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调查报告7篇

时间:2023-06-28 13:07:32 分类:报告大全

一份全面的调查报告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写调查报告的时候,保持严谨的写作态度是必须要具备的一点,以下是合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五一劳动调查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五一劳动调查报告7篇

五一劳动调查报告篇1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日趋庞大,第一产业已经不能容纳和消化这些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会在全社会各行业进行重新配置,如何尽早安置、有序转移这庞大的农村就业队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性、阶段性的转化过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持续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山区地区,耕地在逐渐减少,信息闭塞,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对转移劳动力更是困难重重,进而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

我所驻的镇村是位于富阳市以南约20公里,是灵桥镇的一个经济薄弱村。村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优越,但全村平均收入却有5618元,具备典型的尚未开发的农村的特征。作为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我是带着“尽己所能为提高农民收入寻求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开展工作的。两个月来,我和村两委的几位同志通过上门走访、座谈等形式,掌握了制约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联系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和村的历史,经过分析后觉得:村靠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特色经济、搞实业办工厂来发展经济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见效也不会很明显;村的出路在于高质量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

一、村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第一,转移不够。截止到12月,村农村总人口692人,劳动力总数约为370人,各类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172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46.5%左右。村第二村民小组是全村外出务工最多村民小组,其总人口218人,劳动人口87人,外出务工55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63%。第五村民小组则相反,总人口131人,劳动人口68人,外出务工17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较低。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为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组当前外出务工人员为例,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0人,占70%;高中文化程度12人,占13.8%;中专5人,占5.7%;文盲10人,占11.5%。

第三,男性较多。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约146人,占84.9%左右;女性约26人,占15.1%左右。

第四,技能较差。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只有部分受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劳动力,而这鸿世电器公司和电动工具厂。大部分未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纸厂。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村外出务工人员年龄普遍在18~45岁之间,为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涌向电器或造纸行业,从事简单的低技能的体力劳动。外出务工人员地区分布亦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较远相对比较少。

二、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随着城镇企业转制改革,企业下岗人员增多,并且受基础设施限制,城镇不能容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发挥山区优势,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应成为当前的举措。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把一些中低产田改造好,种植一些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根据调查,村在白扬尖曾有茶叶地200多亩,可以通过引资将其扩大,产出高质量的茶叶。因此,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作用。

一是增加投入,保障农业生产的后劲。对农业的保护和投入,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开发山区山地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农业地位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二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机制。按照“保障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的原则,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努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培育一个包括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健全、开发的农村市场体系,重点是深化流通体系改革,就地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2、努力提高山区劳动力素质,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

前面所述,不管是已工作的劳动力,还是未就业的劳动力,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还是较低的。文化程度低下,只能从事重体力的第一产业劳动和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急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等行业严重不足,这就要求培养一支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以扩大就业面。长期实际情况表明,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转移劳动力的速度要高于素质低的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在招工时,不但要求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学历和技术职称外,连一般工人也要各种的就业证书,这说明了提高劳动力素质的紧迫性。由于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决定转移的速度与成效,所以加强农村青年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当前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行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各种成人教育中心、成人培训学校。培训农电技术人员,注意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

3、完善劳务市场管理体系,确保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山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是近年来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劳务市场不归范,招工既滥又乱,以招工之名行骗财之实屡见不鲜,甚至引发社会治安不稳定,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那些缺乏文化的青年经常受骗。因此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规范好城乡劳务市场应下大力气,建议全市甚至全国用工单位要通过政府部门统一招工,与外出人员签定正式的招工合同,完善招工手续,明确劳动保障。

规范管理好农村劳务市场,不仅可以避免上当受骗,也有利于外出劳动人口的计生、治安管理,防止盲目外流,造成城乡混乱,增加外出人员不必要的开支,还可以进行集中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务工的素质和效率,减少劳务浪费,避免造成农村无人种田等多种问题,这是当前农民企盼的一件事。应做到:⑴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劳动力职业介绍所。⑵采取政府民间多种形式对农电进行职业培训,增强适应能力。⑶对劳动力转出地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和管理,以保护输出地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五一劳动调查报告篇2

xx区是一个农业大区,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区。目前,全区共有农村劳动力24万,占总人口的46%,农村劳动力1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7%。据区就业局统计,现我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共有7.3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已转移就业3.6万人,占49.3%,每年新增劳动力0.4万人。2007年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达3.9万人。2007年前三季度全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9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5.7元,增长39.85%。其中,农民人均在本乡地域内劳务收入112.7元,同比增长14.07%;农民人均外出从业收入780.7元,同比增长46.94%。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一项新兴产业。xx区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战略决策。xx区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全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发展劳务经济是解决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途径和必然选择。2003年以来,区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要求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主流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努力形成内部大转移,城镇大吸收,向外大输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格局,确立了用15年时间转移农村劳动力9万人,年均转移6000人的战略目标。在每年召开的全区劳动就业工作会议上,将劳务转移培训任务以责任状的形式分解量化,定期检查,把检查结果作为考核镇班子干部实绩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形成了全区上下自觉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态势。

二、搭建机构平台,形成工作网络。为了实现全区劳务经济大发展、大提高,xx区狠抓了劳务输出工作机构建设,形成区、乡(镇)、村三级工作网络,为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一是成立了以区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组长,区级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公安、工商、税务、财政、就业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分析工作新动向,研究解决新问题,推进全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2006年,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立了xx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每镇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择优6名选调工作人员,专抓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工作,为促进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干部力量。

二是建立了乡镇、办事处劳动保障平台。按照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标准,在全区各镇、办事处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统一装备了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施,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100名,负责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各镇在开展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料信息库,并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各村聘请了劳务输出信息员,负责用工信息的传送和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同时,我们还对基层工作人员开展了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政策,掌握操作程序。目前全区形成了区有劳动市场,镇有劳动保障事务所,村有劳务输出信息员的三级劳务输出服务体系。

三、开辟多种渠道,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以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相结合,集中有序转移与自发分散转移相结合,稳定性长期转移与临时性季节转移相结合,疏通转移渠道,增强各类载体的吸纳功能。

一是组织劳务输出。采取各级政府统一组织,各类中介组织、经纪人介绍、本地在外经商办实业的能人带动等多种途径,开辟外地劳动力就业市场,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几年来,全区已集中组织劳务输出1.2万人。

二是大力发展城镇经济。通过招商引资,建大企业、上大项目,采取积极鼓励、放手发展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由单一流通型向多元型经济发展,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增强。几年来,全区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5项,千万元以上89项,新上改扩建项目241 项,娃哈哈、小肥羊等 13 家国内知名企业落户临河,截止20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工商企业和个体私营业户1.5万户,吸纳农村劳动力1.6万人。

三是加快城镇建设。通过配套中心集镇水、电、路、通讯的基础设施,大力实施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城镇的集聚功能明显增强。目前,全区有1.1万名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兴办实业。

四是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培育一村一业、一乡一业,通过资源的深度开发,吸纳农村劳动力。几年来,全区已培育成畜牧养殖、肉羊育肥、水产养殖、蔬菜生产加工、粮食加工等各类专业村组110多个,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1.7万人。临河新华镇新丰村615户有520户搞韭菜种植,从业人员1300多人,20xx年全村韭菜总收入达3400万元,人均收入达12400元。

四、强化管理引导,形成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信息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一方面加强区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区外苏州华硕、广东东莞光鼎、苏州精华、苏州飞利浦、呼市汉鼎5家劳动力转移基地常年进行用工信息沟通和联系,与本地维信、春雪等100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用工信息库,为本地和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用工信息、政策咨询、求职登记等一条龙免费服务;另一方面发挥驻外办事处的作用,广泛收集用工信息。20xx年以来,共收集用工信息1.2万条,近5万个工作岗位。二是强化技能培训。我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相对偏低,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8.2%,且普遍缺少一技之长,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区委、政府将临河一职中(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和农广校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发挥职业学校的教学优势,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临河一职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及新形势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要,通过创新“三技六能”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了创新思维方法,拥有了创造开发技能,获取了创业实践本领,满足企业的需要,又为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与春雪集团联合举办的纺织培训,理论课由一职讲解,实践课到春雪集团,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讲解。使培训农民既提前得到了岗位锻炼,又提前认识了企业,熟悉了环境。

目前,我区培训专业有计算机、汽驾、机修、烹饪、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15个。截止20xx年底,共培训劳动力2150人,其中,为广东东莞、苏州等地开展“订单”培训输出劳动力500多人。同时,各镇结合实际,采取集中办班、以会代培、印发资料、咨询服务、召开现场招聘会等形式,组织开展了以转变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参培人数达到1.2万人次。全区初步形成先培训、后输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在抓好培训的同时,我们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严格项目资金管理,使“阳光工程”培训和扶贫培训经费全部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我区劳务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三是组织有序流动。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政府在劳务输出上诚信度高、组织力强、行政推动、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优势,积极稳妥地组织开展有序输出工作,采取补贴职介费,代买火车票、宣传劳务输出政策和劳动就业法规、发布用工信息等形式,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广泛服务。每年春节前,组织返乡过节的务工人员召开座谈会,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增进感情。春节后,组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欢送会,为外出务工人员佩带红花,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区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信心。四是加强输出后的跟踪回访,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我们先后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北京、天津、苏州、广东、西安、xx市等城市设立了劳务输出办事处等专门服务机构,负责考察用人单位,收集用工信息,安置外出就业人员。

驻外办事处与当地企业不仅建立了稳固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还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各种维权服务。2003年以来,先后为打工人员提供各类咨询服务1.2 万人(次),调解劳资纠纷27起,为务工人员追回工资2万元。

五、规范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模式。在劳务输出工作中,我们注重对劳务输出规律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基本形成了“一考二训三输出”的工作程序。“一考”,即考察用工企业。在选择用工企业时,先组织人员到输入地有关部门和企业考察,经考察合格后再组织输出;“二训”即:严格进行输出前培训。用工企业考察合格后,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依托培训基地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输出的质量;“三输出”即加强输出管理。在输送人员过程中,始终把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每一次输出都派专人全程护送。

为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确保输出人员留得住,我们初步形成三种劳务输出工作模式。一是能人带动模式。以亲情、乡情为红线,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做到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二是干部带动模式。由镇干部领头带队,组织农民外出承包工程。三是基地输出模式。在培训基地培训后,集中安置在劳务输出基地。

xx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有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保守,缺乏敢闯敢干精神,“小富即安”思想严重,不愿外出务工;有的用工单位工资水平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有后顾之忧;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与农民意愿不相符;参训农民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一哄而上,造成个别专业过热,有的专业过冷;资金补助不充足,难以开展时间较长,技术密集型的培训专业等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城乡经济,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继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吸引、鼓励更多的农民自觉自愿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上来,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与质量,实现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转移就业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就业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推进“三化”进程。围绕构建“一市三区”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提升城市带动能力。大力实施工业立区战略,加快培育壮大五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工业整体水平和效益,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产业支撑。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五一劳动调查报告篇3

劳动与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种保障制度。

一、实践目的: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认为不仅要学习基础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既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能够提升自己,增长见识和技能。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至少不会让自己感到空虚和迷茫,而是更加增进了我对自己专业的情感,支持并继续进行下去。

二、实践时间:

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

三、实践单位:

劳动和社会保障??

四、实践主要内容:

出于专业因素,于报到当日我被安排到了宣传科,作为科长文秘的助理。负责整理文字资料,采写宣传文稿,协助策划外演。

我的工作特点是需要细密,认真,阅读大量文稿,和外演活动采写。同时也必须有一定的工作原则,必须准时准点,信息传递量大,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文字报道要有高度的准确性,做到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当然,还要遵守纪律,严格办公。外出宣传活动要考虑周到,果断解决问题,手脚勤快,勤思勤想。

五、实践体会:

通过为期两周的实践,尽管时间较短,但我仍是学到了不少特别的东西。首先进入宣传科里做事,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阅读诸多材料增强了我的思维逻辑能力。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行政办公绝非向老师交课堂作业那样简单,更加认真,更加周密,还有想不到的漏洞和失误,不断改错与出错,我想这些也算得上我的进步。除此之外,让我在行政办公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对于一些办事程序有了清晰的理解,而且适应了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方式。还有,在虚心求教与相互探讨方面身边的人给了我诸多帮助和指导,再次感谢他们。我也再次知道团结的力量和合作的快乐。我的道路还很漫长,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五一劳动调查报告篇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县县情的现实选择。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据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缙云县总人口43.69万人,农业人口39.76万人,占91.0%,农村劳动力23.22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12.8万人,女性劳动力10.42万人,分别占55.12 %和44.88 %。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不高。2004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7.68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 31.70%。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全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8%,初中文化程度占57.2%,小学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据统计资料,2004年我县乡村实有劳动力合计23.22万人,耕地面积15.25万亩,如果按劳均种植3亩计算,只需5.25万个劳动力,加上林牧渔业约需2.5万劳动力,除去外出劳动力,尚有8.11万劳动力需要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1、劳动力转移异地化。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广,异地化转移为主要特征。外出劳动力转移遍布全国二十多省、市、区,

近致邻县,远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对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超过2万人,上海、江苏等地近2万人,广西东兴市、钦州市等地约5000人。省内主要分布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

2、劳动力转移规模化。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二多二少” 特点,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多,工业、商贸、建筑等行业少;凭技术专长创业多,靠体力务工人员少。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主要有麻鸭养殖、水产(鱼、虾)养殖、蜜蜂放养、香菇异地培育、花卉种植、蔬菜种植及农产品加工等。去年全县有4万余人外出养鸭,群鸭饲养量1500万羽,总产值超过20亿元,是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倍,有200多名农民在上海从事草花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占上海盆栽草花60%市场,年产值达8000万元。

3、劳动力转移专业化。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自发性为主,大部分人是通过“亲带亲、友帮友、邻帮邻”走出去,具有显著专业化特点。据了解,全县有300多人到全国14个省市从事香菇异地栽培。500多名蜂农常年在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江西等10多个省市放养蜜蜂,放养群蜂1.5万群。依托本县工业,全县有5000多名农民到全国各地推销缝纫机、灯管、工刃具等工业品。1000多名农民在温州、杭州等地长期从事个体运输及餐饮业。另外,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如大源镇深坑村107户,407人口,90%劳动力外出创业,其中70%劳动力常年在外专业从事经销油漆生意,村民中有的拥有资产上千万元,有的上百万元,全年村民年收入达700多万元;溶江乡有数百人在外专业从事隧道挖掘施工;城北古塘下、黄龙等村上百村民十几年长期在金华、义乌等专业从事蒸茏生产;地处最偏僻的木栗乡有150多人,常年在北京经商开设超市。

4、劳动力转移模式多样化。全县劳动力转移主要形式有:离土离乡的劳动力转移,少部分农民脱贫致富,自发地下山进城、

留城置业发展(农民转变市民);离土不离乡外出异地开发、务工经商劳动力转移,是我县农民转移的主要形式;不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转移,有的在本县进城入厂务工,有的进入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务工,有的兼季节性、临时性转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从事非农职业。

5、劳动力转移主体单一化。我县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体,年龄40岁以下、文化素质比较高劳动力转移比较容易,文化素质低,弱势群体转移比较困难。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向

1、行政推动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的拉动力。近年来,缙云县委、县政府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牛鼻子”来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出台《关于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若干意见》,明确工作目标,计划2004年—2010年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10.5万人,其中以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转移就业培训3万人。据统计,2004年全县投入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237.7万元,培训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7056人。技能培训是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

2、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磁化效应更加明显。农业比较利益低,耕地面积的刚性递减,城乡发展呈二元格局,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对农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示范效应,有力地推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很大的拉动作用。如我县新碧工业园区引进外来企业100多家,有力地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再如我县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规模300亩,拟安置高山远山移民3000名,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小区的土石方工程、挡土墙工程、箱涵工程三大基础工程,已预备落实资格农户450户,将转移农村人口近2000名。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

一是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不高。据了解,我县在组织民工有序流动人数仅占劳务输出总数的16%。大部分外出民工由亲戚朋友带出去,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劳务输出稳定性不强。

二是劳动就业难度加大。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下岗工人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城市劳动力就业及再就业的双重压力。加上劳务市场放开后,外地廉价劳动力进入本县各类用工单位,就地转移难度加大。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三是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加上发达地区和城市对民工的歧视与排斥,及部分企业老板法律意识淡薄,使许多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消弱了农民外出的信心。

四是相关政策不完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束缚,进了城的农民生活在城镇边缘,无法像城镇那样享受医保、社保等公共福利,只能“进厂不进城”、“离乡不离土”。县内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场尚不成熟,一些外出人员农忙时又不得不回家务农,增加了务工成本。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措施

1、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轮子”,是农民变市民的重要载体。加快城镇化和工业进程,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化转移。一是全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新碧工业园区和五东、壶镇二大城市功能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制订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外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增加农村劳动转移的重要载体。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加快仙都新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增强城镇劳动力转移容纳和承载能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同时切实抓好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农民下山向城镇集聚。三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仙都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的优势,以旅游开发为龙头,带动饮食服务、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四是打破体制瓶颈,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屏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落户,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工程”,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带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对现有培训资源整合利用。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职业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积极推行劳动力“培训教育券”制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管理,促进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快速发展。二是创新培训方式。

五一劳动调查报告篇5

?劳动合同法》自2007年6月29日颁布、我区高度重视《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一方面通过多方宣传、举办培训班、座谈会交流、大量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促进《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另一方面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加快推进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着力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监控力度,及时妥善处理劳资纠纷,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确保我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进了劳动合同签订率的提高。

(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进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期限向长期化方向发展。

?劳动合同法》强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鼓励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实际是从法律层面促使用人单位改变用工短期行为,考虑用工长期化。《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我区各类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从之前的一年期限为主转变为三至五年期限为主,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均依法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促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更为稳固。

(三)《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进了用人单位用工管理行为的不断规范。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要把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内容,要求劳动合同制度化、法律化,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从根本上促使用人单位规范内部管理行为和外部经营行为,从而有利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我区各类企业对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及时进行了清理修改,使日常管理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劳动用工主要方面得到了较好的遵守执行。企业用工逐步规范,劳动关系日渐稳定。

(四)《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部分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目前还存在部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形。部分劳动密集小型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持观望态度,维持原有的用工方式,还未完全根据新法进行调整。还有部分规模较小、用工环境差,管理较差的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持消极态度,不遵守法律规定,严重违规用工。对于一些季节性增加用工和临时性用工,企业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员工也认为没有必要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

2、劳动者不愿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依然存在。

?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据我区企业反映,企业要求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部分员工不愿签订劳动合同。这部分员工有的是因为误解签订劳动合同后限制其自由流动;有的是因为不愿缴交社会保险费;有的是误以为不签订劳动合同,一个月后一年内可以要求企业支付双倍工资。在劳动密集型尤其是加工企业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有些企业不愿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比例甚至达到50%以上。

3、部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意愿不强。

有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愿参加社会保险,主要原因有:一是个别私营企业误导劳动者,使劳动者误认为参加社保会减少收入,造成劳动者参保意愿不强;二是当前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未能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全省范围内自由转移和接续,一些企业外

来务工人员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认为不能在当地连续参保至享受养老待遇的最低15年参保年限,回原籍后社保关系又不能顺利转移,不愿参保;三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现实中离职后选择退保,觉得退保手续麻烦,而单位缴交的社保统筹金不能退还也不能迁走,主观上排斥参保。

4、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法》个别条款的理解有异。

我区不少企业反映《劳动合同法》有些条款不容易理解,操作性不强。主要包括计件工人、季节性用工加班工资的计算和计发加班工资的基数确定、劳动合同范本条款过细不利于用人单位实际生产操作及管理、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程度界定、流动性较大的员工重返用人单位能否再次约定试用期、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适用不当可能导致企业用工僵化以及劳务派遣适用的岗位和具体操作程序等问题。

(五)完善《劳动合同法》配套法规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执法部门难以操作、用人单位难以理解掌握的问题,因此急需出台实施细则和办法,提供指导性意见。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完善配套法规政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逐步解决社保转移接续问题。必须尽快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建议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劳动者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问题。

2、明确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具体操作办法。主要是细化条例,明确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而未签订,经济补偿应如何计算;对于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不辞而别的,应赋予用人单位一定的用工约束权等。

3、进一步明确年休假、加班工资待遇。年休假计算是否按员工的累计工龄,或是在现企业的工作时间;对于主动要求加班的,是否允许,应如何计算加班工资等。

4、对于特殊性行业、季节性行业的用工进一步明确。对特殊行业,如建筑业、餐饮业、服务业等,研究制定有别于生产性行业,适应自身行业特点的规定;对于淡旺季周期生产、临时性增加用工情况,也制定适用的法律实施细则。

5、规范劳务派遣的具体内容。对于临时性用工,季节性用工,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应如何规范操作。研究制订关于劳务派遣公司的监管细则。

6、明确细化劳动者的责任。对于劳动者自身主观原因没能及时签订合同,劳动者主动要求延长工作时间的情形如何界定等,应制订明确细化的操作程序指导用人单位具体操作。

五一劳动调查报告篇6

题目

爱心向前走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俗话说,时间如白马过隙,转眼即逝。真的,回首自进入大学的那段美好时光,尤其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所经历的岁月,点滴刻在脑海之中!

大学开学之初,那份对大学的无限崇拜与热情,以及对志愿者的崇高与向往,于是我加入了图书馆志愿者的行列,随后在学院又加入了青年志愿者的队伍中。曾誓言:“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此时,我感到心里极大地满足与自豪,因为我也是一名青年志愿者啦!有一种生活,你不曾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信念,你不曾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不曾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是的,在我看来,志愿者名字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是一种热血沸腾、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在用青春为社会描绘爱心的色彩。它意味着志愿者要用理想和信念燃烧青春的热情,用知识和技能来报答祖国的培养,以奉献和付出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总学得缺少一点什么,总是呆在风平浪静的象牙塔做着最天真的事。今天,作为武汉科技大学一名青年志愿者,我有幸跟随大家前往武昌区徐家棚中心敬老院,心中起伏不断,有点顾虑会不会又是千篇一律活动,形式一下,然而整个上午的感觉,却把这种无知的顾虑冲击得云消雾散,这确实是一次爱心之旅,更是对人心的洗礼。20xx年x月x日,为了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怀揣着自己的美好憧憬,我开始了暑假的时间安排。最初是计划留校,因为我希望能在学校附近找到一个打工赚钱的地方,以此来实现我的社会实践。但事与愿违,由于有一学期没回家了,父母都十分的挂念,都不允许我留校,于是我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

回到家后,见到家乡的公路很久未经休整,路面上的石头没有了,露出泥土路基。公路一般修在地势相对低洼之处,而今恰逢雨季,雨水很多,下雨时,山水满山片野冲积下来,保护公路的排水沟由于没有畅通,由于路不畅通,严重影响救援,危及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可以说公路的作用已经严重退化。见到此情此景,心中好不是滋味,但却无能为力。因此,我就生产队的队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沟通,向他提出了点建议,并表示趁着这两天农闲时节你可以组织一下我们可以一起将我们生产队的这长达3公里多的乡村公路进行修整。

实践目的与意义:

七月流火,酷暑难耐。正是这样的盛夏时节,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正在热火朝天地举行……

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期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达到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服务社会的目的。在亲身经历了大一,大二两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后,我不由的要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在当前和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基层工作是很多毕业学员所必须经历的经历,学员如何能尽快适应其工作环境,尽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开展好工作是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所必须面临的课题。

亲身经历和增长知识是假期社会实践的重点,对于每个大学生的前途和发展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他可以提高我们对多变复杂的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使我们以后有一个较好的好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在国家的某些地区位置偏远,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这些决定了在基层工作的艰苦。我所在的家乡处于云南省昭通巧家县大的一个偏僻的山村地区,位置偏远,交通不够发达,和某些边境地区的发展状况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云南省农村参与劳动社会实践,感受劳动的辛苦,认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对于坚持和发扬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具有促进作用,在劳动过程中发扬不拍苦,不怕累的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对于以后完成各项艰难苦险任务打下良好的精神动力。

五一劳动调查报告篇7

主题词:

劳动意识、劳动技能

组长:

高立祥

副组长:

赵廷荣刘文国

成员:

六年级学生

分工:

赵廷荣负总责,刘文国负责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结果,高立祥负责汇总,整理成文。

执笔: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小学高立祥

调查时间:

20xx年9月5日--11月25日

调查地点: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小学

调查对象:

川兴小学学前班至六年级学生、学校部分教师、部分学生家长

调查方法:

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文献法相结合

调查结论:

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劳动意识淡漠,百分之六十五的同学缺乏起码的劳动技能

一、前言:

为了了解现在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的真实状况,西昌市川兴小学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调查组在学校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随机抽样调查了120名同学,走访了32名学生家长,和学校12名老师交换了意见。此次调查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劳动意识;二、劳动技能。结果让调查组触目惊心,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劳动意识淡漠,百分之六十五的同学缺乏起码的劳动技能。

二、调查过程:

(一)、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分学生、家长两种。

1、学生调查问卷

题目如下:

(1)、是否掌握洗衣服、扫地、做饭等家务劳动的技能?

(2)、是否掌握最基本的农业种植、养殖技能?

(3)、是否主动或在父母安排指导下进行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农业生产劳动?

(4)、在学校是否自觉参加并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

2、家长调查问卷

题目如下:

(1)、是否安排子女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农业生产劳动?

(2)、是否教给子女必要的劳动技能?

调查结果:此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325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17份;发放家长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5份。结果,263名学生表示从未想到主动参加劳动,190名学生表示不会做家务劳动,没有掌握农业生产的相关技能。90名学生家长表示从未安排子女做家务劳动,更不会安排子女参加农业生产,也没有传授相关的劳动技能给子女。

(二)、调查走访

调查组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随机抽样调查了120名同学,走访了32名学生家长,和学校12名老师交换了意见,情况也不容乐观,与调查问卷的结果惊人的相似。

(三)、网上查询

调查组怕以偏概全,上网搜查,发现我国现阶段劳动教育地位低下,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学生、家长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劳动、轻视劳动,从而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漠,缺乏起码的劳动技能。

三、成因分析

按理说,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众所周知,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劳动进化的结果。如果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正是基于上述朴素的唯物史观,古今中外的众多有识之士都高度关注对下一代进行劳动教育,视培养下一代的劳动技能,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视为己任。高尔基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卢梭语);“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马卡连柯语)……由此不难看出,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不懈的教育方针。《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统化。

客观公正地说,党和政府对劳动教育是高度重视的。我国的劳动教育,理应不是目前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如此令人不容乐观的现状。追根溯源,笔者认为制约劳动教育的因素是应试教育、校园安全和家庭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主要就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只要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是优生,就是人才;学校怕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不敢也不愿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更不敢组织学生进行劳动;还有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只有一至二个孩子,家长极易产生溺爱情节,视子女为“小公主”、“小皇帝”。

正是由于学校、社会、家庭都不同程度地漠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才造成了下一代劳动意识的严重扭曲和劳动技能的严重匮乏。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没有正确的劳动意识,未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势必会被社会淘汰。推而广之,如果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如此无能,作为成人社会的我们必定会感到脸红心跳,失去希望。

四、解决方法、对策

基于上述原因,调查组一致认为,家长、学校应该齐心协力,家校联动,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怎样才能实现上述目的呢?

(一)、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1、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意识

学校要利用班队会、升旗仪式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

2、建立合理的劳动技术课程体系

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情况和从学校实践基地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和兴趣,形成合理的劳技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3、从实际出发建设实践基地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有一定时间从事劳动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各学校要根据所开设的劳技课程,按标准建设配套的劳动技术专用实验室和劳技教育实践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学科齐全,素质较高,一专多能,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的劳技课师资队伍,是提高劳技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的来源,一是让一部分具有一定专长的文化课教师专教劳技课,二是选派部分老师参加课相关科目的培训学习后,兼职担任劳技课程。只有加强劳技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保证劳技课的教学质量。

5、加强劳技教学管理工作

要提高劳技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必须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做到行政上有人抓,业务上有人管,主要要提高劳技老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劳技老师必须杜绝没有安排实践课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课中要改变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和“老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模式。为保证劳技课的教学效果,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劳技教育考核手段,考核的内容要包括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四个方面的考核,同时要注重平时表现、动手能力、掌握基础内容作为考核的原则。

(二)从家长层面来说,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1、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

家长要以身作则,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千万不能溺爱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以社会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历史、家庭社会实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2、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操作要领、方法和技巧。家长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要给予指导,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家长也要给予鼓励,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3、注重实践锻炼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如果家长平时没有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可能爱好劳动的。因此,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千万不能心疼孩子。当然,劳动的内容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切不可一开始就让孩子做难度比较大的劳动,挫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

4、尊重孩子的劳动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需要家长进行一定的强化。但是,家长必须注意不要单纯地把孩子当作劳动力来使唤,不要把劳动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也不要过分用物质和金钱来强化孩子的劳动,而是应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来强化;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多做具体的指导,多鼓励,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让孩子从劳动中得到快乐,从而让孩子牢固树立劳动意识,强化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5、利用方法,“强迫”孩子劳动

当孩子不愿意劳动时,家长决不能姑息迁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劳动。家长应该明白,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都必须劳动。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会不断萎缩,直到失去自我,这样的孩子注定是不会幸福的。

综上所述,调查组认为:我们只有坚持家校联动,切实践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才能最大化地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希望。

《五一劳动调查报告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