出你身边是信息的案例;反过来找出一些承运信息的载体。
2、找出信息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差异。
小结:
1.什么信息?
2.什么是信息技术?
3.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媒体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多媒体的内涵和特征。
2、通过观察自主归纳、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归纳和团结协作能力。
3、通过学习多媒体的相关应用,体会多媒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媒体、多媒体的概念和类型。
?难点】多媒体的内涵和特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不论是拨打电话还是写信,都是使用媒体去表达和传播。媒体顾名思义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是人类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者技术手段。请学生踊跃发言说说我们在生活中使用过什么媒体来传递信息,从而使学生更有代入感地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我们身边的媒体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教材,找到媒体的概念是什么,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他找到的概念。【我们将类似文字的表示和传播信息的载体称为媒体。】教师补充媒体的形式和发展。
教师组织学生以相邻四人为一组,进行5分钟的讨论,结合课本上对多媒体的分类,说说看都有哪些分类,每个分类是如何定义的。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将媒体分为五类,信息技术每一组学生分别总结一类的定义。【感觉媒体:指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产生直接感觉的媒体,如引起听觉反应的声音,引起视觉反应的文本、图形和图像等】【表示媒体:是为了加工、处理和传输感觉媒体而人为研究、构造出来的一种媒体,它有各种编码方式,如文本编码、图像编码和声音编码等】【表现媒体:指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媒体,如键盘、鼠标、扫描仪、话筒和摄像机等输入媒体以及显示器、打印机和扬声器等输出媒体】【存储媒体:指用于存储表示媒体的物理介质,如硬盘、软盘、光盘和胶卷等】【传输媒体:指传输表示媒体的物理介质,如电缆和光缆等】教师补充总结媒体在生活中的其他实际应用。
2、多媒体的冲击
教师引导:多媒体除了应用于学习外,还可以应用于娱乐。电子游戏就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多媒体应用形式。“上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浏览各种信息、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等,实际上吸引我们的.不是网络本身,而是网络上丰富的多媒体信息。
老师讲解多媒体不是多种单一媒体的简单组合,它是计算机技术和媒体数字化的产物,不仅属于媒体范畴,也属于技术范畴。因此,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说,多媒体就是指多媒体技术。尽管对多媒体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多媒体技术的共同特征,即能够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构成一个交互的统一整体,实现多种媒体的集成应用。
布置任务让学生对教材上的分类进行总结。学生能够回答出三个特征。【①集成性②数字化③交互性】教师可以点评学生总结精炼等,之后分别为学生具体举例说明,每个特征是如何定义,例如以电子游戏为例,电子游戏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足球比赛游戏要求参玩者全程参与,比赛进程会随着参玩者的操作而变化,结果就是参玩者通过对游戏的操作“编辑”了一场比赛。而电视不具有多媒体的交互性,我们通过选择频道收看不同的内容,但我们始终是被动地收看,我们无法控制其播出内容的变化,也不能参与内容的加工和处理,诸如此类的举例说明。
(三)巩固提高
在学生掌握了知识以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书上实践与思考的4个问题,检验学生的习得程度。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可夸奖学生听课认真,理解到位。
作业:完成书中最后的“活动”模块的两个小活动。
四、板书设计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word字处理软件的功能。
2.使学生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
4.使学生掌握在word中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方法。
技能方面:
1.提高学生输入汉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键盘操作能力。
情感方面: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word字处理软件的用途和功能。
2.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保存文档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演示法。
3.自学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好的文字素材。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用word编辑的板报、日记、作文等样例,由此导入课题。
二、新课
1.字处理软件的功能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认为word有哪些功能?
教师小结:word具有对文章进行编辑、修饰、排版、打印等功能。
2.启动word
教师演示启动word的两种方法:
(1)“开始”按钮;
(2)快捷方式图标。
3.认识word窗口
教师提出要求:自学word窗口的组成,完成书中第95页练习1(写出word窗口中各部分的名称)。
4.新建word文档
教师提出要求:自学新建文档的两种方法。自学后要求学生小结新建文档的方法。
(1)使用菜单。
(2)使用工具栏按钮。
5.输入文字
教师提问:进入中文输入状态有哪几种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输入书中第92页例1中的文字。
教师提示: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按一下回车键,表示一个自然段的结束。
学生观察、欣赏作品。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启动word软件。
学生通过自学,了解word窗口的组成,完成练习1。
学生自学后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完成输入文字的任务。
通过展示一下word编辑的作品,使学生对word有一个感性认识。
学生可以归纳出word的主要功能。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学生可以顺利掌握启动word的方法。
学生可以完成任务。
通过自学,学生可以掌握新建word文档的两种方法,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使用工具栏可以简化操作,使操作变得方便、快捷。
学生可以正确回答问题。
一些学生常常在每行文字的末尾按回车键,教师应及时纠正。
(续表)
6.保存文档
教师布置任务:以“日记”为文件名将文件保存在系统默认的文件夹“我的文档”中。
教师要求学生演示保存文档的方法(两种方法)。教师布置任务:
(1)试一试将这篇文章适当修改后,再次保存会出现什么情况?
(2)新建一个文档,重新输入一篇文章,然后仍以“日记”为文件名将文件保存在系统默认的文件夹“我的'文档”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3)word文件的默认类型是什么?
7.退出word
教师提问:怎样退出word?
教师提问:如果在退出word时,当前编辑的文章没有保存会出现什么情况?应怎样处理?
三、课堂练习
启动word,完成书中第95页练习2、3,要求将练习3以“笑脸病毒”为文件名保存文件。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小结,强调:
①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按一下回车键,在该段后会产生一个回车符,表示一个自然段的结束;
②word文件的默认类型是“doc”;
③word中所有操作,通常都可以通过菜单中的选项实现,工具按钮可简化操作。
五、布置作业
用word写一篇日记。
学生学习保存文档的方法,完成保存文档的操作。
学生演示保存文档的方法。
学生上机实践,得出答案,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与教师共同小结。
学生可以掌握保存文档的方法,完成保存文档的操作。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操作方法。
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学生能掌握退出word的方法。
学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课堂练习。对汉字输入速度较慢的学生教师要加强指导。
学生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