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7.8教案数学教案优秀5篇
优秀的教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和适应,一个周密的教案能够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7.8教案数学教案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7.8教案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2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正确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计算器、课件ppt。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计算器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体验计算器给我们带来什么感觉。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例1。
怎样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自己试试看。
386+179=
825-138=
26×39=
312÷8=
(2)学生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汇报展示。
(4)提问:你学会计算器的使用了吗?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按键顺序是怎样的?
归纳: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要按“数字→运算符号→数字→符号”依次按键进行计算。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例2。
试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左边各题。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右边各题的答案吗?
9999×1=9999
9999×2=______ 9999×5=______
9999×3=______ 9999×7=______
9999×4=______ 9999×9=______
(2)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3)得出左边算式的结果。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4)提问:观察左边的算式,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当计算9999×2时,结果是在18(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19998;当计算9999×3时,结果是在27(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29997;当计算9999×4时,结果是在36(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39996。
(5)运用规律,得出右边算式的答案。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第1题:63492 4093 1524440 255596 12345679 406001
第2题:12 123 1234 12345 123456 1234567 12345678 123456789(用计算器检验略)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1、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按键顺序:数字→运算符号→数字→符号。
2、进行特殊计算时,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几个算式的结果,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使用计算器。
在学习使用计算器时,以学生自练为主,在自练中摸索按键的顺序。
2、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先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杨辉通读了许多古典数学文献,数学知识得到全面、系统地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杨辉终于成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并享有数学“宋元第三杰”之誉。
认识7.8教案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认识7.8教案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知道钟面上有分针、时针以及1—12的数字。
2、初步认识整点,学习整点的记录方式。
3、能较专注地参与活动,积极动脑思考。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过钟表。
2、物质准备:
(1)教具:实物钟面一个,整点的时间记录卡若干。
(2)学具:幼儿人手一个小钟面,时间记录卡若干,幼儿用书、铅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了解钟的作用。
(1)谈话:今天,明明想到商店去买东西,可是妈妈说商店要到9点钟才开门。那我们看什么就能知道现在是几点钟?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答:手机、时钟、手表、电脑、电话机……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手机、手表、时钟、电脑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它们可以让人们知道时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是时钟。
2、认识钟面。
(1)教师出示实物钟面:今天我也带来了一只钟,看看钟面上有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钟面:钟面上有几个数字?(一起说一说)钟面上还有什么?(指针)有几根指针?(3根)三根指针一样吗?(有的指针长长的叫分针、有的指针短短的叫时针、不停地在走动的是秒针)谁会用身体动作来表示三根指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小结:钟面上有数字、有指针。数字是按照1-12的顺序排列在钟面上的,12在上面、6在下面,3和9在左、右两边。指针有三根,它们的长短不同,最短的是时针、最长的是分针、不停地在走动的是秒针。
(4)游戏“我说你做”:教师说指针的名字,幼儿做相应的动作。(教师根据幼儿熟练的程度加快速度)
3、认识整点,学习整点记录的方式。
(1)游戏“捉迷藏”:现在时针和分针想和大家玩个“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想玩吗?请你们闭上小眼睛。
(2)教师将时针和分针都拨到12,请幼儿观察并讲述:看看什么针藏起来了?时针藏到哪里去了?时针和分针在数字几上?猜一猜,现在是什么时间?(12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3)教师小结(出示12点整的钟面):分针和时针都在数字12上,所以是12点整。
(4)现在它们还想和大家来玩个游戏,请你们看仔细了。教师再拨1点整,请幼儿观察。提问:刚才分针是怎样转的?(分针转了1圈)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到哪了?(时针从数字12走到了数字1上)
(5)小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格。猜一猜,现在是什么时间?(出示1点整的钟面)
(6)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钟面,发现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你们发现这两个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在数字几上?
(7)教师小结:当分针指到数字12上,就是整点,这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8)教师带幼儿拨整点。
4、学习整点记录的方式。
(1)刚才你们学会了拨整点,那你们想来记录时间吗?
(2)教师出示时间记录卡:时间记录卡上有什么?
小结:时间就用“:”来表示,“:”的前面记录时针的位置,“:”的后面记录分针的位置,整点时分针记录为“00”。
(3)教师带幼儿一起记录“12:00”。请个别幼儿记录“1:00”。
(4)幼儿操作活动“你说我拨”。
教师说操作要求: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时间记录卡,请你们两人合作,一个人说整点时间,另一个人拨出时间并记录,然后再交换。
(5)请个别幼儿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拨整点的。
(6)教师小结:你们都学会了拨整点和记录时间这个本领,我还想来考考你们!
5、幼儿操作活动。
(1)请幼儿来说说第一题的要求:看钟面记录时间。
(2)师带幼儿一起看第二题:请幼儿观察图上的动物在干什么?并给小动物连接相应的时间。
6、作业讲评。
请作业书写整洁的幼儿来展示。
认识7.8教案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课本91—9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表,在具体情景中建立时间观念。
2、使学生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看整时,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会应用。
教具:实物钟表、钟表图片。
学具:实物钟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仔细听好了。
你早上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生:6点半、7点……)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时间的?
(生:听家长说的、看钟表的……)
要想知道这些时间我们就要学习认识钟表。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有关钟表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请优等生介绍:钟表上有数、有长针、有短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数长针短针
谁还有补充?
(生:钟表上有大格、有小格……)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格小格
2、指导观察: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钟表。
拿出你的钟表。请仔细观察钟表上的数。
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钟表上有12个数。还有学生会边说边比划数是按照这样的方向排列的。)
你知道钟表上的长针、短针分别叫什么吗?
长针叫分针,用手指一指你的钟表上的分针。
短针叫时针,用手指一指你的钟表上的时针。
钟表上每两个数之间是一个大格,数一数钟表上共有多少个大格?
(生:有12个大格。)
你知道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生:共有60个小格。)
有关钟表上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引导学生明确时针就是表示几时的。
3、认识时间:
出示钟面图:
8时3时6时
这几个时间你们认识吗?分别是多少?
你是怎么认识的?
想一想这些时间你在干什么?
仔细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分针指向几?
(生:都是指向12。)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是因为分针都是从12出发正好走了一圈,又指向12。)
分针指向12就是整时,也就是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写时间:
你会认时间,会写时间吗?
我们来看第一个时间是8时,我们先写一个“8”再写一个“时”。
时间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电子表的显示方法。
这种表示方法是这样写的“8:00”。
你见过这种表示方法吗?在哪见过的?你可真会观察。
你想试试吗?
请你把后面的两个钟面上的时间用两种方法表示出来。
找两人板演,其他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认识钟表的方法是什么?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下面就我们对这些知识进行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师拨表学生报时:
现在我要观察一下哪个同学眼睛亮、嘴巴巧,我拨钟表你报时,抢答。
2、师报时学生拨钟表:
我们班的学生个个眼睛亮、嘴巴巧脑子转的快,现在我要看一下你的小手是不是很灵活,准备好你的钟表我报时你拨钟表。
请同桌两人互相检查。
3、课本92页内容:
请同学们赶快收拾好学具,快速打开课本92页,请同学们独立用两种方法把图中的作息时间表示出来。
教师逐一批改及时反馈指导。
认识7.8教案数学教案篇5
一、学情分析目的
课前利用技术支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对“角”的认知基础,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真切地了解学生地学习难点,从而制定科学合理地教学目标,选择合适地教学策略,设计有趣地教学活动,使课堂更高效、精彩!
二、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分析: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认识角》。
它也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标一标、比一比等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角。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东彭留小学二年级学生
(1)在认识角之前,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知道生活中的墙角、桌角等。
(2)学生不知:生活中物体的角与平面图形角不尽相同,更不知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3)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平面图形角的含义,掌握角各部分的名称,在活动中探究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分析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角的概念,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读法,记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工具与方法
1、学情分析工具:word文档、微信、问卷星软件。
2、学情分析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认识角”的问卷调查,认真研究题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题目,制作出适合本班学生的问卷调查。
(2)利用问卷星软件发布问卷,在微信群里发布二维码,让孩子们完成问卷内容后提交。
(3)登录问卷星后台,查看答卷数据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教学设计做出调整,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学情。
四、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5道题,分别是:
(1)你认识“角”这个图形吗?
(2)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角?
(3)下面哪个角大?
(4)一条红领巾有()个角,数学书地封面有()个角。
(5)关于“角”你想学习哪些知识?
从第一题,第二题和第四题的统计数据来看,学生对“角”一词的知晓度上,90%的学生从不同场合听说过,在日常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但缺乏深入观察和思考。第三题,角的比较大小65%的学生选择是错的,认为“角的边越长,角越大。”为了突破学生的认知,解决这一难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直观操作叠合的方法,再加上多媒体的演示,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大小有关”,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五题是一个开放性题目,75%的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方向,选择随老师课堂安排。
五、调查结果对教学的启示
其一,直接面对学生认知现实,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修正原有认知经验;
其二,调整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设计有趣的操作活动,突破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大小有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其三,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