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声音小班教案8篇
教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活动,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奇妙的声音小班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奇妙的声音小班教案篇1
【活动目的】
1.感知和区分各种各样的声音,游戏中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2.了解声音与人的关系,让幼儿知道噪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教幼儿养成不大声喊叫的习惯。
3.丰富词汇:振动、传播、噪音。
【活动准备】
1.大鼓一只,玩具小孔雀一只。
2.每个幼儿一件发声玩具:沙筒、手铃、口琴、小手风琴等。
3.录音机一架,录有各种声音的录音带一盒。
4.智力学具若干盒。
【活动过程】
一、听听是什么声音
1.教师出示口袋,摇动口袋中的手铃,让幼儿猜猜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你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
声音是看不见的,只有用耳朵才能听到。
2.让幼儿听录音,并说出这是些什么声音。
3.启发幼儿说出平日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二、体验声音的产生
1.将玩具小动物放在鼓面上,击鼓,让幼儿看玩具小动物在鼓面上活动的情况,并触摸鼓面感觉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这个道理。(丰富词汇:振动)
2.幼儿边念儿歌,边用手摸摸颈部喉咙处,体验发声时声带也振动。
3.让幼儿玩发声玩具,使其发出声响,提问幼儿:你是用什么方法,让乐器发出声音的?
4.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寻找可以发出声音的各种物体,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幼儿体验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小结:物体振动能发出声音,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了解声音的传播
1.教师请一幼儿到屋外拍手,让幼儿听后说出外面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2.教师用鼓声和手表声让幼儿体验和区分声音有大小之分。
3.教师小结:声音是可以传播的,声音大传播得远;声音小,传播得近。
4.考考小朋友:“小明想听远方爸爸的声音怎么办?”启发幼儿说出声音多种传播的办法。
四、玩学具找声音。了解声音与人们的关系
1.让幼儿到学具里找画面,说一说哪些画面中的物体能发出声音,发出什么声音?进一步感受声音的特点。
2.让幼儿讲讲喜欢听什么声音,不喜欢听什么声音,让幼儿了解“乐音”和“噪音”与人们的关系,懂得保护耳朵,养成不大声吵闹的习惯。(丰富词汇:噪音)
3.带幼儿到室外继续寻找“各种各样”的声音。(结束活动)
奇妙的声音小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进一步感受音高,培养幼儿对不同旋律的敏感性。
2、让幼儿知道原来不同的旋律可以表示不同的动物。
3、同时培养幼儿创作的积极性,用不同的旋律表示不同的动物。
4、培养孩子对音乐创作活动的兴趣和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象和小鸟》的音乐磁带、动物头饰若干、乐句图谱、《奇妙的声音》歌谱。
活动过程:
一、出示音乐《大象与小鸟》让幼儿欣赏感知不同的旋律所代表的动物
1、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 提问:谁来说一说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感觉?
二、再听一遍音乐。
1、 告诉你们,今天小动物来我们大五班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就藏在一段有趣的音乐里面。请你们再来听一听,究竟是哪些小动物?
2、 播放音乐。
3、 提问:现在谁来猜一猜这段音乐里藏了什么小动物?(幼儿回答)为什么?
4、师:你们讲的都很好,那小动物在音乐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用动作把他们表现出来。(听音乐表演)
三、幼儿用自己随意哼唱的旋律表示不同的动物。
1、 师:哦。原来不同的旋律可以表示不同的动物,今天,朱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小动物,看,都有谁?(教师出示)这些小动物来到我们班上,也想请你们用不同的旋律来表现他们。
2、 教师逐一出示,幼儿根据动物的特点来随意哼唱旋律。
3、 幼儿之间互相哼唱旋律互相猜动物。
四、玩连线游戏。
1、 师:你们真的很聪明,还能用不同的旋律表示不同的动物,朱老师这儿有几个乐句,可是我一下子不知道是谁藏在里面了,请你们帮这些小动物找到属于他们的旋律。(教师一边讲一边出示图谱)你们愿意吗?(教师交代要求)
2、 师:发放操作材料。(教师在钢琴上弹出乐句)
3、 幼儿拼贴。
师:谁来说一说,这第一个乐句表现的是哪个小动物?为什么?(主要是大象、小鸟、青蛙,狮子)
五、教师和孩子一起把选择的旋律,加上前奏唱出来。
1、师:看来小朋友的小耳朵听得很仔细,朱老师把这些旋律加进了歌曲里,(可是,这些旋律,朱;老师还没有为他们加上合适的歌词,请你们为这些旋律加上歌词)还为旋律加上了合适的歌词,请你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唱一唱好吗?(教师弹琴和孩子一起唱)
注:有可能有的小组选择的不是最合适的旋律。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那一组旋律,其他的可以等到下课以后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是不是很合适。
2、如果可以请小朋友录音,体验成功的快乐。
奇妙的声音小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通过玩玩说说,发现声音,初步听辨声音的不同。
通过认识声音的过程,学会认真听,认真分辨。
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听辨声音的不同。
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活动准备
瓶子、各种物品(包括塑料玩具、花生、小沙子、玻璃球、水果糖、螺帽、棉花,布片,树泡沫、海绵纸、毛线等)
活动过程
1、发现声音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老师出示各种玩具一一介绍给小朋友。
(2)师:请小朋友把瓶子打开,将塑料玩具放进去,摇一摇瓶子,我们发现了什么?
2、听听声音,给物品分类
(1)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进瓶子里我们都能听到声音呢?”
(2)师:“好,让我们来试验一下”老师操作,放海绵纸到瓶子里摇一摇,问:“我们听到什么?
(3)老师小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进瓶子里我们都能听到声音的,有的有声音,有的没声音。
(4)师:“我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画有喇叭,一个没有画喇叭,现在老师要请能干的小朋友 帮忙,帮老师把盘子里的物品分类,把放进瓶子里摇动有声音的物品放到画有喇叭的盒子里,没有声音的物品放到没有喇叭的盒子里”。
(5)将幼儿分小组,开始自己动手操作。逐一尝试放置物品,给物品分类。(教师要巡回指导)
(6)师:“好了,现在小朋友仔细的把这些有声音的、没有声音的物品分出来了,我非常开心,不过,我要亲自检验一下,看看你们分得对不对?
老师操作,得出结论。
3、根据声音,感受物体的质量
(1)老师提问题:“为什么这个盒子里的物品放进瓶子里摇会有声音?那个盒子里的物品摇动没有声音?”。
(2)师:“现在我要小朋友拿出你的小手摸一摸,捏一捏这些物品,看看会有什么感觉?”(启发幼儿:有的硬、有的软、有的轻、有的重些)
(3)老师小结:“对了,硬的、重一点的物品放进瓶子里摇动都会有声音,软的、轻一点的物品放进瓶子里使劲摇动也不会有声音”。
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成功地激发了幼儿的对声音的好奇心。
二、 在活动中认识声音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三、 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激发。
四、 对物品选择的类别还要更巧妙。
五、 活动的过程要设计得更有趣。
小百科: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奇妙的声音小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耳朵能辨别声音。
2.能借助不同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3.尝试用身体发出声音,体验身体唱歌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塑料口香糖罐子人手一个、绿豆、音乐录音、人手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1.让幼儿跟随音乐做律动,调整好情绪。
师:小朋友,刚刚的音乐好听吗?你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听声音的呀?
2.感知、区分各种声音。
放课件中的录音,听是什么声音(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孩子的笑声)?模仿这些声音。
(二)在活动中发现声音
1.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一样好玩的东西,小朋友想一下怎样让它发出声音?(每人发一张白纸,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玩这张纸,教师观察幼儿如何去操作)
一分钟后请个别小朋友分享他让玩具(白纸)有声音的方法,让其他小朋友跟着学。
2.老师为幼儿展示两种方法,让幼儿想象白纸发出的声音像生活中哪些东西发出的声音,然后模仿一下。
3.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可是不知道它会不会唱歌,老师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和老师一起试试怎样让它唱歌好不好?(出示罐子,每人一个)
给幼儿一分钟的时间,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然后请个别幼儿为大家展示,幼儿回答出“装进去东西就有声音了”时,为幼儿出示绿豆,之后让幼儿拿着小瓶子跟音乐做律动。
(三)身体会唱歌
师:小朋友,一张白纸会唱歌,一个小瓶子也会唱歌,是不是很奇妙呀?那小朋友你会唱歌吗?(请一位幼儿起来为大家唱首歌)
师:除了小嘴巴会唱歌,你身上还有哪里也会唱歌啊?
幼儿一一展示自己的身体是如何唱歌的。
幼儿跟随音乐做律动(用上面所展示的会“唱歌”的身体器官来做律动。)
(四)活动延伸
师: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唱歌”,一张纸会“唱歌”,小瓶子会“唱歌”,小朋友的身体会“唱歌”,小朋友想不想再找找好听的声音?那请小朋友到教室外面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唱歌”,好吗?
(活动延伸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使活动有延续性,幼儿有再探索的欲望。)
奇妙的声音小班教案篇5
设计思想:
小班幼儿喜欢摆弄东西,对任何东西都想玩玩,摸摸,看看,而对于能够发出声响的东西他们则更感兴趣。结合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我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幼儿自己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了解瓶子里发出的奇妙声音,进一步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初步听辨不同的声音。
2、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活动准备:各种瓶,罐,盒各种物品(木制玩具,塑料玩具,蚕豆,硬币,纽扣,纸,保鲜袋,棉花)。
活动过程:
一、声音从哪里来?
1、小朋友们,看看张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教师出示各种瓶各种瓶,罐,盒和部分物品)
2、我们把这些小物品装到这些盒子或瓶子里,摇一摇,听一听,都会发出什么声音?
3、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谁能告诉老师你听到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4、声音从哪里来的呢?
5、为什么会有声音呢?
教师小结:盒子里或瓶子里有东西时,我们摇动盒子或瓶子,里面的东西与盒子或瓶子发生碰撞,就会发出声音。
二、所有的东西装在里面都有声音吗?
1、是不是所有的东西装到瓶子里都能发出声音呢?我们来试一下?
教师出示材料:纸保鲜袋棉花。
2、让诱幼儿自己动手尝试。
3、你的瓶子里有声音吗?
教师小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到瓶子,盒子里都能发出声音。
三、听辨声音-------游戏《猜声音》。
1、教师提供三只同样的瓶子,分别摇一摇,声音一样吗?
2、分别是什么声音?
3、猜一猜,瓶子里是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一样的瓶子装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四、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到家后,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还有那些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进一步训练幼儿的听觉及分辨能力。
奇妙的声音小班教案篇6
教学理念: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听到,好多的声音对小班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摆弄。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玩玩、摸摸、看看,对能发出声响的东西就尤为感兴趣。特别对于动听的声音更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本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材料,吸引孩子们用自己的耳朵积极地去感知、去发现声音的奇妙和多样性,丰富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活动目标:
1、知道耳朵能辨别声音,了解保护耳朵的方法。
2、简单区分乐音和噪音,喜欢听好听的声音。
活动流程:
情景导入——感知各种声音——玩打击乐器探索——健康教育
活动准备:
各种声音的磁带、打击乐器、课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让幼儿感知声音的多样性。
孩子们,动物园里要召开运动会。听听是谁的声音?他是坐什么车来的?(各种动物的'叫声,汽车喇叭声、火车发动的声音、鞭炮声、敲锣打鼓声、雨声、雷声)
2、说说自己喜欢的声音。(笑声、妈妈的声音等)
3、让幼儿听一些典型的乐音和噪音,再次感受,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乐音和噪音还有哪些。
小结:教育幼儿听好听的声音,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噪音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少制造噪音。
4、播放课件,医生教幼儿了解护耳常识。
分析:小班孩子的思维和认知是直观形象的,让医生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是比较有效的。让孩子知道不随便挖耳朵,不把东西放到耳朵里,声音大的时候要捂住耳朵或张大嘴巴等。
活动延伸:
学做“小喇叭”。
奇妙的声音小班教案篇7
一、活动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听出不同的声音并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奇妙的声音;
2、能发挥创造性,尝试用不同方法使身体和物体发出不同声音;
3、对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感兴趣,喜欢尝试用更加丰富的材料制造声音。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各种声音的音频、报纸、塑料瓶。
经验准备:熟悉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三)活动过程
1、听一听、猜一猜: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神秘的好朋友,大家和老师一起听一听,猜一猜,他是谁?(播放录音)
2、想一想、做一做:
(1)老师播放不同声音的音频,让幼儿猜猜这些是什么声音。
师:小朋友们猜到老师今天带来的神秘好朋友是谁了吗?我们今天听了那么多不一样的声音,所以老师今天带来的神秘好朋友就是声音宝宝。
(2)让幼儿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出声音。
师:声音宝宝想告诉小朋友们一个秘密,我们自己的身体能不能发出有趣的声音呢?(幼儿尝试)
师:我看到**小朋友用手发出了好听的声音他是这么做的;**小朋友用** 师:小朋友们都很棒!老师发现我们的身体还有一个地方也能发出有趣的声音,你们听听是哪儿发出的呀?(老师用嘴发出各种声音)
师:小朋友们知道了我们的身体也能发出有趣的声音。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来做一做,我们刚才都是用身体的哪里发出声音的呀?
(3)给幼儿分发材料,请幼儿发挥创造力,尝试用不同方式让材料发出不同声音。
①报纸:
(老师展示报纸)
师:声音宝宝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捉迷藏,小朋友们想不想玩啊?(幼儿回答)
师:声音宝宝第一次藏到了报纸里。请小朋友们拿到纸后自己试一试,让手中的纸发出有趣的声音。(撕、扯、扇、搓揉……)
(老师分发报纸)
(老师请做得好的幼儿上台展示)
(收回报纸)
师:小朋友们都找到声音宝宝了吗?我们通过撕、扯、扇、搓揉……找到了藏在报纸里的声音宝宝。
②塑料瓶:
师:声音宝宝啊这次又藏了起来,声音宝宝说我这次我不会轻易让小朋友们找到我了,它呀这次藏到了塑料瓶里。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能找到声音宝宝吗?(老师展示塑料瓶)
师:等会老师会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一个塑料瓶,但是小朋友们不要拿着塑料瓶用力地敲地面、敲小椅子,因为如果你们太用力了,塑料瓶宝宝该疼了,它就会哭了。小朋友们,你们也不能用塑料瓶去打其他小朋友,这样其他的小朋友就会受伤了。小朋友们记住了吗?老师看看有哪个小朋友是用小手把声音宝宝找出来的。
(老师分发塑料瓶)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能让你手里的塑料瓶发出有趣的声音?(轻敲、弹、滚、吹……)
(老师请做得好的幼儿上台展示)
(收回塑料瓶)
师:小朋友们都找到声音宝宝了吗?小朋友们真聪明,声音宝宝又被你们找到了。我们通过轻敲、弹、滚、吹……找到了藏在塑料瓶里的声音宝宝。
3、找一找、试一试:
师:小朋友们,声音宝宝还想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它这次呀藏在了我们小五班(小二班、小一班…..),老师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小朋友们自己在班里找找看看哪些东西都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等会咱们请小朋友告诉我们,他都发现了
什么。(幼儿自由活动,自己探索)
3、结束:
师:哇,小朋友们可真棒,找到了这么多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有什么..什么..
今天咱们一起听了这么多有趣的、奇妙的声音,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回家之后跟爸爸妈妈分享这些好听的声音,再和他们一起找找家里还有什么东西能发出有趣的声音?
二、自我评价
本次教学活动比较成功,从活动的设计上来看,我们的优点是我们能制定出合理、明确的教育活动目标。活动的内容能配合幼儿的能力和发展需要,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我们能选择合适的教育活动形式,科学活动以幼儿探索为主,使幼儿有较多的参与机会,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能力。
我们能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听、猜、做和儿童化的语言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幼儿寻找声音的积极性,强化幼儿的感官学习。从活动准备过程来看,我们了解所在班幼儿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我们能根据科学教育活动主题的需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
我们熟悉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我们充分做好了教具和示范准备。我们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步骤。我们对可能出现的偶发情况有应对措施。如在大部分幼儿拿起手中的材料时,会迫不及待的告诉老师我找到声音宝宝了,课堂会有些乱,这时候我的解决方法是对小朋友们说老师看看有哪些小朋友是用自己的小手把声音宝宝找出来的而不是用自己的小嘴巴发出的声音。
从活动过程来看,开始环节,由听一听、猜一猜导入能积极吸引幼儿集中注意,引起幼儿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在讲授的过程中,我的语言清晰、简洁、易懂,给予幼儿充分、明确的指示和要求。我能有条不紊地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开展活动。
尊重幼儿,乐于倾听幼儿的说话,并做出积极回应。如有一个小朋友在我提问身体的哪个部位可以发出声音的时候回答我生活当中的声音有哪些,这时候我还是耐心的听他讲完,并且会反问他说的是不是身体发出的声音呢?我能经常对幼儿微笑、点头、抚摸,与幼儿进行积极的目光接触。
活动时我能站在适当的位置,全面留意儿童的活动情况,在幼儿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我能走遍每一个幼儿的身边,观察他们的活动情况和需要以便进行指导。我能运用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有效提问。如在和声音宝宝捉迷藏的环节里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来藏在报纸、塑料瓶里的声音宝宝?能灵活应对教育活动中的.偶发情况,如小朋友们在寻找塑料瓶宝宝的过程中,有的小朋友会用力的敲打塑料瓶,声音会很吵,我就会用儿童化的语言来请小朋友们轻轻对待塑料瓶,因为塑料瓶宝宝会疼哭的。我能关注每位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和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但是,我也有不足之处。我们对于活动材料的选择上,似乎考虑的不太周到,在声音宝宝藏在报纸里的环节中,孩子们拿到报纸的时候,由于是小班的幼儿,首先被报纸上鲜艳的色彩所吸引了,忘记了我的要求是寻找报纸发出的声音。
其次,在第一环节的声音准备上,风的声音我们班的小朋友听了好几次都没有听出来,说明他们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积累,这个声音似乎对于他们来说有点太难了,所以在引导和教会小朋友们风的声音的时候花费了太长的时间。
此外,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上,我认为,内容的难度设置合适,但是环节设置的有点太多了,在我删掉了在活动室中寻找声音的环节后,我上课的时间还是超时了。
奇妙的声音小班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体验探索声音游戏的乐趣。
3、对声音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声音课件、 各种瓶罐、沙子、玉米粒、碎纸、豆子、曲别针等填充物。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ppt出示声音城堡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去声音城堡玩一玩,那里有很多好玩的游戏。
二、感知、探索、发现
1、游戏一、听一听。 倾听和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幼儿倾听玻璃碎、警笛等生活中熟悉的声音,说一说是什么声音。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声音。
2、游戏二、玩一玩。
操作一(1)、教师随手拿一个瓶子,藏背后用手轻轻敲打,问:咦,这又是什么声音?
(2)、教师出示各种瓶罐、玩具等,引导幼儿自由的选择喜欢的瓶瓶罐罐操作。教师观察并适时指导,尽量不限制孩子的玩法,让幼儿尽情探索。
共同梳理和交流:你的瓶子发出什么声音?你是用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你还发现了什么?(可以让幼儿示范操作自己的发现)。
操作二(1)、出示曲别针、玉米粒、碎纸等填充物,幼儿填进空瓶,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发出声音。
(2)、再次梳理和交流:这次,你的瓶子又发出什么声音,你是怎么玩的?
(3)师: 声音城堡真好玩,小朋友的发现可真多。原来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游戏三、找一找。
你知道吗,我们的身体也能发出很多不同的声音。
请幼儿想办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声音。如拍手、跺脚等。
三、延伸活动:带领幼儿户外散步,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